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部引嫩工程

  中部引嫩工程位于“松嫩平原”乌裕尔河、双阳河的尾部闭流区,最初称乌双引嫩工程 。后因其居于“北部引嫩工程”和“南部引嫩工程”之间,而改称“中部引嫩工程”(以下 简称“中引”)。工程控制范围,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7500平方公里。包 括富裕、林甸、泰来、杜尔伯特和齐齐哈尔市郊等县(区)的20个乡,还有黑龙江省最大的 连环湖水产养殖场。滨洲(哈尔滨至满洲里)铁路横贯其中,西部还有平齐(四平至齐齐哈 尔)铁路,地势低平,湖泡湿地占总面积25%。滨洲铁路以北为浩瀚的九道沟苇塘,面积达1 28万亩,内有全国闻名的扎龙自然保护区——鹤乡。滨洲铁路以南为辽阔的杜尔伯特大草原 和面积达100万亩的湖泡区。由于这里是闭流区,干旱时缺少水源,洪涝时排水又无出路,形 成了旱、涝、碱、风沙等灾害,影响了苇、渔、农、牧等各业的发展。为解决干旱时缺水, 洪涝时排水问题,有关市、县兴修了中部引嫩工程。
    一、兴建始末
    1958年大搞水利时期,乌裕尔河、双阳河(以下简称“乌双”)尾部闭流区内的富裕县 兴修了引嫩江水进行灌溉的塔哈灌区和河南涝区的除涝工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兴修了 引嫩江水的“八一”运河工程。此外,林甸县兴修了东升水库(中型)和中部涝区的除涝工 程;齐齐哈尔市兴修了江东涝区的除涝工程和整修了乌裕尔河齐富堤防,共完成土石方800万 立方米。灌溉效益16万亩,除涝面积105万亩。由于当时治理“乌双”尾部闭流区没有总体规 划,各县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搞单项工程,局部治理,未能解决整个尾部闭流区干旱缺 水源、排水无出路的问题。
    为解决“乌双”尾部闭流区的干旱和洪涝问题,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嫩江专署水利局和 富裕、林甸、泰来、杜尔伯特等县水利科,于1965年共同对“乌双”尾部闭流区进行了勘测 、调查,并编制了治理规划。1966年经水利电力部审查后,根据审查意见组成规划设计组, 进行规划设计工作。与此同时,为加强“乌双”地区治理工作的领导,组成了以嫩江专署专 员薛兰斌和副专员林文章为首的“乌双”地区治理指挥部。但时隔不久,因受“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规划设计工作中断。1967年秋,第二次着手“乌双”尾部闭流区治理的规划设计 工作,重点对乌双引嫩干渠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和比较,最后选定了渠底宽30米,设计流量 50立方米/秒的引水方案。经新组成的乌双治理委员会审查后,决定采取规划设计和施工同 时进行的办法,先求其通水。1968年6月,由杜尔伯特、林甸、富裕、泰来、齐齐哈尔等县( 市)出动3200人,开始乌双引嫩总干渠的施工。但在规划设计工作进行中,由于技术干部被 送往“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插队落户”,人员减少,力量削弱,几经周折,到1970 年5月才拿出设计成果。同年6月,乌双治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了规划设计,落实了7项骨干工程 施工任务,并组织甘南、依安、拜泉、克山、克东、龙江、讷河等7个县近万人参加的东吐莫 泄洪灌溉工程大会战。7月1日,乌双引嫩总干渠剪彩通水,命名为“新嫩运河”。新开挖的 龙虎泡分洪工程和长发控制工程,以及续建的东升水库、齐富堤防、“八一”运河等工程于 1970年以后也陆续开工,使“中引”的骨干工程基本配套。到1985年,由建设到维修加固共 完成土石方1309万立方米,混凝土2.3万立方米,投资2347万元。
    二、主体工程
    “中引”的主体工程包括:引水总干渠、东升水库、乌裕尔河齐富堤防、“八一”运河 、龙虎泡引水分洪工程、长发控制工程等6项骨干工程和连环湖近期补水工程。
    (一)引水总干渠:称乌双引嫩总干渠,又称“新嫩运河”。引水口在富裕县友谊达斡 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大登科屯嫩江左岸黄鱼滩处,为无坝引水。引水总干渠上段为引水渠 ,全长22公里,其中15公里是利用原有江汉,7公里为人工开挖,底宽22—24米。引水渠末端 右侧设拦河坝(系改造原塔哈灌区拦河坝为堆石粘土斜墙坝),其上设17孔壅水、泄水闸和 4孔深孔涵闸,工作桥在堆石坝顶上。后来鉴于堆石坝漏水,拦河效果差等原因,1978年翻建 成4孔拦河闸,净宽20米,设计流量144立方米/秒。拦河闸以下为输水渠,长27公里,穿越 齐(齐齐哈尔)北(北安)铁路和哈(哈尔滨)满(满洲里)公路入东升水库回水区;还有 6.3公里长的单侧回水堤,与东升水库主坝相接,将水送入东升水库库区。引水总干渠上有 铁路桥1座,公路桥1座,农道桥3座,节制闸1座,分水闸6座。此外,还有2座排水干沟交叉 工程。
    (二)东升水库:在林甸县东升乡胜利村境内,总干渠输水渠的末端,是乌裕尔河流域 的平原水库。始建于1958年,中间一度“下马”,1966年又续建,“乌双”地区治理总体规 划后,于1971年末建成。总库容74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30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4米,主坝 长7500米,设有2座泄水闸,共21孔,每孔为2.5×2米,泄水能力400立方米/秒。东升水库 是用以调节乌双引嫩和乌裕尔河来水,供下游用水,也是为今后梯级开发九道沟苇区而修建 的控制性枢纽工程。
    (三)乌裕尔河齐富堤防:位于乌裕尔河右岸,北起富裕县的东塔哈,沿乌裕尔河,过 滨洲铁路,止于特勒沟,全长88.4公里。齐富堤防原为断断续续的民堤,新中国成立后经过 几次维修加固,乌双地区治理进行总体规划后,又进行了整修续建,是为保证齐富江东地区 农牧业生产和稳定芦苇区界的工程,保护面积75万亩。
    (四)“八一”运河:始建于1959年8月1日,因此命名为“八一”运河,是“乌双”地 区的辅助性无坝引水工程,引水口在泰来县汤池公社伯大街屯,嫩江汉流托力河的大黑弯处 。“八一”运河最初是水产部门兴建的洪水期引嫩江水进入湖泡的工程。“乌双”地区治理 总体规划时,交给水利部门。1974年进行了整修扩建,运河底宽扩到80米。“八一”运河穿 过平齐铁路,流经白菜泡等自然湖泡,最后入连环湖水产养殖场的羊草豪泡,全长50公里。 设计流量22.5立方米/秒,年平均引水量为8200万立方米。在输水渠道上有铁路桥、公路桥 各1座,农道桥3座。
    (五)龙虎泡引水分洪工程:包括引水渠、输水渠、溢流坎和8个围堤组成,渠道上有桥 梁4座。为沟通龙虎泡内部的齐家泡和大、小龙虎泡,发挥天然湖泡蓄水兴利和减轻东吐莫泄 洪负担,以及发展渔业生产的工程。小龙虎泡总库容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4亿立方米,受 益面积45.2万亩,其中养鱼水面23.6万亩。
    (六)长发控制工程:位于连环湖火烧黑泡的南端,系天然溢流口的闸坝工程。土坝长 450米,坝顶宽8米,最大坝高3.4米。控制闸为3孔2.5×2米平板闸门,设计流量15立方米 /秒。向敖林西伯灌区供水,受益面积36.3万亩。控制连环湖不低于养鱼保证水位,还可向 南部桩头泡等地泄放小洪水。
    “中引”的6项骨干工程及位于连环湖南端的东吐莫泄洪道工程,构成了较完整的引、蓄 、泄工程体系,对解决干旱时的水源和洪涝时的泄洪排水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修建了 “连环湖近期补水工程”。连环湖是由大小17个泡沼组成的天然湖泊,可蓄水11亿立方米。 水面面积75万亩,其中养鱼水面面积55.9万亩,有优越的水产养殖条件,黑龙江省最大的水 产养殖场设在这里。但自1975年以来连年干旱,到1979年湖水干涸,水产养殖业已不能坚持 下去,处于停止状态。为救活连环湖的水产养殖业,1980年到1982年建成了补水工程。输水 干渠自富裕县的翁海开始,经齐齐哈尔市郊区,到杜尔伯特西部连环湖为止,全长64.9公里 。正常年份向连环湖每年补水1.7亿立方米。它的作用:一方面增加了连环湖的来水量,提 高了供水保证率,一方面促进“三引”配套,扩大工程效益。补水工程的输水干渠上有桥梁 13座,涵洞2座,混凝土护坡7.8公里。
    “中引”工程建设中,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规划设计工作“三上三下”,跟 不上当时急于施工的需要,采取了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总引水干渠未经地质勘 探即破土动工,周三屯渠段挖出“白浆土”而未能及时处理,致使通水后数次决口。以后虽 经停水维修,但至今不能长期在地面上行水。渠首进水闸由土建部门施工,不熟悉水利工程 的施工特点,当沉井遇到流沙难以下沉时,将西侧沉井上部砸掉20厘米,还抬高闸底板高程 10厘米(1970年发现后进行了返工处理)。沉井封底不彻底,通水后东侧一号闸墩发生纵向 裂缝,宽20—25毫米。原设计工作桥为钢架结构,施工中擅自改为简支连续板,留下一些隐 患。
    三、管理运用
    “中引”工程的管理,于1971年筹建管理站,1972年正式建立,当时称乌双治理工程管 理总站,下设4个分站。1984年改为黑龙江省中部引嫩工程管理处,下设林甸、齐齐哈尔、杜 尔伯特3个管理站。各管理站按行政区划负责本县(市)范围内工程的管理养护和运用。总站 负责枢纽工程的管理和引水量的调度运用等工作。
    “中引”工程设计经济效益,包括芦苇172万亩,养鱼水面110万亩,农田灌溉面积82万 亩,牧草试灌面积63万亩。灌溉工程全部配套后,年经济价值约8800万元。
    “中引”工程自1971年正式通水运用,到1985年,引水总量53.57亿立方米。平均年引 水量3.57亿立方米。
    由于引来了嫩江水,改善了乌双尾部闭流区的干旱缺水状况,恢复和发展了苇、渔、牧 等生产。1985年,区域内芦苇面积已恢复到150万亩,年产量达20万吨。1971—1985年共产芦 苇193.6万吨。养鱼水面恢复到100万亩,年产天然鱼400万斤,区域内的养殖场年产商品鱼 150万斤。黑龙江省最大的淡水鱼场——连环湖水产养殖场,过去几经干涸,1980年兴修了“ 连环湖近期补水工程”以后,绝路逢生,迅速恢复了生产。农田灌溉面积逐年发展,1985年 实灌面积2.93万亩,其中水田0.23万亩。改善牧草面积30万亩,亩产草量250公斤,年产草 7.5万吨。苇、渔、农、牧业的年产值达2640万元,占规划指标的30%,发展潜力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