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童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省没有正式的童装生产厂。解放初期,童装也一直由家 庭主妇自己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童装生产也与家 庭劳动脱离,由一家一户自给自足逐渐向批量化、成衣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工业化生产。
    哈尔滨最早的童装生产企业始建于1953年,佳木斯市于1957年成立童装生产合作社,齐 齐哈尔由原来服装加工和生产帆布制品的企业逐步转向生产儿童服装,牡丹江市有童装一厂 和二厂两个企业。鸡西市童装厂,1985年末产量达13万件,职工110人,年工业产值达到71万 元,净产值20万元。肇东县童装鞋帽厂,1985年有职工183人,年产值68万元,净产值11万元 ,年产服装10万件。其他市县没有单独的童装生产企业,只在服装厂内设车间,或设专人生 产童装。
    哈尔滨市童装生产是1953年由40多名家庭妇女自愿组织起来的童装刺绣生产合作小组, 组长为市妇联常委李炳华,地址在道外区纯化街。当时厂房简陋,设备是自用的缝纫机,产 品主要有绣花童装、枕套,以商业加工为主。在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童装刺绣由小到大, 人员猛增至400人。
    1958年,哈尔滨市工商银行靖宇办事处下放100名职工到伟华童装刺绣厂(原童装刺绣厂 ),并拨200平方米厂房和部分资金,使工厂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当时生产的品种有婴儿套装 、童衣、童裤、童衬衫、短裤等。在1958年全市举办的工业技术成果展览会上,伟华童装刺 绣厂为节约原料介绍了套裁法,并进行现场技术表演。1965年服装纺织工业公司成立后,童 装从伟华童装刺绣厂单独分出,正式成立哈尔滨童装厂。1968年,建新服装厂也开始从事童 装专业生产,并改名为立新童装厂。进入70年代,式样美观、款式新颖的童衣、童裤、学生 装、各种学生运动服不断出现,童装的面料也由棉布逐渐发展到以灯芯绒、涤棉、涤纶等, 规格也日益增多。
    中共十一届三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给童装生产带来生机,企业产品由过去的商业包 销改为自产自销,童装不仅销往国内10个省市及省内各市县,而且通过省市外贸及边贸等部 门,承揽了出口商品加工任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大,童装产 品出现高档化、美观化、时装化、多用化的新需求。广大设计人员大搞技术竞赛,一些款式 新颖的童装新品种不断增加。1982年哈尔滨市童装厂的健美牌童海军服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奖,第二年获全国儿童用品奖。1983年哈尔滨市服装九厂绿竹牌女童套服、童装厂男童套服 、东方服装厂笑笑牌女童连衣裙获省优质产品奖。同时,各童装生产企业每逢“六.一”前 后,都组织生产企业生产大批各式新颖童装上市,为儿童节增加了欢乐气氛,满足了儿童们 的穿着需要。
    齐齐哈尔童装厂始建于1965年,建厂初期主要是搞服装加工和生产布制品,逐步转化生 产童装。1985年有职工176人,女职工占88%。自1980年转向专业化生产童装以来,注重市场 预测,企业由生产型逐步转为生产经营型,以市场信息指导生产,使产品一直畅销不衰,经 济效益逐步提高。1984年共投产321个花色品种,实现产值150万元,产品合格率达98.7%, 出现了产值、利润、花色品种、质量、销售利润同步增长的新局面。
    齐齐哈尔市龙华童装厂,是1980年建立的街道企业,有职工百余人,大部分为家庭妇女 ,该厂生产的嫩芽牌襁褓装,曾获1983年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除销售齐市周围县外,并销 往内蒙、吉林等地。
    佳木斯市童装生产合作社是1957年建立的,1968年合并到服装厂,后又从服装厂分出成 立童装厂,职工由建社时的39人,发展到1985年的308人,年产量由建厂时的1万件增加到8. 5万件,产值由11.3万元增加到186万元。该厂生产的群花牌儿童太空服、群花牌女童上衣, 在1983年、1984年分别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牡丹江市童装厂,原为生产各种服装的服装厂,后来在生产调整中,改为童装生产。到 1985年,童装厂工业总产值达到156万元,年产童装27万件,有职工251人。牡丹江市童装二 厂,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6万元,年产童装19万件,有职工237人。两厂的产品除供应牡 丹江市区及周围各县外,还行销于省内的合江和吉林的延边,并出口到苏联西伯利亚等地。 该厂生产的大海牌女童连衣裙,1983年被评为省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