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实施工程
“三江平原”的水利建设,在70年代的规划和1981年水利部“三江平原”治理开发座谈
会纪要的基础上,分别编制堤防和河道工程设计,组织实施。到1985年为止,基本完成别拉
洪河、安邦河、蜿蜒河等3条河流治理的排水骨干和部分田间配套工程。
一、别拉洪河治理工程
别拉洪河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部,属于“三大江”冲积形成的沼泽性河流。发源于
富锦县境内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创业农场北部的重沼泽地,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曲折
,贯穿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各农场,跨同江、饶河、抚远三个县,流入乌苏里江,全
长267公里。上中游无明显河槽,地面比降上游为1/6000—1/10000,中游为1/3000—1/
6000,迟德亮子以下河槽明显,比降为1/15001/3000。全流域控制面积4503平方公里,其
中平原洼地4261平方公里,占94.6%。耕地面积180万亩,可垦荒地90万亩。别拉洪河属于沼
泽性河流,地势低洼平缓,排水出路梗阻,每逢汛期河水漫溢,两岸耕地受淹,粮食产量不
稳,1973年由于受涝,小麦平均亩产只有25公斤。
别拉洪河属于同抚规划区(二区)。规划时曾提出原河道开挖、瓦盆窑截流、王玉书地
河截流、沿河筑堤等4个比较方案。经比较确定了瓦盆窑截流方案。主要工程有开挖河道117
.5公里,桥梁8座,近期配套工程排水干沟35条,建筑物63座。
1975年,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设计院为主,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兵团六师、合江地区
水利设计队参加,共同编制了《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同抚地区规划报告》,将别拉洪河河
道治理列为第一期工程。接着编制了主河道“一次分流”和“两次分流”方案的初步设计。
1977年经水利电力部审批同意主河道工程设计标准为五年一遇,按“两次分流”方案开挖。
当年列入国家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于7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由省农场总局(原生产建设兵团
撤销改为农场总局)组织建三江、红兴隆、宝泉岭等7个农场管理局的机械施工队2500人,5
36台施工机械参加施工。主河道按两次分流开挖,上游分流开挖57公里,在菜咀子附近排入
挠力河;中游分流开挖60公里,在瓦盆窑附近排入乌苏里江。到1980年共开挖主河道110公里
,修排水干沟27条,分干沟3条,主河道桥梁4座,干沟分干沟桥梁30座,共完成土方1698万
立方米,石方0.0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21万立方米,投资4000万元。
别拉洪河主河道开挖后,解决了上、中游的排水出路问题,1981年发生大涝时,发挥了
排水作用。但由于主河道工程尚未全部完工,排水干渠没有配齐,排水能力低,受灾情况仍
很严重。
1982年,省农场总局设计院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1977年的初步设计
和既有工程情况,重新进行勘测、规划、设计,提出了《别拉洪河上中游近期防洪治涝续建
工程设计报告书》。工程项目:(1)排水工程:干沟43条,桥梁37座,跌水4座。其中骨干
项目:干沟24条,桥17座,跌水4座。(2)主河道续建工程:塌坡整治14公里,截流沟22公
里,副沟43公里,主河道桥1座,主河道剩余土方及其处理。设计标准:主河道三年一遇;排
水干沟流量大于3立方米/秒按三年一遇设计,流量小于3立方米/秒按五年一遇设计;主河
道桥按二十年一遇设计,排水干沟上桥按十年一遇设计;跌水按十年一遇设计。设计报告书
经黑龙江省水利局按水利电力部意见进行了审查批复,于同年6月开始施工。土方工程由建三
江、绥滨、八五九、友谊、嫩江、胜利、前进、红卫、江川等农场承担;建筑物工程由查哈
阳农场建筑工程公司承担。
1982—1985年累计完成土方386.30万立方米,石方0.39万立方米,混凝土0.45万立方
米。兴修排水干沟16条,总长159.3公里;分干渠2条,总长19.4公里;桥梁25座,跌水3座
;北大弯总干渠25.45公里;副沟42.9公里和主河道塌坡整治等工程,共投资1477.71万元
。自1977年开始治理到1985年,两期工程共开挖主河道117公里,兴修骨干沟48条,主河道和
干沟上的桥梁39座,跌水3座。共投资8639万元,其中:国家基本建设投资5030万元,小型农
田水利补助费和地方自筹资金3609万元。工程控制面积37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9万亩。
别拉洪河上、中游治理骨干工程配套以后,排水能力提高,效益逐渐显著。从流域内出现
的1973、1981、1985等3个严重的涝年来看,情况大不一样。1985年的雨量和水情大于1973年,
仅次于1981年,但未发生涝灾。1985年8月2日到3日流域内16小时降暴雨125—176.3毫米,这
是历史上雨量记录从未有过的。雨后,到处沟满壕平,一片汪洋,农田积水深10—20厘米。由于
排水工程发挥作用,24小时之内基本排除。流域内新建引进成套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洪河农场,
暴雨袭击后,农田积水深达20厘米,当天排除。农场职工说:“往年遇大涝是一年涝,二年灾,
三个年头缓不过来;今年是当年大水,当年排,不给下年留祸害。”1985年别拉洪河流域内的
各国营农场共播种小麦51.1万亩,总产量0.59亿公斤,为1981年各农场粮豆总产量0.31亿
公斤的1.9倍;平均亩产116公斤,为1973年平均亩产25公斤的4.7倍。
别拉洪河上、中游河道治理和排水骨干工程,经1985年超设计标准的暴雨检验结果证明
,排水效果良好,在大涝之年起到了明显作用。但田间配套工程仅完成了40%,仍有一部分耕
地的积水不能及时排除。
别拉洪河治理工程完工后,经省水利厅组织省农场总局设计院、三江平原开发治理总指
挥部办公室、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佳木斯市水利局、建三江农场管理局等单位进行了验收。
因工程控制范围属于建三江农场管理局所属各农场,为便于管理运用,交付建三江农场管理
局。
二、安邦河治理
安邦河位于三江平原的西北部,为松花江下游右岸支流。流域面积2755平方公里,山区
788平方公里,占28.7%,平原1967平方公里,占71.3%。支流有哈达密河和柳树河。上游山
区坡陡流急,进入平原后,河道比降平缓,河道弯曲、狭小,下游无河槽,汛期洪水漫溢,
洪涝灾害频繁。流域内包括集贤县的兴安、新建、永安、沙岗、集贤等5个乡(镇),桦川县
的中伏、梨丰、新成、东方红等4个乡(镇),以及笔架山农场的部分土地,共有耕地面积1
50万亩,其中易涝耕地面积93万亩,占62%。
1963年集贤县为防治安邦河水害进行了福利屯铁路桥至红旗水库长25公里的河道整治工
程。采取裁弯取直,两侧筑堤泄洪措施,1965年完成筑堤土方量148万立方米,1973年完成支
流哈达密河泄洪道工程,土方量38万立方米。下游红旗水库以下和柳树河笔架山农场四分场
以下的河道整治,规划设计时,曾提出修建梨树滞洪区和泄流两个比较方案。梨树滞洪区方
案是复建桦川县梨树水库作为滞洪区,校核库容1.21亿立方米,主副坝共长23.7公里,最
大坝高5米,库区淹没10万亩,工程量393万立方米。泄流方案是开挖人工河道,两侧筑堤,
按自然洪水下泄,工程量385万立方米。经比较,选定泄流方案。1974年开始施工,开挖河道
25.5公里,两侧筑堤平均高2米,到1980年共开挖河道50.5公里,两侧筑堤长110公里,累
计完成土方740万立方米。通过水文分析计算成果复核,可防御十年一遇洪水。松花江堤防维
修加固25.6公里,完成土方63万立方米,防御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洪水。
安邦河治理续建工程,于1981年10月进行勘测和初步设计工作。由合江地区水利局设计
队承担设计任务,1982年3月提出初步设计报告。工程项目:排水干沟20条(实施中改为19条
),桥梁36座、闸3座、涵1座、坝1处、排水站2处。设计标准:松花江近期防御二十年一遇
洪水,堤防余高1.5米。内部河道整治十年一遇标准,两侧堤防余高1米。内部排水沟:干沟
为三年一遇标准;支沟以下为五年一遇标准。建筑物工程:农道桥、排水干沟上为五年一遇
标准设计,十年一遇校核;主河道上为二十年至五十年一遇标准,根据公路等级确定。
安邦河治理续建工程于1982年6月开始施工。桦川县承担本县范围内的土方工程和建筑物
工程的施工任务。集贤县承担本县范围内除兴农、福北排水干沟外的土方工程和建筑物工程
的施工任务。省水利第三工程处承担幸福总干渠退水闸和集贤县兴农、福北排水干沟的施工
任务。二九一农场承担幸福总干渠东堤的土方工程施工任务。
1982—1985年共兴修工程75项。其中:总干沟和干沟18条,堤防工程3处,土坝工程1处
,桥梁47座,渡槽1座,闸3座,排水站2处。总工程量483.39万立方米。其中:土方482.0
2万立方米,石方0.61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76万立方米。总投资1681.42万元。
安邦河治理对解决集贤、桦川两县安邦河涝区的排水除涝起到了良好作用。1985年安邦
河流域内7、8月份降雨量239.4—318毫米,仅次于1981年。集贤、桦川两县的11个受益乡1
36万亩耕地,粮食总产量1.5亿公斤,比1981年多收1亿公斤。桦川县梨丰乡梨树村有1050亩
耕地位于宝山、富强两条排水干渠中间,1981年没挖排水渠,全部被淹而绝产。1985年有了
这两条水沟,及时排除雨水,获得亩产200公斤的好收成,交售商品粮16.5万公斤。
安邦河治理的骨干工程,尚有少部分尾工,1986年继续施工,还要继续完成涝区田间配
套工程,提高除涝标准。
三、蜿蜒河治理
蜿蜒河是松花江左岸最下游的一级支流,由西向东横贯绥滨县境内,在黑龙江和松花江
汇合处注入松花江。河流全长为108公里,流域面积1036平方公里。包括绥滨县的北山、北岗
、忠仁、连生、绥东、东方等6个乡(镇)和绥滨、二九○国营农场。现有耕地面积170万亩
,可垦荒原4万亩。蜿蜒河属于平原沼泽性河流,上游为湿地,中游泡沼相连,河道弯曲,时
断时续,承泄能力很小,下游大林子以下才有宽浅弯曲的明显河槽。河道坡降极缓,达1/2
00001/15000,凡遇大雨,河水即出槽漫溢,影响两侧排水,造成涝灾。据1975年调查,19
54-1974年21年中,就有11年因涝受灾,造成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的局面。1955年流
域内播种面积40万亩,粮食产量5.4万公斤,1960年大涝,播种面积减少到21万亩,粮食产
量下降到1.26万公斤。春涝严重的1973年,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今绥滨农场)有5万亩
耕地因涝没播上种。
《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之前,为解决排水出路问题,绥滨县于1967年进行蜿蜒
河排涝规划工作。规划中曾研究了原河道开挖、裁弯取直开挖和中部截流分洪等方案。由于
裁弯取直开挖方案施工方便,排水效果好,作为选择方案,于1973年完成初步设计,1974年
开始施工,到1981年共兴修黑龙江、松花江防洪堤,开挖了蜿蜒河中游主河道和31条排水干
沟,修23座桥梁,以及部分田间工程,共完成土方810万立方米。但主河道一直没有挖通,排
水出路没解决,干支渠和田间工程也不配套,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在1981年的大涝中
仍然受灾。
1981年10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计委和水利电力部的意见,决定1982年开始进
行蜿蜒河治理的续建配套工程建设。11月,省农场总局设计院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
的基础上,参考1967年绥滨县编制的《绥滨县蜿蜒河排涝规划》,于1982年4月提出《蜿蜒河
近期防洪治涝续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书》。(1)续建黑龙江、松花江三角洲防洪堤,起点为
黑龙江岸的“三号”,终点为松花江岸的大桦树,全长为55.45公里。其中有52.55公里是
加高培厚的续建工程;田家亮子至大桦树2.9公里为新建堤防。(2)开挖蜿蜒河河道及排水
渠系:河道全长92.4公里,上中游段长56.2公里河道不明显段,已施工46.2公里,但局部
段需提高标准;有8.9公里新开挖段;下游河道长36.2公里,利用原河道局部疏通即达到设
计要求;利用下游洼地滞洪。(3)在蜿蜒河出口处修建防洪排水闸站,采取强排与自流相结
合的方式排水。设计标准:防洪堤为二十年一遇标准,超高1米;滞洪区围堤为十年一遇标准
,超高1米;河道及干渠,流量大于3立方米/秒的按三年一遇设计,流量小于3立方米/秒的
按五年一遇设计;桥梁:河道桥二十年一遇,排干桥十年一遇;闸站工程,装机980千瓦,按
四级建筑物标准设计。
蜿蜒河近期防洪治涝续建工程,从1982年开始施工。绥滨县和二九○、绥滨两个农场承
担土方工程和桥涵工程的施工任务;省水利第三工程处承担闸站工程的施工任务,省水利冲
填工程处承担河道施工难度大的2公里段的施工任务。到1985年,共开挖河道遗留段36.25公
里;排水干沟3条,总长47.25公里;黑龙江、松花江堤防及滞洪区围堤总长31.3公里;闸
站1处;桥梁17座,涵5座,共完成土方213.24万立方米,石方0.28万立方米,混凝土0.6
2万立方米。
蜿蜒河治理骨干工程兴建后,县和农场的涝区得到了明显治涝效果。1981年两个涝区耕
地面积46.4万亩,其中水田0.8万亩,旱田45.6万亩。1985年耕地面积达56.83万亩,增
加开荒面积10.43万亩,同时扩大水田面积1.93万亩。1981年粮豆总产量2806万公斤,亩产
75.5公斤。1985年粮豆总产4845万公斤,亩产122.5公斤。总产净增2039万公斤,亩产净增
4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