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柳编工艺品
柳编工艺品是黑龙江省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考古工作者在阿什河边挖掘的金代冶炼遗
址时,就已发现有类似柳条筐之类的器物。清代,草柳编织品已极为普及。中华民国时期柳
编制品多为自产自用,如篓、篮、罗筐、簸箕之类,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山货。但它们
在兴修水利和抗烘抢险斗争中,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黑龙江省盛产各种柳条,在松花江、嫩江、牡丹江两岸,处处垂柳依依,大小兴安岭都
有丰富的天然柳林。柳条的种类大致有旱柳、水柳、山柳3大类。有朱红色的红毛柳、黑红色
的大红袍、咖啡色的山柳、淡绿色的旱柳等等,为黑龙江民间柳编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
的地产资源。凡生活中所需的筐篓、篮子、簸罗、簸箕、柳条包等,无不可以入编,产品巧
夺天功,富有田园风味。
柳编工艺品的加工厂,二轻工业系统内现已不多,只有绥棱、宾县、拜泉、佳木斯区街
工业有几家柳编厂,大量生产柳编制品的为乡镇企业。生产柳编出口产品最早的是五常县民
意乡的柳编加工厂,发展较快的是富裕县富裕镇柳编厂。现在柳编制品生产已遍布全省各地
,有80多家柳编加工厂,多为农家分散生产,集中收购。从业人员已有4000多人,并拥有一
定水平的设计人员和产品检查验收人员。有的县还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五常县和富裕县还
设立出口柳编制品中转站,并配备远红外烘干设备,以保证产品质量。1985年,富裕县柳编
厂有职工250人,固定资产35万元,生产各种柳编制品62万多件,完成产值65万元。产品全部
出口,远销日本、美国等30多个国家。
中国是柳编工艺品出口大国,其出口量约占全世界销售量的1/3,居世界出口柳编制品
之首。1984年,黑龙江省柳编工艺品出口在全国列第三位,出口换汇200万美元。出口的产品
多为白条产品,有各种提篮、花盆套、洗衣筐纸篓、书箱、狗窝、以及各种造型动物等50多
种。1982年,五常镇柳编工艺厂生产的柳编筐被评为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产品,同年,
佳木斯市松江编织厂生产的春燕牌白条编织品也被评为省百花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