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选用112个基本水文站,资料系列为1956—1979年,推算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139
.8毫米,折合径流总量为655.8亿立方米。
一、地区分布
黑龙江省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趋势和年降水基本一致,呈现四个高值区、三个
低值区。高值区年径流深200—500毫米,低值区年径流深25—150毫米。高值区的最大值出现
在海浪河上游,低值区的最小值出现在松嫩平原。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655.8亿立方米。分
布在山丘区488.6亿立方米,占74.5%;平原区167.2亿立方米,占25.5%。
二、年内分配
黑龙江省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包括融雪),由于降水在年内各季节分配极不
均匀,直接导致径流年内分配的极不均匀性,具有明显的雨雪型特征。全年水量多集中在6—
9月,占全年的55—80%;5—6月解冻,加之融雪径流补给,占全年的10—40%;11—4月(冬
季)径流量一般占全年的4—20%。
松花江流域各江河的来水量90%以上集中在4—10月畅流期,其中6—9月占50—80%,8月
是来水量最多的月份,占20—30%;4—5月泡田期和大田播种期来水量少,只占10—20%,是
主要渴水期。松花江干流和嫩江的各支流径流年内分配不均,11—3月枯水季节均在7%以下。
嫩江支流讷谟尔河和乌裕尔河只有3.3%和1.5%。
三、多年变化
黑龙江省的年径流在多年间丰枯变化很大。黑龙江支流盘古河二十三站(流域面积3400
平方公里)丰水的1958年水量13亿立方米,枯水的1979年仅2.5亿立方米;嫩江支流双阳河
双阳站(流域面积1861平方公里)丰水的1969年水量2.36亿立方米,枯水的1968年仅0.04
亿立方米。全省年径流还存在比较明显的连丰、连枯,丰、枯交替变化的特点。从80年的实
测径流资料反映出枯、平、丰、枯四个阶段:1930年以前为枯水期,1931—1950年为平水期
,1951—1970年为丰水期,1971年以后出现一个枯水期。年径流多年变化与降水基本一致,
也存在60—80年长周期和20—30年短周期。
四、枯水
黑龙江省的枯水径流,根据107个水文站(包括邻省站)1956—1979年的24年同步系列资
料,分为三个区。I区包括西部嫩江水系和北部黑龙江水系,枯水时段泡田期为5月11日—5月
25日,定时段15天;灌溉期6月21日—7月20日中连续最小10天。Ⅱ区包括松花江以北及江北
湿地、呼兰河、汤旺河水系,枯水时段泡田为5月6日—5月20日,定时段15天;灌溉期6月21
日—7月20日中连续最小10天。Ⅲ区包括松花江以南拉林河、蚂蚁河、倭肯河、牡丹江、穆棱
河、七虎林河和挠力河等水系,枯水时段泡田期为5月1日—5月15日,定时段15天;灌溉期6
月11日—7月10日中连续最小10天。各江河的枯水径流在年内划分两个时期。一是11月中旬至
翌年4月中旬的封冻期,长达5个月,除部分中、小河流连底冻断流外,其余大江大河枯水径
流的水量均由地下水补给。二是4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畅流期,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
江河的水量主要由解冰和融雪径流形成。这部分水量的丰枯直接关系到当年水田泡田期的水
量。全省15天定时段多年平均泡田期来水量,每平方公里变化在0.0007—0.032立方米/秒
。高值区为拉林河、蚂蚁河上游和牡丹江上、中游,最高值为0.0240.032立方米/秒;其
次是东部完达山脉,大兴安岭北麓和呼兰河、汤旺河中上游,最高值0.016立方米/秒;低
值区为西部安达草原,小于0.0005立方米/秒;次低值区为东部三江平原一带,最低值小于
0.005立方米/秒。6月初至7月上、中旬春汛已过,夏汛未到,为畅流期水量最枯时段,连
续10天最小来水量常出现在此期间,有些中、小河流出现断流现象。全省多年平均连续10天
最小来水量,每平方公里变化在0.0003—0.015立方米/秒之间。高值区仍是拉林河、蚂蚁
河上游和牡丹江上、中游,最高值为0.014—0.016立方米/秒;其次是呼兰河上游和汤旺
河中游,最高值为0.009—0.012立方米/秒;另一个高值区是大兴安岭北麓和完达山山区
,最高值变化在0.008—0.009立方米/秒;低值区为安达草原,最低值小于0.0005立方米
/秒;次低值区为三江平原一带,小于0.002立方米/秒。
五、洪水
黑龙江省的洪水包括凌、春汛和夏、秋汛洪水。凌、春汛洪水发生在4、5月,主要由融
雪径流和冰坝壅水形成,多出现在黑龙江上、中游,松花江下游和嫩江上游等部分河段。凌
汛水位有时高于夏、秋汛水位,而成为本年的最高洪水位。夏、秋汛洪水发生在6—9月,以
7—8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约占70%左右,在全省大小江河普遍出现,多由局部暴雨、大暴雨
和全流域性降雨形成。
全省以松花江流域干支流洪水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其中,尤以松花江干流为重。
根据省水利部门的调查和现场查勘以及实测的洪水资料,松花江流域的嫩江支流甘河、讷谟
尔河、诺敏河、乌裕尔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1886—1985年共发生16次大洪水;嫩
江干流1794—1985年共发生10次大洪水;松花江干流左右岸的主要支流1856—1985年共出现
20次大洪水。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站,1898—1985年的88年中,出现超过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共
17次,平均5年出现一次;超过85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共7次,平均13年出现一次。洪峰流
量1932年最大,为16200立方米/秒;水位1957年最高,为120.30米。
下游佳木斯站1953—1985年的33年中,超过1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7次,平均4年出现一
次。洪峰流量1960年最大,为18400立方米/秒。
黑龙江上、中游各水位站1872—1985年的114年中,按第一至第三位大洪水顺位排列,共
出现8次,平均14年出现一次。以洪峰流量(水位)排列:1872年、1958年、1897年、1984年
、1928年、1959年、1957年、1972年。萝北站以上1872年为首位历史大洪水(调查值),19
58年、1928年、1984年、1959年为第二位大洪水。
乌苏里江虎头站第一位洪水是1932年,第二位是1971年,第三位是1935年;饶河站第一
位洪水是1971年,第二位1950年,第三位1981年。主要支流穆棱河历史洪水,杨岗水文站(
下游出口处)1927年洪峰流量为1690立方米/秒;1932年1440立方米/秒;1943年1310立方
米/秒。建国后1956—1985年(其中1979—1985年为湖北闸观测资料)的30年中,洪峰流量
超过1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共出现5次,即1957年、1960年、1964年、1965年、1974年。其中
:1957年、1960年、1974年是1130—1850立方米/秒;964年2440立方米/秒;1965年3120立
方米/秒,为第一位洪水。挠力河菜咀子水文站1956—1985年的30年中,洪峰流量超过400立
方米/秒的洪水共6次,即1981年、1957年、1964年、1959年、1973年、1960年。其中1981年
最大,为750立方米/秒;其次是1957年,714立方米/秒;其余年为427—565立方米/秒。
绥芬河东宁水文站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大洪水年有1914年,洪峰流量7800立方米/秒,
相当于百年一遇以上的洪水;1938年5110立方米/秒;1943年3910立方米/秒;1950年3210
立方米/秒。1957—1985年的29年实测资料中,以1965年的洪水为最大,洪峰流量5100立方
米/秒;其次是1957年,洪峰流量2340立方米/秒。
松花江流域的洪水多出现在7、8月。嫩江干支流洪水,7月份占30%,8月占33%,共占63
%;4—6月占22%,9月—10月占15%。松花江干支流7月份占13%,8月占48%,共占61%;4—6月
占22%,9—11月占17%。黑龙江上、中游洪水多出现在7、8月,约占历年洪峰出现月份的50%
左右;4—6月占30—47%,其中4—5月为冰坝堵塞、壅高水位形成的凌汛洪水;9—10月占10
—17%。乌苏里江洪水常年是春、夏、秋汛相连,特别是春汛占有一定的比重。饶河站1956—
1985的30年中,出现在4—5月的春汛洪水占50%;6—9月的夏、秋汛洪水占50%,其中8—9月
占33%。绥芬河大洪水7—8月份占52%,其中8月占38%,4—6月春汛洪水占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