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径流实验
为研究人类活动对水文效应的影响,于50年代中期,设立径流实验站,开始径流实验工
作。先后在宾县、伊春、克山等地进行小流域面积雨洪最大流量计算;森林区降雨径流关系
和森林水文效应;丘陵区暴雨径流和山区暴雨径流关系的实验。
一、宾县径流实验站
黑龙江省最先建立的径流实验站位于宾县西部蜚克图支流陡咀子河。这个径流实验站是
水利部水文局为在全国开展水文站网规划,特聘苏联水文专家指导时,吸取苏联站网规划的
经验基础上,于1957年建立的。其具体任务是研究小流域面积雨洪最大流量计算方法及有关
参数的定量等。实验区是按照苏联径流实验站“大区套小区”、“综合套单项”模式布设的
。为研究地面因素对坡面产流和入渗的影响,在罗才沟下游丘陵地区,设立一组径流场,分
别为荒地、林地、耕地等不同植被的代表站,用自记雨量计和堰箱观测降雨和径流。流域内
还设有雨量站20处,气象站2处,地下水观测井7处。1980年在大猪圈沟流域内又增辟了林内
、林外对比实验场。实验内容包括水面蒸发及土壤蒸发、土壤入渗、土壤含水率等。各站、
组的测流断面测流设施的形式各异。弓棚子站是人工河底控制;大猪圈沟断面为河段控制;
罗才沟断面是测流槽高槛混合式控制;东沟采用巴歇尔测流槽等。这些测流建筑物与自记水
位计配合,提高了流量测验的精度。罗才沟断面曾测到最小流量1.0公升/秒;东沟断面测
到0.1公升/秒;径流场的堰箱曾测到0.01公升/秒。
宾县径流实验站建站后,在各断面施测获取了300余次的洪水资料,其中被省内外历次资
料分析采用的较大洪水资料有100余次。此外,还有冻土水份变化规律;森林内外蒸发、散发
与气象要素的对比;浅山区地下水壤中水的动态规律,以及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等观测资
料。根据这些资料初步分析整理,编写出《森林对径流影响的分析》、《黑龙江省产流量计
算有关问题的探讨》、《流域蒸散发特性与产流参数》、《森林内外气象要素与土壤水份变
化的对比》等技术报告。由此初步研究分析出黑龙江省浅山区次生林带的产汇流参数的定量
数值,土壤及水面蒸发与气象因素的物理机制关系,森林覆盖与流域蒸发的定性与定量关系
以及产流方式、冻土壤中水的动态等。这些成果已被省内外有关设计部门及一些教育、科研
部门应用。
二、丽林径流实验站
位于伊春市五营区实验林场北4.5公里处。1961年由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和原松花江水文分站等3个单位联合建立。具体任务是探讨小兴安岭森林
对小气候的影响;森林区降雨径流关系和森林水文效应等。丽林径流实验站1961年建立,19
66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和黑龙江林业科学院相继退出而撤销,
仅有6年观测资料。以后在伊春市带岭林区,建立带岭径流实验站取而代之。
三、带岭径流实验站
位于伊春市带岭区寒月林场,是在丽林径流实验站撤销之后,于1969年建立起来的。以
研究森林降雨径流关系和森林水文效应为目的。在永翠河上的总控制断面以上,建有青年、
翠岭、三场、七○七、光明、育林、六二○、新胜、中心、胜利、前进、青林等12处雨量观
测点和4个测验断面。1973年改为常年观测,自此成为黑龙江省的第二个径流实验站。建站后
,根据测验成果于1975年提出《林区小流域暴雨汇流参数的分析》、《森林区水份运行机制
的探讨》等报告。这些报告先后在省内和东北三省的有关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1980
年以后,还开展了林内、林外水量平衡的对比观测。观测项目有蒸发、入渗及土壤含水量等。
四、克山径流站
位于克山县城镇郊区,是在1957年克山西大沟山洪暴发,造成灾害之后,为探讨丘陵区
暴雨径流,于1958年建立的。始建时设有东大沟、西大沟、东大沟支沟、妇女水库、西二沟
等5个测流断面,后因断面上游修水库或设置不当,1961年将西大沟、妇女水库、西二沟撤销
。1963年将克山径流站改为克山水文站,并相继建立克山(二)和拥政两个断面。克山(二
)断面位于克山县新华西沟,1967年5月建立,集水区内有新华、新民、新大3个雨量点,19
75年建测流堰,并建手摇缆道。拥政断面1975年建立,1976年建手摇缆道。1983年在克山(
二)断面附近设立简易气象场,开展土壤蒸发、土壤入渗和土壤含水量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