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建设历程

“三江平原”的水利建设,于本世纪50年代,随着国营农场的垦荒建场而兴起。由筑堤 防洪、挖沟排水,各自围垦,逐渐走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一、1955—1973年
    1955年在集贤县境内(今友谊县境内)建立由苏联援助机械设备的国营“友谊农场”时 ,为保护开垦的耕地不受水害,兴修了七星河部分堤防和3条排水干渠。在密山县境内创建兴 凯湖农场时,修了导流堤和10条排水干渠,揭开了垦荒治水的序幕。此后,1956年铁道兵复 员官兵到三江平原东部的虎林、饶河、密山、宝清一带垦荒,创建八五○、八五二等以铁道 兵番号命名的“八”字头农场;1958年10万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进入“三江平原”,开发“ 北大荒”,大面积垦荒。在穆棱河、七星河等流域兴修了除涝工程;在穆棱河、挠力河、安 邦河、都鲁河等河流修了部分堤防工程。1958—1960年在强调“以蓄为主”时兴修了青年、 蛤蟆通、云山等大中型水库工程。
    为适应“三江平原”建场垦荒的需要,水利部于1955年从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治淮委 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穆棱河工作队,对“三江平原” 东部湿地进行查勘,黑龙江省土地勘测队协助搞野外勘测工作。先后完成了七虎林河上中游 150万亩荒地,七虎林河下游225万亩荒地,穆棱河河南300万亩荒地的排水规划设计。水利部 在黑龙江省设立哈尔滨水利勘测设计院以后,结合松花江流域规划,进行了“三江平原”的 部分勘测工作。1959—1960年,省、地(市)、县三级水利部门,第一次共同对“三江平原 ”的水利建设进行了规划工作。由于当时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并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规划”没有起作用。各县和国营农场仍然根据各自的需要兴修水利工程。因为没有统一规划 ,排水出路问题未解决,二九一、友谊等农场地势低洼、排水困难的地方,不得不修电力排 水的“强排站”。仅友谊农场就有强排站13处。富锦县为防水害,在外七星河修了号称“百 里长堤”的围堤。到1969年,仅农场系统就修筑堤防425公里,除涝工程效益面积235万亩。 但由于各自围垦,范围小,工程标准低,互不衔接,上下游发生矛盾,进入70年代以后,洪 涝灾害仍不断发生。1972年“三江平原”发生秋涝之后,1973年又发生了严重的春涝,小麦 播期推迟,并有120万亩耕地因涝下不去犁没播上种,受灾面积达500万亩,占当年总耕地面 积的19%。
    二、1974—1985年
    1974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为从根本上解决“三江平原”的洪涝问题,责 成省水利局、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共合江地委尽快提出治理“三江平原”洪涝灾害的措施。19 74年5月,三个单位的党委共同提出《三江平原水利规划任务书》。为加强“三江平原”治理 工作的领导,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于同年9月成立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治理领导小组,由副主任 刘思聪任领导小组组长,农业办公室主任金浪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蒋寿鹏、中共合江地委副书记赵云成、省水利局副局长黄春蕃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于9月和1 1月先后召开两次会议,讨论和研究了“三江平原”治理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规划 范围等问题。提出“以土水为中心、土水肥林相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 方针,坚持以治涝为主,治涝与抗旱结合,以治理现有耕地为主,提高单产和有计划地开荒 结合;以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以配套为主,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相结合,积极改变农业 生产条件,多快好省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指导思想。总的设想是通过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把现有耕地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为3100万亩可垦荒地创造开垦 条件,把“三江平原”建设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商品粮基地。为便于统一领 导,分工负责,把“三江平原”的规划范围划分6个规划区。萝北地区为一区,同(江)抚( 远)地区为二区,挠力河流域为三区,安邦河流域为四区,倭肯河流域为五区,穆棱河地区 为六区。由生产建设兵团设计院、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合江地区水利设计队、牡丹江地区水 利局和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共同承担各区的规划。各市、县、团、场负责进行各自所辖范围内 的治理规划。同年12月,“三江平原”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三江办”)制定出 《三江平原治理规划大纲》和《市、县、团、场综合治理规划提纲》,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制 定出《挠力河地区水利规划工作大纲》。从1974年冬到1975年春,各规划单位共出动800人的 “勘测大军”,完成了9万平方公里的综合查勘和规划所需要的勘测资料。
    1975年4月,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来黑龙江省视察“三江平原”,考察了七星河、别拉 洪河和七虎林河,听取了三江平原治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关于“三江平原 ”治理规划工作情况和规划意见的汇报。同年9月,县、团(农场)规划与各规划区骨干工程 规划和各专业规划工作基本完成。领导小组在佳木斯市召集有关单位和规划区负责人,专门 研究了治理步骤。本着先治小河,后治大河,先易后难的原则,决定先搞别拉洪河治理工程 。
    1976年,“三江办”根据各规划区和各专业规划,进行了全区规划汇总,提出《三江平 原综合治理规划》共12册。与此同时,生产建设兵团设计院和六师共同完成了别拉洪河治理 工程的初步设计。接着六师和“三江办”共同选择别拉洪河下游出口6公里处,进行了沼泽河 流施工程序、方法和机械化施工的试验研究工作。解决了沼泽地推草皮的时机、方法和工效 问题,为沼泽地施工提供了经验。根据施工试验和进一步调查研究,从有利施工、节约投资 出发,决定改变原来一次分流为二次分流的方案,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三江办”向水利 电力部汇报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和别拉洪河、七虎林河治理的初步设计。并向国家计委汇 报,要求把开挖两条河的工程列入国家计划。
    同年为进一步认识“三江平原”的自然规律,达到科学治理的目的,领导小组召开了三 江平原综合治理科研会议。邀请长春地理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和省农业、农 机、水利、土地等部门的科研单位,以及农场系统的科研、院校等,就“三江平原”沼泽的 发生、特性及其疏干排水和“哑巴涝”的治理,沼泽河道施工和施工机械等课题进行讨论, 并制定了1976年课题研究计划。明确了主持单位、参加单位和试验研究内容。《三江平原综 合开发利用试验研究》列为省和国家的重点课题。
    1977年,“三江办”在佳木斯召开三江平原综合开发利用试验研究座谈会,安排了1977 年任务。省农业办公室和省科委转发了“三江办”《关于三江平原综合开发利用试验研究座 谈会情况和1977年课题计划的报告》。7月1日,别拉洪河治理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由农场总 局所属红兴隆、宝泉岭、牡丹江、北安、嫩江、九三和建三江等7个国营农场管理局和农场总 局水利工程局承担施工任务。
    1978年3月,国务院派来以农垦总局局长赵凡为组长,有农业部、水利电力部、农机部、 商业部、粮食部、交通部和国家计委等单位参加的工作组,对“三江平原”进行历时24天的 实地考察。工作组的水利小组,通过调查提出开发“三江平原”首先应该治水的建议,并对 加快“三江平原”的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于5月份组织有关部门编 制《开发治理三江平原汇报提纲》,专门向国家计委和有关部进行了汇报,请求列入国家专 项。6月,水利电力部对《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又组织了一次审查。着重指出:治理“三 江平原”,重点是挖河,解决排水出路,同时修建一些堤防和水库,主要是解决洪涝问题, 结合发展灌溉。为加强“三江平原”开发治理工作的领导,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于7月份调整 了领导小组,并设开发治理总指挥部。三江平原开发治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组长为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省革委)副主任王金籽,副组长为省革委副主 任侯捷,省革委常委阮永胜、孙子源,省农场总局局长王振扬。总指挥部总指挥王金籽。总 指挥部下设合江地区、牡丹江地区、农场总局和省水利建设工程公司等4个分指挥部。别拉洪 河治理工程经过18个月的施工,于1978年末完成了河道开挖110公里,达到了通水的要求。 “三江平原”开发治理中,1975—1979年连续出现大面积的干旱。这个突然的变化,引 起省内外各方面专家的争论。有的认为“三江平原”出现的干旱是大面积开荒破坏生态平衡 而引起的;有的说开荒会造成“三江平原”土壤沙化和出现“黑风暴”;还有的主张“三江 平原”搞打井,实行井灌井排,解决旱涝问题。这一争论影响了国家有关部委对“三江平原 ”开发治理的决策。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科委副主任蒋南翔和农垦总局局长赵凡,于1979 年3月,邀请水利部水利科学院、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院、农业部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中国 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农学会、北京农业大学、人与生 物圈国家委员会、国家科委、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垦科学院、三江平原开发治理总指挥 部、黑龙江省农业局、国家农垦总局等16个单位21名专家和科学工作者,座谈“三江平原” 的干旱问题。经过座谈讨论,认为“三江平原”1975年以来连续出的大面积干旱,并非由于 开荒所致,而是大气环流运动规律的结果。同时还认为在开荒的同时,如不进行综合治理, 会给小区域气候造成不利的影响。与会专家和科学工作者,还对如何开发“三江平原”提出 了建议。会议形成纪要,上报国务院。4月份,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领导人余秋里、王任重、张 平化、李瑞山、张秀山、杜润生、陈国栋、赵辛初、何康、钱正英、杨立功、霍土廉、罗玉 川、赵凡等,听取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和省革委副主任侯捷关于建设商品粮基地 和开发“三江平原”的汇报,表示同意把“三江平原”作为国家的第一号商品粮基地,专项 列入国家计划,要求黑龙江省提出综合开发治理计划。中共黑龙江省委、省革委于6月份向中 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开发治理三江平原的报告》,提出开发治理计划,请求国家投 资43亿,其中水利投资19亿元。为加强“三江平原”开发治理工作的领导,黑龙江省革命委 员会成立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开发治理委员会”。省委书记、省革委副主任赵德尊为主任 ,省委书记、省革委副主任王金籽,省委副书记、省革委副主任王路明,省革委副主任侯捷 ,省农场总局局长王振扬为副主任。三江平原开发治理总指挥部总指挥王路明。
    198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赵紫阳,在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 易辰陪同下,视察了“三江平原”。在听取汇报中指出:“三江平原排水问题要和扩大开荒 一起来搞,要在排水确有把握的地方开荒,那个地方排水不落实,开荒就不能落实。”
    1981年6—9月,“三江平原”降雨量达505—880毫米,发生了大涝。受灾面积达2500万 亩,其中绝产面积1500万亩,比1980年减产粮食20亿公斤,损失7亿元。这次大涝使各方面对 “三江平原”的旱涝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澄清了一些模糊观念。国务院副总理万 里于9月初来到“三江平原”,对受灾区进行了两天视察,慰问了受灾的农场职工和社员群众 ,并听取了三江平原灾情和治理规划的汇报。10月,根据赵紫阳总理和万里副总理的指示, 国家农委副主任李瑞山率领工作组,到“三江平原”进行调查研究,听取了农场总局和合江 、牡丹江地委的汇报,深入到桦川、富锦、集贤和建三江农场管理局等地进行考察,对“三 江平原”近期防洪除涝工程安排和黑龙江国营农场、人民公社开荒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 与此同时,水利电力部邀请有关单位对“三江平原”开发治理问题进行了座谈。黑龙江省水 利局和农场总局介绍了“三江平原”的治理规划和七星河、七虎林河的治理意见。座谈会讨 论意见:坚持治涝为主的方向,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低后高的原则做好规划设计, 分期安排,一条河一条河地治理。会议还提出了河流规划原则和方案,以及近期工程安排意 见。
    1982年3月,国家计委把“三江平原”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规划,要求“六五”期间完成别 拉洪河、蜿蜒河、安邦河的骨干工程配套,治理七虎林河,开始治理七星河,安排总投资70 00万元,列为水利电力部的直供项目,每年投资1500万元。6月份,别拉洪河、蜿蜒河(主河 道开挖1974年开始,1978年基本完成)、安邦河(主河道开挖1976年开始,1978年基本完成 )主河道遗留工程和骨干配套工程开始施工。
    1983年水利电力部工作团来“三江平原”,对七星河、七虎林河初步设计,进行了现场 审查。
    1984年安排了七虎林河治理工程,投资400万元,做了施工准备工作。1985年4月,西大 岗滞洪区破土动工。
    经过四年施工,1985年基本完成,别拉洪河、蜿蜒河、安邦河骨干和部分配套工程,共 开挖主河道116公里;开挖支河和干沟67条、总长700公里;修建桥、涵、闸、跌水等大型建 筑物100座;排水支斗农沟1600条,总长400公里;小型桥涵720座,共完成土方5910万立方米 。使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4418万元,各农场和县农田水利费3953万元,合计8871万元(不包 括劳务积累)。
    三、中日技术合作
    1978年,“日本归国者友好会”访华团来中国访问,王震副总理接见时提出了中日两国 合作开发“三江平原”的建议。访华团回国后,再次派出以土壤学教授川濑金次郎和新潟县 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佐野藤三郎为正、副团长的访华团,来到“三江平原”考察。回国后向我 国驻日本大使馆提交了《关于开发三江平原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建议书》,对援助方法和途径 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国政府表示赞赏,并向日本国驻中国大使馆正式提交了《中日合作开 发三江平原的意见书》。
    1979年3月,日本新潟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佐野藤三郎再次访华,向我国政府介绍了日本 政府的想法。农业部、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联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拟同意日本 援助黑龙江省开发治理三江平原的请示报告》。同年8月,应中国农学会邀请,日本民间技术 考察团一行12人,到“三江平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11月,日本新潟县日中友好协会 派3名专家来我国商谈“三江平原”技术援助问题。双方商定以“三江平原”龙头桥水库(宝 清县境内)排灌区为典型区,并编写了《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典型区工程技术设计调查委托申 请书》。日本新潟县日中友好协会正式邀请黑龙江省派技术考察团赴日考察。
    1980年1月,黑龙江省派出以农业办公室副主任赵振华为团长的三江平原农业工程技术考 察团,赴日本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会见了有关朝野人士,具体商谈了中日合作开发“三 江平原”问题。同年9月,应农业部邀请,日本社会党众议员小林进来黑龙江省,到“三江平 原”的宝清县进行了考察。接着,日本国农林水产省构造改善局次长等9人的“三江平原”调 查团来黑龙江省,对“三江平原”进行了实地考察。
    中日双方经过互访、协商、实地考察等,最后取得一致意见。1980年12月,两国政府北 京阁僚会议,确定了三江平原龙头桥典型区中日技术合作项目。
    1981年2月,原国家农委通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农业部、水利部等单位做好三江平 原龙头桥典型区的技术合作的准备工作,并确定以农业部为代表,同日本国国际协力事业团 代表进行具体商谈,签定合作的实施细则。同年7月,农业部代表与日本国国际协力事业团代 表在北京会谈,正式签订了《龙头桥典型区技术合作实施细则》,确定中日技术合作时期为 三年。第一年提交调查报告,第二年提交中间报告(相当于规划报告),第三年提交最终报 告(相当于初步设计)。会谈还确定,外业在中国进行,内业在日本国进行。8月日本国海外 农业开发顾问协会派出由14名专家组成的调查团到“三江平原”的宝清县,与中国组成的对 口专家工作团,共同执行技术合作的龙头桥典型区农业开发规划设计任务。1982年和1983年 ,中国工作团先后三次去日本国,配合日方进行内业工作。1984年3月,双方共同正式提交最 终报告书。日本方面希望转入经济合作,合资修建龙头桥水库。我国国家计委提出近期内不 考虑修建龙头桥水库工程,合作项目至此而停止进行。中日技术合作期间,日本国共提供无 偿援助1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为800万元)。从日本引进12道和24道地震波物探仪,带电脑的 大型三轴剪力仪、大型渗透仪、击实仪等地质勘探、地形测量、土质试验等仪器设备共150件。
    1985年,日本方面提出继续进行“三江平原”涝区试验站的合作,双方签订了为期五年 的合作协议,从1985年9月20日起,到1990年9月20日止,为协议的有效期限,日方定点长期 委派专家来中国“三江平原”进行试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为水利和农业方面的除涝措施。 日本国为涝区试验站无偿投资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00万元)。日本方面派来的专家驻在省 水利科学研究所和所属宝清试验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