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穆棱河堤防

  穆棱河堤防始建于1939年。当时伪县公署为日本“开拓团”在密山县黑台附近开发灌区 ,种植水稻,防穆棱河洪水浸入灌区的需要,修筑了黑台堤防。1942年又为侵略的军事需要 ,在虎林、密山境内修筑了穆兴堤防,共66.4公里。建国后,从50年代开始,随着国营农场 垦荒建场和各县(市)发展农业生产的防洪需要,穆棱河两岸的穆棱、鸡西、鸡东、密山、 虎林等5个县(市)和八五○、八五六、八五七、庆丰、卫星、东海等国营农场,先后修筑了 大量的堤防。1985年,穆棱河两岸已有堤防41段,全长达614.1公里,比建国前增加了近9倍 。其中:达到设计标准的258.7公里,占42%。分布情况是:穆棱县28.12公里,鸡西市31. 7公里,鸡东县123.32公里,密山县146.34公里,虎林县101.12公里,国营农场183.5公 里。左岸286.19公里,右岸327.91公里。保护范围有城镇13个,村屯417个,人口70万,耕 地253万亩,可垦荒地320万亩,以及铁路、公路等。穆棱河堤防中,防洪效益大的重要堤段 是穆兴大堤、穆北大堤和鸡西市城市堤防。
    一、穆兴堤防
    穆兴堤防,又称穆兴大堤,位于穆棱河下游右岸,虎林、密山两县境内。1942年修筑时 是三项工程:一是大坝,北起林口至虎林铁路中间卫星车站附近的今虎林县杨岗乡富国村山 包,向南在5公里处与穆棱河相交,过河向东南,经十字路、新立屯、张木匠泡子向南,止于 自然高地,全长为36.6公里。堤顶宽6米,迎水坡1:1.5,背水坡1:1.2,有顶宽2米的坝 后戗台。大坝顶上铺设窄轨小铁路通往兴凯湖,设有凯北、闸口、十字路、新立屯、六甲等 5个车站。二是湖北水门(今湖北闸),位于大坝5公里与穆棱河相交处,与大坝成一个整体 ,为混凝土结构7孔闸门,中间孔宽12米,两端6孔各宽2米,总宽24米,泄量250立方米/秒 ,闸上为闸口车站。三是分洪道,起于湖北水门西5公里穆棱河道,向南新开一条河道,与穆 兴大坝平行,直奔小兴凯湖。分洪道上口宽20—30米,底宽1020米,深34米,长30公里。这 三项工程由伪东安省开拓厅规划设计,满洲土地开发株式会社组织实施。工人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日本侵略军在我国华北侵占区抓的劳工。①(①被抓去为日伪修筑工程的穷苦农民。 )二是在我国东北沦陷区抓的劳工。三是“勤劳奉仕队”。四是由华北侵略战场上的战俘组 成的“特种劳工”。共6万人。1942年动工1944年完工。当时由于实行强制的奴隶式劳动和十 分恶劣的生活条件,劳工死亡很多。据当时被抓来修穆兴大坝幸存的劳工,河北省保定人周 蒲田老人回忆:他29岁那年在天津被日本人抓劳工,送到密山修穆兴大坝,一年四季住席棚 ,吃高粱米稀粥,每天早晨3点钟起床,晚上9点钟收工,吃不饱,住不暖,劳动强度大,还 时常遭受日本监工的毒打。患病不给治疗,死亡的很多。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 》一书中曾写道:“为了准备对苏联作战,在修造流入兴凯湖的穆棱河道工程(即穆兴大坝 )中死亡大批人。”还写道:“一个伪宪兵队长私下对我说:穆棱河施工中死了一千七百多 人。”实际这是个缩小几倍的数字。据虎林县水利局搜集的资料,伪满时期修穆兴大坝死亡 人数达万人以上。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珍惜这个付出众多中国人民生命的工程。为使其发挥分洪、防洪 作用,开垦下游大片荒地,不断进行维修加固,并在终点向下延长17公里,全长达53.6公里 ,封闭了原有过水口,使穆棱河水大部分流入小兴凯湖。1968—1970年将质量不好、出现3次 险情的湖北闸,北移100米,重新改建成单孔、宽12米、最大泄量250立方米/秒的新湖北闸 。分洪道已形成河流,可通汽船至兴凯湖。建国以来,虎林县和国营农场维修加固穆兴大堤 ,共完成土方141.3万立方米,石方0.5万立方米。穆兴大堤保护面积3000平方公里,占穆 棱河下游总面积的44.8%。其中已垦耕地118万亩,可垦荒地122万亩;村屯70个(包括国营 农场生产队47个),人口6万;还有铁路20公里,公路15公里。
    二、穆北堤防
    穆北堤防位于穆棱河中游右岸,密山县境内,由黑台、幸福两段堤防组成,全长75.45 公里。黑台堤防是穆北堤防的上段,起于林口到密山铁路锅盔河大桥,沿穆棱河走向,经太 平、黑台、连珠山等乡(镇),在连珠山镇五村终止,全长30.25公里。这段堤防是1939年 为日本“开拓团”开发灌区,种植水稻而修筑的防洪堤。当时全长29.8公里,断面小,防洪 能力低。“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密山县人民政府组织当地群众,在每年汛期进行维修 加固,提高了防御能力。但在1965年穆棱河发生大洪水时,在低洼段9公里处决口。汛期过后 按防御1965年洪水的设计标准,进行全面整修,加高培厚,并向上延长450米,全长达到30. 25公里。同时还在堤外取土坑形成的顺堤沟上,垂直大堤修筑35道隔堤,间距400—500米, 高度与大坝相同,顶宽3米。国家投资补助44.3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8.57万元,完成土方 185万立方米。幸福堤防是穆北大堤的下段,由连珠山铁路桥开始,经连珠山镇新河村、和平 、三人班,至兴凯乡吴家岗屯为止,全长45.2公里。幸福堤防于1958年修筑,当时修筑全长 34公里。1965年穆棱河发生大洪水时,在5.24公里处决口。1966年按防御1965年洪水的设计 标准,进行加高培厚,并新筑11.2公里,使堤防全长达到45.2公里。从1958年修筑,到19 66年整修,共完成土方192万立方米。国家投资补助7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万元。穆北大堤 保护城镇4座,村屯143个,人口8万,耕地42万亩(其中水田21.7万亩),铁路75.5公里, 公路69公里。
    三、鸡西城市堤防
    鸡西市城市堤防位于穆棱河中游右岸,是1957年动员全市机关、厂矿和事业企业单位职 工修筑的。共2段,总长7.7公里。1966年按超高于1965年最高洪水位1米的标准,进行加高 培厚,并新筑3.32米堤防,全长达11.05公里。1972年又按超高1965年最高洪水位1.5米, 进行加高培厚。前后国家投资70万元,完成土方80万立方米。保护鸡西市鸡冠区和5个村屯, 24万人口,0.44万亩耕地,以及牡丹江至鸡西的铁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