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篇 皮革工业

  皮革工业是手工业中古老行业之一。几千年前,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与大 自然的斗中,逐渐学会了利用动物毛皮蔽体御寒的本领。当时人们以捕猎动物为食,以骨针 缝制兽皮为衣,这就是黑龙江最早的皮革生产的起源。
    经过历代漫长岁月,黑龙江地区的皮革生产脱离了狩猎业和农业,自成行业,生产力有 所发展,但生产方式仍沿续原始的手工操作。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黑龙江地区的皮革业开始出现使用机器生产。1917年以后, 哈尔滨市陆续建起40多个小作坊和小型皮革厂,黑龙江西部的13个县就有皮革作坊118个,开 始形成黑龙江皮革工业的雏型。
    1921年,由哈尔滨市总商会会长张廷阁创办了双合盛皮革厂,引进国外先进制革机,用 化学制革方法制造皮革,用于皮鞋,制帽生产。1922年,哈尔滨市有皮革制造业78家,其中 以熟毛皮为主业的工厂有45家。
    东北沦陷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把皮革作为军需物资,实行统制配给,原料皮严重不足 ,黑龙江的皮革业日趋衰落,生产奄奄一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黑龙江地区有从事皮革及其制品的手工业劳动者和小作坊40 48户。从业人员7532人,年产值达112万元。1956年,黑龙江省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私营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织皮革业个体劳动者走合作化的道路,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56 年,皮革投皮量19.5万张(牛皮和折合牛皮),比1949年的7.78万张增长1倍多,皮鞋产量 也由1949年15万双提高到82.1万双,增长4倍多。
    1958年“大跃进”期间,黑龙江省皮革工业进一步发展。皮革投皮量34.9万张,皮鞋产 量达180.8万双。然而,皮革工业的技术水平仍然很低。从1958到1960年的3年中,黑龙江皮 革工业的科技人员和老技工多次到关内省市学习生产技术和经验,重点皮毛厂先后建立毛皮 染色车间,改变了过去毛皮不能染色的状况,由只能加工羊皮、狗皮,到可以批量加工貂皮 、兔皮、狐狸、貉子、旱獭、灰鼠、艾虎、獾子等40多种细毛皮。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坦克 帽、京式帽开始投入市场,并受到用户的喜爱。重点企业的技术革新活动也有发展。齐齐哈 尔市皮毛厂先后研制出铲皮机、剪绒机、梳毛机、洗毛机等15种71台毛皮加工机械,有15道 工序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1960年,该厂制作的铲皮机、刮里机等5种机械被列为全国 推广项目,先后加工40多台,支援北京、青海、辽宁等地的同行企业。
    1964年4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隶属于化工轻工业、手工业、商业等3个系统的 皮革、制鞋企业统一归口省化工轻工业厅,同时成立省皮革工业公司。同年,将哈尔滨制革 制鞋厂、齐齐哈尔黑龙江制革厂、牡丹江制革厂、黑河制革厂、鸡西革鞋厂、依兰皮革厂、 宁安皮革厂、延寿皮革厂、绥化皮鞋厂、通河鞋楦厂等10个企业上收为省皮革工业公司的直 属企业。1965年7月,省皮革工业公司及其所属企业划归省手工业管理厅,1966年又将直属企 业下放到地方管理。
    “文化大革命”企业管理混乱,企业的规章制度被破坏,大企业生产停滞,一些集体所 有制的小企业为了能开工资仍坚持生产。
    1975年,生产有了转机。首先由哈尔滨制鞋厂试制的模压鞋、胶粘鞋,开始投入大批量 生产,并在全省推广。齐齐哈尔、肇东皮毛厂改革传统的毛皮硝面鞣制工艺,开始采用化学 鞣制方法。猪皮开剥也有进展,1971~1976年的6年内,共开剥猪皮510万自然张,平均每年 开剥猪皮85万张。皮革机械的产量也有增加。仅1976年就生产片帮机、裁断机、硫化罐、模 压机、外线机等350多台,除武装省内制鞋企业外,还支援了省外。
    1976年,皮革工业企业由1966年的137家发展到211家,工业总产值完成12719万元,比1 966年增长两倍;皮革产量71万张,比1966年增长近一倍;皮鞋产量277.7万双,比1966年增 长2.4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皮革工业得到蓬勃的发展。1980年 以后,黑龙江省皮革工业经过综合治理,重新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恢复企业的经营自主 权、财产所有权和民主管理权。企业普遍实行计件工资、岗位工资、职务工资、联产联利工 资等工资形式、改革分配奖励办法,初步解决了“吃大锅饭”问题。1983年,企业普遍建立 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开始试行厂长负责制、厂 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均收到较好的效果。到1985年,齐齐哈尔黑龙江制革 厂等一些较大的皮革厂、制鞋厂建立了研究所、设计室等科研机构,厂办科研成果显著,共 开发新产品、新品种花色200多种,其中,齐齐哈尔黑龙江制鞋厂研制的内加高皮鞋、哈尔滨 市皮毛厂生产的貂皮川刀裘皮服装、狐狸皮镶革条大衣、折叠走轮箱包等获轻工业部优质新 产品设计奖;齐齐哈尔黑龙江制革厂皮革研究所试制成功猪苯胺服装革、猪正面手套革等新 品种30多种,改变了品种单调的落后面貌。模压、胶粘、硫化等制革新工艺已得到普遍推广 ,同时还采用合成革、代用革等新材料生产皮鞋。在延寿县制革厂扩建的代用革车间,1985 年产量提高到700多吨。1979~1985年,全省皮革行业有86种产品分别被评为轻工业部、黑龙 江省的优质产品,其中:轻工业部优质产品2种,省优质产品84种。1985年,优质产品创产值 2500万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10.1%。
    1981~1985年,黑龙江省皮革工业利用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3700万元,对24 个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其中有10个企业从国外引进设备127台套,全部投产后,皮革年产 量可提高31万张,增产皮鞋105万双、毛皮帽子13万顶、代用革700吨,新增产值5500万元, 新增利润440万元。
    到1985年末,全省皮革工业包括制革、制鞋、毛皮和箱包杂件4大行业,共有企业233个 ,职工3.1万人,完成产值23004万元,实现利税2528万元。主要产品皮革的产量增加到86. 6万张(折牛皮)、皮鞋产量785万双、毛皮帽子132万顶、手提箱55.3万只、鞋楦30万双、 代用革886吨,产品品种增加到150多种,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全省皮革工业以省皮革公司为主体,1985年省皮革公司有企业150个,职工21783人,完 成产值23004万元,在全省皮革工业中,虽有乡镇、劳动服务公司和农场办的83个小厂,但产 值仅为1621万元,只占全省皮革工业总产值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