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引河工程
黑龙江省为扩大自流灌溉面积,在本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先后搞了引河工程。特别
是“大跃进”时期,在“三年基本实现水利化”的不切实际的口号下,搞了引讷谟尔河的“
卫星运河”,引雅鲁河的“七一运河”和引汤旺河的“引汤运河”等规模较大的引河工程,
配套工程量大,几上几下,工期拖长,效益不能尽快发挥。
一、卫星运河
卫星运河是引嫩江左岸支流讷谟尔河的引河工程,跨越德都、克山、讷河三县。1958年
,讷河县为在“三年基本实现水利化”设想开挖长160公里的人工运河,把讷谟尔河水从德都
县的老山头(今德都县团结乡东新村)引出来,经德都和克山两县到讷河县的拉哈镇。计划
工程量土方2500万立方米,引水流量37立方米/秒,仅讷河县就能自流灌溉农田60万亩,使
西南片实现“水利化”。这个工程在当年算得上是一个气魄大的工程,犹如放一颗卫星,因
而命名为“卫星运河”。
1958年10月,讷河县出动5万人,在边测量、边定线、边开挖的情况下开始施工。1960年
6月挖通从老山头到讷河县讷南镇鲁民村92公里的“运河”,鲁民村到拉哈镇断断续续,未挖
通。与此同时还修建了拦河坝、进水闸和30座木结构农道桥,共完成土石方1627万立方米。
当年7月第一次通水到鲁民村,因部分地上行水“运河”堤段没有夯实,发生决口。1961年因
经济困难停工下马。
1966年春,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推动下,讷河县九井公社(今九井乡)出动5000人对
境内的卫星运河整修清淤。接着,讷河县向省报送《续建卫星运河灌区工程设计书》,要求
续建卫星运河。同年,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期间,省委书记杨易辰召集讷河、克山、德都三
县县长协商卫星运河续建和水量分配问题。1967年省水利厅与嫩江、黑河地区和讷河、克山
、德都三县,以及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嫩江地区水利局共同研究卫星运河灌区的规划设计问
题,确定第一期工程灌溉面积20万亩,近期引水量17立方米/秒。1968年卫星运河续建工程
纳入国家计划,到1972年国家共投资674万元,建成渠首整修加固工程,干渠上永久性交叉桥
梁60座,2处自流灌区工程,部分干渠清淤筑堤工程,骨干工程已完成90%。1970年通水到讷
河县九井乡,德都县和平灌区已受益,灌溉面积7000亩。但因工程跨越2个地区3个县,又正
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出工和分水比例方面争议大,久拖不决。工程上因设计、施工、
管理等原因,修好的建筑物有20%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有些工程由于管理不善,存在着随修
随破坏的现象。从1970年开始,年年“打歼灭战”,年年歼灭不了,搞了16年的工程仍未发
挥全部效益。
1973年,省水利局组织嫩江、黑河2个地区水利局和3个县的负责人,以及省水利勘测设
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卫星运河工程联合调查组,由省水利局局长赵振华带队,从头到
尾考察了卫星运河工程后,就存在问题提出加速工程建设具体意见的报告。省革命委员会批
转了报告,并要求1974年10月1日建成通水。为加强续建工程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由省水
利局局长赵振华任组长,嫩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林文章和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张志贤任副组长
,下设卫星运河工程指挥部。省水利局从各工程处抽调施工机械设备和人力组成第七工程处
参加施工。3县仍按2、3、5的出工比例组成300人的常年施工队共同施工,国家投资300万元
。1974年5月开工,到9月末,新建交叉工程6座,维修建筑物15座,安装闸门8处,新开挖总
干渠1公里,堵口150处,完成土方量62万立方米,石方3.6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37万立方
米。10月4日卫星运河正式通水,使这个建设17年的老大难工程,终于发挥了效益。卫星运河
工程渠首包括堆石溢流坝长100米,土坝2500米,溢流堰875米,引渠3400米,钢筋混凝土结
构进水闸1座,引水流量17立方米/秒。运河全长92公里,交叉工程32座,桥梁31座,节制闸
2座,分水闸3座,退水闸5座。1985年灌溉水田2200亩。现有工程标准低,质量差,特别是渠
首堆石坝和溢流堰质量更差。
二、引汤
引汤工程位于汤原县境内。1958年,汤原县为“三年基本实现水利化”,设想开挖一条
西引汤旺河水东入松花江,横贯汤原县的人工“运河”。并接连沟川渠库,形成以“一引四
库”(引汤和格节河、法斯河、黑金河、福民等水库)为骨干,以小型工程为基础,大中小
相结合的全县水利网。为实现这个目标,1958年秋季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动员5万人参
加施工。到1959年建成柳石拦河坝1处,长192米,过冰堆石混凝土盖面坝长50米,钢筋混凝
土结构6孔进水闸1座,干渠75公里基本挖通,但未达到设计标准。1960年继续修建泄水闸和
河床式水电站厂房,以及部分渠道上的建筑物,向阳公社灌溉水稻3000亩。1961年汤旺河出
现历史上最大洪水,柳石拦河坝被冲毁,堆石混凝土盖面坝倒塌。正在工地领导施工的汤原
县水利科副科长郭成珠乘小船查看拦河坝时落水牺牲,年仅33岁。同年引汤工程停建。
1976年5月,引汤工程开始复建。初期抽调3000人组成施工专业队进行施工,挂锄期又动
员3万人搞季节性突击施工,以后又组织4500人常年施工队坚持施工。到1980年共建成渠首拦
河坝1座、电站2座、冲刷闸1座,以及从渠首到解放大岗20公里长的干渠和7座建筑物等工程
。共完成土石方量409.8万立方米,混凝土2.2立方米,群众出工500万个工日,国家投资1
300万元,群众自筹600万元。1980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52万亩
,使放弃16年的工程得到复生。
(见附图)
1985年引汤工程状况:渠首拦河坝为重力式混凝土溢流坝,长260米;溢流坝左侧有冲刷
闸、电站厂房和进水闸,进水闸紧靠高山,共6孔,净宽12米,过水流量42立方米/秒;溢流
坝右坝头修筑土堤向上游延伸,靠坝600米为坝头土坝。引汤干渠由渠首开始,经汤原镇、向
阳、胜利、望江等乡,最后到莲江口镇永昌村,全长75公里。干渠上较大的建筑物有仙马河
涵洞带退水闸,老浪河涵洞,香兰河涵洞带退水闸,铁路涵洞,甜水河渡槽,黑金河渡槽和
退水闸等。渠首电站装机2台,容量400千瓦;永久电站设计装机2台,容量5000千瓦,安装1
台,容量2500千瓦,1980年投产发电。引汤干渠穿越解放大岗和老道庙等处严重滑坡问题还
未解决。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积仅3万亩,1985年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6万亩,灌区的整顿配
套工程量仍然很大。
三、引拉(友谊渠)
“引拉”渠首位于五常县红旗乡沿河村附近和对岸吉林省榆树县怀家乡石龙山脚下的拉
林河上。从右岸引拉林河水入双城县境内,经单城、前进、兰陵等乡(镇),在金城乡东风
村分东西两条干渠。东干渠经希勤、韩甸、对面城、团结等乡(镇),在杏山乡邢家屯境内
入石人沟水库,库后有高低两条干渠,高干渠经杏山、水泉、临江等乡,在农丰乡入仁利水
库,低干渠经杏山、临江,在永胜乡永革村附近入松花江。西干渠经金城、韩甸、对面城等
乡(镇)在万隆乡吴家附近入拉林河,并在韩甸镇高家开一条红旗分渠。整个“引拉”控制
了双城县境内的拉林河与松花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引拉”因渠首和一段引河在五常县境内
,得到五常县的支持,又命名为“友谊渠”。
引拉工程是1976年动工兴建的。但早在1958年,为实现“水利化”,双城县与吉林省榆
树县曾共同在石龙山脚下的拉林河上修建拦河坝,完成部分坝基。双城县还从南部和西部的
9个公社动员1.1万人,在右岸开挖引水渠,当时命名为“红旗运河”,完成土方150万立方
米。单城公社境内段基本成型,后因未纳入计划,人力、财力均不及,于1959年3月停工。1
976年,双城县为解决干旱问题,提出在“红旗运河”的基础上,兴修引拉工程。以引拉为主
,以引补蓄,复活因缺水源濒临干涸的石人沟水库,以扩大灌溉范围。经省、地同意于同年
11月开始动工,1978年正式纳入基本建设计划项目,最高日出工人数达4万人,到1985年共建
成渠首木笼堆石坝,长300米;非溢流坝2处,长840米;南、北导堤长4900米;钢筋混凝土结
构8孔(每孔2×2米),进水闸门1座,正常引用流量17.3立方米/秒,最大引用流量32立方
米/秒。引水总于渠长56公里,底宽20米,东干渠长44公里,设计流量12立方米/秒,最大
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西干渠长37公里,设计流量8立方米/秒。石人沟水库后的高、低干
渠总长41公里,支渠54条总长332公里,红旗分流渠长20公里。支渠以上永久性建筑物157座
。建电力抽水站22处,装机29台,容量995千瓦;机械抽水站4处,装机5台,容量123马力。
此外,还完成石人沟水库主坝和东副坝的部分护坡,共完成土方量1026万立方米,石方量8.
5万立方米,混凝土方2.2万立方米,国家共投资117万元。
引拉工程自1976年开工后,采取边建边受益的办法,1977年有单城、前进2个乡先受益,
灌溉水田500亩,以后逐年扩大受益范围。原设计灌溉面积34万亩,经复查设计后调整为24万
亩,其中水田14万亩。1985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9万亩,其中水田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8.3
万亩,其中水田7万亩,有单城、前进、兰棱、金城、希勤、韩甸、对面城、团结、万隆、杏
山、水泉、农丰、临江、永胜等14个乡(镇)的60个村受益。过去双城县没有精养鱼池,有
了引拉工程以后,单城、前进、韩甸、水泉、农丰、永胜等乡(镇)挖了精鱼池,养鱼水面
3700亩,平均每亩产鱼100公斤。此外,还灌溉牧草3000亩,芦苇1000亩,并给石人沟中型水
库和仁利、大有2座小型水库补充了水源,特别是救活了石人沟水库。
四、七一运河
位于龙江县北部,是引嫩江右岸支流雅鲁河水的引河工程。1958年“大跃进”时期龙江
县为实现“水利化”,解决北部碾子山(今齐齐哈尔市华安区)繁荣、龙江、发达、白山、
广厚、巨宝、七棵树、福山永等9个公社的灌溉问题,计划开挖自碾子山雅鲁河船口至发达公
社李忠孝屯,长58公里的运河工程。为探索路子,取得经验,于1958年7月6日—16日,先开
挖1条长57.65公里的引水流量1立方米/秒的小渠,命名为“先跃渠”。通水试验成功后,
中共龙江县委决定把“先跃渠”扩建成引水流量11立方米/秒,以后又根据灌溉面积扩大到
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并将“先跃渠”改名为“七一运河”。全县出动1.5万人,从9月份
开始施工,到1959年4月,修筑拦河坝2座、倒虹吸排洪工程1处、进水闸1座,开挖总干渠86
公里,共完成土方量172万立米,5月1日剪彩通水,引水流量27立方米/秒。1961年在贯彻国
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停建下马。停建后由于无人管理,已建成的工
程遭到严重破坏。
1974年龙江县北部发生严重春旱,毁种面积达12万亩,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着手筹备
续建“七一运河”工程。1975年5月初,出动4000人、3000辆马车的专业施工队,坚持常年施
工。此外,农闲季节还组织大会战搞突击。经过两年半的施工,到1977年12月,共完成土石
方132万立方米。修建永久性桥、涵、闸建筑物15座,堆石拦河坝1座。但因引雅鲁河水,春
季与下游灌区用水有矛盾,水源发生问题,加上部分引渠漏水严重,坡水交叉处过多,致使
“旱天无水源,大雨淹良田”,工程搁置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