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西服

1897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俄国人移居哈尔滨。哈尔滨市开始出现洋服店,为 中外人士缝制西服。哈尔滨市的洋服店,主要在道里区南岗主要街道开设。中东铁路建成后 ,齐齐哈尔西服业也开始兴起。
    东北沦陷时期,在哈尔滨较有名的“张定表洋服店”,店里师傅曾被伪满康德皇帝请到 新京(长春)为他和大臣们做西服。“兴记服装店”掌柜石成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是北京市的“服装博士”。当时在哈尔滨较大的洋服店人数达20多人,店主人都会俄、英、 日语,并熟悉外国人体型特征。店里除雇用一批技术工人截剪、缝制西服外,还招收一些男 学徒,实际上给洋服店干杂活。当时西服原料大都来自国外,有英国产烤花呢大衣料,“七 星”哗叽及各种条花呢做套服料,衬布用纯麻布和黑炭衬。制做西服前,衣料和衬布大都进 行缩水处理,以免烫熨时变型。西服都采用较高级的纯毛料或丝绸料制成,工费较高,所以 穿西服的大都是外国贵族或国内的上层人士。女式西服式样与男式有所不同,工艺也简单。 以俄国为代表的西服较注重样式,要求线条,细腰身,女活起胸好。日本人穿的西服比较注 重做工,外观要求机器活和手工活齐整细致,尤其口袋的做工要求更高。1935年哈尔滨服装 业出现洋服、衬衣、缝纫、估衣、新衣5个同业公会,洋服业人数最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普遍穿简朴的布制中山装、干部服等制服。到1962年,留住 哈尔滨的白俄大部分离哈,西服也停止生产。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期间,哈尔滨市将道里中央大街一带,生产洋服(西服)的个体 服装店集中起来,组成服装生产合作社,以后又由6家服装生产合作社合并,组成哈尔滨市服 装三厂。这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生产呢毛料服装、西服和裘皮大衣的主要厂家。
    1976年,哈尔滨市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为了出口创汇,找到了有制作裘皮服装能力的 哈尔滨市服装三厂,承担生产任务。这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第一批生产出口服装,哈尔滨 市服装三厂也成为哈尔滨市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的裘皮服装定点生产企业。
    1979年以后,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穿着也发生重大变化,穿西服者 除出国人员外,其他人员也日益增多。到1983年,哈尔滨市出现“西服热”,仅服装纺织工 业公司所属企业西装产量达3.5万件。随之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地也陆续开始西服 生产。由于一哄而起,一度供过于求,产品滞销积压,因而西服生产产量下降,并开始向高 档发展。
    为了改革传统西服制作手工劳动强度大的落后状态,1984年以来,全省服装工业利用外 资和国内贷款引进6条国外西服生产线。1985年,哈尔滨雅美时装制造公司又引进西德产西服 生产设备286台,同年11月,继雅美时装制造公司之后,哈尔滨第二毛纺织厂引进西德白浮公 司产西服生产设备146台,年生产能力可达10万件。同时,各服装门市部注意提高单量单裁的 加工质量,秋林公司、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哈尔滨市服装三厂、服装四厂的服装门市部 仍保持传统的制做工艺,成为哈尔滨市的西服质量特级门市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 等市的服装生产厂家,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也相继引进西服生产线,使全省的西服年产能 力达150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