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资料记载,黑龙江地区水利工程测量从本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时期开始。当时
是为修堤防和灌区工程,进行小范围、局部的地形和高程测量。使用的测量仪器都是低精度
的普通水准仪、经纬仪和平板仪。“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是根
据兴建水利工程的需要,进行小范围、局部地区的地形和高程测量,使用的测量仪器有所更
新。1956年为满足松花江流域规划和穆棱河地区排水开荒的需要,水利部设立哈尔滨勘测设
计院,组建测量总队之后,黑龙江省的水利工程测量才大范围的开展起来。1956—1985年共
完成三角控制点3393个,二、三等精密水准测量15120公里,大、中比例尺地形图5688幅。在
艰苦的勘测工作中,先后有吴万成、吴建康、陈树德、岑福珍、晏东升、高庆祥、于勇、王
来有、马玉贵、李志义、刘玉尧、王培康等12人因翻船落水、迷路、车祸等而牺牲,为水利
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一、高程测量
1956年以来,省水利测量专业队伍,在黑龙江省境内和吉林、内蒙两省区的局部地区,
共完成二等水准测量7354公里,三等水准测量7770公里,共埋设水准标石2791座。其中,二
等水准的外业测量成果与辽宁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所测的二
等水准,组成东北区二等水准网。1958—1959年由国家测绘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测绘局、水利部东北水利勘测设计院和黑龙江、吉林两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等五个单位,组成
东北地区精密水准平差小组,进行检查验收和整体平差,定名为《中国精密水准成果表(东
北地区)》,与已经整体平差的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做了可靠的联接。最后刊印成
《中国精密水准成果表(东北地区)》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此后,1959—1960年测量
的一、二等水准,1962年由国家测绘总局二分局平差计算后,刊印成《中国精密水准成果表
(东北地区)》第十一册,列为国家大地测量永久保存的基本资料。在高程测量中,由于施
测的二、三等水准的高程起算点是日伪一等水准点汤原基14①(①日本关东军1938年所出测
量高程(大连高程系统),其准度相当二等水准,与黄海高程系统较差为-0.037米。)系
大连高程系统,通过联测解决了黄海高程系统与大连高程系统、铁路各高程系统的换算关系
,统一使用黄海高程系统。此外,经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协商,进行黄海高程
系统与波罗地海高程系统的联测,解决了黄海高程系统与波罗地海、日本海高程系统的关系
。1957年黑龙江勘测总队在黑龙江干流测量时,与苏联太平洋高程系统进行了联测。通过12
处的联测结果,解决了太平洋高程系统与黄海高程系统关系。由于黑龙江省各水文站的高程
系统不统一,有假设高程、大连高程、铁路高程,在高程测量中,有计划地对全省主要河流
的水文站,分期分批进行了联测,使其统一到黄海高程系统上来。黄海高程系统与其他各高
程系统的高程差(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0)。
二、平面控制测量
1956—1957年在黑龙江省境内大部分地区没有国家大地点的情况下,为满足黑龙江省水
利建设和垦荒的地形测量、各种工程测量的需要,分别在穆棱河、安彦浅、碾子山、松花江
、拉林、安达、泰康、镇赉、查哈阳等测区,布设5秒级三角锁,共测设小三角3393个点,相
应等级的基线43条,天文方位角及经纬度观测172个点。技术规格为边长4—5公里,测角中误
差小于±5″,锁长50公里左右,锁部两端各设基线网1个,基线相对中误差小于1/15万,在
扩大边或基线端点测定天文方位角,测角中误差小于±1″。其中穆棱河、碾子山、安彦浅3
个测区,系独立的平面直角座标系,其他测区均为1954年北京座标系。
1957—1958年为松嫩平原测图需要,与黄委协作,以哈尔滨—北安—昂昂溪—白城子—
长春为端点,布设一个三角环,其间布设了二、三等网,完成了310点的一、二、三等三角网
的选标工作。同时完成了哈尔滨、北安两个一等天文基线网的测量和明水县崇德、肇源县茂
兴两条二等基线的丈量工作。
三、地形测量
1956—1983年,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包括水利部哈尔滨勘测设计院)的专业测量
队,共完成1:5万比例尺地形图13975平方公里,包括文得根测区,碾子山涸涸河地区,大石
寨、安彦浅、三环泡等库区。1:2.5万比例尺地形测图为48016平方公里,包括穆棱河地区
,大赉水库库区,讷谟尔河地区,松花江干流,呼兰、兰西单张像片图,泰来洪家窑灌区、
涝区,查哈阳灌区,松北、嫩右测穆像片图,其他江河流域水库库区。1:1万比例尺地形测
图16619平方公里,包括穆棱河青龙山灌区,密山裴德、富密、青年灌区,宾县二龙山水库下
游灌区,五常龙凤山水库下游灌区,双城县红旗灌区(友谊),绥化县双河涝区,通肯河地
区,海伦海北库区、涝区,海伦地区,查哈阳灌区,甘南音河灌区,哈尔滨松花江江道,嫩
江江桥、嫩西灌区,以及其他水库库区、灌区、涝区等。1:5000比例尺地形测图1456平方公
里,包括重点水库坝址,重点灌区典型区,重点水库坝区、料场,富拉尔基热电厂取水口,
其他各项工程地形图等。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测图424平方公里,包括各水工建筑物
工程地形测图等。测图中,凡属于国家基本测图,均遵照国家测量规范作业;属于水利建设
的专用图,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和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的《
大比例尺测量规范(草案)》等作业。
四、纵横断面测量
1957—1983年共施测嫩江、松花江、呼兰河、穆棱河、汤旺河、挠力河、倭肯河、拉林
河等55条河流的河道纵横断面共14213公里。1956—1983年施测灌排渠道定线及纵横断面测量
4115公里,包括北部引嫩、南部引嫩定线测量,查哈阳灌区渠道纵横断面测量,三江平原排
水渠道定线测量,连环湖引水工程定线及纵横断面测量,大庆乙稀厂排污工程定线及肇兰新
河纵横断面测量,龙凤山灌区灌排渠道纵横断面测量,勃利桃山灌区已成渠道纵横断面及定
线测量,望奎西洼荒、呼兰孟家涝区排水渠道定线测量,双城红旗灌区总干渠纵横断面测量
,其他排灌渠道定线及纵横断面测量。施测堤防,水库库区,水库坝址断面测量6232公里,
包括嫩江、松花江、呼兰河堤防纵横断面测量,各水库库区大断面测量,各水库坝轴定线测
量等。
五、冰上过江水准测量
根据黑龙江省气候寒冷,江河封冻期长,冰面承载力大等特点,1957年在松花江上进行
了横跨江河的过江二、三等水准测量试验。试验结果锁部(跨江段)和测段内的精度,均达
到规范要求。测量成果已被国家测绘总局所承认。在1974年出版的《国家水准测量规范》中
,列为跨河水准的测量方法之一。1960年,为探讨冻土埋标,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合理埋标
深度,在北安、宝东、肇源建立3处水准标石升降试验场。经过3年的观测,提出《冻土地区
水准标石升沉试验报告》,参加1965年全国第一届学术综合交流会进行交流。1963年将3处试
验场移交国家测绘总局。
六、测量技术的发展
本世纪50—70年代,高程测量一直沿用水准仪和经纬仪测得三角点高程,精度较低。80
年代初,引进自动安平水准仪,提高了水准测量的观测速度和精度。同时,随着红外测距仪
的引进,用短程红外测距仪高程代替四、五等水准;在水准测量记录方面,采用电子计算器
进行记录,使高程测量技术有了新发展。平面控制测量,50—70年代均用经纬仪测角,用因
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三角网。1978年引进红外测距仪以后,平面控制网中出现了测边网和用
红外测距仪布设四、五等导线代替四、五等三角测量,精度大为提高。平差计算,50年代利
用对数表和用算盘计算,以后用手摇计算器和函数表进行平差。70年代末开始利用电子计算
技术。80年代已引进PC—1500及Ti—59型电子计算器进行平差计算,效率大大提高。地形测
量,多年来一直沿用小平板配合经纬仪或水准仪的白纸进行测图。为改变这种单一的测图手
段,60年代初曾利用一个废旧的航空摄影机镜头,自制一台简易反光纠正仪,进行投影转绘
工作。70年代末改装成仿苏联大型纠正仪设计原理的半自动HJ—1型纠正仪。80年代购置了立
体坐标仪和立体量测仪各一台,国产JH—30型纠正仪一台。至此,常规的航测内业的组建已
具雏形。此外,随着测量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进步,野外工作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各测量
小组在外业工作期间均配有汽车,改变了50年代那种“风餐露宿,徒步跋涉,人力背运”的
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