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提水喷洒灌溉

  喷洒灌溉(简称喷灌)是一项比较先进的省水型灌溉新技术。它不需要修田间工程,并 且可在有水源但不适宜搞地面灌溉,或进行地面灌溉难度较大的农田应用。进行喷灌,具有 省水、省工、适应性强等优点。1957年,国营友谊农场最先从苏联引进“KBY—41”型半固定 式短射程低压喷灌机,进行喷灌。接着,1962年呼兰县购进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水 灌59—40”型中射程喷灌机,进行喷灌试验。当时由于省内没有自制的喷灌机具,喷灌新技 术没能推广应用。此后,1971年由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常文海与省水利机械厂共同研制 出“龙江101”型摇臂式喷头,配套“3B—57”型单级离心泵和12马力柴油机,以及消防亚麻 布管。从1972年开始先后在龙江县头站公社头站大队进行喷灌玉米、谷子的试验;在甘南县 东阳公社沿江大队进行喷灌小麦的试验。1974年又在龙江县头站公社、双城县农丰公社、绥 化县秦家公社等地,开展小面积的喷灌试点工作。同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王福星与省水利 机械厂又在“龙江101”型的基础上,制造出“龙江101A”型摇臂式喷头,鉴定后正式投产, 在各地推广应用。1975年全省喷灌点发展到20处,喷灌面积达5万亩。1976年在全国各地喷灌 机具不断研制和喷灌技术迅速应用的发展形势下,黑龙江省相继出现绥化县秦家公社、肇州 县丰乐公社、宝清县宝清镇公社、铁力县双丰公社,农场总局所属曙光农场、50团、55团等 7个万亩喷灌点。此外,还有喜桂图旗勉渡河公社(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的8000亩小麦喷灌 区。加上各地小面积喷灌点,全省喷灌面积发展到近60万亩。在此期间,伊春等地为解决中 小型喷灌机组在田间作业中的移动方便和行走问题,还将喷灌机组安装上车轮,提高了喷灌 作业的效率。但由于生产和引进的喷灌机具品种杂、质量差、不配套,经常发生故障,使农 民在经济上受到损失,挫伤了发展喷灌的积极性,喷灌面积由大起走向大落,1977年下降到 14万亩。1978年,哈尔滨市在郊区的市原种繁殖场建成一处固定式喷灌工程,喷灌面积110亩 ,使用塑料管输水,采取浅埋填沙的防冻措施,平均亩投资45.45元。这种固定式喷灌工程 虽然造价较高,但使用方便可靠,在城市郊区得到推广应用。全省喷灌面积回升到20万亩。 1979年全省已有27个市、县设喷灌点进行喷灌。这一年,国家农机研究部门为黑龙江省引进 一台美国伐利“5171”型时针式大型喷灌机,在海伦县联合公社百发大队安装试喷。与此同 时,国营友谊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也引进了美国“1260”型时针式大型喷灌机进行试喷。 由于这种大型喷灌机比较适合于农场大面积连片农田喷灌,在农场和牧场得到推广应用。接 着,国营农场系统又引进美国“2071”型时针式大型喷灌机和辽宁省鞍山市生产的“DYC—4 21”型时针式喷灌机,进行喷灌,使国营农场系统的喷灌迅速发展。同年,哈尔滨市为使固 定式喷灌工程向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在道外区松浦公社广信大队,建成第一处无线电遥控 操纵的固定式喷灌工程,但因造价较高,未能推广。
    1980年在进一步总结喷灌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明确了以大中城市郊区菜田作 为发展喷灌的重点。由于喷灌的菜田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增加了城市的蔬菜供应量,而且 使郊区菜农的经济收入增加,调动了菜农发展喷灌的积极性。1980年末,城市郊区已有固定 式喷灌工程51处,半固定式46处,加上农场和各地,全省共建成喷灌区413处,有效喷灌面积 22.6万亩。共拥有大型机组178台,小型机组1947台。与此同时,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和哈尔 滨重型机L器厂研制出仿法国产的“L—YGP—80”型铝合金管移式喷灌机组,1981年通过鉴 定后投入使用。经过经济效益对比,城市郊区选用了固定式、半固定式、管移式的喷灌工程 和机组。国营农场则选用大型喷灌机组。1982年全省已建成各类喷灌工程819处。其中有半 固定式69处,喷灌面积1.28万亩;固定式104处,喷灌面积3.16万亩;管移式65处,喷灌 面积1.3万亩。共有大型机组379台、小型喷灌机2495台。喷灌有效面积56.56万亩。其中 十大城市郊区菜田8.7万亩,占15.4%;国营农场系统44.3万亩,占78.2%;各县零星喷 灌面积3.6万亩,占6.4%。国营农场系统不仅从美国、南斯拉夫等国家引进大型喷灌机组, 还从国内购进大型喷灌机组,同时自己还生产一些大型喷灌机组,喷灌发展较快,在全省占 较大的比重。到1985年,喷灌技术已不仅用于农田灌溉,还发展到城市园林绿化,喷泉喷池, 以及果园、苗圃等。大棚温室也开始运用微型喷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