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其他河流堤防

  黑龙江省除松花江、嫩江等6条大江大河的重要堤防外,还有拉林河等14条河流和其他小 河流堤防,总长6307.74公里。
    一、拉林河堤防
    拉林河堤防始建于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府为开发水田和防洪需要,于1940—1942年在 拉林河右岸五常和双城两县境内修筑堤防91.3公里。其中:五常36.3公里,双城55公里。 由于堤线弯曲、距河近、断面小,防御能力低,建国后进行改线、扩建和新建。1985年沿河 两岸已有堤防19段,全长达216.22公里。其中高度达到标准的145.89公里,占67.5%。堤 上建有涵闸46座。国家共投资562.4万元,完成土方1058.76万立方米。保护村屯128个,人 口8万,耕地37万亩,可垦荒地5万亩,还保护拉滨铁路和哈五公路。
    五常县在拉林河上共有8段堤防:右岸有山河、杜家、文化、安家、民乐、营城子、红旗 等7段堤防,长122.07公里;左岸只有兴隆1段堤防,长28.61公里。两岸堤防总长150.68 公里。其中高度达到防御1956年洪水标准的98.51公里。堤上有涵闸33座。五常县拉林河堤 防建设,经历了维修原有小堤,修筑新堤和提高标准的三个过程。1950年维修加固伪满遗留 下来的安家、营城子、民乐堤防,培厚土方22万立方米。1951年拉林河发生洪水,超过了堤 防的防御能力,多处漫堤决口。1952—1956年按防御1951年洪水的标准,除修复和加高培厚 原有的堤防外,还新修文化、民乐、红旗等堤防。1956年拉林河发生大洪水,正在施工的红 旗堤防漫堤决口37处。1957—1970年又按防御1956年洪水的设计标准,进行整修和加高培厚 ,同时于1958年修筑左岸兴隆堤防。1974年以后,又根据省革命委员会“大江大河堤防的堤 顶高程要高出历史最高洪水位1.5米”的要求精神,再一次对拉林河堤防进行加高培厚。与 此同时,1976年又新筑山河镇山河堤防。建国后的几次整修,共完成土方605.76万立方米, 国家投资292.4万元。
    双城县在拉林河上共有长沟子、陈家崴子、永发、车家崴子、山咀子、吉利屯、半拉城 、三家子、谢家屯和多口店等11段堤防,均在右岸,全长65.54公里。其中:有47.74公里 高度达到防御1956年洪水的标准。双城县的拉林河堤防是在伪满遗留的55公里小堤基础上建 设起来的。1946年对原有小堤进行修复和加高培厚,并延长10公里。1954—1956年按防御19 51年洪水标准,进行全面整修。1957年又按防御1956年洪水的设计标准,进行加高培厚,最 高日出工达5万人,当年完成任务。双城县的拉林河堤防建设,共完成土方453万立方米,国 家投资270万元。
    二、雅鲁河堤防
    雅鲁河堤防始建于1942年,由伪龙江省公署开拓厅设计,强征龙江、景星两县的“勤劳 奉仕队”施工。在左岸修筑由碾子山(今齐齐哈尔市华安区)山头起,至于家窑止,长70公 里堤防;在右岸修筑由景星西敖包至互助,长20公里堤防,由北华至刘刚屯,长30公里堤防 。两岸共3段,全长120公里。抗日战争胜利时只修成顶宽不足2米的小堤。1948—1949年,景 星县人民政府对原有堤防进行维修加固。建国后,进行四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第一次是 1954年原龙江、景星两县合并后新组建成的龙江县,组织农村3000民工,对雅鲁河堤防进行 整修加固。第二次是1956年又组织全县农村劳力,进行加高培厚。第三次是1957年大洪水之 后,按防御1957年洪水的设计标准,动员全县23个乡的劳力,进行全面整修;齐齐哈尔市华 安区12公里堤段,由齐齐哈尔市组织人力也进行了全面的整修。1958年汛前完成全部整修任 务。第四次是1966年进行维修加固。经过这四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雅鲁河两岸堤防共有 4段,全长159.1公里,增加了39.1公里。其中:左岸93.2公里,增加23.2公里;右岸65 .9公里,增加15.9公里。齐齐哈尔市境内12公里,龙江县境内147.1公里。堤防现状是顶 宽3米,内外坡均为1:2。堤上有排水涵闸10座。有89.3公里堤防达到防御1957年洪水的设 计标准,占堤防全长的56%。四次整修共完成土方332万立方米,投资455.7万元。保护范围 775平方公里,包括齐齐哈尔的华安和富拉尔基2个区,龙江县的龙江、景星2个城镇和8个乡 ,332个村屯,24.6万人口,81.3万亩耕地,11.1万亩草原,以及50公里的滨洲(哈尔滨 至满洲里)铁路和龙江至华安、龙江至景星、景星至华安、景星至昂昂溪等4条公路。
    三、通肯河堤防
    通肯河两岸建国前仅在海伦、望奎两县境内有堤防15.5公里,大部分堤防是建国后于5 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修筑的。70年代以后又进行加高培厚,不断整修,使之逐渐提高了防御标 准。1985年两岸共有堤防334.27公里,分布在右岸北安市62公里,拜泉县14.9公里,明水 县35公里,青冈县53公里;左岸海伦县108.57公里,望奎县60.8公里。其中:在高度上达 到标准的204.4公里,占61%。但不平衡,望奎县全部达到标准;青冈县77.5%达到标准;海 伦县74%达到标准;北安市35%达到标准;拜泉、明水两县均未达到设计标准。通肯河两岸堤 防共保护村屯155个,人口23.37万,耕地70.53万亩。其中:海伦、望奎两县堤防的保护面 积大,共有村屯135个,人口18.5万,耕地47.73万亩。
    四、乌裕尔河堤防
    乌裕尔河堤防始建于1932年。当年在左岸克山县境内修筑堤防,1935年又在依安和克东 两县境内修筑部分堤防。以后又在富裕县乌裕尔河右岸龙安桥以下的吉斯堡至李建屯修筑堤 防。这些堤防断面小,防洪能力低。建国后,克山、依安、克东、富裕等县在原有小堤的基 础上,进行维修加固和延长。同时国营农场、劳改农场也先后在乌裕尔河两岸修筑起堤防。 1985年乌裕尔河两岸已有堤防329.11公里。其中:克东县79.69公里,克山县48.3公里, 依安县49.6公里,富裕县15公里,齐齐哈尔市55.6公里,国营农场27公里,劳改农场53. 92公里。这些堤防的保护范围内有耕地面积34.13万亩,人口4.41万。乌裕尔河两岸的堤防 ,多是在民堤基础上修筑的。防御标准低,仅有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的部分堤防达到设计标 准,只占17%。
    五、倭肯河堤防
    倭肯河两岸堤防是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修筑的。全长276.27公里。其中:七台河 市14.37公里,勃利县91.76公里,桦南县63.94公里,依兰县84.9公里,国营农场21.3 公里。70年代和80年代初进行整修加固,有187.24公里达到设计防御标准,占67.8%。七台 河市的堤防已全部达到设计标准,依兰县的堤防有89.7%达到设计标准,国营农场的堤防有 77%达到设计标准。保护耕地36.65万亩,人口3.54万人。
    六、蚂蚁河堤防
    蚂蚁河堤防始建于东北沦陷时期。1938年在延寿县城南修筑6公里堤防;1942年伪政府用 “勤劳奉仕队”在苇河县(今尚志县苇河镇)修筑3段、长17公里的堤防。抗日战争胜利后, 这些堤防由于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已失去作用。建国后,1958年大搞水利建设中,延寿县 修复了原有堤防。1961年和1963年,尚志县修复了原有堤防,并延长和新修了堤防。1967年 ,方正县和延寿县也在蚂蚁河沿岸修筑了堤防。但当时的堤防断面小,防御标准低。1982年 又按防御二十年一遇洪水的设计标准,进行全面整修加固。1985年蚂蚁河两岸共有堤防184. 83公里,分布在尚志县142.13公里,延寿县31.6公里,方正县11.1公里。其中:达到设计 防御标准的167.43公里,占90%。蚂蚁河两岸堤防,保护耕地15万亩,人口15.6万。
    七、双阳河堤防
    双阳河是无尾河川,汛期常因渲泄不畅,大水漫溢,造成一片汪洋。1932年大水之后, 林甸县的地主为保护自己的土地,于1933年在县城东和北部,联合修筑小民堤113公里。193 8年双阳河泛滥,民堤决口,洪水过后虽经过复堤堵口,但防御能力仍然很低。1945年大水时 ,民堤又多处决口。解放战争时期,林甸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对民堤进行修复和加固。但 在1948年发生洪水时,民堤仍不能抗御洪水,造成漫堤决口。建国后,在国家的支持下,年 年进行维修加固,逐年提高防御标准,在一般洪水情况下,未发生险情。1969年汛期由于连 降暴雨,双阳河发生大洪水,水位与堤顶相平,经过抢险,大部堤段未出现漫堤决口现象。 但在没有取土条件的地方,发生漫堤决口14处。以后又按防御1969年洪水标准进行整修加固 。1974年兴修北部引嫩工程,引水总干渠通过堤防,由于渠道高,渠堤相隔,有些堤段起不 到防洪作用。1985年双阳河有堤防178.5公里,在拜泉县境内88公里,林甸县境内90.5公里 。保护范围包括:林甸县城和494个村屯,22万人口,116.6万亩耕地,200万亩草原,以及 大庆油田、滨洲铁路等。拜泉县境内的双阳河堤防是建国后修筑的。保护范围仅有耕地7万亩 ,人口0.66万,堤防断面小、标准低。
    八、音河堤防
    音河最早是1935年在左岸甘南县境内修筑4.5公里堤防。建国后,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 需要,为保护农田不受水害,在原有堤防的基础上,扩建和新筑了堤防。1985年音河两岸有 堤防68.6公里,在甘南县境内48.6公里,齐齐哈尔市20公里。保护县城1个,村屯85个,人 口7.32万,耕地34.45万亩。其中,保护范围大的重点堤防是左岸甘南县的堤防。
    九、汤旺河堤防
    汤旺河堤防是从1953年开始修筑的。当时的林区伊春,为防御洪水,由伊春森林工业管 理局设计,动员职工和居民,修筑了城市防洪堤。伊春建市以后,于1962年修筑东升堤防, 1963年修筑市区堤防。这些堤防都是由职工义务劳动修筑的。与此同时,上游乌马河、翠峦 、汤旺河、新青、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美溪、西林等区,修筑小段堤防。1985年汤 旺河两岸共有堤防65.47公里,在伊春市境内47.4公里,汤原县境内18.07公里。其中:伊 春市区堤防和汤原县境内的堤防,达到防御1961年洪水的设计标准,占堤防总长的50%。汤旺 河上的重点堤防是伊春市的城市堤防。全长虽然仅9.64公里,但直接关系到林区新兴城市伊 春的安全,被列为黑龙江省主要堤防之一。
    十、诺敏河堤防
    诺敏河沿岸有堤防45.25公里。其中,甘南县27.5公里,劳改农场17.75公里。甘南县 的堤防是诺敏河的主要堤防,始建于东北沦陷时期。1932年大水之后,当地的地主为保护自 己的土地不受洪水威胁,联合修筑一条小堤。1952年诺敏河发生洪水,小堤被冲毁。1953年 ,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群众修筑一条由靠山屯到平阳镇永利村三队,长27.5公里的堤防。保护 平阳、东阳、查哈阳等3个乡镇和国营查哈阳农场场部,以及80个村屯,7.6万人口,34万亩 耕地,9万亩草原。1958年,甘南县又组织群众对27.5公里的堤防进行全面整修加固。1969 年大洪水之后,又按防御1969年洪水的设计标准(超高1.5米)进行加高培厚,但未按计划 完成,仅有15公里达到设计标准,占54.5%。劳改农场的堤防是1958年修筑的,防御标准低 ,保护耕地1.67万亩。诺敏河由于受1952年洪水的影响,河槽从东岸(内蒙莫力达瓦旗)的 二道河子西移到西岸(甘南县)的江汊子,水流对西岸严重冲刷,形成陡坡,连年坍塌、迫 使堤防多次退堤,虽经多次维修,均未得到根治。
    十一、绰尔河堤防
    绰尔河两岸堤防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扎赉特旗和黑龙江省的泰来、龙江两县,以及保安 昭劳改农场,共3段,全长78.27公里。绰尔河堤防始建于1927年(民国16年)。当时,扎赉 特旗和泰来县的蒙汉两族人民联合起来,在扎赉特旗境内,绰尔河右岸修筑由后音德尔屯起 ,经乔家屯、于家屯、莫古吐、五家子,到哈吐岗子,全长45公里的堤防。其中,由五家子 到哈吐岗子长22.5公里堤段,因以后保安昭农场在堤外侧修了堤,失去作用而放弃,实际只 有22.5公里。1932年绰尔河发生大洪水,绰尔河堤防被冲毁多处,泰来县城西部被淹。194 1年扎、泰两旗、县的蒙汉两族人民再次联合修筑绰尔河堤防。这次修堤称“两家子封闭工程 ”。1948年绰尔河发生洪水,堤防再次被冲毁。1949年,在东北行政委员会的主持下,内蒙 古自治区政府和原嫩江省政府,经过磋商,决定联合修复水毁工程。扎、泰两旗(县)共出 动1800人,马车200辆,完成木石结构堵截丁坝9座、堵岔河口工程5处,疏通河道1处并整修 原有堤防。1957年绰尔河发生大洪水之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哈尔滨召开整治 绰尔河联席会议,决定全面修复水毁工程。按防御1957年洪水设计标准,修建8处堵口工程和 堤防整修加固工程。这是汉蒙两族人民第四次联合修筑绰尔河堤防工程。累计完成土方120万 立方米,石方10万立方米。保护农田150万亩,草原35万亩,城镇5个,村屯628个,人口16万 。这段堤防在1971年水利工程大检查时明确规定:由扎赉特旗负责管理和常年维修;大的整 修任务由扎、泰两旗(县)按受益比例分担。绰尔河右岸下段堤防是1956年由内蒙呼伦贝尔 盟保安昭劳改农场修筑的,长43.27公里。保护场内村屯100个,人口10万,耕地34万亩,草 原28万亩。堤防由保安昭劳改农场自行管理。
    绰尔河左岸,龙江县境内有堤防12.5公里,这是黑龙江省绰尔河上唯一的堤防。原景星 县东华乡于1950年开始自建,景星县合并到龙江县以后继续施工。1958和1966年又进行了维 修加固,有5.5公里达到防御1957年洪水的设计标准。保护东华乡27个村屯,1万人口,4. 1万亩耕地。
    十二、二龙涛河堤防
    1936年,泰来县西部地区群众为防御二龙涛河水泛滥,在沿河两岸修筑堤防。其中:左 岸堤防30公里,是泰来县二龙涛河的主要堤防。1957年洪水之后,经1958、1964、1973、19 77年的历次整修加固,延长到33.4公里,加上右岸5.5公里,共38.9公里。其中:达到防 御1957年洪水设计标准的33.4公里,占86%。保护泰来、街基2个镇(乡),323个村屯,16 .5万人口,耕地45.15万亩,草原31.5万亩,以及平齐铁路和扎赉特旗至泰来的公路。由 于二龙涛河是无尾河流,在堤防17公里以下无河道,1969年开挖河道8.6公里,将河水泄入 聂老黑泡子。
    十三、七星河堤防
    七星河沿岸有堤防155.4公里,分布在宝清县46.4公里,国营农场109公里。其中:达 到防御1964年洪水设计标准的104.2公里,占67%。保护耕地160.3万亩,人口12万。七星河 沿岸的主要堤防是上游左岸友谊农场堤防。1954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于集贤县兴隆村附近建 立第一个机械化国营友谊农场时,对原有民堤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改建。全长41公里 ,分3个自然段,西起八分场永久闸,东至五分场四十八队东南。堤顶宽3米,堤高3米,总土 方102万立方米,投资额113万元。保护面积6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万亩,草原15万亩,村 屯120个,城镇1个,人口8万,以及福利屯至前进的铁路和福利屯至友谊县的公路。
    十四、安邦河堤防
    安邦河两岸共有堤防96.3公里,分布在集贤县59.82公里,桦川县22.68公里,双鸭山 市13.8公里。保护范围内有耕地61.6万亩,人口3.5万。安邦河两岸堤防都是建国后修筑 的。集贤、桦川两县的堤防,是从1963年开始,随着整治安邦河开挖中下游河道修筑的。
    黑龙江省除拉林河等14条河流堤防外,还有其他河流堤防4147.02公里。分布在松花江 、绥化、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牡丹江、大兴安岭、哈尔滨、伊春、鸡西、七台河、鹤 岗等12个地(市)和国营农场、劳改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