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篇 服装鞋帽工业

  服装鞋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要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服装鞋帽已成为人们不 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19世纪60年代,东北开始解除部分封禁之后,由于居民渐多,商业与手工业日益发展, 1903年在卜奎(齐齐哈尔市)的南门外,出现了成衣铺,其他城市也开始有成衣店铺和手工 作坊。清末随着帝国主义势力逐步侵入黑龙江,外国人增多,服装行业也发生了变化,开始 发展西服生产。
    1911年后,黑龙江的服装行业,形成多种格局。地主豪绅穿长袍马挂,官员和为外国人 服务的多穿西装,平民则以便服为主。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后,黑龙江的服装行业又出现和服的生产。除中国服装 工人开服装店外,日本人也开设了服装店,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 佳木斯等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服装生产从萧条中逐步恢复。在解放 战争时期,黑龙江的服装生产,除供应民需外,还生产军用品支援战争。生产军服的工厂, 在哈尔滨有302厂,厂址即现在的大桥纺织厂;在齐齐哈尔有304厂,后改为(木+向)胶厂。
    从1953年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黑龙江省的手工业于1956年基本实现了合作化。全省服装鞋帽业者于19 56年已有90%以上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供销生产社和合作小组。组织起来以后,生产力得到 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全省服装鞋帽工业的产值8346.7万元。1959年全省服装鞋帽工业企 业达到253个,工业产值17573.5万元。在此期间,服装行业也走过一段弯路,在“一大二公 ”的思想影响下,不该集中的集中了,曾出现群众作衣难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服装鞋帽行业的条条管理被砸烂,直至1977年1月,哈尔滨市首先 恢复服装纺织工业公司,其他各市也相继成立专管机构。使服装鞋帽的生产得到重新恢复发 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 化,黑龙江省的服装鞋帽生产登上新台阶。全省服装鞋帽工业,除生产原有的中山服、学生 服、时装、便装、连衣裙等产品外,西服的生产迅速发展,同时还发展了羽绒服装。
    1983年10月,经省编委批准黑龙江省服装鞋帽工业公司成立。
    1984年,黑龙江省服装鞋帽工业经轻工业部和省政府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有18项,总投 资1390万元,新增利润446万元。从国外引进的8条西服生产线,有的刚刚到货,有的正在安 装,改造项目完成后可增产高、中档西服150万套。此外,肇源、泰来等县的羽绒服装生产联 合企业正在筹建,预计1986年先后投产。这一年,省服装鞋帽工业公司还在全系统开展产品 设计竞赛,有100多名设计人员参加,经过各地初评和预选,共设计出款式新颖的服装鞋帽等 产品348种,有35种获得优秀产品设计奖,这些新设计的产品投放市场以后,受到消费者的欢 迎。
    黑龙江省服装鞋帽工业,包括服装、呢绒帽和布帽、布鞋、帐棚等4个行业。1985年共有 企业336个,职工36819人,其中技术人员227人,完成产值33870万元,实现利税206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