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土保持 19世纪以前,黑龙江地区山地和丘陵区多为森林和草原所覆盖,未发现明显的水土流失
现象。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成书的《宁古塔纪略》中称“树木参天,绵绵延延,横亘千
里,不知记极”,“松林千里,一望无际”。1858年(清咸丰八年)成书的《艮维窝集考》
称“东北曰艮维,吉林黑龙江二省实居艮维之地,窝集或宽或窄,丛林密树”,“林中落叶
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这些记载说明那时黑龙江地区的山地和丘陵森林密布
,植被覆盖率很高,到处可见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象。1897—1903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
九年)沙皇俄国政府修筑“中东铁路”时,设伐木场几十处,在铁路沿线两侧,乱砍滥伐林
木,形成了大面积的残破过伐林和荒山秃岭。与此同时,清朝政府又大肆移民垦荒,使大片
森林和草原被破坏。据1915年(民国4年)编修的《呼兰府志》记载:“呼兰全境,初皆森林
,巴彦苏苏(今巴彦县)则译言富有林木也。开垦以来,不及数十年,腹地之木,芟夷尽矣
。”据1924年粗略统计,仅呼兰河流域的8个县就有10多个森林采伐公司,先后有48个林商承
领砍伐木场,招聘“把头”近百人,伐木工人几千人。民国政府为了“实边兴垦”,大力向
黑龙江省区域内移民,并采取催垦、抢垦,免除荒价“自由垦边”等各种措施,大量开垦土
地。自民国建立到1931年的20年间,共开垦土地400多万垧,人口增加到600多万,比清朝末
年增加一倍多。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大量开垦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必然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发
生和扩展。这种现象,历史上虽无文字记载,但从本世纪50年代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调查时
,所见到的千沟万壑,就是明显的见证。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森林实行掠夺式
的“官营”采伐,在林区修筑十几条森林铁路,抢运抢伐,破坏森林面积达600万公顷,不仅
造成大面积次生林,而且还造成许多荒山秃岭,加剧了水土流失。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注意控制水土流失,但由于对森林重采轻造,采育失调和乱砍滥伐
,以及开山采石,破土取沙,毁草开荒等原因,水土流失仍在继续发展。
一、分布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和分布情况,历代均无文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仅有历年治理水土
流失面积的统计数字。1978年统计,全省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为4415.23万亩,分布在64个县
(市)和农场总局、劳改局所属的部分农场。其中,流失面积100万亩以上的县有:宾县、五
常、巴彦、龙江、讷河、克山、拜泉、海伦、嫩江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10个县;50万
亩以上的县有:阿城、尚志、依安、甘南、克东、肇源、望奎、青冈、东宁、密山、林口、
北安、德都和牡丹江市郊区等14个县(市)。
1980年黑龙江省水利局(今水利厅)进行全省水土保持区划工作时,对水土流失情况进
行了调查,重新统计了全省的水土流失情况(面积为7500万亩),并按土壤侵蚀类型划分为
5个侵蚀区。(1)北部大、小兴安岭森林石质山地侵蚀区,水土流失面积762.92万亩,占总
流失面积10.2%。(2)东部森林石质低山丘陵侵蚀区,流失面积1782.47万亩,占23.8%。
(3)中部漫川漫岗侵蚀区,流失面积2672.39万亩,占35.6%。(4)西部风沙侵蚀区,流
失面积1041.94万亩,占13.9%。(5)三江平原局部风水蚀侵蚀区,流失面积1240.38万亩
,占16.5%。
1985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发展到7621.54万亩,比1980年增加121.54万亩,平均每年
增加24.3万亩。在7621.54万亩水土流失面积中,荒山荒地1621.54万亩,占21%;耕地60
00万亩,占79%。水土流失面积100万亩以上的县(市)有龙江、讷河、拜泉、克山、海伦、
望奎、巴彦、宾县、五常、密山、穆棱、宁安、林口、依安、尚志、甘南、绥化、依兰、桦
南、宝清、北安、阿城、延寿、德都、嫩江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已由1978年的10个
县,发展到26个县。其中:龙江、讷河、拜泉、克山、依安、宾县、巴彦、宝清等县的水土
流失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二、成因
黑龙江省的水土流失原因,概括来说,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1.黑龙江省气候寒冷,冬季长,降
水量集中在7—9月,占全年的60—80%,同时暴雨集中,极易造成水土流失。6月以前是春旱
多风季节,易造成大面积风蚀。冬季降雪,春季回暖时雪融化快,土地化冻慢,融雪径流不
下渗,造成土壤融冻剥蚀。2.易受侵蚀的黑土、白浆土、风沙土和山地土的面积比重大。黑
土有1亿多亩,其中耕地6000万亩,表土疏松,底土粘重,加之多年形成了犁底层,透水性差
,每遇降雨,表土流失。白浆土4400万亩,其中耕地100万亩,土壤结构不好,透水性能差,
降雨径流不下渗。山地土约有3亿多亩,其中耕地270万亩,分布在陡坡上,这种土壤土层薄
,沙粒多,质地粗糙,极易流失。3.坡耕地坡度多在5°—10°之间,坡长一般在300—500
米,局部地区达到800—1500米。省水土保持办公室在克山县河北乡前火犁地屯试验,在同样
气象水文条件下,土壤剥蚀厚度,坡面长500米比300米增加12.3%,表土流失量增加11.3%
。4.植被状况极不平衡,大、小兴安岭,完达山和张广才岭,老爷岭一带,森林覆盖率60%
以上。丘陵漫岗区和平原区仅有4—15%。全省草原面积11298万亩,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部
地区,而且由于退化、碱化和沙化的日趋严重,草原植被发生变化,加上农作物一年一作,
农田植被覆盖时间短等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展。5.地盘升降和地震等造陆运动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主要是人为的不合理生产活动。1.森林采育失调和乱砍滥伐。据省林
业部门1979年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全省采伐森林面积7000万亩,迹地更新造林3024万亩,
实际保存面积仅1269万亩,更新欠帐80%以上。特别是皆伐面积达到1590万亩,占采伐面积2
4%。1966年采伐面积267万亩,其中皆伐面积170万亩,占采伐面积的60%以上。全省58个有林
的县,1973年统计有天然林8844万亩,到1976年仅3年时间,由于乱砍滥伐,就减少了997万
亩。1949年到1979年,全省发生森林火灾11500起,烧毁森林4997万亩。2.毁草开荒。省水
土保持办公室1978年调查,黑龙江省西部14个县(市)1956年草原面积为4400万亩,1978年
只剩下2600万亩。22年时间减少了180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80万亩。仅龙江县1968—1978年
毁草开荒面积就有120万亩,占原有草原面积50%。3.顺坡耕作。黑龙江省丘陵漫岗走向多为
东西方向,但农民习惯于打“子午垄”(南北向垄),造成大量的顺坡垄,形成了自然的流
水沟。根据省水土保持科研部门观测分析,3°坡地横垄比顺垄径流量减少32—39%,冲刷量
减少44—53%,土壤水分高2—5%。4.滥樵、滥牧,无规划无保护措施地开矿、筑路、采石、
取沙等也助长了水土流失的发展。
三、危害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1.坡耕地的表土和有机质大量流失,农作物赖以生存
的物质基础受到破坏,造成土地瘠薄,粮食减产。据省水土保持办公室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的克山、拜泉、宾县、阿城、尚志等县的调查,开垦60—70年的坡耕地,原来黑土层60—70
厘米厚,已减少到30厘米左右。流失严重的地块已经黄土裸露,不得不弃耕。1959年全省土
壤普查时统计,因水土流失坡耕地露出黑黄土、“破皮黄”、“黄土蹶子”和蒜瓣土的1571
万亩,占耕地流失面积的26.2%。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克山试验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坡耕地
每亩流失表土厚度6—7毫米,折合亩流失土量4—5立方米,全省每年有2.5—3亿立方米表土
流失掉。随着表土的流失,含有的有机质也随之流掉。开垦40—50年的黑土坡耕地,有机质
含量降低30—50%;土壤的胡敏酸含量下降70%以上,降低了抗蚀性能。省水土保持科研部门
根据观测资料计算,坡耕地受风蚀每年每亩流失氮和磷714公斤,钾13.5—27公斤。全省每
年要流失掉4284万吨的氮、磷和78—156万吨的钾。由于表层黑土和有机质的流失,土壤的理
化性质变劣,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据在克山、拜泉等县调查,被垦时粮食亩产100—2
00公斤,受水土流失危害以后亩产下降到50—100公斤。以典型调查推算,水土流失地块每年
每亩少收粮食25—40公斤。全省6000万亩水土流失耕地,每年要少收粮食45—50亿斤。2.沟
壑扩展,破坏农田,减少耕地。1964年全省水土保持会议时调查:克山、克东、讷河、依安
、明水等14个县有3米深、5米宽的侵蚀沟1.38万条;12米深,2—3米宽的侵蚀沟1.1万条。
由于这些侵蚀沟的发展,20年时间减少耕地174万亩,占原有耕地面积的5%。1980年进行水土
保持区划工作时调查统计,全省有大的侵蚀沟14.4万条,吞蚀农田达140万亩。在山区平均
每300亩耕地中就有1条大侵蚀沟;丘陵区每25亩耕地中就有1条侵蚀沟。3.毁地毁苗,破坏
草原。风蚀面积3788万亩,集中在松嫩平原西部的龙江、泰来、富裕、杜尔伯特、肇源、肇
东等21个县。省水土保持办公室1979年调查:风蚀地区每年春季因风蚀毁种补种面积在200万
亩以上。每年每亩地少收粮食22公斤,全省每年因风蚀少收粮食8.5亿公斤。此外,由于毁
草开荒,草原面积大量减少,植被率降低,加剧了风蚀,使草原沙化、退化、碱化的现象日
趋严重,产草量由本世纪60年代的亩产100—150公斤,下降到50公斤左右。
水土流失不仅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同时也给江河和水库造成严重的淤积。黑龙江省境
内的大河流松花江,由于流域上游水土流失加剧,江水混浊,河床抬高,沙滩延长。哈尔滨
市滨洲线铁路桥附近淤积的沙滩长达3400米,淤积量490万立方米,年平均淤积量4.4万立方
米。下游的滨北线铁路桥附近,淤积的沙滩长3800米,年平均淤积量8.6万立方米,原设计
的通航孔已淤积到封闭状态,现在只能在非通航孔中过船。由于松花江淤积严重,哈尔滨市
仅供水一项的排沙投资已达1000万元,每年清淤费10万元以上。松花江支流拉林河,由于淤
积,河床抬高,1980年6月21日洪水流量1200立方米/秒,仅相当于1956年最大洪水流量403
0立方米/秒的25%,但河水已经出槽。由于水土流失,水库的淤积也很严重。1957年建成的
佳木斯市四丰山中型水库,到1964年根据观测资料计算已淤积泥沙90万立方米。
水土流失造成山洪暴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每年汛期在水土流失严重
的山地和丘陵区,时有山洪暴发,造成严重的后果。克山县西大沟集雨面积仅有13平方公里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1945—1957年的12年间发生3次大的山洪。1945年山洪暴发淹死115人
。1957年山洪暴发冲毁房屋407间,耕地3000亩;冲毁齐北线铁路路基3处,长达300米,中断
交通7天,国家损失64万元。这次山洪暴发虽经及时抢救,仍淹死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