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 灾
黑龙江省的水灾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夏、秋季暴雨集中,江河洪水泛滥;是降水过多,
低洼地滞水形成内涝;三是山洪暴发;四是春季冰凌堵塞形成冰坝,壅高水位而泛滥。通称
洪涝灾害。
一、频次
黑龙江省古代对水灾的记载残缺不全,搜集到的史料,最早见于1092年(辽大安八年)
。《金史·腊酷传》的记载:“是岁白山混同江(今松花江)大溢,水与岸齐。”此后,金
代史料记载有3个年份发生水灾,其中1138年(天眷元年)“七月丁酉,按出浒河(今阿什河
)水溢,坏庐舍,民多溺死”。元代有11个水灾年份的记载,其中1303年(成宗大德七年)
“开元①(①元朝的开元辖境西起今辽宁省开原、吉林省四平,北至黑龙江口,南至今朝鲜
东北部,东至日本海。)等六郡大雨水,冲毁田庐,男女死者一百一十九人”;1312年(仁
宗皇庆元年)水达达路②(②元朝的水达达路为今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
中、下游一带。)雨,宋瓦江(今松花江)溢出,民避居亦母儿乞岭(今巴彦县境内)。明
朝未见水灾记载史料。清朝自康熙年间始见水灾记载史料。《清圣祖实录》有3个水灾年份的
记载;1723—1735年(雍正年间)有2年记载;1736—1795年(乾隆年间)有18年水灾记载;
1796—1820年(嘉庆年间)有8年水灾记载;1821—1850年(道光年间)有15年水灾记载;1
851—1861年(咸丰年间)有4年水灾记载;1862—1874年(同治年间)有3年水灾记载;187
5—1908年(光绪年间)有13年水灾记载;1909—1911年(宣统年间)有3年水灾记载;1912
—1948年(民国期间)有11年水灾记载;1949—1985年有18年发生水灾。
根据史书和历史档案记载的水灾年,加上以历年降雨等资料推算的水灾年,自18世纪的
1701年至20世纪的1985年相继有234年旱涝史料。
自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至1800年间(清嘉庆五年),有49个灾年,其中水灾年23年
,占46.9%,相当于5年出现1.4次。23年中,连续2年的水灾年1次,连续3年的水灾年2次,
连续7年的水灾年1次。1740—1759年的16年间,有水灾年12年,占75%。其中,1745—1751年
(清乾隆十年至十六年)连续7年发生水灾。《清高宗实录》记载:“黑龙江城(今黑河市)
、齐齐哈尔、墨尔根(今嫩江县)、呼兰、三姓(今依兰县)、宁古塔(今宁安县)、拉林
等地连续水灾,雨水连绵,江河水溢,官庄、田地被淹。”1794年,嫩江上、中游发生一场
特大的水灾。《黑龙江外记》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齐齐哈尔大雨,嫩江暴涨入
城,负郭数十里,非舟不行,田庐淹没无数”(据建国后实地调查和勘测,确定为近二百年
来最大的一次历史洪水)。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黑龙江、墨尔根、三姓等地,田庐
多有淹损,收成歉薄,情殊可怜。”
1801—1900年的100年间有水灾年56年,占56%,相当于5年出现2.8次。56年中,连续2
年的水灾年2次,连续3年的水灾年5次,连续4年的水灾年3次,连续10年的水灾年1次。1801
年(清嘉庆六年)至1830年(清道光十年)30年间,有水灾年24年,占80%。其中,1809年至
1818年连续10年发生水灾。《清仁宗实录》记载:“黑龙江城、墨尔根、布特哈、齐齐哈尔
、双城、拉林、呼兰、阿勒楚喀(今阿城)、宁古塔等地方,江河暴涨,田禾、房屋被淹,
贫民饥荒。”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至1985年的85年间,有33年水灾年,占38.8%,相当于5年出
现1.9次。33年中,连续2年的水灾年4次,连续3年的3次,连续4年和5年的各1次。其中,建
国后的37年,有18个水灾年,占48.7%,相当于5年出现2.4次。33年中,大的水灾年有191
0年(清宣统二年)、1911年和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以及建国后的1956年、1957年、1
960年。
二、分布
史书和历史档案对水灾年的记载多数没有明确的季节,仅根据建国后37年的统计,有20
年发生夏秋季洪涝①(①包括非全省性的局部地区。),7年发生春涝,有的年份春涝、夏洪
连秋涝。在18个水灾年中,有15年水灾发生在夏至秋季,3年发生在春季。夏、秋季水灾多系
江河洪水泛滥造成,春季水灾则是降水过多造成内涝或冰坝堵塞形成的洪水。在年际上,水
灾连续2年的1次,连续3年的2次,连续5年的1次。1701—1985年的234年间,水灾连续2年的
7次,连续3年的10次,连续4年的4次,连续5年、6年、7年的各1次。
全省按自然条件分为西、中、东三个地区。西部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市所属各县及绥化地
区西部各县;中部地区包括绥化地区东部各县和松花江地区,以及汤旺河流域各县;东部地
区包括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所属各县。建国后37年中,西部水灾年出现13次,占35%;中部水
灾年出现15次,占40.5%;东部水灾年出现17次,占46%。在18个水灾年中,除1956、1957、
1960、1969、1981、1983、1984、1985年等8年为全省性水灾外,有8年发生在东部和中部,
有2年发生在西部和中部。
三、全省性大水年纪实
黑龙江省全省性大水年,20世纪以前史料不全,记载简略。本纪实从20世纪以后清末宣
统年间开始,记述9个大水年。
(一)1910年(清宣统二年)
本年入夏以来阴雨过多,嫩江暴涨。嫩江府、布特哈、龙江府、大赉厅、肇州厅(今肇
源)、甘井子(今甘南县)、杜尔伯特旗等沿江民房、田禾被淹没,为灾甚巨。7月上旬松嫩
两江合流,立水涨到三丈余,灌入肇州厅城。7月中旬景星罕达罕河暴涨。7月底大雨兼旬,
松花江又复盛涨。呼兰府属被淹十余屯及地亩六千余垧;巴彦州淹地亩万余垧;木兰县沿江
七八十里田禾房舍冲毁甚多;兰西县地亩淹溃四万余垧;绥化、大通(今通河县)、安达、
汤原各府厅低洼之处,均因积淹浸灌受灾。双城府南徕流河(今拉林河)水势暴涨,面积均
横宽15里,极边深七八尺,沿河居民及庐舍田亩尽被淹。瑷珲直隶厅地亩被冲者颗粒无收,
未被冲者秋成仅二分。乌苏里江水溢为灾。全省被淹地亩30余万垧,灾民15万余口。(引自
历史档案和《盛京时报》)。
(二)1911年(清宣统三年)
本年7月23日—26日(旧历六月二十八日至闰六月初一),呼兰河、汤旺河中上游普降大
雨,雨区范围广、强度大、导致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平地水深七八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
的大洪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9个河段的定量洪水调查成果分析,认为这是呼兰河自1851年
以来的首位洪水,汤旺河自1851年以来的第一、二位洪水。根据当时的水灾报告等文献统计
,两河沿岸有绥化、呼兰、海伦三个府,青冈、兰西、铁山包(今铁力县)及汤原四个县,
共400余村屯受灾,灾民1.8万余户,10万余口,淹没耕地28万垧,冲毁房屋近5000间,死亡
180余人,损失的粮食和牲畜等无法计算。
当时呼兰河上游铁山包协领报称:“五月以来阴雨日多,晴霁日少,适至六月二十四日
至二十七等日,大雨倾盆,二十九日山水暴发,呼兰、依吉密两河水势陡涨,呼兰河水出岸
,深六尺有余,两岸宽四里余,田禾淹没,民房坍塌,受灾甚重。”
呼兰河中游绥化府(今绥化市)报称:“六月三十日半夜时分,呼兰河上游山水暴发陡
涨丈余,猝不及防,冲去沿河一带房屋、人畜颇多……。查此次水灾,所有沿河洼地,一
望均成泽国。淹毙男五十三丁,女六十六口。淹地四万四千四百垧,坍塌房屋一千七百五十
八间。”
通肯河中游海伦府(今海伦县)报称:“入夏以来雨水过多,及六月二十七八日,暴雨
狂风,水势骤涨,致札克、海伦、克音、通肯、呼兰等河,沿岸漫溢,沿江房屋冲塌,田禾
颗粒无存……,以札克、开凌两河沿岸,通肯河左岸,受灾为最重。所有沿江各灾民,除自
力尚能勉强支持者外,其田产荡然,嗷嗷待哺,无家可归者,都凡男女大小六千五百丁口。
”
通肯河中游青冈县报称:“六月二十四五等日连绵大雨,至二十八九两日雨注倾盆,河
水骤涨,泛滥横溢,河西沿水势宽则十余里八九里,狭亦四五里,深浅则九尺至四尺以上,
以致各该处田地庐舍均被淹毁,粮牲畜暨所需什物半多冲没……。所有各户财产既付洪涛,
栖止又无定所,灾民二百余户,二千余丁口,流离堪虞,待哺孔亟。目击情形,实为历年未
有之奇灾……。”
呼兰河出口处呼兰府报称:“忽于闰六月初三日水势暴涨,至晚涨至七尺。初四日平地
涨至一丈二尺有余。呼兰河水上流由海伦、绥化、兰西一带建瓴而下,呼兰河宣泄稽迟,以
致汛涨两岸。初四日又复大雨滂沱,大势继长增高,呼兰城之西南、正南、东南均被水淹,
一片汪洋,瞬成泽国。共淹没村屯四百四十五处,地亩十万余垧,受灾极苦之难民均四万数
千余名。”
汤旺河干流汤原县报称:“后六月初一日汤旺河水闸发,平原水深三四尺,南北淹三四
十里,长抵全境,一片汪洋。人民庐墓献作海市之楼,牲畜稼禾均葬江鱼之腹。所不堪入目
者,尽寻岭陵结草为庐,有伐树木编槎为家。所不忍闻者,四野号救之声,满川啼饥之苦,
真千百年未遭之祸。届二十一二日江水又涨,长有前次之大,退无前次之速,又兼阴雨连绵
,旬日有余未见天日,高地雨浸,洼土水漫。城乡区被淹者五十八村屯,被淹熟地一万四百
余垧,被淹民户一千三百一十一户,被淹房屋五百余所。”
(三)1932年(民国21年)
本年6月初至8月上旬,松花江流域和乌苏里江左侧支流阴雨连绵。其中,嫩江右侧各支
流流域7月普遍降雨日数达20天以上。全省各雨量站7月份降雨量一般都是该站多年7月份平均
降雨量的一倍以上。降雨量高值区中心之一的嫩江支流雅鲁河上的扎兰屯雨量站,7月份降雨
量为480.4毫米,相当于该站的多年平均年降雨量(485.8毫米)。另一个高值中心哈尔滨
雨量站7月份降雨日数26天,降雨量500.7毫米,接近该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45.7毫米)
。7月份降雨量200毫米以上的雨区笼罩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其中300毫米以上的雨区面积1
2万平方公里。降雨的特点是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雨量集中,并伴有暴雨、大暴雨。松花江
干流哈尔滨雨量站7月18日至21日雨量为204.9毫米,嫩江干流齐齐哈尔雨量站7月26日降雨
量152.1毫米,均为该站7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倍以上。牡丹江流域牡丹江雨量站和穆棱
河中游太岭雨量站,7月31日降雨量分别为137.4毫米和150.8毫米。由于全省大面积、长历
时的降雨,导致嫩江下游右岸支流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松花江两岸支流拉林河、牡丹
江、呼兰河、汤旺河,乌苏里江支流穆棱河、挠力河,以及第二松花江、嫩江干流、松花江
干流先后出现洪水和大洪水。嫩江干流齐齐哈尔站7月7日起涨,8月6日出现洪峰,水位上涨
2.69米,9月22日落平,历时77天;第二松花江松花江村站7月29日出现最高水位,洪峰流量
4680立方米/秒;拉林河蔡家沟站8月4日出现洪峰,根据洪水调查分析为5900立方米/秒。
由于嫩江干流高水位持续时间长,与第二松花江来水合成,水量大,又恰与拉林河洪峰流量
汇入松花江干流时相遇,加上区间径流,形成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水位站8月12日119.72米的
洪峰水位(计算其归槽还原流量为16200立方米/秒)。这次松花江洪水,哈尔滨水位站从7
月10日起涨,8月12日形成洪峰,历经140天落平。洪水流量持续在10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时
间21天,持续在8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时间35天。洪峰之高、流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
居1898年有水文记载以来之冠。
本年大水,使哈尔滨、肇州(今肇源)、呼兰、巴彦、宾县、木兰、方正、通河、汤原
、依兰、桦川、绥滨、富锦、同江、兰西、绥化、望奎、海伦、青冈、龙江、讷河、泰来、
甘南、富裕、拜泉、克山等26个市、县遭受水灾。其中:哈尔滨、呼兰、巴彦、讷河、泰来
、绥化、龙江、肇州、兰西等市、县的灾情较重。哈尔滨市江堤决口,水漫市区。据1934年
(伪满康德元年)伪“哈尔滨清理水灾善后委员会”编辑的《壬申哈尔滨水灾纪实》中记载
:“全市被水淹漫面积八七七五○○○平方米。傅家甸(今道外区)东北部水深一丈三四尺
,正阳街中五六尺,西南部一二尺,交通完全断绝。汽车与马车可通行之处仅有西南一隅,
及自桃花巷至许公路(今南极街)之一段马路。其余均须济之以船支。罹灾居民共男女九万
二千三百一十余名,死亡者约五十余名,避难于楼上者三万一百七十一名,受灾房屋之不复
能居住者一万九千六百余户,倒坏房屋一千一百零四间。道里区无处不能传惊耗,中央大街
、新城大街、石头道街、中国十三道街、透笼街、地段街、买卖街等各主要街道,靡不漫及
,全部工商机关,坐是停顿,加以电车亦难开行,街道之上,乃呈扁舟款乃之奇观矣。八月
十日中央大街以西一带水深四尺至五尺;中央大街、新城大街水深二尺至三尺;地段街、买
卖街水深一尺至二尺。屋内之进水者,中央大街以西无一获免。中央大街、新城大街、石头
道街、中国十三道街、透笼街、地段街进三分之一,买卖街进五分之一,其漫水区域之地窖
房屋则全部皆水。”当时全市居民38万人受灾,难民达23.8万人。由于水灾、饥饿导致瘟疫
蔓延,使2万人丧生。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伪币2.3亿元。当时的黑龙江省①(①包括今齐齐
哈尔市和绥化、松花江地区所属各市县;不包括当时受灾而属于吉林省管辖的依兰、佳木斯
、桦川、同江、富锦、双城、方正、宾县等市县。)受水灾耕地面积190万垧,占全省总耕地
面积的80%,毁坏房屋8.64万间,损失家畜家禽118.4万头(只),糟损粮食1.53万货车。
当时的“北满铁路”,西线(今滨洲线)、东线(今滨绥线)、南线(今京哈线)及呼海(
呼兰至海伦)、齐克(齐齐哈尔至克山)等铁路均遭水灾,曾一度中断交通。据不完全统计
,冲毁铁路近百处,桥梁20余座。
(四)1956年
本年6月份全省范围内普遍有较大的集中降雨;7月又阴雨连绵。嫩江中游最大降雨量30
0毫米;第二松花江上游最大降雨量400毫米。8月上旬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牡丹江等流域又
集中降了大暴雨,形成松花江干支流洪水接踵而起,洪峰迭生,上、下游洪峰同时出现的紧
张局面。松花江干流,由于第二松花江丰满水库自7月20日至30日连续放流11天(3000立方米
/秒以上4天,4000立方米/秒以上7天),同时有下游主要支流饮马河1700立方米/秒的流
量注入,加上嫩江相应流量2600立方米/秒,再加上8月3日拉林河1420立方米/秒的流
量注入,形成8月6日哈尔滨站第一次洪峰,水位119.64米。接着,拉林河流域8月6日至7日
集中降暴雨100—190毫米,拉林河水位猛涨,8月11日蔡家沟站洪峰流量达4030立方米/秒,
为该站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峰流量,在调查洪水中为自1856年以来的第三位洪峰流量(仅
次于1856和1932年洪水)。从而形成8月15日哈尔滨站第二次洪峰,水位高达120.06米,超
过1932年最高洪水位34厘米,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秒。这次松花江干流大洪水,先后有肇
东县新发乡老山头堤段决口,淹没农田27.8万亩,有115个自然屯、4500户、22500人受灾;
哈尔滨市江北松浦区汲家店堤段决口,淹没农田10.5万亩,有8个村屯、5824户、25200人受
灾;呼兰县杨家坟堤段决口,淹没农田3.1万亩,7个村屯、778户、6718人受灾。哈尔滨江
南市区经过对堤防加高培厚和积极抢险,安然无恙。松花江干流下游,由于牡丹江流域7月下
旬降暴雨,8月10日长江屯站出现449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与中游来水汇合后又遇汤旺河
洪水注入,形成佳木斯站8月12日的洪峰,水位80.02米,流量14900立方米/秒,下游右岸
富锦县大牛圈堤段决口,淹没农田4.5万亩。此外,呼兰河下游左岸呼兰县任万良屯后堤段
决口,淹没农田9.3万亩,有83个自然屯、3884户、17883人受灾。拉林河五常县向阳山堤防
决口,淹没农田2.4万亩,有27个自然屯、100户、400人受灾;右岸九区堤防排水口和红旗
区堤防决口,淹没农田32.1万亩,有2个自然屯、100户、400人受灾;右岸双城县堤防有13
处漫堤决口,淹没农田3.7万亩。本年,全省共有1300个村屯、8万余户、38万人受灾,被淹
农田1050万亩。
(五)1957年
全省各地7月中旬以前降雨偏少,大小河流处于枯水状态。但从7月下旬开始到8月初,由
于内蒙河套气旋影响,嫩江右侧支流雅鲁河、罕达罕河、绰尔河等流域出现频繁的降雨。从
7月24日至8月5日,普遍降雨150—250毫米,雅鲁河、绰尔河连续出现洪峰,致使嫩江下游江
桥站于8月9日出现洪峰,流量达6300立方米/秒。第二松花江丰满水库上游,8月11日以后阴
雨连绵,8月下旬又受到1957年10号台风的影响,一次降雨量100毫米,个别地区达到150毫米
以上。由于库水位已达263.15米,来水量又猛增,为保证水库大坝的安全,自8月18日开始
加大放流量,到8月30日,13天中共放水量42亿立方米,8月24日最大放流量6000立方米/秒
。丰满水库放流洪峰传播到松花江干流与嫩江洪峰汇合后,形成松花江干流下岱吉站8月30日
146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向下推进又与拉林河注入的1000立方米/秒流量汇合,9月6日
哈尔滨出现洪峰,水位高达120.30米,超过1932年最高洪水位0.58米,是有水文记载到19
85年期间的第一位洪水位,流量为12200立方米/秒。哈尔滨站最大60天洪水组成是:嫩江占
62%,第二松花江占33%,拉林河占5%。这次松花江干流大洪水,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又因
受台风影响,连续出现6—8级大风,致使沿江堤防多处发生脱坡、渗水和液化等险情,虽经
积极抢护,仍有多处溃决。肇源县境内的松花江和嫩江堤防,先后有方春、老虎背、金家屯
、牛营子、立陡山、靠山屯、双沟子等7处堤段决口,淹没农田达70.4万亩,有248个自然屯
、24800户、12.4万人受灾,县城被水包围。哈尔滨市江北松浦区韩增店附近堤段决口,淹
没农田4万亩。宾县满井堤段闸门处决口,淹没农田1.38万亩,冲倒房屋187间,抢险中死亡
4人。由于堤防决口和山洪、内涝,全省共淹农田1230万亩(其中江河洪水泛滥淹农田645万
亩),毁坏房屋4万余间,冲毁桥涵876座,死亡75人,经济损失达2.4亿元。本年松花江干
流大洪水,哈尔滨站洪峰水位虽比1932年洪峰水位高出0.58米,但省城哈尔滨安然无恙,人
民安居乐业,未受到水害。
(六)1960年
本年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异常。各地春雨连绵,夏季又连降大雨和暴雨。先是黑龙江上、
中游发生冰坝水害,接着是松花江干流下游和牡丹江、穆棱河出现大洪水,使东部和中部地
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黑龙江上游从4月20日开始气温骤升到15℃以上,右岸支流相继解冻
,大量冰凌洪水汇入干流。4月25日在洛古河站形成第一道冰坝以后,夹持着大量冰排的洪水
冲开未完全解体的冰盖向下游推进,节节卡塞,相继形成连金、额木尔、马伦、开库康、依
西肯、三合、新街基、大拉子、霍尔沁等14道冰坝。由于冰坝的堵塞,壅高水位,漠河县洛
古河村、连金屯进水,古城岛40户居民的房屋全部被淹,平地水深1—2米,全岛7500亩耕地
,有6000亩被淹,岛上7名作业工人被冰凌卷走。塔河县依西肯村78户居民的房屋全部被淹。
呼玛县三合站村有120户的房屋进水,金山镇的房屋有半数被淹。黑河市霍尔沁放牧的耕牛有
50头被冰洪卷走。沿江共有352户居民的房屋被冲毁,塔河、黑河、孙吴、逊克等县、市和国
营红色边疆农场的7.2万亩耕地被淹。继冰坝水害之后,5、6月份多雨。全省平均降雨量17
0—190毫米,中部和东部的降雨量达200毫米以上,最多的地方为280毫米。由于去秋雨量大
,江河底水位高,加上5月以来降雨多,致使6月以后江河水位一直处于高水位状态。7月份因
北方冷空气与南来暖空气主要汇在西部和中部地区,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等地区又普遍
多雨,特别是嫩江中、上游及内蒙古东部平均降雨250毫米以上,使嫩江干流水位上涨到相近
1957年最高洪水位。8月上旬受内蒙、河套两个低压影响,全省连降大雨和暴雨,平均降雨量
60—100毫米,巴彦、通河、五常、绥棱、海伦一带达130—160毫米以上,降雨中心的木兰等
地达240—290毫米,致使本来处于高水位的松花江、阿什河、蚂蚁河、拉林河及五常龙凤山
水库的水位持续猛涨。龙凤山水库大坝坝基发生管涌,经抢修转危为安。8月23日至24日牡丹
江和合江(今佳木斯市)地区由于受本年14号台风影响,先后降了大范围的暴雨,平均达80
—1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160毫米以上。松花江下游和牡丹江、穆棱河、倭肯河均先后出现
了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洪水。牡丹江站24日一天陡涨4.42米,水位达231.22米,超过1957
年最高洪水位0.85米。牡丹江铁岭桥堤段决口,牡丹江市东郊遭受水害,损失折合人民币4
000万元。25日穆棱河鸡西水文站出现洪峰,水位98.08米,超过1957年历史最高洪水位16厘
米。牡丹江洪水注入松花江干流后,依兰站松花江水位陡涨1.17米,26日洪峰水位99.09米
,比1932年历史最高洪水位高29厘米。27日松花江洪峰到达佳木斯,水位80.63米,洪峰流
量18400立方米/秒,比1957年历史最高洪水位高出53厘米。北岸莲江口堤段决口,洪水涌进
莲江口镇,水深1—1.5米。鹤岗市松花江堤防有2处决口。佳木斯至牡丹江、双鸭山、鹤岗
和哈尔滨的铁路一度中断运行。31日松花江洪峰到达富锦,水位61.02米,比1957年历史最
高洪水位高出27厘米。本年全省受水灾耕地1376万亩,减产粮食17.5亿公斤。
(七)1981年
春季,松花江下游从依兰到富锦长达365公里的江段上,出现冰塞、冰坝10处、16段,高
6—13米,横跨断面600—1500米。由于大量冰凌堵塞,使水位急剧上涨,佳木斯市4月14日水
位达78.89米,壅高3—5米,北岸柳树岛的青年农场和江南的造船厂厂区进水。巨大的冰排
把停靠在岸边的大型货船撞毁,把混凝土坝掀开,使沿岸工程受到破坏。与此同时,由于去
冬雪大,东部三江平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春涝。进入6月以后,全省又普遍集中降雨,到8月
末平均降雨量达460毫米,比历年同期多3成。东部地区的勃利、宝清、饶河、虎林、鸡西和
双鸭山等县、市降雨量达550—700毫米,相当于各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特别是暴雨次数多
达178次。海林县境内的柴河林业局红光、宏声等林场和海林县二道、三道公社(今乡)一带
,6小时降暴雨100多毫米。其中红光林场4小时降108毫米,致使河水猛涨,山洪暴发,瞬息
之间,洪水涌进红光、宏声两个林场和西南岔、双桥、钓鱼台火车站值班室,水深1—2米,
有的水齐房檐。受这次暴雨和山洪的突然袭击,柴河林业局28个单位,海林县2个公社9个大
队(今村)遭灾。淹死81人;冲毁森林铁路325公里,桥涵267座;冲毁公路71公里,桥梁17
座;冲断电话线路350公里、高压线路31.5公里;倒坍房屋13.3万平方米;流失木材1万立
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1973万元。8月20日,五常县八家子公社一带从16时到19时降一场特大
暴雨,降雨中心平均雨量达500毫米。该公社红光一队3小时降雨615毫米,是黑龙江省有水文
记载以来短历时中居首位的暴雨。这场大暴雨成洪后迅猛下泄,涌进拉林镇,有2500户居民
受灾,989间房屋倒塌;冲毁铁路路基2公里、公路3公里;浸泡和冲走大量粮食、煤炭以及工
业品。由于持续降大雨和暴雨,致使30多条中、小河流出槽泛滥。加上黑龙江、松花江、乌
苏里江等大江大河水位也同时上涨,常常洪峰相遇,顶托倒灌,更加重了洪涝灾害。全省受
水害耕地面积4486万亩,其中绝产2230万亩,受灾严重的三江平原淹耕地达3040万亩。全省
受灾村屯3874个,受灾人口148万人,死亡226人,倒塌房屋6.8万间;冲毁水利工程6500处
;冲毁铁路526处;冲毁通讯线路1070公里;冲走粮食1994万公斤,流失木材4万立方米。总
损失达11亿元,其中农业减产粮食19.5亿公斤,损失7.5亿元。
(八)1984年
本年4月中旬,嫩江干流上游石灰窑至库漠屯之间,先后出现15处较大的冰坝。由于卡塞
,壅高水位,使岸边7个村屯受水害,倒塌房屋124间。进入7月以后,黑河、大兴安岭地区沿
黑龙江一带降雨增多。特别是7月下旬至8月下旬,黑龙江上、中游因受蒙古和贝加尔湖低压
等影响,接连降暴雨,雨量超过300毫米,为常年同期的1.9倍。7月31日黑河市西峰山站最
大日降雨量185.5毫米。8月16日抚远站最大日降雨量115.6毫米。由于暴雨频繁,使黑龙江
水位迅猛上涨,而且随着洪峰向下推进,雨区也尾随下移。加上苏联境内结雅河、布列亚河
的洪水相继汇入,乌云站8月20日洪峰水位100.4米,比历史最高的1928年最高洪水位高6厘
米。8月21日7时洪峰到达嘉荫县境内,新发至蔡家亮堤段决口。16时30分洪水涌进嘉荫县所
在地朝阳镇,全镇顿时尽成泽国,水深1.5—3米,交通断绝,被洪水围困的1.2万居民全部
上楼和砖瓦房顶避难。洪峰水位100.47米,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洪水位36厘米,仅低于1928年
历史最高洪水位29厘米。23日洪峰到达萝北站,水位为99.57米,为建国以来第一位洪水。
24日洪峰到达同江莫力洪口站,水位54.8米,超过1958年历史最高洪水位18厘米,与松花江
来水顶托倒灌。29日洪峰到达抚远站,水位88.33米,超过1972年历史最高洪水位36厘米。
这次黑龙江大洪水,使大兴安岭、黑河、伊春、佳木斯等地(市)所属11个县(市)和国营
农场受到水害,淹耕地345万亩,1个县城和321个村屯进水,1.75万间房屋倒塌,有10.5万
人受灾;堤防决口27处,冲毁桥涵398座,冲倒电讯线路40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2.56亿元。
本年由于降雨多,除黑龙江发生大洪水外,各地出现春、夏、秋连续涝,全省共有43个县(
市)和部分国营农场、劳改农场遭受洪涝灾害。被淹耕地2000万亩,其中绝产面积600万亩;
倒塌和冲坏房屋6.4万间,受灾人口17.2万户,81.4万人。有20座小型水库决口,毁坏堤
防158处,长达130公里。冲毁桥梁涵闸、塘坝1300座;冲毁公路、乡路350公里;冲走木材1
.6万立米;死亡14人。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
(九)1985年
春季,黑龙江干流上游降水量多,加上气温回升幅度大,提前10天开江,出现“倒开江
”的反常现象,酿成严重的凌汛水害。这次形成冰坝之多,仅次于1960年,而水位之高是前
所未有的。4月18日至20日在漠河县境内沿江的漠河县城、北江村和古城岛发生3处冰坝。20
日漠河站水位上涨4.2米,超过1960年历史最高凌汛水位40厘米。21日冰坝自然解体,北江
村水位猛涨,全村进水,本日晚古城岛附近出现100米宽、35公里长的冰坝,水位陡涨3米,
淹没15平方公里的全岛。22日塔河县江段开库康和依西肯发生冰坝,水位猛涨3.5米。24日
呼玛县新街基江段形成长42公里的冰坝,金山乡5个村屯被淹。这次冰坝水害使大兴安岭和黑
河地区的6个市县、41个村屯受灾。淹耕地24.5万亩,受灾人口3.6万人,倒塌房屋4539间
,冲失木材7.2万立方米,冲走粮食647万斤,冲走农机具543台(件),淹死牲畜3281头,
冲毁堤防、护岸30处、34.6公里,涵闸2座。5月份,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地区出现旱象。5月
9日至23日齐齐哈尔地区出现高温反常气候,9—11日连续超过30℃。23日齐齐哈尔市最高气
温曾达35.7℃,龙江县高达39.2℃,是有记录以来同期的最高值。进入6月以后各地陆续降
雨,7月份连续降雨之后,8月上、中旬因受6、8、9号台风影响又持续集中降雨。全省平均降
雨量167毫米。呼兰河流域在7月16日至8月15日的31天中,历经3次降雨过程,全流域普遍降
大雨和暴雨,降雨日数达28天。兰西水文站以上流域平均降雨量351毫米;秦家水文站以上流
域平均降雨量428毫米;支流欧根河流域平均降雨量达522毫米。由于降雨量大,松花江干流
、黑龙江下游、蚂蚁河、呼兰河、汤旺河、牡丹江、倭肯河、阿什河先后出现洪峰。呼兰河
中、下游发生建国后的最大洪水,除个别河段外,均超过建国后1962年的最高洪水位。8月2
0日呼兰站洪峰水位达114.65米,超过1962年最高洪水位41厘米。呼兰河流域有庆安、绥化
、兰西、海伦、绥棱、明水、青冈、望奎等8个县(市)受灾。8月5日肇兰新河(肇东至呼兰
的人工河)洪水下泄,肇东县河段溃决,肇东县铁东区平地水深1米左右,造成工厂停产,商
店停业,部分居民住房被水浸泡。8月16日伊春市的伊春河、乌马河堤防有7处漫堤决口,洪
水涌进伊春市区,平地水深1.5—2.5米,有47条街、11484户居民住房和68家工商企业进水
。8月28日同江县同抚公路溃决,八岔、金川、临江等乡部分村屯和农场进水。8月31日松花
江干流下游国营二九○农场堤段决口,9月5日绥滨县向阳堤段决口。本年大水,全省有53个
市、县受灾。伊春市区、20个镇和8492个村屯进水,44.9万间房屋被水浸泡,倒塌房屋7.
1万间;淹死牲畜2034头;冲走和泡霉粮食9410万斤;受灾人口400.7万人;被淹成灾农田3
248万亩,其中绝产的1224万亩;冲毁桥、涵、闸和拦坝等2865座,机电井745眼,泵站231处
,小水电站25处;冲毁铁路9条,一度中断运行;冲毁公路554处、2325公里,桥涵2060座。
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