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羽绒服装
羽绒服装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防寒服装品种,以鸭、鹅绒为充填材料,以呢绒绸、涤
棉绸为面料缝制而成的防寒服装,具有体轻、保暖的特点,是替代棉花、腈纶棉等填充料的
新型防寒服装佳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南、湖北、江苏等省的丝绒加工厂及服装生产厂家,陆续
开始羽绒服装生产,是国内羽绒服装产品开发较早的地区。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哈尔滨市场
,成为热门货,为了发展羽绒服装生产,1979年轻工业部服装总公司在桂林召开了专业会议
,号召羽绒资源充足地区搞好羽绒服生产,开展出口,为国家创汇。黑龙江省气候寒冷,冬
季时间长,鸭鹅绒绒朵大,质量好,出绒率长,保暖性强,全省广大农村有丰富的羽绒资源
,生产羽绒服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过去农村杀鸭鹅时把毛丢弃,使自然资源得不到
充分利用。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参加桂林会议的哈尔滨市服装纺织工业公司经理朱长清,决
定上羽绒制品。同年5月羽绒制品厂厂长胡恩在全厂职工会上宣布了上羽绒产品的决定,上设
备,上技术,边干边学。副厂长刘久祥等人到北京羽绒制品厂学习,北京羽绒制品厂无私地
提供图纸,为制造羽绒加工设备起到决定性作用。刘久祥与工人一起,经过近8个月的努力,
一套从投料到干洗、从消毒到烘干的羽绒加干设备于1981年3月完工并投入生产。这套设备由
水洗、烘干、冷却、分毛、合毛几部分组成,经全国羽绒设备专家上海服装公司张士良鉴定
,认为已达到国内自制设备的良好水平,可与西德设备媲美。与此同时,1100平方米厂房也
竣工交付使用。当年生产羽绒服装2.5万件,在市场上建立了信誉,首先受到哈尔滨市运动
员的欢迎,称为“体委服”,省及市领导纷纷视察该厂。1982年第一批出口日本的羽绒服3.
4万件,这时华兴服装厂在服装纺织工业公司研究所李佳的帮助下,也研制开发出羽绒服装新
产品,厂长武俊悦亲自带领设计、供销和信息人员组成调查组,到湖南、湖北、江西、上海
的羽绒服生产基地参观学习,掌握了羽绒服装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发挥工厂新产品设计开发
能力强的优势,该厂所生产的羽绒服装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深受消费者欢迎。
1982年,哈尔滨市服装纺织工业公司将华兴服装厂更名为羽绒服装厂,将毛纺织品厂更
名为羽绒制品厂。1983年至1985年哈尔滨两家羽绒服装产品在市场上产品旺销,商业部门登
门到厂要货,消费者也到厂抢购。1985年各式棉派克服和新款式棉夹克衫问市,羽绒服内销
下跌。根据市场变化,生产企业努力增加羽绒服花色品种,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随着先进设
备的引进,羽绒服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1985年,轻工业部确定183个项目后,羽绒制品厂扩
大羽绒服生产项目得到轻工业部的批准,并由地方银行贷款300万元,引进西德羽绒加工设备
1套,解决了羽绒生产的设备配套问题。
1985年,黑龙江省只有两家生产羽绒制品的企业,一是哈尔滨市羽绒服装厂,一是哈尔
滨市羽绒制品厂。从1980年开始生产羽绒制品,1981年共生产羽绒制品产值14.8万元,羽绒
服装2.5万件。1982年羽绒制品产值达到340.4万元,羽绒服装产量达5.3万件,羽绒被2千
条,羽绒枕1.6万个,出口1.5万个,换汇48万元。1983年生产羽绒制品473.0万元,羽绒
服装达到5.8万件,羽绒枕2.4万个,出口2.4万个,换汇79.2万元。1984年,生产羽绒制
品475.3万元,羽绒服装8.5万件,羽绒枕2.1万个。1985年,生产男羽绒服12.1万件,女
羽绒服2.6万件,童女羽绒服2.1万件,羽绒被0.02万条。工业总产值1595万元,定额流动
资金年末占有463万元,固定资产353万元,净值219万元,利税总额164万元。丫丫牌男童羽
绒夹克,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