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水库工程

  黑龙江省的水库工程,除1939年在宁安县境内的镜泊湖出口处修建以发电为主的镜泊湖 水库外,第一座为灌溉蓄水的水库是1941年在甘南县境内修筑的黄蒿沟水库(今太平湖水库 )。其次是1942年在珠河县(今尚志县)境内修筑的三股流水库,1943年在虎林县境内修筑 的石头河水库。这3座水库1945年基本建成,但工程质量差,仅石头河水库发挥了灌溉效益。 此外,1944年还在通河县境内的大通河上修筑了大通河水库。“九·三”抗日战争胜利时清 完坝基,并回填一层粘土,输水隧洞仅开凿出一个不规则的小断面。抗日战争胜利后,通河 县人民政府在原松江省政府建设厅的帮助下,于1948年建成了这座水库。这是“九·三”抗 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建成的第一座水库,总库容360万立方米。
    新中国建立后,黑龙江省的水库工程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1955—1957年,随着实现农 业合作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各地在发展水稻生产中,为解决灌溉水源问题,陆续 修建水库工程。1955年依兰县修筑永发和安兴2座中型平原水库。1956年海伦县修筑星火和燎 原2座中型平原水库;嫩江县七星泡劳改农场修筑东风中型水库;尚志县修筑河东水库。195 7年佳木斯市在郊区修筑四丰山中型水库。这座水库由黑龙江省水利厅的技术队伍勘测设计和 施工,当年建成,是当时全省工程质量好,结构形式新颖的水库。
    1958年,黑龙江省在大搞水利运动中,贯彻“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 “三主”方针,过分强调以蓄为主,掀起了大搞蓄水工程的高潮。各地一哄而上,有山沟就 筑坝修库,全省共动工兴修水库和塘坝4000座。其中:大型水库①(①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 。)有五常县龙凤山、甘南县音河、海伦县东方红、密山县青年、桦南县向阳山、呼兰县泥 河、宝清县蛤蟆通等7座。中型水库②(②总库容0.1——1.0亿立方米。)有阿城县红星, 宾县二龙山,延寿县新城和关门山,双城县石人沟,方正县双凤,林甸县东升,泰来县宏胜 ,依安县东风(今阳春)、跃进、上游,肇州县八一,望奎县山头芦、先锋(后改为小型) 、卫星,绥化县津河,海伦县联丰,勃利县吉兴河,林口县小龙爪,青冈县胜利,鸡东县半 截河,宁安县红星(今卧龙河),桦南县共和,北安县先锋,嫩江县民兵,爱辉县宋集屯, 德都县跃进(后改为小型),汤原县卫星,宝清县金沙河、太平沟,国营农场的虎林农场云 山、海林农场、双丰农场,劳改农场的德都五一、集贤笔架山等31座。这是黑龙江省上马大 中型水库最多的一年。1959年又继续上青冈县解放、明水县爱国、绥化县幸福等3座中型水库 。这些水库多是边设计边施工,当年都未建成。除双城县石人沟于1960年建成,鸡东县半截 河于1963年建成以外,都是停停建建,有的6—7年建成,有的10年以后建成。与此同时,19 58—1960年黑龙江省还先后着手筹建松花江流域规划中的枢纽工程大赉水库(总库容97.2亿 立方米)和布西水库(总库容108亿立方米)。还有拉林河上的桃山水库(总库容7亿立方米 ),呼兰河支流努敏河上的阁山水库(总库容6.2亿立方米),倭肯河上的桃山水库(总库 容5.4亿立方米)。这几处枢纽工程和大型水库,仅搞了临建工程和坝址清基,因资金和人 力等问题,于1961年和1962年先后下马。
    1961年以后,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没有再建新的 水库工程,在建的水库工程除五常县龙凤山、海伦县东方红、甘南县音河等大型水库,和海 伦县联丰、方正县双凤、鸡东县半截河、爱辉县宋集屯、劳改农场的德都五一等少数中型水 库外,都缓建或下马停建。
    1966年开始建宁安县红卫兵(今桦树川)大型水库和巴彦县丰农、东风,克东县玉岗, 克山县宏伟,拜泉县三道镇,绥棱县红旗,庆安县柳河,林口县反修(今亮子河)等8座中型 水库。1967年建木兰县太阳升(今香磨山),明水县繁华,鸡东县新曙光(今哈达河)等3座 中型水库。1968年建尚志县黑龙宫,依兰县新立,龙江县沟口,八五三农场清河(宝清县境 内),红五月农场南阳河(讷河县境内),嫩江县炮台山,德都县苏家店等7座中型水库。
    1969年以后,主要续建1958年遗留的半截水库工程。1969年新建穆棱县奋斗大型水库( 总库容2.5亿立方米,1970年下马停建),甘南县四方山中型水库。1970年新上勃利县互助 、宝清县尖山2座中型水库。1971年新建国营农场的青石岭(北安市境内)和青年(德都县境 内)2座中型水库。1972年新建穆棱县团结和大庆市红旗(平原水库)2座大型水库。1973年 新建国营赵光农场工农中型水库(北安市境内)。1975年新建大庆市大庆(原名黑鱼泡平原 水库)大型水库和鸡西市团山子、巴彦县文胜(今江湾)2座中型水库。1977年新建鹤岗市五 号和黑河市卧牛河等2座中型水库。
    1985年全省已建成大型水库12座(不包括纯发电的镜泊湖水库),中型水库68座,较小 型水库234座①(①总库容100—1000万立方米。),小型水库182座②(②总库10—100万立 方米。),塘坝1915座。此外,还有未建成的各类水库277座。
    一、大型水库
    (一)龙凤山水库
    龙凤山水库位于五常县境内,拉林河支流忙牛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积1740平方公里,总 库容2.33亿立方米,是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综合利用的年调节水库。枢纽工 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灌溉涵管和电站5个部分。(1)大坝为碾压式粘土斜墙 带铺盖砂砾坝,长916米,最大坝高21米,顶宽5.5米,迎水面块石护坡,背水面碎石护破。 (2)溢洪道在大坝左侧山凹处,为河岸开敞式混凝土结构非真空实用堰,堰顶净宽48米,设 4个闸孔,每孔宽12米,装手动、电动两用启闭机、弧型钢结构闸门,堰下为二级消力池。千 年一遇校核洪水最大溢流量2460立方米/秒。(3)输水隧洞在大坝右端山脚下,为圆型钢筋 混凝土衬砌,内径3.5米,长158米,由进口明渠、进水闸、压力隧洞、分岔管、泄水支洞5 部分组成,纵向坡降1:50,入口段设扶壁式进水塔,装钢结构平板快速闸门及手动、电动两 用启闭机。隧洞尾部分岔口前有泄水支洞,长62米,内径2米,最大泄量38立方米/秒,为胜 利灌区供水和泄空库容之用。(4)灌溉涵洞在大坝左端,为钢筋混凝土圆涵,内径2米,长 56米,纵向坡降1:50,最大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供给光辉灌区及水库鱼池用水。(5) 电站在大坝右端后山脚下,为隧洞引水坝后式电站。由水轮机室、配电室、检修厂房、调压 塔等组成。安装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2台,单机容量1600千瓦,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保证出 力87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500万度。
    龙凤山水库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采取边设计边施工办法上马的工程。五常县出动 8000人于9月17日正式破土动工,到1959年4月4日,当大坝修筑至226.5米高程时,进行第一 次合龙。进入汛期后因连续降雨,库内水位急剧增高,8月22日大坝溢流口被冲毁,冲走土石 方约2.5万立方米。9月27日堵住决口,10月25日又因秋雨多,库内水位增高,将溢洪道围堰 冲毁,下游村庄受害,损失90万元。1960年3月隧洞和灌溉涵洞完工,8月11日大坝出现管涌, 涌量1立方米/秒,经潜水员潜水查险堵洞,投入大量粘土和土袋子堵住管涌,保住了大坝。
    1961年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对龙凤山水库进行改建续建。由省水利厅所属省水利勘测设计 院设计,省水利厅所属第二工程局(1962年7月改为第二工程处)施工。改建续建工程主要项 目是:(1)重修溢洪道工程,将原溢洪道全部拆除,按洪水调查情况重新设计,改建成混凝 土结构的新溢洪道,堰顶高程比原设计高程降低3米。(2)大坝管涌段处理:将管涌段坝体 前后开挖,重新填筑,同时增加防渗铺盖长度。(3)大坝加固,原柳条坝段灌浆。(4)光 辉灌区渠首与溢洪道交叉工程。(5)电站的土建工程。1968年12月全部完成改建续建工程。 1969年10月由省革命委员会生产委员组织省、地、县等7个有关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并签署 了《龙凤山水库竣工验收书》。从1958年开工,到1968年竣工,共完成土石方298.9万立方 米,混凝土方6.5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303吨,投工718.4万个工日。国家投资2804.9 万元。
    1970年续建电站工程。同年,输水洞闸门发生故障,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派潜 水员支援,在排除故障时,潜水员尹发奎不幸牺牲。
    龙凤山水库工程验收后,大坝右端接头处发生绕渗现象,1976、1977年进行了化学灌浆 处理。电站工程续建时根据“备战”要求为地下厂房,并采用水电阻代替调压塔。厂房平顶 玻璃受积雪和杂物影响光线不好,水电阻代替调压塔的效果也不好,又增修了地上厂房和调 压塔,1978年竣工,1980年正式投产发电。1984年对龙凤山水库进行消险加固,将防洪标准 由千年一遇,提高到万年一遇。大坝:粘土铺盖加长30米,坝后排水改为贴坡式,并加碎石 镇压;右端接头水平铺盖,帷幕灌浆,设混凝土截渗墙。输水洞:喷浆补强,回填灌浆。溢 洪道:进口段引水渠,将右侧阻水严重部分挖除,原引水渠缩短20米。消险工程量,土方79 .2万立方米,石方8.4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15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1.2万吨,基础 灌浆3000米。从1970年续建电站和以后的工程维修,到1984年的消险,国家共投资1078.2万 元。
    龙凤山水库建成后,在灌溉方面解决了下游灌区的灌溉水源问题。1958年动工修筑水库 时,下游的光辉、胜利、卫国等3个灌区,灌溉面积8.1万亩,每年5—6月枯水期常发生渴水 现象。水库建成后,3个灌区的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达到17.61万亩,比建库前增加一 倍多。此外,沿河各乡(镇)还利用水库水源,建机电抽水站70处,灌溉水田1万亩。特别是 枯水期灌溉水源有了可靠的保证。防洪方面,原设计保护下游44个村屯,20万亩耕地,1.5 万人口和五常至尚志公路19.5公里,哈长线铁路150公里,拉滨线铁路20公里。多年的实践 证明,在控制运用得当情况下,十年一遇洪水,水库可全部拦蓄;二十年一遇洪水(相当于 入库流量1000立方米/秒),水库可大部拦蓄,必要时最大泄量不超过200立方米/秒,可削 减洪峰80%;遇有百年一遇洪水,可削减洪峰20%。通过削峰、错峰,可减少洪涝面积。由于 水库蓄水,在一般洪水情况下,库河流不泛滥,使两岸过去经常受水害的荒地得到开垦,扩 大了耕地面积。养鱼方面,水库库容面积4.5万亩,适于养鱼的水面3万亩。1966年以前以捕 捞为主,1966年建立养鱼场以后,实行捕养兼施的渔业生产。现有鱼池2处464亩,种鱼池73 个面积219亩,越冬池39亩,亲鱼池22亩。1975—1985年共捕鱼130万斤。1967—1985年共生 产鱼苗3434万尾,培育秋片2322万尾,出售鱼花750万尾,春片534万尾。电站与国家电网联 网,丰水时电站发电输入国家电网,枯水时电站停止发电,由国家电网返送。在多种经营方 面,1960年栽植园参200平方米,1969年发展到1350平方米,1985年达到1.08万平方米。19 64年以后开始在库区造林,到1985年已营造松、杨、榆、柳等树林4587亩。
    (二)音河水库
    音河水库位于甘南县境内,嫩江中游右侧支流音河上,距甘南县城4公里。控制流域面积 1660平方公里,占音河全流域面积53.6%。是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的综合利 用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以可能最大洪水作为保坝标准。设计洪 峰流量735立方米/秒,洪水总量2.36亿立方米;校核洪峰流量131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 3.82亿立方米;可能最大洪峰流量300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6.47亿立方米。水库兴利水 位为202.6米,最高洪水位207.3米,总库容2.26亿立方米。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进水闸和电站4部分组成。(1)大坝为粘壤土均质土坝, 坝前设水平铺盖防渗,坝长1714米,铺盖长度100米,最大坝高20米,坝顶高程209.7米。 坝下设贴坡式排水。(2)溢洪道位于土坝右侧山岗鞍部,为正堰带闸开敞式,堰顶高程200.5 米,驼峰堰型,净宽50米,5孔闸,每孔净宽10米,最大泄流量1590立方米/秒,为桃流消能。 溢洪道总长471米,由引渠段、混凝土铺盖段、闸室段、陡坡段、挑流段组成。(3)进水闸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深孔式闸,共4孔,2孔用于电站泄流,为内径1.4米圆孔;2孔用于灌溉 引水,为2.5×2.5米方孔。(4)电站为坝后式引水,由深孔进水闸、压力输水管、厂房 和尾水渠组成。装机4台,容量1000千瓦,灌溉期发电,年发电利用4500小时。
    音河水库是甘南县在“大跃进”时期,自行设计和施工的。1958年4月全县出动5000名男 劳动力和400名妇女劳动力,苦干5个月,大坝筑起7米高时,于9月16日合龙。采取边建设边 蓄水边受益的办法,1959年红旗公社(今宏建乡)和长山公社(今长山乡)灌溉水田1.2万 亩。鉴于水库工程量仍然很大,甘南县力量有限,1960年冬改由省水利厅第一工程局(后改 为第一工程处)施工,并重新制订了整修加固方案和近期工程设计,为第一期工程。1963年 3月按近期规模完成第一期工程。坝高为17.5米,总库容1.79亿立方米,完成土石方189. 1万立方米,投工193万个工日,国家投资926万元。
    1978年7月对音河水库进行扩建加固,开始第二期工程,由省水利第一工程处施工。水库 坝高由17.5米加高到20米,库容由1.79亿立方米增加到2.26亿立方米,并完成电站工程。 1985年全部工程告竣,共完成土石方121.4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8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2 604万元。设计灌溉效益19.25万亩,其中水田3.85万亩;防洪方面,河道安全泄量400立方 米/秒,保护村屯85个,耕地20万亩,百年一遇洪水可削减洪峰40%;可养鱼水面1.8万亩, 年捕捞20万公斤;电站装机4台,容量1000千瓦。
    (三)东方红水库
    东方红水库位于海伦县的东北部,呼兰河二级支流扎音河上,距县城28公里。控制流域 面积500平方公里。其中:扎音河438平方公里,截引谟尔河上源南北河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 。总库容1.62亿立方米,是以防洪和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多年调节的综合利用水库。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和电站组成。大坝为碾压式带铺盖的粘土均质 坝,长520米,最大坝高18.6米。溢洪道为河岸式,位于土坝右侧鞍部,长1050米,底宽20 米,设有5孔闸门,最大泄洪能力300立方米/秒。输水隧洞在土坝右侧,溢洪道的内侧,长 201米,内径2.4米,进出口设有平板钢闸门控制流量。电站为坝后引水式,装机2台,总容 量500千瓦,尾水和灌溉用水泄入原河道。
    东方红水库1958年7月动工兴建,因水库地址与海伦县东方红农场(今红光农场)毗邻而 得名。水库工程建设初期,由松花江专署水利局和省水利厅呼兰河流域勘测设计组设计(按 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海伦县自行筹集资金,动员全县农村劳动力 施工。1958年10月土坝初步合龙。1960年建成输水隧洞和挖通溢洪道,共完成土石方7.3万 立方米。由于水库工程是在“大跃进”时期上马,急于求成,设计标准偏低,加上条件所限 ,坝基承压水未作处理,坝下游坡保护层由腐殖土堆筑,坝顶未做保护层,冬季施工又未碾 压。输水隧洞洞身有58米未衬砌,衬砌部分有漏水现象。溢洪道仅为防汛需要开一个口,断 面、高程均不能满足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要求。
    1962年,东方红水库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进行整修续建。 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省水利第三工程处施工。整修续建工程有:(1)土坝裂缝处理, 坝后坡培厚及整形,坝顶加高填筑,右侧山坡接头处理,坝前粘土铺盖,坝后平整及镇压。 (2)溢洪道开挖,边坡整修,渠道护砌,闸室及公路桥修建。(3)输水隧洞进口渠道开挖 ,钢闸门和启闭室整修,隧洞衬砌,出口灌溉支管控制室及消力池混凝土浇注。(4)电站( 新建项目)厂房、输水压力管及机电安装等。整修续建工程于1965年6月全部完工。两期工程 建设,共完成土石方58.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53万立方米,使用人工275万个工日,总投 资118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50万元,集体投资及劳务折款239万元。
    东方红水库整修续建工程竣工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没有经上级主管部门 正式验收,工程上存在一些问题,以后又陆续进行维修。(1)1966年9月遇6级以上北风,土 坝迎水面块石护坡遭到严重破坏。1967年将土坝迎水面护坡全部翻修,兴利水位以下部位用 50×70×20厘米的混凝土预制板护砌,兴利水位以上用30厘米以上块石护砌。1973—1980年 对坝后老河道用碎毛石镇压,工程量4.58万立方米。1979—1983年对老河道(天然排水减压 沟)两岸边坡用50×70×10厘米混凝土预制板护坡。(2)1976年对溢洪道进行消险,底宽扩 到20米。1984年在原溢洪道出口段挡土墙处用浆砌石护砌264米。1985年改装平板钢闸门,启 闭机改为电动手动两用;原溢洪道公路桥加高4米,原桥面改为闸室工作桥,在闸室工作桥上 面另修建公路桥。(3)开挖引水渠,引讷谟尔河上游南北河水,补充水库来水量。
    东方红水库建成后,在防洪方面,下泄流量一直没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1960年库区 3日最大降雨量142.9毫米,入库洪峰流量300立方米/秒,水库仅下泄28.8立方米/秒,削 减洪峰90%以上,使下游扎音河两岸11个村屯,2.5万人口,2.5万亩耕地免受洪涝灾害,并 使水库下游25公里的滨北线铁路免受洪水威胁。灌溉方面,水库兴建前扎音河两岸灌溉面积 仅1000亩,水库建成后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利用水库水源灌溉水田达4.15万亩,水源 有足够的保证率。电站供应红光农场和双录、东方红、护林等3个乡用电,1969年与国家电网 联网供电。从1959年开始渔业生产,到1985年共捕捞商品鱼135万公斤。1973年开始搞鱼种生 产,现有鱼池383亩,每年可产秋片5万公斤以上。
    (四)青年水库
    青年水库位于密山县境内,穆棱河中下游左岸支流裴德里河上,距密山县城13公里,控 制流域面积1138平方公里,占裴德里河全流域面积80%,平均年来水量1.68亿立方米。水库 总库容3.57亿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有 :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电站4个部分。(1)大坝为均质土坝,坝前为混凝土抹面护坡, 坝后为碎石护坡,长1750米,最大坝高14.2米,坝顶宽6米。(2)溢洪道位于大坝的左端, 为正堰溢流式,2孔弧形钢闸门,最大泄量为885立方米/秒。(3)输水洞距大坝右端坝肩约 300米处,为坝下埋管钢筋混凝土结构2孔方涵,断面2×2米,洞长131.7米,设计最大泄量 50立方米/秒。(4)电站位于输水洞出口处,装机3台,容量720千瓦。
    青年水库是农垦部门于1958年动工兴建的,开工之日适逢5月4日中国青年节,因而命名 为青年水库。1959年大坝修筑到9米高时合龙,1960年水库工程下马停建。完成土石方60万立 方米,占设计总工程量51%。1964年根据农垦部和水利电力部的指示,并经中共黑龙江省委、 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青年水库工程由省水利厅接管。1966年移交给密山县维修管理和使用。 由于水库是“半截工程”,防洪能力差,隐患多,历年都投入维修养护和防汛经费,累计达 200万元。
    1973年6月,青年水库工程开始续建,由省水利第四工程处与密山县共同施工。续建工程 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按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续建中,大坝发生三次严重滑坡,经 过采取消除滑动体和放缓坝坡等措施进行处理,消除险情。续建工程施工历时4年,于1977年 10月竣工。除电站机组未安装外,全部按设计要求完成。共完成土石方量117.2万立方米, 混凝土方2.1万立方米,用工270万个工日,国家投资1559.9万元。1978年11月,经过以省 建设委员会为主的验收委员会检查验收,认为符合设计要求,签署了《青年水库竣工验收鉴 定书》。
    青年水库原设计灌溉效益面积37.5万亩,后经设计复查改为22.5万亩,其中水田13万 亩。由于灌区工程边配套边受益,1985年灌溉水田2.2万亩。防洪保护耕地10万亩和11个村 屯,使裴德、兴凯乡和密虎铁路、公路免受洪水威胁。电站机组于1982年5月安装投产,与国 家电网联网供电,年发电量69万度。水库养鱼水面4万亩,1979—1985年共捕捞商品鱼46.5 万公斤。
    (五)桦树川水库
    桦树川水库位于宁安县西部,牡丹江支流蛤蟆河上游,距县城5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0 5平方公里,总库容1.19亿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水 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电站组成。(1)大坝为粘土斜墙土石混合坝,长3 20米,最大坝高33.8米,顶宽5米。防渗体为粘土斜墙和水平铺盖及嵌入基岩的粘土及混凝 土齿墙。(2)溢洪道在大坝的左侧,为无控制开敞侧槽式,堰顶宽60米,总长190米,由进 口段、溢洪段、堑沟段、平整段、陡坡段、桃流段等部分组成,均为混凝土结构,最大下泄 流量894立方米/秒。(3)输水隧洞在大坝的右侧,由洞身、进口、出口3部分组成。隧洞为 圆形,内径2.7米,长464米,最大泄量58立方米/秒。电站位于坝后输水洞出口左侧,由厂 房、蝶阀室、调压塔、尾水、升压站等组成,装机容量2300千瓦。
    桦树川水库自始建以来已三易其名。1958年开始建时,因系拦截蛤蟆河水修库,取名“ 蛤蟆河水库”;1966年重建时,因时值“文化大革命”初期命名“红卫兵水库”;1981年又 根据附近地名改为“桦树川水库”。桦树川水库是1958年“大跃进”时上马的,采取边设计 边施工的办法,由牡丹江专署水利局勘测设计,宁安县组织动员全县力量施工。1960年8月当 工程施工进行到大坝清基完了,部分工程部位开挖时,被洪水全部冲毁,1961年下马停建。
    1966年8月,桦树川水库第二次上马重建。由牡丹江专署水利局和宁安县水利科共同设计 ,宁安县18个公社出动2500名青年组成18个民兵连,进行施工。牡丹江地区水利工程队(今 省水利第四工程处)派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工协助施工。重建工程历时5年,于1971年7月竣工 。完成总工程量80.5万立方米。其中:土方量65.9万立方米,石方量13.4万立方米,混凝 土方量1.2万立方米。工程总造价1124.5万元(不包括电站)。其中:国家投资为693万元 ,地方自筹和群众劳务折款431.5万元。1973年由省水利局、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牡丹江地 区水利局、宁安县革命委员会等单位组成验收工作组,对桦树川水库进行检查验收。当时电 站工程还未建成,正在施工。
    电站工程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1971年7月开始施工。当时根据水利电力部的要求, 经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定为长江葛洲坝工程(称三三○工程)机组试验电站。电 站水轮发电机组由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提供图纸哈尔滨电机厂负责制造。但1974年完成电站 厂房和33米高、2.7米内径的调压塔之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建。1977年国家投资又续建,19 79年安装机组,1985年5月全部完工投产,与国家电网联网发电。电站工程总投资413万元。
    桦树川水库工程验收使用后,1980年大坝迎水面护坡遭受风浪冲击,破坏面积达500平方 米。1981年进行翻修时,将362米高程以上至坝顶,换成混凝土板预制块护坡,同时处理了隆 起和沉陷部位。
    桦树川水库建成使用后,保证了下游灌区的灌溉用水,灌溉面积由建库前2万亩增加到6 .3万亩,水库下游蛤蟆河两岸开垦荒地7500亩。1974—1985年共捕捞商品鱼68.3万公斤, 平均每年捕捞5.7万公斤。1981—1985年共发电470.6万度。
    1983年进行“三查三定”时,根据溢洪道左岸滑坡和结构尺寸均未达到设计标准(检查 验收时未验收溢洪道工程),原设计为百年一遇洪水,千年一遇校核标准也未达到,1984年 “三查三定”时定为险库。
    (六)向阳山水库
    向阳山水库位于桦南县中部,完达山西麓余脉向阳山脚下,松花江二级支流八虎力河支 流柳树河和小八虎力河汇流处,距桦南县城9公里。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65平方公里,总库容 1.31亿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的多年设计调节综合利用水库。枢纽 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输水洞、电站等组成。(1)主坝为大粘土心墙坝,长1080米, 最大坝高19米,坝顶宽5米,干砌石护坡,上下游坡168米高程有2米宽的马道。坝前有粘土防 渗铺盖,坝后坡铺碎石,下游坝脚采用贴坡式排水与减压沟结合,回填反滤层。(2)副坝长 70米,心墙与溢洪道结合处有混凝土齿墙伸入坝体。(3)溢洪道位于主坝右侧,副坝左侧,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挑流式溢流堰,堰顶宽24米,分2孔,每孔净宽12米,装平板钢闸门,最大 泄量1070立方米/秒。(4)输水洞在溢流堰进口左侧翼墙上,灌溉孔直径2米,发电孔直径 2.5米,洞长35.5米,最大泄量60立方米/秒。(5)电站在灌溉、发电洞的顶部,下部为 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厂房为砖结构,装机2台,容量500千瓦。
    向阳山水库是1958年大搞水利建设运动中采取边设计边施工上马的工程,由合江专署水 利局设计,桦南县出动5000人施工。当年秋季在大坝筑高近9米,溢洪道尚未完成的情况下, 合龙蓄水。1959年春季原河道处决口经抢修溢洪道,加高大坝后,于11月再次合龙。1962年 因财力、物力所限,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于10月份下马停建。停建时 主坝高9米,输水洞已完成,溢洪道开挖后未衬砌,压临时性柳石坝。1963—1964年对水库工 程进行临时性维修加固,保证水库安全和蓄水灌溉。
    1966年3月,向阳山水库工程上马续建,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省水利第三工程处和 桦南县共同施工。续建工程设计总工程量73万立方米,实际完成83.88万立方米。其中:主 坝和副坝土方71.9万立方米,由桦南县完成;溢洪道、输水洞和电站共11.98万立方米,由 省水利第三工程处完成。整个续建工程于1970年9月竣工。向阳山水库先后两次施工,共完成 工程量138.8万立方米,用工593.5万个工日。总造价8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20.4万元 ,群众自筹14.6万元。1973年7月,由省水利局、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合江地区水利局、桦 南县革命委员会和建设银行等单位组成验收工作组,进行检查验收。
    1973年春汛时,向阳山水库主坝后测压管周围地面下沉40厘米,面积64平方米。1974年 在坝脚后30米修6处减压井,用以削减剩余水头,解决了地面下沉的问题。水库防洪标准原按 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但按新标准复核洪水,尚未进行。
    向阳山水库在灌溉方面的效益明显,1975—1977年连续发生干旱时,保证了下游6万亩水 稻的灌溉用水。1985年随着下游灌区的配套,灌溉效益面积已达9.5万亩。水库养鱼水面1. 8万亩,每年养殖鱼苗百万尾,年捕捞7.5—10万公斤。电站建成后,由于机电设备陈旧,一 直没有达到设计发电量。最高的1974年发电量43万度,为设计发电量35.8%,1978年停止发 电。1983年提出更新计划,1985年尚未实施。
    (七)太平湖水库
    太平湖水库位于甘南县境内,嫩江右岸小支流黄蒿沟上,控制流域面积683平方公里,总 库容1.165亿立方米,是为查哈阳灌区补充水源,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鱼,多年调节 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组成。(1)大坝为碾压式均质土坝, 长730米,平均坝高11米,最大坝高12.3米,坝顶宽5米,上游坝坡1:3,由块石衬护,下游 坝坡1:2。(2)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为侧槽式,堰宽48米,最大泄流量450立方米/秒。 (3)输水隧洞在大坝右侧,为马蹄形无压隧洞,洞径3.8米,洞长260米,洞身全部衬砌, 出口有消力池,闸孔为单孔平板钢闸门。水库安全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五百年一遇洪 水校核。太平湖水库原名黄篙沟水库。195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杨易辰来水库视 察时,以水库临近太平山而命名为太平湖水库。
    太平湖水库是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开拓团”为解决在甘南县查哈阳种水稻的灌溉用水 补助水源问题而建的。1941年动工,1943年建成。当时的工程情况是:溢洪道堰宽35米,侧 壁局部有浆砌石砌护;输水隧洞洞径4.2米,洞身除进口有局部衬砌外,绝大部分未衬砌, 进口建有钢筋混凝土取水塔,分3孔进水,出口未建消力池,输水洞闸孔泄量小,闸门启闭不 灵;坝基承压水未作处理,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1948年5月库内水位196.2米时,溢洪 道泄洪,土坝坝脚出现3处漏水。1949年对漏水点的坝坡培厚维护,1952年秋季又发生4处漏 水,迎水坡发现下沉现象。1956年9月土坝下游坝脚又出现管涌现象,1957年5月在老河道下 游坡脚出现了漏斗状陷坑,直径2米,深1米。
    为解决漏水消除水库险情,1963—1965年对水库工程进行全面整修加固。由省水利勘测 设计院设计,省水利第一工程处施工。整修加固工程有:(1)土坝前护坡新修及局部翻修, 坝后培厚,碎石镇压。坝顶高程全部达到199.3米。(2)溢洪道扩宽加深砌护,堰宽由35米 扩宽到48米。(3)输水隧洞洞身全部用混凝土衬砌,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进水塔,出口新修 扩散型消力池,长37米。整修加固工程1963年2月动工,1965年7月竣工。共完成土方量1.1 4万立方米,石方量13.16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0.73万立方米,工程造价290万元 。1965年9月,由省水利厅、省农垦厅、查哈阳农垦局、嫩江专署水利局、建设银行齐齐哈尔 分行、甘南县人民委员会以及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组成太平湖水库整修加固工程竣工验 收委员会,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太平湖水库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查哈阳农场管理。灌溉效益在保证率75%情况下,可 补偿灌溉水田10.5万亩。防洪效益在二十年一遇洪水时,保证下游十字桥以下18万亩可耕地 免受洪水灾害。
    (八)蛤蟆通水库
    蛤蟆通水库位于宝清县东部,挠力河支流蛤蟆通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505平方公里,总 库容1.268亿立方米,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大坝为粘土 斜墙土石混合坝,长800米,最大坝高13.1米,坝顶宽5米,迎水边坡1:2.5,干砌石护坡 ,背水边坡1:1.75,碎石护面。大坝右侧为开敞式溢洪道,设8孔木闸门,最大溢洪流量7 5立方米/秒。大坝左侧为1.7×1.7立方米方型钢筋混凝土输水洞,装钢板闸门,最大泄流 量21.4立方米/秒。
    蛤蟆通水库工程,1957年由铁道兵农垦局(1958年改为牡丹江农垦局)密山勘测设计院 勘测设计,1958年11月由牡丹江农垦局所属八五二农场出工兴建。因当时正处于“大跃进” 时期,急于求成,在未开挖溢洪道和输水洞时,于1959年3月将大坝合龙。5月初发生春汛, 坝前水深5米时,坝后老河道处出现管涌,最大渗量0.24立方米/秒,在水库将要漫坝的情 况下,被迫将坝右侧750米处炸开缺口,作为临时溢洪道,将库内蓄水放空。1961年春下马停 建。
    1970年10月,八五二农场重新修建蛤蟆通水库。原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 洪水校核的标准,改为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重建工程包括:大坝坝 体粘土斜墙和堆石,下游砂石护坡,上游干砌石护坡,坝底反滤层,坝头粘土斜墙等。输水 道竖井加固,平水洞加固和引渠开挖;溢洪道的泄水道开挖和浆砌石砌护;减压工程的上游 粘土铺盖,坝后土石盖重,减压沟砂石反滤和减压井砂石等,工程量26.2万立方米。重建工 程于1974年末完工。此后,1975年到1980年,每年冬季采取打冰眼倒土的办法,对坝前进行 粘土铺盖,累计土方量达2万立方米。1982年又对溢洪道陡坡段进行了全面翻修。
    蛤蟆通水库由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所属八五二农场管理使用,按新的防洪标准要求,原设 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差。1983年进行“三查三定”时定为病险库。目前以保坝为主,低水 位运行,兴利不多。设计灌溉效益19万亩,其中旱田17万亩,水田2万亩。1985年实际灌溉旱 田6万亩,水田2万亩。1974年投放鱼苗300万尾,1978年投放300万尾,1979投放350万尾,1 985年投入自孵鱼苗225万尾。1975年捕捞5.5万公斤,1985年捕捞25万公斤。原设计电站装 机3台,容量480千瓦,但到至今未建。
    (九)红旗泡水库
    红旗泡水库位于嫩江平原中部,界于安达市和大庆市之间,是通过北部引嫩工程,引蓄 嫩江水,以供应大庆石油化工用水为主,兼顾灌溉、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平原水库。因靠近安 达市红旗奶牛场,又是碟形凹地,而取名“红旗泡水库”。库区面积35平方公里,总库容1. 1亿立方米。枢纽工程包括:大坝、进水闸、泄水闸。此外有大庆市所属大型抽水泵站1处。 大坝为均质土坝,全长16.67公里,分主坝和东、西副坝。主坝长3478米,最大坝高5.36米 ,迎水面坡为渣油混凝土8厘米垫层,5厘米厚沥青砂浆坐浆。上层用30×25×25立方厘米的 料石护砌,缝隙灌注沥青砂浆。西副坝全长9445米,最大坝高3.71米,迎水面有5080米长直 接采用20厘米厚的渣油混凝土护坡,其余为土缓坡,草皮护砌。东副坝全长3750米,最大坝 高2.5米,迎水面少部分采用厚度15厘米渣油混凝土护砌,大部分是土缓坡,用草皮子护砌 。进水闸位于西副坝北端,为4×2.2米,2孔钢筋混凝土整体式闸,最大进水量20立方米/ 秒。泄水闸位于库南主坝中间偏西部位,为2孔4×4米钢筋混凝土整体式闸,最大泄流量70立 方米/秒。泄水通过尾水渠注入北二十里泡,进入闭流区排水系统,而后泄入松花江。
    红旗泡水库工程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1972年9月开始施工,1974年9月峻工。土坝 工程由松花江地区11个县的民兵团施工,进水闸和泄水闸由省水利第五工程处施工。国家共 投资1078万元。水库建成后,1976—1977年对西副坝渣油混凝土护坡出现的裂缝和部分洞穴 进行了维修。增加10厘米的混凝土板护砌,用渣油沥青砂浆灌注,护砌到设计水位。红旗泡 水库由省北部引嫩工程管理处红旗泡水库管理所管理,设计日供水量30万吨,年净供水量1. 09亿立方米。水库为年调节,工业要求常年不间断供水,在运用上春、夏、秋三季随来随用 ,冰冻期采取10月末以前蓄满水,去掉冰层和死库容,满足6个月结冰期的化工生产用水。水 库建成后未达到设计供水量。1980年以前日供水量8万立方米,1985年日供水量达到15—20万 立方米。每年征收水费182万元。
    (十)泥河水库
    泥河水库位于呼兰河支流泥河下游,呼兰、兰西两县交界处,距呼兰县城37公里,距兰 西县城24公里。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515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亿立方米,是以防洪除涝为主 ,兼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年调节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土坝、溢洪道、兰西灌溉洞、呼兰灌 溉洞。(1)土坝为粘土均质坝,全长6160米,其中主坝长4031米,平均坝高6米,坝顶路面 为3级泥结石路面。主副坝顶宽均为7米。主坝上游边坡13,下游边坡1:2.5,副坝上游边坡 1:2.5,下游边坡1:2,主坝迎水面为干砌石固脚。高程131.5—134.24米为沥青混凝土 做垫层,其上用预制混凝土板做护面;134.24米以上至坝顶,用沥青混凝土护面。3+850— 3十960段110米为植物护坡防浪林台段,宽24米,林台与地面为1:8缓坡连接。(2)溢洪道 位于左岸,为净宽56米的8孔泄洪闸,每孔7米,最大泄量720立方米/秒。弧形钢闸门,手动 电动两用启闭机8台。公路桥为装配式结构,桥面宽7米,消力池为2级,长37米。(3)兰西 灌溉洞位于主坝右侧,2孔,正常流量4.4立方米/秒,加大流量5.5立方米/秒。洞身为方 形,断面1.5×1.8米,长21米。(4)呼兰灌溉洞位于主坝左侧,3孔,正常流量8.2立方 米/秒,加大流量10.1立方米/秒,洞身为方形,断面2×2米,长21米。
    泥河水库始建于1958年,由呼兰县组织“泥河水利建设兵团”进行修筑,当年土坝合龙 后即下马停建。1975年为解决泥河下游两岸的洪涝灾害,开发大片湿地,消除险库,开始续 建泥河水库工程。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省水利第二工程处、第七工程处和呼兰、兰西 县共同施工,共完成工程量129.2万立方米,其中土方124万立方米,石方2.9万立方米,混 凝土方2.34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150吨。使用人工134万个工日,车工11.1万台日。国 家投资1789万元。整个续建工程于1977年10月竣工。1978年11月,由省、地、县建设、银行 、水利、土地等部门共同检查验收。水库建成后的效益,防洪除涝方面五十年一遇洪水可削 峰66%,保护土地面积17万亩,增加自流排水面积2.3万亩,改善排水条件面积22万亩;灌溉 方面可供8.2万亩水田和3万亩旱田灌溉的水源;养鱼水面2万亩,年产鱼3万公斤。
    (十一)大庆水库
    大庆水库原系黑鱼泡一部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以东15公里处,为北部引嫩的蓄水工程 。以供给大庆石油化工工业用水为主,兼顾灌溉、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平原水库。水源是通过 引嫩总干渠引蓄嫩江水,总库容1.03亿立方米。库内蓄水在春、夏、秋三季随来随用,10月 末以前蓄灌库容,以满足冬季的石油地下注水需要。
    枢纽工程有土坝、节制闸、进水闸等。土坝为均质土坝,全长34.6公里。其中:东坝长 10公里,最大坝高3.5米,平均坝高2.5米,渣油沥青混凝土护坡,迎水坡1:2.5,背水坡 1:2。西坝长24.6公里,最大坝高2.9米,平均坝高2米,迎水坡缓坡段1:15未护砌,1: 2.5坡比段护砌。其中有3.4公里坝段因关系到萨北和喇嘛甸子油田的安全,采用50×50× 10立方厘米的混凝土板护砌,并用渣油沥青混凝土灌浆,其余地势较高坝段,采用土缓坡加 植物保护措施护坡,坝顶宽8米。背水坡为1:2。
    大庆水库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绥化地区各县民兵团和省水利第五工程处施工。19 75年4月动工,1976年8月竣工。完成土石方120.6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17万立方米,国家 投资888.4万元。1977年7月投入使用后,由于受冻胀的影响,东坝渣油混凝土护坡发生裂缝 和脱坡,以后逐年用干砌石进行改造。大庆水库的管理机构为大庆水库管理处,由大庆农工 商联合公司领导。年供应工业和生活用水0.2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最高达3.4万亩(1 983年),年最高产鱼5.5万公斤(1983年)。
    (十二)团结水库
    团结水库位于穆棱县最南部的共和乡境内,穆棱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为445平方公里, 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水库。枢纽工程有大坝、溢洪道、输水 洞、电站等。(1)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全长240米,最大坝高35.5米,为全省最高 的土石坝,坝顶宽5米。(2)溢洪道为河岸开敞式,堰顶净宽30米,陡坡消能,最大泄量92 2立方米/秒。(3)输水洞为钢筋混凝土圆管,直径3.7米,进口上中下3孔平板钢闸门,3 台卷扬式启闭机,最大泄量147立方米/秒。(4)电站为坝后式,引水洞是钢筋混凝土圆管 ,直径2米,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
    团结水库是穆棱县1969年自力更生上马的工程,1972年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由牡丹 江地区水利局设计,穆棱县组织全县力量施工。原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 校核,后改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总库容1.25亿立方米。纳入基本建设 项目后,国家共投资1102万元,于1983年10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93.1万立方米,混凝土方 1.2万立方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1982年补偿灌溉面积达22万亩;防洪效益百年一 遇洪水,削减洪峰94%;电站装机3台,容量750千瓦;1985年发电34.5万度;养鱼水面6240 亩。
    (十三)桃山水库(未完工程)
    桃山水库(未完工程)位于七台河市(1984年以前属于勃利县)东10公里,倭肯河上游 桃山脚下,由此而得“桃山水库”之名。控制流域面积2300平方公里,是以灌溉为主,结合 工矿和城市居民供水、农田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水库。
    桃山水库已经历两上两下,至今仍未建成。第一次,在1958年大搞水利时上马,1961年 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下马。当时是在没有勘测设计资料的情况下,由勃利县动工兴建的,后 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设计,但设计未搞完,工程就下了马。完成倭肯河右侧440米段内的 清基,并填筑土、砂、石,筑成部分土坝,平均高2米,最高处4米,输水洞开挖完,并做56 米长的基础衬砌,溢洪道开挖50%,共完成土石方27万立方米。第二次上马是1978年经水电部 批准,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重新设计,省水利第二、三工程处承担主体工程施工。1980年7月 1日正式开工。后因国民经济调整,1981年停工缓建。这次上马完成土坝基础的重新开挖,溢 洪道基础石方开挖,隧洞洞身衬砌和进口混凝土工程,共完成土方23.7万立方米,石方27. 7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52万立方米。投资1800万元。
    1985年,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和省水利厅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水利电力部呈报了《桃山水 库复建工程计划任务书》,得到批复,着手第三次上马复建。这次复建,按第一期工程土石 坝坝顶高程182.75米,防浪墙顶高程183.95米,总库容2.64亿立方米施工。设计洪水采用 百年一遇,洪峰流量1980立方米/秒,校核洪水采用两千年一遇,洪峰流量3940立方米/秒。
    二、中型水库
    全省已建成和合龙蓄水的69座中型水库,分布在松花江地区12座,绥化地区15座,齐齐 哈尔市11座,牡丹江市4座,佳木斯市5座,黑河地区4座,哈尔滨市1座,鸡西市3座,鹤岗市 1座,七台河市2座,国营农场9座,劳改农场2座。其中有45座达到设计标准:松花江地区的 香磨山、二龙山、双风、新城、关门山、石人沟、江湾、东风、黑龙宫;绥化地区的八一、 联丰、星火、燎原、胜利、繁华、卫星、津河、柳河、红旗、向阳;齐齐哈尔市的宏伟、三 道镇、跃进、上游、沟口;牡丹江市的石头河、亮子河;佳木斯市的四丰山、共和、新立; 黑河地区的宋集屯、先锋;哈尔滨市的红星;七台河市的吉兴河、互助;鸡西市的哈达河、 半截河;国营农场的东风、跃进、工农、清河、双丰、青山、云山和劳改农场的五一。
    选记四丰山、吉兴河、宋集屯、二龙山、哈达河、香磨山、红星、新城、石头河等9座工 程和效益好的中型水库,其余中型水库情况见附表。
    (一)四丰山水库
    四丰山水库位于佳木斯市西南郊区6公里处的英格吐河中游,因库址在四丰屯附近,取名 四丰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8平方公里,总库容1100万立方米,是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 养鱼等综合利用水库。这座水库是新中国建立后,黑龙江省新建成的第一座中型水库。由省 水利厅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省水利厅工程队和佳木斯市郊区人民政府共同承担施工任务。 1957年5月破土动工,10月大坝合龙,12月竣工,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完成土石方41.8万立 方米,使用人工24万个工日,工程总造价274万元,国家投资224万元,地方自筹及劳务折款 50万元。水库枢纽有大坝、竖井输水溢洪隧洞、取水塔和非常溢洪道。(1)大坝为均质土坝 ,全长834米,最大坝高11米,坝顶宽6.8米(设计坝顶宽4.5米),坝身迎水面为块石护坡 ,坡度1:3,背水坝面用碎石护坡,坡度为1:2.5。(2)竖井输水溢洪隧洞在土坝右端山 脚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洞长142米。其中:输水洞段长32米,断面似马蹄形,高1.8米, 宽1.5米;溢洪段长110米,圆形,直径4米。隧洞入口与输水洞出口交叉处,顶端为圆形竖 井式溢洪口,直径12米,竖直穿山与隧洞垂向衔接,恰似“大漏斗”。泄量100立方米/秒, 可泄二十年一遇洪水。(3)取水塔为混凝土结构,全高13米,分上中下3层引水,各置1孔闸 门,启闭机为手摇式。(4)非常溢洪道在土坝左端山脚下,长340米,宽100米。1959年开挖 一部分,1963年收尾,1976年又加深0.6米。
    四丰山水库在施工中,试行了工程承包制和技术责任制等施工管理办法。施工手段为人 工和机械相助结合。运土用单胶轮、双胶轮车,单轨双轮车,双轨四轮车;采石、土方碾压 、混凝土搅拌等方面都采用机械或半机械化施工。整个施工机械化程度达到40%,在当时是全 省最高水平。这是黑龙江省机械化施工的第一项水利工程。
    四丰山水库竣工后,1964年对溢洪道消力池和护坦,因冬季施工清基不彻底,产生底板 漏水,一侧翼墙淘空,进行整修;对竖井洪隧洞及输水洞漏水,进行灌浆处理,共灌注34个 孔,灌入水泥170吨,解决了70处漏水现象;新修坝后排水沟长450米,底宽1米;边坡1:1. 5,为干砌石护坡,渠底块石护砌,碎石砂子垫层。1965年对土坝右端背坡脚以外5米处管涌 ,采取在涌泉中心安装2米长,直径0.8米的混凝土管,在管内外填按级配要求的砂砾作了处 理;对土坝背水坡右端接头处2平方米渗流,采用开沟导渗办法作了处理。1973年和1976年又 对坝后沟进行翻修,1976年为水库消险加固,国家投资25万元,在原有迎水面护坡基础上, 增加0.3—0.5米厚的干砌块石。1981年溢洪道护坦和翼墙遭到水毁,1982年进行了翻修。 1960、1963、1973、1981、1985年先后发生春、夏汛,水库达到或超过竖井溢洪水位。1981 年入库洪峰流量50立方米/秒,排洪量4.2立方米/秒,削减洪峰流量45.8立方米/秒,为 洪峰量91.6%。1985年入库洪峰流量100立方米/秒,排洪量2.83立方米/秒,削减洪峰流 量97.17立方米/秒,为洪峰量97.2%,对保护下游农田和佳木斯市区安全,发挥了重要作 用。1958年灌溉农田1.5万亩,为设计灌溉面积69.8%,以后由于灌区工程质量差、不配套 ,灌溉面积减少,1985年灌溉0.5万亩。1975年开始放鱼苗,1976—1980年因库内水量少, 养鱼事业没发展起来。1981年库内水位增高,投放鱼苗4.3万尾,1983年又投放3寸以上鱼苗 4.5万尾。水库泄下去的水为冲洗市区的杏林河污水,改善和美化市区环境起了一定作用。 1984年水库开始经营旅游,供市内和外地来人游览。
    (二)吉兴河水库
    吉兴河水库位于勃利县西北部大四站乡境内,倭肯河支流吉兴河上游,以此河命名“吉 兴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总库容1180万立方米,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 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和输水洞。(1)大坝为均质土坝,全长 240米,平均坝高20.7米,最大坝高21米,坝顶宽5米。迎水坡为块石护坡,马道以上坡比为 1:3,马道以下1:4—1:5;背水坡为碎石护坡,坡比为1:2.5—1:4。土坝安装2排测压 管,每排7个孔。(2)溢洪道位于土坝右端,为开敞式,长279米。由进口、陡坡、溢流堰、 第一级跌水、第二级跌水、第三级跌水、护坦、海漫及泄洪渠等9段组成。溢流堰为实用堰, 宽10米,海漫段宽25米,最大跌深11米,第三级跌水至护坦段为浆砌块石砌筑,海漫段为干 砌石护砌,最大溢流量240立方米/秒。(3)输水洞位于土坝左侧,为无压马蹄形隧洞,洞 长166.4米,断面2×2米。取水塔高19.8米,设上中下3孔闸门(卷扬式升降平板钢闸门) ,最大泄水能力27.8立方米/秒,遇特大洪水时,可帮助溢洪道调洪。
    吉兴河水库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库址。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开拓团”选中这里,1944年动 工修筑水库,开凿了2米长的隧洞后,于1945年随着日伪的垮台而停建。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 潮时,勃利县曾组织大四站、吉兴、倭肯、民主等4个乡进行修筑,搞了土坝部分清基后,因 没有勘测设计而停工。1958年在大搞水利运动中,由省水利厅设计,勃利县政府组织大四站 、吉兴、倭肯、民主等4个受益公社施工。1959年3月土坝合龙,6月输水隧洞完工,但轴线弯 曲,衬砌质量不好。1960年溢洪道完工,但过水能力仅56立方米/秒,未达到设计标准。19 61年11月,土坝修筑15.5米时下马停建。
    1963年5月,吉兴河水库再次上马续建。由合江地区水利局设计,勃利县人民委员会组织 施工。续建工程设计标准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三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433立方米 /秒,以后按新标准为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480立方米/秒。续建工程包括:(1) 土坝加高到20.7米。(2)溢洪道改建,原建五级跌水溢洪道除保留进口段外,全部拆除, 重新修建。(3)输水隧洞加固补强,对1958年施工时采取突击办法造成的隧洞多弯,衬砌质 量问题,采取灌浆和喷浆办法进行了加固补强。续建工程于1965年12月竣工,完成土石方48 .7立方米,混凝土方0.5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294.7万元。竣工后,1966年对迎水坡滑坡 进行了处理。1976年对迎水坡的块石护坡重新进行护砌;对坝后排水体重新翻修。1979年对 输水洞塔身进行了补强。
    水库建成后,1981年8月1—3日流域内平均降雨量174.3毫米,径流深130.7毫米,洪水 总量1124万立方米,洪峰流量达107.7立方米/秒的情况下,下泄流量50.19立方米/秒。 削减洪峰流量57.54立方米/秒。水库设计灌溉效益面积1.5万亩,其中水田1.14万亩。1 975—1985年11年中,除1978—1980年3年未达到设计灌溉效益面积外,其余8年均超过了设计 效益面积,并全部灌溉水田,1985年实际灌溉效益面积为1.56万亩。水库养鱼水面1000亩, 苗种池57亩,亲鱼池3亩,越冬池15亩,每年捕捞量0.8—1.0万公斤。此外,还经营了养羊 、养牛、养鹿和栽植果树、苗木和培育木耳等养殖业。1984年以后开展了旅游服务项目。19 78年以后水库管理站的经费达到自给有余,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县的水利管理先进单位。 1978和1981年先后出席全国水库管理会议,水利电力部授予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1976—1982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83年水利电力部松辽水 利委员会授予水利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三)宋集屯水库
    宋集屯水库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西岗子镇宋集屯村东,黑龙江支流公别拉河左岸支 流阿凌河下游,以地取名为宋集屯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18.5平方公里,总库容1740万立方 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洞 、电站等。(1)大坝为粘土均质土坝,全长1100米,最大坝高17.7米,坝顶宽6.5米,迎 水坡1:3,为块石护坡,背水坡1:2,为碎石护坡。(2)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山凹处,为有 闸宽顶堰式,堰顶净宽51米,19孔平板闸门,每孔2×3.18米,最大泄流量586立方米/秒。 (3)输水洞位于大坝右端原河道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管式,全长81.9米。自进水塔开始 ,由内径0.7米的双管组成引水系统,长52.6米,以后合并为内径1.4米的压力单管,长3 2.3米,最大泄流量3立方米/秒。(4)电站为坝后引水式,装机2台,容量450千瓦。
    宋集屯水库1958年6月破土动工,由当时的爱辉县爱辉、西岗子2个公社的13个生产大队 联合施工,黑河专员公署水利科设计,规模为小型水库。1960年国家投资,改变原设计,新 设计规模为中型水库。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又改为民办工程,后又改为民办公助工程 ,在改变过程中,设计也随之不断改变。1962年施工到大坝16.6米高,790米长时,总库容 达到1000万立方米,达到中型水库标准。但由于设计不断改变,施工质量差,大坝出现脱坡 、渗流现象。1963年除电站投产发电外,对大坝、溢洪道和输水洞又进行了扩建和加固。扩 建施工中因资金问题,1965年3月曾一度停工,1966年初又在运用中复工。由水库管理站负责 ,边运用边施工,1974年10月,整个枢纽工程达到设计标准。设计标准为五十年一遇洪水设 计,三百年一遇洪水校核,以后又按新标准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宋集屯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1966年边运用边继续施工中,灌溉水田0.45万亩, 1967年增加到1.01万亩,1969年灌溉水田2万亩,超过设计效益,最高的1971年达到2.6万 亩,超过设计效益44%。以后,由于耕种技术跟不上,人力不足等原因,灌溉面积逐年减少, 1985年仅灌溉水田0.18万亩。电站发电与国家电网联网供电,年平均发电30万度。水库养鱼 水面2000亩,年捕捞商品鱼2.1万公斤。此外水库管理站还经营了养蜂、栽植果树等项目, 1972年以后经费达到自给有余。1978年出席全国水利管理会议,水库管理站被水利电力部授 予全国水利管理标兵的光辉称号。1979年水库管理站被评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 ,受到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奖励。1983年被水利电力部松辽水利委员会评为水库 管理先进单位。
    (四)二龙山水库
    二龙山水库位于宾县县城西南6公里,新立乡二龙山村境内,松花江右岸小支流蜚克图河 上,控制流域面积275.5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0800万立方米,实际总库容9100万立方米, 是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养鱼、发电的多年调节综合利用水库。但原设计装机容量650千瓦 的电站未建。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三部分组成。(1)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 坝,全长800米,平均坝高18米,最大坝高22米,坝顶宽6米。迎水坡和背水坡均设2米宽的马 道,迎水坡马道以下坡比为1:4,马道以上1:2.75;背水坡马道以下为1:3.5,以上为1 :2.5。迎水坡坡和背水坡均采用干砌块石护坡,迎水坡马道4米以下为抛石。(2)溢洪道 位于大坝左端山的鞍部,为河岸敞式,堰顶净宽20米,设2孔泄洪闸,每孔净宽10米,由10× 6米弧形钢闸门控制,最大泄洪量660立方米/秒。溢洪道上游引渠段长150米,中段闸室部分 42.5米,下游采取挑流消能形式,尾水渠长800米。(3)输水洞位于大坝右端,洞身长106 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进口为2孔方型管,每孔断面为3×1.4米;中间为直径1.4米圆管 ;出口为直径1米的4孔圆管,最大输水量25立方米/秒。
    二龙山水库大坝两端有被称为大龙山和小龙山的两山脉,两个山脉的“龙头”之间有一 个圆形小岛,名曰“珍珠岛”。民间流传过“二龙戏珠”的神话故事,当地的村庄和水库皆 因此而得名。
    二龙山水库是“大跃进”时期上马的工程,经过两次设计和两次施工,于1971年12月建 成。第一次是1958年9月破土动工,由宾县水利科设计,全县出动7000人,500辆马车参加施 工。1959年5月大坝第一次合龙,8月下旬由于上游连续降雨,大坝右端临时溢洪道被冲毁, 10月又第二次合龙,1960年秋季停建。第二次上马续建是1966年12月,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设计,宾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居仁、宾西、永和、糖坊等4个受益公社,出动1100名民兵参加施 工,1971年12月竣工,共完成工程量155.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782.4万元。1974年8月,由 省和松花江地区,以及宾县等水利、建委、财政、银行部门组成的鉴定验收工作组,进行检 查验收。竣工验收后,1976年对大坝迎水坡护坡隆起部位进行了翻修。1980年对大坝坡沉陷 部位进行了处理。1985年对溢洪道进口段左侧边坡护坡进行了翻修。
    二龙山水库建成后,一直到1980年,因连年降水量少,库内蓄水量仅4000万立方米左右 ,1981年以后库内蓄水量增多,达到了设计要求。1984年利用水库蓄水灌溉水田2万亩,198 5年增加到3万亩,达到设计灌溉效益面积。水库每年供应宾州镇(县所在地)居民和宾州糖 厂用水300万立方米。在防洪方面,1981年8月水库上游降两次暴雨,频率相当于10年一遇洪 水标准,水库先后拦蓄4200万立方米的洪量,减轻了对下游的威胁。水库养鱼水面11820亩, 鱼池261亩,1984年捕捞量8万公斤,1985年捕捞量11.2万公斤。库区有宜林面积3000亩,已 栽种经济林2000亩,1982年以后进行了3次间伐,收入6.5万元。由于水库距省城哈尔滨市仅 58公里,又在哈(尔滨)同(江)公路附近,交通方便,已成为兴旺的旅游区。1982年以来 ,每年夏季平均接待游人50万人次。1983年以后,水库管理经费达到自给,并略有结余。19 83—1985年水库管理处被水利电力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授予水库管理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还 被评为黑龙江省水利管理先进集体。
    (五)哈达河水库
    哈达河水库位于鸡东县北部的新华乡境内,穆棱河左岸支流哈达河中游,距鸡东县城25 公里。水库以河取名,控制流域面积282平方公里,总库容8860万立方米,是以防洪、灌溉为 主,结合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组成。(1)大坝为粘土心 墙斜墙坝,全长470米,最大坝高21米,坝顶宽5米。迎水坡为干砌石护坡,马道以上坡比1: 2.75,以下1:3,马道宽3.5米;背水坡为碎石护坡,上马道以上坡比1:1.98,以下为1 :2.25,上马道宽10.25米,下马道宽6米。坡后排水形式为堆石棱柱体。(2)溢洪道位于 大坝左端,为开敞式,堰顶净宽10米。溢洪道全长260米,混凝土浇注段160米,溢流堰长20 米,最大溢流量115立方米/秒。(3)输水隧洞位于大坝右端,为无压2×2.5米的方形洞, 全长99.5米,取水塔设3层闸,每孔断面1.5×1.8米,最大泄流量10立方米/秒。
    东北沦陷时期,1943年日伪政府曾在今水库坝址动工修筑水库,当时称“八铺炕水库”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时,土坝筑高到1.5米。水库未建成,被抓来修水库的中国穷苦 人民却死亡很多,至今坝址下游右侧的东山墓穴里还留有成堆的白骨。1958年大搞水利时期 ,密山县的哈达、东海、兴隆等3个公社在县水利局帮助勘测设计的情况下,出动900人,10 0辆马车,采取边设计、边施工办法上马兴建。1959年9月,由于密山县委决定集中力量修建 八楞山水库,将参加哈达河水库施工的民工调走而停建。完成土石方16.3万立方米,投资3 3.15万元。
    1965年建立鸡东县,哈达河水库区域划归鸡东县管辖。1967年5月,鸡东县的东海、永安 、新华、哈达等4个公社出动800民工续建哈达水库工程。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成 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人民日报》以“东北的新曙光”为题发表社论,当地的“造 反派”即“紧跟形势”,将水库更名为“新曙光”,施工队伍也改为“新曙光水库民兵团” 。续建工程由牡丹江地区水利局和鸡东县水利科共同设计,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地质二队对库 区地质进行钻探,提供了地质资料,省水利厅第三工程处参加了溢洪道和输水洞的施工。19 71年11月水库主体工程竣工,共完成土方65.5万立方米,石方33.5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 73万立方米,投资555万元。1973年5月,省水利局、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牡丹江地区水利局 、鸡东县革命委员会等单位共同组成验收工作组,进行了检查验收。1981年3月水库恢复原名 ——哈达河水库。验收后,在运用中于1982年翻修土坝迎水坡沉陷部位70平方米的块石护坡 ,铺填背水坡护坡碎石2600立方米。水库设计有开敞式季节性电站,位于隧洞出口14米处, 装机容量65千瓦。1972年秋季动工,1973年6月完成水工部分和42平方米的砖结构厂房,197 4年9月安装机组,因电机部件发生故障和频率不稳等原因,未能运行,以后一直弃置未用。 1984年输水隧洞由无压改建为有压时,因电站在隧洞改建的消力池部位而被拆除。
    哈达河水库在1975—1977年连续干旱时,及时补给水源,保证了下游水田的灌溉用水。 据1971—1985年统计,每年平均补给穆棱河水量750万立方米。哈达河流域内因内涝放弃的7 500亩耕地,解除威胁得到恢复,并新垦荒地3000亩。水库养鱼水面7500亩,从1971年开始共 投放鱼苗1583万尾,到1985年共捕捞商品鱼27.4万公斤。库区有宜林面积1.5万亩,已栽植 落叶松、红松、杨树等共4340亩,15万株。
    (六)香磨山水库
    香磨山水库位于木兰县北部东兴镇境内,松花江左岸支流木兰达河上游,因坝址在香磨 山山谷,取名香磨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76平方公里,总库容9700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 ,结合防洪、发电、养鱼,多年调节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洞 、电站等4部分。(1)大坝为均质粘性土坝,长743米,最大坝高21.6米,顶宽4.5米。迎 水坡为块石护坡,坝坡前做有粘土防渗铺盖;背水坡为碎石护坡,坝脚做有棱注滤水坝。( 2)溢洪道在大坝右侧山坡,为开敞式,堰顶净宽12米,设12×4.5米钢制弧形闸门,最大溢 洪流量300立方米/秒。(3)输水洞在大坝左端,为塔式压力洞,洞长60米,设3个孔,每孔 断面1.5×0.7米,2孔供发电用,1孔供灌溉用,最大泄流量16.5立方米/秒,进口为钢筋 混凝土塔式取水口。(4)电站为坝后式,尾水与灌溉渠道相接,装机容量500千瓦。
    香磨山水库最初是1958年动工兴建的,1959年大坝筑高到9米合龙蓄水后停建。由于大坝 没有达到设计标准,输水闸是木制的,溢洪道是通过坝身的柳石临时性工程,1962年7月溢洪 道决口,水库失去蓄水能力。1966年8月木兰县着手香磨山水库的续建工作,并改名为太阳升 水库,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木兰县从12个公社抽调3000人,组成常年施工专业队,承 担全部土石方施工任务;省水利厅第二工程处承担溢洪道、输水洞和永久性建筑物工程的施 工。1967年5月动工,1971年11月完成全部主体工程。共完成土石方量95.7万立方米,工程 总造价8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6.1万元。1973年4月由省水利局、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松 花江地区水利局、木兰县革命委员会等单位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了检查验收。水库设计标 准为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1982年水库恢复原名,仍称香磨山水库。
    香磨山水库建成后,使下游灌区的灌溉水源保证率提高,灌溉面积由1971年的1.3万亩 ,增加到1985年的10万亩,粮食产量由过去种旱田亩产100公斤,上升到种水田亩产250公斤 。防洪除涝方面,五十年一遇洪水可削减洪峰量73%,使下游村庄和农田免受水灾,并使新民 涝区3万亩易涝农田改为水田。水库养鱼水面11250亩,还建有鱼池61个,248亩,投放鱼苗1 5万尾。1985年捕捞量5万公斤。水库在灌溉、防洪除涝、养鱼、发电等各方面都发挥了良好 的作用,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作出了贡献,被木兰县人民誉为“木兰之宝”。
    (七)红星水库
    红星水库位于阿城县东部,阿什河右岸支流海沟河支流冒西河中游,因在红星乡境内, 取名红星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14.8平方公里,总库容2615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 防洪、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洞三部分。(1)大坝为均质 土坝,全长470米,最大坝高20米,坝顶宽7米。迎水坡为块石护坡,背水坡为碎石护坡。( 2)溢洪道在大坝右端,为开敞式,堰顶净宽28.5米,最大溢流量314立方米/秒。(3)输 水洞在大坝左端,为钢筋混凝土方涵,断面为1.2×1.4米,洞长70米,最大泄流量14.4立 方米/秒。水库标准为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
    红星水库始建于1958年,合龙后因未达到设计标准,1960年垮坝。1969年上马续建,19 75年竣工。完成土石方52万立方米,投资270万元。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其中水旱田各半 ,1985年实际灌溉面积水田1.44万亩。防洪方面,经过几次洪水考验,均安全泄洪,使下游 33个自然屯和7万亩农田免受威胁。水库养鱼水面3000亩,1970年开始投放鱼苗,1975年最多 捕捞5万公斤,年平均捕捞0.25万斤。建孵化池20亩,平均年自然繁殖鲤、鲫鱼苗15万尾。 库区造林面积620亩,其中栽植果树800株。1982年以后,由于美化了环境,每年盛夏之季, 来旅游的人很多,水库已成为阿城县和哈尔滨市人民的旅游胜地。
    (八)新城水库
    新城水库位于延寿县城南16公里,玉河乡新城村西,蚂蚁河右岸一级支流石头河中游, 因地命名为新城水库。控制流域面积99平方公里。设计洪水标准为五十年一遇三百年一遇洪 水校核,总库容为1700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 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电站等4部分。(1)大坝为粘土斜墙推石坝,全长42 0米,最大坝高18米,坝顶宽9.5米,迎水坡1:3.5,块石护坡,背水坡1:1.2,碎石护坡 ,坝后排水形式为堆石排水体,坝基防渗形式为粘土铺盖。(2)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山凹处 ,为开敞控制式,设7孔闸,高3.5米,每孔净宽2.5米,堰顶净宽17.5米,最大溢流量27 9立方米/秒。(3)输水洞位于大坝右端,为有压隧洞,直径1.8米,洞长120米,闸门为平 板钢闸门,最大流量28立方米/秒。(4)电站为坝后式,原设计装机容量300千瓦,后因水 量没有保证,改为200千瓦。
    新城水库是1958年4月采取边勘测、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办法上马兴建的。全县抽调 1100人参加施工,1959年4月大坝合龙,1960年3月临时溢洪道决口,1962年6月将决口段合龙 填筑完,并在坝前做了铺盖。1964年末,水库工程停建。1968—1969年第二次施工,对大坝 进行翻修,坝前加铺盖,粘土斜墙加厚;浇筑输水洞闸门竖井;修建溢洪道交通桥和7孔闸的 闸室段工程。1969年10月除电站外,其他枢纽工程均竣工。此后,1973—1974年又修筑了溢 洪道消能工程和输水洞的衬砌工程。1978年开始修建电站工程,原计划2年完成,因资金不足 ,中间停工3年,于1984年竣工。
    新城水库设计灌溉效益水田1.7万亩,1985年实际灌溉水田2.13万亩,已超过设计灌溉 效益,是全省发挥灌溉效益最好的水库之一。在防洪标准方面,达到新标准千年一遇洪水校 核的要求。保护范围为3个村屯,3000人口。水库养鱼水面2225亩,年捕捞0.4—0.6万公斤 。夏季水库是旅游胜地,冬季则成为天然滑雪场,1979年以来,在这里举行4次国家级、省级 和地区级滑雪比赛,并有外国朋友来此滑雪。
    (九)石头河水库
    石头河水库位于虎林县西部扬岗乡六人班村境内,穆棱河左岸支流石头河上,以河命名 为石头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32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680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 防洪、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大坝为均质土坝,长550米,最大坝高13米,坝顶宽 2.5米,迎水坡为块石护坡,坝后排水形式为堆石棱体。输水洞位于大坝右端,为直径1.4 米的钢筋混凝土压力涵,洞长32米,最大放流量4立方米/秒。溢洪道位于大坝左端,为浆砌 石侧槽式,堰顶净宽75米,最大溢洪流量200立方米/秒。设计标准为五十年一遇洪水,二百 年一遇洪水校核,以后又按新标准,改为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石头河水库是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府为日本“开拓团”种水稻解决水源问题,由伪“ 满洲开发拓植株式会社”组织修建的。1943年动工,1945年春竣工,当时命名为“石头河贮 水池”。由于水库工程质量差,1951年初冬结冻时,溢洪道堰前粘土铺盖冻裂,出现严重漏 水,并破坏了泄洪槽部分底板,险遭决口。1952年汛前对溢洪道进行维修加固,增建浆砌石 溢洪坝,坝前增设粘土铺盖,翻修溢洪道底板。此外还对大坝的大部分护坡进行翻修,坝后 集水坑铺石填复等。1953年5月水库溢洪时,由于大坝左端渗漏严重,产生管涌,造成大坝决 口,当年6月进行复堤堵口,并加深了溢洪导流墙。1956年春汛溢洪时,又发现大坝左端与溢 洪道挡土墙连接处,由于渗径不足渗漏严重,于8月初到10月末进行了大坝左端混凝土防渗帷 幕,溢洪堰顶导流墙加长,增设放水洞出口混凝土护体,增设放水洞出口挡土墙,翻修部分 大坝护坡,坝顶整修,翻修滤水坝址等整修加固工程。1963年根据水库安全渡汛的要求,确 定设计标准为五十年一遇,二百年一遇校核。将溢洪道陡坡段延长,并增设消力池及消力坎 ,以及下游干砌石护坦,同时将溢洪道两侧干砌石勾缝挡土墙改建成浆砌石挡土墙。1975年 将斜卧式拉管闸阀放水洞废弃,在大坝右端新建竖井取水塔及放水洞。与此同时还建坝后电 站厂房及泄水暗洞,经核算发电成本高而停止施工。1981年汛期石头河水库发生建库以来特 大洪水,汛后又对水库进行消险施工,到1985年共完成溢洪道消力坎翻修,泄水渠开挖,增 修溢洪道下游护坦防冲槽,泄水导流堤,坝下工作路,溢洪道过水路面,坝顶混凝土护肩, 大坝护坡改坡翻修等项工程。自建库以来,整修加固、改建、消险等用工20万个,投资180万 元,完成土方1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1985年实灌水田2万亩,已超过设计效益 。防洪除涝效益面积3万亩。水库养鱼水面2000亩,已投放鱼苗120万尾。         
    三、小型水库
    1985年全省共有小型水库417座。其中:总库容100—10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235座;总 库容10—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18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