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测 验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皇俄国在我国黑龙江省境内修筑“中东铁路”,为在松花 江上建铁路桥的需要,由“中东铁路工程局”选定哈尔滨松花江今滨洲铁路桥附近设水尺, 于5月25日建立第一个水位站,进行水位观测。1902年滨洲铁路松花江大桥建成后,将水尺移 至第二桥墩上继续观测。这是黑龙江省水文测验的开端。
    一、站网
    黑龙江省水文测验的站网,从1898年在松花江建立哈尔滨水位站(1916年增测流量,19 36年增测沙量,既是第一个水位站又是第一个流量站和测沙站)开始,随着需要逐渐发展。 中东铁路工程局继建立哈尔滨站之后,于1898年在雅鲁河流域的扎兰屯(今划归内蒙)建立 第一个雨量站(1936年增测水位)。1901年在松花江下游建立三姓(今依兰)水位站(1943 年增测流量);在嫩江流域建立昂昂溪雨量站。中东铁路建成后,中东铁路管理局又根据需 要,在铁路沿线所辖范围内的江河流域,于1907年在牡丹江建立牡丹江水位站(1938年增测 水位),1908年建立太岭雨量站。1909年(清宣统元年)在蚂蚁河建立一面坡雨量站。1910 年在黑龙江建立瑷珲雨量站。1911年在嫩江建立富拉尔基水位站(1934年增测流量)。清朝 时期共有水位站4处,雨量站5处。
    民国时期,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原有基础上,1916年建立牡丹江依兰雨量站(1941年观测 水位1944年增测流量);1926年在拉林河蔡家沟建立水位站(1934年增测流量1942年增测沙 量);在松花江建立小古洞流量站;1928年在嫩江建立博克图、齐齐哈尔雨量站;1914年在 江北湿地(今松嫩平原)建立安达雨量站。1931年,黑龙江省境内共有水位站3处,雨量站8 处,流量站3处。
    东北沦陷后,1933年和1934年,在松花江建立同江、莫力洪口水位站,集贤、巴彦(19 40年增测水位)雨量站。在呼兰河建立呼兰、绥化、秦家流量站,海伦、铁骊、望奎雨量站 。在蚂蚁河建立延寿水位站、苇河雨量站、一面坡水位站(1940年增测流量)。在拉林河建 立五常雨量站。在倭肯河建立孟家岗雨量站。在嫩江建立江桥水位站(1935年增测量),景 星、赵光、富裕、拜泉(1941年增测水位)雨量站,甘南、嫩江水位雨量站。在讷谟尔河建 立讷河水位雨量站。在汤旺河建立汤原雨量站(1941年增测水位1944年增测流量)。在穆棱 河建立穆棱雨量站。在雅鲁河建立碾子山水位站(1938年增测流量1940年增测沙量)。在乌 裕尔河建立克山流量站。在黑龙江建立黑河水位站。在绥芬河建立东宁水位站。共建各类站 29处。其中:水位站8处,雨量站14处,水位雨量站3处,流量站4处。1934年建站27处,是新 中国成立前建站最多的一年。
    1935年以后在松花江建立通河、佳木斯(1940年增测沙量)水位流量站,东兴、悦来、 木兰、宾县、鹤立、绥滨、佳木斯雨量站,谢家屯、江安屯水位站,富锦水位雨量站。在嫩 江建立富拉尔基、大民屯流量站,库漠屯水位站,龙镇、德都、布西、霍龙门、江桥、北兴 、大赉(1936年观测雨量1938年增测流量)、文固达、大兴、古鲁板花(1941年观测雨量19 43年增测沙量)、塔子城、乾元、西城、大泉、中兴雨量站。在拉林河建立沈家营流量站, 双城雨量站,新立屯、冲河镇、大碾子沟(1940年观测水位1944年增测流量)水位站。在牡 丹江建立东京城、四季通流量站,取水口、二道沟(1942年观测水位1944年增测流量)、三 道沟水位站,高岭子、横道河子、海林、林口雨量站,镜泊湖水位雨量站。在黑龙江建立抚 远、漠河、鸥浦、乌云水位雨量站,呼玛、萝北水位站。在逊毕拉河建立孙吴、逊克雨量站 ,清溪水位站,双河屯、宁家屯流量站。在绥芬河建立绥芬河、金厂、东宁(1939年增测流 量)雨量站,万宝湾水位站。在倭肯河建立团山子流量站,倭肯(1935年观测水位1944年增 测流量)、喇麻吽水位站,勃利、七台河、桦南、滴道雨量站。在乌苏里江建立虎头(1935 年观测水位1940年增测流量)、海青水位站,饶河水位雨量站。在江北湿地建立明水、泰康 、肇州、昌五、肇东、林甸、任民、大同雨量站。在兴凯湖建立挡壁镇雨量站。在穆棱河建 立虎林、梨树镇、大碱场流量站,密山桥雨量站,湖北、鸡西、宝东水位站,四人班水位雨 量站。在阿什河建立韩家洼子、马鞍山水位站,泉眼屯雨量站。在呼兰河建立青冈、庆安、 绥棱、海北、兰西(1940年增测流量)雨量站,通江阜(1944年增测流量),黑嘴子水位站 。在挠力河建立宝清、杨木岗、独木河雨量站,杨荣围子水位站,大和镇水位雨量站,星河 镇流量站。在公别拉河建立西岗子水位站。在乌裕尔河建立龙门雨量站,依安水位雨量站, 北安水位站,龙安桥流量站。在蚂蚁河建立方正雨量站、水位站。在呼玛河建立二道盘查水 位站(1940年观测雨量1941年增测水位流量)。在库尔滨河建立库尔滨雨量站。在梧桐河建 立梧桐镇水位雨量站。在都鲁河建立都鲁屯水位站。在讷谟尔河建立讷谟尔水位站。抗日战 争胜利前夕,黑龙江地区共有各类水文观测站161处,分布在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乌苏里 江干支流和绥芬河等21条江河流域。其中:观测水位、流量、沙量的综合性水文站40处,水 位站31处,雨量站70处,水位雨量站20处。日本投降时,这些观测站随着各级伪政府的垮台 而解体,观测工作中断。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的原松江、合江、嫩江、黑龙江等省,根据东北行政委员 会农业部水利总局下达的恢复水文建站的通知,于1948年冬着手筹建工作。1949年先后恢复 建立佳木斯、宝清、虎林、倭肯、牡丹江、长江屯、江桥、碾子山、北安、景星、四方台、 兰西和哈尔滨等13处水文站,富锦、龙安桥、庆安、古鲁板花、虎林、星河等6处水位站和秦 家雨量站,共20处。新中国成立后,除继续恢复建立一些原有水文站外,还根据需要在一些 有代表性的河流上新建部分站。1954年松江省与原黑龙江省合并时,共有各类站151处。195 6年8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省水利厅设水文总站管理全省水文站网和水文业务,并根据国 家水利部水文局制定的全国水文站网布设原则和要求,进行了水文站网的规划工作。全省规 划基本流量站145处,基本水位站41处(江河站35处、水库站6处),基本雨量站533处,基本 泥沙站69处,基本蒸发站72处,径流实验站4处,水化学站35处。平均3190平方公里有1处流 量站,820平方公里有1处雨量站。为实现规划指标,1957—1958年建水文站124处。其中195 8年建87处,是建站最多的一年。1962年全省各类水文观测站达371处。1963年全省开展水文 站网分析验证工作,对站网作了适当调整和增设。1971年再次进行分析验证,将全省划分为 :黑龙江南岸高山区,呼伦贝尔高原区(当时属黑龙江省管辖),嫩江水系山地丘陵区,松 嫩平原区,松花江中游山地丘陵区,三江平原沼泽区等6个水文分区,进行站网布设。此后, 1984年又根据全国水文站网技术经验交流会,提出对现有水文站网进行整顿的要求,再一次 进行全省水文站网的分析验证。经过几次分析验证和调整,1985年全省共有水文观测站686处 ,分布在237条江河流域。其中,观测水位、流量、沙量、水温、冰凌、降水、蒸发等综合项 目的水文站150处,平均3913平方公里有1处;雨量站428处,平均925平方公里有1处;水位站 88处(内有24个站兼测降水量)。
    二、设备与技术
    新中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的水文测验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设备简单,方法单一。水 位观测均用直立木质水尺,每日8时、20时定时人工观测两次,结冰期有的测站加测10时水位 。洪水期观测四段或更多段数。水位基面不统一,有“中东铁路”的铁路高程和大连高程、 假设高程等。由于观测次数少,水位涨落急剧变化的站,漏测洪水峰顶、峰谷的现象比较普 遍,加上水尺冰期上拔,测验精度比较低。流量测验采取流速仪法、水面浮标法或积深浮标 法。使用的仪器有广井式、旋杯式和森式流速仪。流速大的测站,高水位时采用浮标测流。 浮标绝大部分是用秸秫制作的水面浮标,有的用啤酒瓶子等代替。浮标系数多是凭施测人员 经验主观确定。流量测验是采取各站设观测员进行日常水位观测,汛期或冰期派测流组,连 续测流一个时期的“定期测流”办法,一年中只有一个或几个短时间内的流量资料。一些平 原河流,河槽为复式,高水位时分流,往往只测到一部分流量,而没有测到总量。泥沙测验 仅限于悬移质。降水、蒸发观测,1936年12月以前采用的时制为东经120°时区平均时;以后 多为东经135°时区平均时。观测设备均用20厘米口径的普通雨量筒和20厘米口径的小型蒸发 皿。观测时间为每日8时。每次降雨过程均分段观测。蒸发皿置于地面直接受日光曝晒处,每 日测记一次蒸发量。
    新中国建立初期,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水利总局和国家水利部先后发布《水文测验须知 》和水文测验技术参考文件,全省各水文站即根据“须知”和技术参考文件要求进行测验。 1955年国家水利部正式颁发我国第一部《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后,根据“暂行规范”要求进 行测验,使水文测验工作步入正轨。此后均根据国家颁发的规范进行测验,并在实践中更新 测验设备和改善测验技术等。水位观测,从60年代开始使用自记水位计,70年代以后逐渐发 展,到1985年已有70%的水文站安装上自记水位计。直立观读式水尺仍然应用。安装自记水位 计的测站以自记为主,人工观读水位仅作校核之用。各站采用的基面,已统一到黄海高程系 统。流量测验,1957年大盘道、长汀子水文站研制了拦河索缆车测流方法。与此同时,在贯 彻执行规范的实践中,搞了对束狭河段的流量测验和冰期最小流量的测验等。1962年在贯彻 执行第二部《水文测验暂行规范》中,着重开展了精测法测流。当年全省采用精测法测流的 次数占总测次50—60%,多的站达90%以上。全省汛期总测次为2826次,其中采用精测法的有 1812次,占60%。1964年又根据“规范”规定将流速仪测流的一般要求和精测法测流的特殊要 求,归纳整理出关于精测法测流的12项主要指标,作为衡量测站日常流量测验、精简分析的 技术标准和精度标准。60年代以后,测流设备主要是缆道、缆车和各种流速仪等。含沙量测 验,由过去只测悬移质发展到推移质和河床泥沙的测验。测验仪器和测验方法也有新的发展 ,增加了抽气式采样器,悬移质测验的取样垂线数目,垂线上取样方法、水样容积等都有很 大改进,沙样烘干由采用简易的自制设备土烘法,发展到电烘箱烘干,并有了干燥器皿等器 具。雨量观测,从60年代开始陆续使用自记雨量计观测。1985年全省已有70%以上的站使用自 记雨量计观测雨量、冰期用普通雨量器观测校核。蒸发量观测,70年代以后采用改进后的E- 610型蒸发皿,冰期使用20厘米蒸发皿观测。冰凌观测,在出现强冰现象的测站,普遍进行冰 情目测和固定点冰厚测量;根据需要指定测站进行河段冰厚测量、冰情图测绘、冰流量测验 、水内冰观测及特殊冰情观测。地下水位(埋深)观测一般5天观测一次,水温观测与水位观 测同时进行。为使水文测验向遥测自记发展,黑龙江省水文总站与自动化研究所协作,于19 75年研制出“一对一水位、雨量遥测自记仪”,在阿城、兰西、延寿进行了比测;1979年研 制一对二十机组遥测系统,在拉林河支流小流域试用,但均因成本高,未再进行更新换代和 继续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