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体制
1979年以前,街道工业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企业人财物三权统一由街道办事处管
理。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各区的街道办事处开始同工业总厂实行政企分设,将工业总厂改为
集体企业公司或街道企业公司。街道企业公司的经理多由街道办事处的主任或副主任兼任。
实际上,企业公司的人财物和生产经营,仍由办事处控制。
街道工业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从1983年以后陆续实行厂长负责制,但企业和厂长的自
主权很少,多数企业的人财物的管理权被控制在街道企业公司。
一、工业总厂
街道工业总厂是街道办事处管理工业的一个经济实体,它既管理经济又代行街道办事处
管理工业的行政职能。
哈尔滨市的街道工业总厂,既管工业又管商业、饮食服务业、旅店业,既是工业总厂又
是商业总店,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的总收入不高、利润微薄,一些工业
总厂虽对区商业局负责,代行商业总店的行政职能,但多数只挂工业总厂一块牌子。
工业总厂的管理人员不多,根据企业多少、业务繁简而定。少者不足10人,多者20几人
。工业总厂的编制和机构设置,也根据企业的多少而定。一般设人事保卫、劳动工资、生产
经营(或生产技术)、财会、供销、后勤等业务组和专职人员。财会组的人员较多些,一般
3~6人,它既管工业又管商业,还承担一些小企业的经济核算。其余业务组的人员少些,多
是集中办公,分块管理,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
街道工业总厂管理的企业,多少不等,少者不足10个,多者30~50个,职工人数由300人
到1500多人,发展较快的工业总厂,工业产值达1500万元左右,利润超过百万。
街道工业总厂,一般不管委办企业。
二、企业公司
街道企业公司或称工业公司,是由街道工业总厂演变过来的。
实行经济改革以后,各地强调政企分设。各市的街道工业总厂先后改名为企业公司或工
业公司。改为公司以后,业务范围依旧,行政职能也未有明显的改动。
改为企业公司的目的,一是顺应社会上办公司的潮流,使所属企业到外地办事方便;二
是顺应经济改革,体现政企分设的主张;三是企业公司可将街道办事处的企业统管理起来,
不论工业、商业、建筑维修、交通运输都可以管,可以名正言顺。
改为企业公司以后,公司管理的行业范围更宽了,有的企业公司还开办各种贸易公司、
开发公司、联营公司,还有的企业公司办起信用合作社,发展街道集体经济自己的集体金融
事业。如1985年以后,哈尔滨市先后兴办21家信用合作社,其中由街道办事处办的就有6家,
对调剂集体企业资金、办理集体小厂信贷存款和结算业务,支持街道小厂的发展,都发挥了
积极作用。
三、总厂、公司简介
1985年,哈尔滨市7个区有93个街道企业公司,各公司的情况不尽相同,选具有代表性的
道里区抚顺街道企业公司记述如下:
抚顺街道企业公司(前称工业总厂),1985年有37个厂店,1400多名职工,从事工业、
商业、饮食、服务、建筑等五大产业的生产经营。自有资金600多万元,有各种专用设备130
多台,大小汽车27辆,厂房1万多平方米。1985年完成产值1100多万元,实现利润121万元,
分别比1979年增长6~10倍。
抚顺街道企业公司,地处道里区全市有名的“地包小市”,过去这里是贫民区,人口稠
密,居民成份杂,无固定职业的人多,文化水准也较繁华市区落后。但是,街道工业却发展
较快,1984年这个公司就成为全省街道工业第一个实现千万产值、百万利润的盈利大户。
该公司的企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党的政策和职工的艰苦奋斗,使企业和生产
经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营方向已经从“三就四为①(①三就四为:三就是就地取材,就
地生产,就地销售;四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大工业生产配套,为出口
创汇服务。)、拾遗补缺”和为大工业加工配套,逐步发展到有了自己的产品。1985年生产
主要产品80多种,700多种花色规格。生产方式也由手工操作改用机械生产,全公司各厂,1
985年拥有各种设备130多台。在骨干企业中,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有的企业还有了自动生
产线。开始创办街道企业的家庭妇女,已陆续退休,在现有职工中80%以上的青年人,已经成
为企业管理和生产中的骨干。全公司有工程师20人,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也显著提高。
该公司里最大的企业是纸制品厂。1985年纸制品厂有职工263人,主要生产纸箱、纸盒,
年产量850万个。有专用设备47台,大小汽车5辆,厂房
4000平方米,自有固定资产96万元,自有流动资金62万元。1985年完成产值398万元,实
现利润36万元。
公司经理由抚顺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奕机兼任。张奕机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大,1975年来
到抚顺街道的纸制品厂当厂长。1983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3次被选为市劳动模范,还
被选为区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