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打井提水灌溉

  打井提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在黑龙江省各地,经历了由浅井(土井)到深井(机电井) ,由人畜力提水到机电动力提水,由灌溉城镇郊区菜田到灌溉乡村农田的过程。60年代中期 开始发展机电井建设,灌溉效益由菜田、大田,发展到水田,并在解决缺乏水源地区的人、 畜饮水和防治地方病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一、土井灌溉
    黑龙江地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菜农在城镇郊区打土井,用辘轳、水斗车或皮钱井、手压 唧筒井等提取地下水浇灌菜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蔬菜生产发展的需要,城镇郊区的土井 逐渐增多,提水也由辘轳、水斗车等发展到马拉水车。1951年春播时,肇东县有了利用饮水 土井,提水进行坐水种的开端。1954年发生春旱时,景星县(今龙江县景星镇)城郊五里堡 村,利用既有的菜田井和饮水井,坐水种玉米1800亩,大旱之年保住全苗,获得亩产90公斤 的较好收成。1955年和1956年相继在农田打木(木+敖)和砌石土井105眼,继续进行坐水种 和试灌小麦。
    为推广五里堡村坐水种经验,在全省开展打土井活动。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于 1956年春组织各地、县和省直有关单位领导,到河北省满城、安国等县参观学习打井经验。 “取经”回来以后,各地迅速掀起打井热潮。有些地方在“建立高级社,改造大自然”的口 号下,开展了“百眼井村”运动,挖坑打井到处可见,当时农民曾形象地说:“满地钻窟窿 ”。据当时的统计,全省约打土井10万眼。仅龙江县(与景星县合并后)就打土井7551眼。 由于当时打井带有盲目性,井址选择不当,井的深度不够,有的井没有水,有的虽有水,但 水量不足,加上因物料不足,有的井没有(木+敖),造成许多废井,大多数井不能发挥作 用。这一年为开展打井浇地,全省下拨马拉解放式水车11698台,据事后调查,绝大多部分 没有使用。此后,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三年基本实现水利化”、“百日无雨保丰收” 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下,全省再次掀起了打井高潮。各地打新土井,维修旧土井,并开创打母 子井(又称打井下泉)等多种打井活动,有的地方还开展了“日打百眼井”运动,挖坑打井 又到处可见。但由于打成的土井水量少,有的地方改变用铁锹挖掘的办法,开始采用河北省 的轮式、压弓式冲击锥,打较深的小口井。为掌握和提高打井技术,加快打井速度,1958年 冬由河北省保定地区邀请350有打井经验的农民到牡丹江、鸡西、双城、肇源、宁安、林口、 密山、方正、虎林、穆棱、东宁、尚志、绥化、望奎、兰西、青冈、安达、拜泉、明水、勃利、 依兰、桦川、集贤、萝北、爱辉、逊克等26个县(市)传授打井技术,扩大了打小口井的范围。 1959年安达县从辽宁省海城县引进旋转式跃进锥设计图纸,仿制成一套旋转式跃进井锥,在 先锋公社大繁荣管理区(今先锋乡大繁荣村)试验,用80小时打成1眼26米深的小口井,比用 轮式、压弓式冲击锥,提高效率14倍。安达县推广使用旋转式跃进锥以后,又出现了东方红 公社(今老虎岗乡)以姜荣为队长的“卫星打井队”,用36小时打成1眼41米深的小口井,比 试验又提高效率1.2倍,成为当时全省打小井口最高速度的记录。《黑龙江日报》于1960年 3月2日作了报道,并发了题为《向姜荣队学习,实现快速打井》的评论。这个时期打的小口 井,口径0.4米,深20—50米,下水泥井管。据当时的统计,1958—1960年全省约新打土井 5万眼,其中小口井0.5万眼。这些井除城镇郊区灌溉菜田外,仅有少数易旱的县,利用马拉 水车和柴油机、蒸气机配3—5时离心泵提水,坐水种和试灌旱田。安达县在1958年大旱时, 利用井水浇灌15万亩。有浇地基础的龙江县,1958年坐水种玉米1.5万亩,浇灌谷子、高梁 等6.9万亩;1959年在干旱未下透雨的情况下,进行小麦畦灌,大田作物沟灌,共灌地12. 9万亩。全省两次打井高潮打成的土井,多数是取潜水,因出水量少,干旱时又往往无水可取 而废弃,只有少数较深的小口井过渡成机井保留下来。此后,在1965年为争取粮食产量上“ 纲要”、过“黄河”,大搞水利建设中,省人民委员会特向易旱的西部地区(今齐齐哈尔市 所属各县)和中部地区(今绥化地区的西部县分)发出维建土井的通知,要求这些地方多维 修一些旧井和建设一些新井,为抗旱坐水种和灌溉开辟水源。此后又在一些地方开展了打井 活动,仅绥化地区一冬就新打1200井眼。这时打的井多为小口井,深度10米以上。龙江、泰 来等县除进行坐水种外,还灌溉了小麦和大田作物。安达县在进行畦灌小麦的试验中,青肯 泡公社黎明、农义等大队,畦灌的410亩小麦,亩产153公斤,比未灌地块增产79%,1969年在 全县推广后,井灌面积达24.5万亩。以后由于小口井逐渐安装机电动力提水,转向机电井, 打土井活动基本停止。后来在1975年和1976年连续干旱时,为抗旱浇地救苗,兰西、林甸等 县农民用两把铁锹绑在一起的办法,在田间打小土井,用柳条和谷草做(木+敖),当天打 当天用,又出现打土井的活动。但这只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地区,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只能短时间提取少量的水,不能作为长期取水的井,用后即被淘汰。
    二、机电井灌溉
    黑龙江省打机电井提水灌溉是从城市郊区开始的。1953年哈尔滨市郊区首先打12眼深井 ,利用电力提水,灌溉菜田5000亩,取得明显的增产效益。此后,哈尔滨市郊区的电井逐渐 增加,1956年达到40眼。同年,鹤岗市郊区打机井3眼。全省共有机电井43眼。1957年哈尔滨 市郊区又新打电井50眼,齐齐哈尔市郊区新打电井3眼,鹤岗市新打机井2眼,全省共有机电 井98眼。“大跃进”时期,除哈尔滨、齐齐哈尔、鹤岗等城市郊区继续打机电井外,牡丹江 市郊区和阿城、呼兰、双城、安达、龙江、富裕、杜尔伯特、集贤等县也打了机电井。1960 年全省共有机电井648眼,其中电井415眼,占64%,共灌地18.19万亩,主要是菜田。1961年 以后,重点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鸡西、双鸭山等大中城市郊区打 电井。1964年全省共有机电井1754眼。其中电井占92%;城镇郊区有机电井1566眼,占机电井 总数的89.3%。全省井灌面积20.4万亩,大部分是菜田。大中城市郊区的春夏菜,基本实现 机电井灌溉。这个时期的打井机具,除旋转式跃进锥以外,已有部分以机械为动力的苏制“ 乌卡斯”和“反循环”,上海300型等钻机。井管大部分为钢管。机井多是用195型柴油机配 34时离心泵提水。
    1965年以后,机电井建设逐渐转向农村,农田井猛增。1967年全省已有机电井7082眼, 与1964年相比增加3倍。嫩江地区由59眼猛增到2104眼,增加了34倍;绥化地区由156眼增长 到2473眼,增加了14倍;松花江地区由51眼增长到410眼,增加了7倍。井灌面积由20.4万亩 ,增加到56.8万亩。1968—1973年期间,除1972年增加700眼以外,其余年份每年增加1500 —2200眼。1973年全省共有机电井17787眼,其中电井16524眼,占92.9%。全省井灌面积22 3.6万亩,与1967年相比,增加2.9倍。在此期间还在龙江、甘南、青冈、望奎等县进行了 物探找水试点工作。但这个时期有的地方对打井灌溉农田认识不足,把井打在屯边或虽打在 地里却不灌田,目的是为了办电照明,出现了被称之谓“打井逗电”的现象。
    1974年,机电井建设纳入国家计划,国家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持。省革命委员会 组织省计委、农业办公室、工交办公室,以及物资、财政、农机、机械、第二轻工业、商业 、供销、银行等有关部门,在各方面对机电井建设予以大力支持;有打井任务的各地水利部 门,先后组建打井队,增添钻机、汽车等设备,从此加快了机电井建设步伐。1974年全省新 增配套机电井4056眼。1975—1979年连年干旱时,全省机电井建设形成高潮,每年新增6000 眼以上,1976年和1979年每年新增配套机电井超万眼。
    1980年全省配套机电井达66395眼,其中电配井38414眼,由过去的90%以上,减少到57.9%。 全省除继续打农田灌溉井外,还在呼伦贝尔盟(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巴尔虎右旗、鄂 温克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等4个牧业旗,开展打牧区“基本井”;在绥化、嫩江、 松花江等地区的地方病区打“改水井”活动。打井机具,除国家分配的少数“反循环”、“ 上海300型”钻机外,省内生产了“绥化100型”、“双城双向循环”等钻机,为适应打深井 的需要,国家还拨给3台1000米钻机。提水工具多是机泵合为一体的潜水泵。这个时期,为解 决地下水情况不清,缺乏科学定井位方法,成井率不高问题。省水利局在甘南县举办了物探 找水学习班,培训人员,全面开展物探找水工作。全省有52个县(市)进行物探定水位和测 井,使机电井建设走上有科学依据的道路。1978年,为提高打井技术,省水利局组织安达、 肇东、拜泉、林甸、青冈、肇州、双城、密山、集贤等县和新巴尔虎右旗,以及呼伦贝盟等 11个打井队的队长或技术人员、工人等12人,去河北省的巨鹿、平乡、沙河等县和天津市的 静海、蓟县等参观学习打井经验。回来以后在安达县召开全省打井表演比赛会,安达、肇东 、拜泉、双城、林甸、青冈、望奎7个县的打井队参加比赛。通过学习外地经验和总结表演比 赛的经验,省水利局编写成《农用机井施工要求》小册子,印发给各地打井队,使打井的操 作技术走向规范化。
    井水灌溉的输水和田间工程,开始是就地取土修渠,以后有的地方为减少渗漏损失,用 砖衬砌渠道。1972年肇东等地方开始用聚乙稀薄膜管代替渠道输水,免去输水损失,深受农 民欢迎。因聚乙稀膜管白色,又很长,在地里可以随意移动像条长龙,农民称之谓“小白龙 ”,以后便以此作为通称。197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去美国访问带回“小白 龙”的“开口器”和“闸门”,可使“小白龙”任意开口放水,并有闸门控制,给灌溉带来 许多方便。当年在肇东县安排生产一部分为“小白龙”配套的“开口器”和“闸门”,并召 开推广“小白龙”现场会进行表演,会后给各地带回一些样品,进行多点试验。1979年春又 在安达县召开全省推广“小白龙”抗旱灌溉现场会,总结出“小白龙”的5个优点:一是使用 方便,能爬坡、能越沟、能过道。安达县南来公社永安大队第四生产队有一眼井,用“小白 龙”爬坡上岗,灌小麦250亩。二是省工、省水、省电、省钱。青冈县新村公社过去灌1亩地 花0.78元,现在只需要0.47元。三是送水速度快,灌地效率高。据安达县计算,提高效率 1倍左右。四是可以调远水解近渴,提高水利设施利用率。安达县昌德公社红星大队是贫水区 ,五个生产队只有一眼机电井。用“小白龙”能把井水送出3里多地,使每个生产队的蓄水坑 都贮上了水,解决了坐水种的水源。五是少占耕地面积。一眼灌溉百亩地的井,灌溉农田修 渠要占地3—4亩,用“小白龙”送水占地最多不超过0.5亩。使用“小白龙”存在生产、产 品质量、使用管理和资金等问题。会议还决定以安达、肇东、泰来、双城等县为重点,在旱 田灌溉上搞大田播前灌、伏灌和秋灌;抓住小麦灌溉不放,并向其它大田和经济作物发展, 实行“小白龙”与渠道结合的输水办法等。1980年全省井灌有效面积达540.59万亩。这一年 春旱,机电井发挥了很大作用。全省坐滤水种面积达1538万亩,是坐滤水种最多的一年。这 个时期的井水灌溉,不仅有菜田、麦田、大田和甜菜等经济作物,而且还有水稻。早在70年 代初就有三棵树、六三等劳改农场和密山县富密等灌区,为补充灌溉水源,在灌区打机电井 灌溉水稻,以后逐渐发展,扩大到各水源不足的灌区。
    1980年以后,黑龙江省的机电井建设重点转向抗旱无水源村(屯)的水源井和防病改水 、水田补水井等方面,步伐放缓。1981年和1982年新增配套机电井1000—1600眼。因1982年 全省春夏秋连旱,1983年新增配套机电井4238眼。1984年由于全省春夏秋连涝,加上报废井 增多,全省机电井比1983年减少4766眼。1985年全省配套机电井66011眼,其中电井40948眼 ,占62%。机电井装机总容量47.95万马力。在66011眼配套机电井中,完好井57848眼,占8 7.6%。这些机电井中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地区的占54.8%;其次,分布在松花江地区和 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哈尔滨市的共占30.8%。按井种划分,灌溉井48328眼,占73.2%;改 水井3415眼,占5.2%;人畜饮水井8272眼,占12.5%;补水井5146眼,占7.8%;林草灌溉 井671眼,占1%;其他井179眼,占0.3%。由于各地兴起“水田热”,灌溉水田的机电井发展 很快,1985年已有6940眼,占灌溉井的14.4%。全省在机电井建设中,共建低压线路10247公 里,1985年完好的7741公里;配电线路9118公里,1985年完好的8193公里;共建井房15664个 ,1985年尚有10852个;共修渠道7149公里,1985年尚存在4627公里。1985年井灌面积336. 46万亩,其中:麦田90.3万亩,占26.8%;大田及经济作物等95.12万亩,占28.3%;菜田 76.8万亩,占22.8%;水田74.24万亩,占22.1%。此外,还有坐滤水种面积1040万亩,补 水井灌溉面积30.22万亩。井灌面积40万亩以上的有安达、龙江、富裕、泰来、林甸和齐齐 哈尔等6个县(市)。城镇郊区的菜田灌溉基本以机电井为主。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 牡丹江、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等大中城市郊区春夏菜基本实现机电井浇灌。秋菜有50 %以上实行机电井浇灌。1981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田机电井的单井灌 溉效益,由过去的平均50亩,提高到70—80亩。安达市1985年开动2760眼机电井共灌溉各种 作物48万亩,平均单井灌溉效益174亩,亩增产100公斤以上。特别是有些地方在井旁种蔬菜 或经济作物,围井建设“小经济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扩大了井灌的经济效益。安达市 1985年围井建设“小经济区”2217处,总产值3800万元,占种植业收入的31%。绥化、松花江 、齐齐哈尔等地(市)所属县(市),1985年围井建立“小经济区”收入超万元的机电井达 6000眼。此外,省水利局从1981年开始对双城、五常、龙江、拜泉、克山、甘南、安达、青 冈、明水、肇东、肇州、肇源、兰西、绥棱、海伦、绥化、宝清、宁安、虎林、北安、勃利 等22个县,应用物探普查了地下水资源,完成1:2.5万比例尺成果图,为打井选址提供了依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