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规 划

  黑龙江省从1956年开始进行水利规划工作,主要有水利区划,流域规划和灌区、涝区工 程规划等。
    一、水利区划
    黑龙江省根据全省农业区划的需要和全国水利化区划的要求,于1981年编制出《黑龙江 省简明水利化区划报告》。根据地貌和土壤特征,水资源分布情况,自然灾害,以及水利措 施等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将全省划分为7个区,提出各区水利建设的方向。(一)大兴安岭山 地河谷洪涝区: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万亩,年降雨量450毫米,河谷平原洪水 灾害很重,建设方向是加强防洪蓄水灌溉和发展水力发电。(二)小兴安岭山地河谷洪涝区 :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31万亩,年降水量550—600毫米,河谷平源洪涝灾害 严重,建设方向是防洪除涝,蓄水灌溉和发展水力发电。(三)东部松牡山地侵蚀区:总面 积1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89万亩,年降水量650毫米,洪涝、春旱,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 ,建设方向是防洪除涝,蓄水灌溉,水土保持。(四)松嫩高平原水土流失区:总面积8.1 万平方公里,耕地6088万亩,年降水量540毫米,以干旱和水土流失为主,并有洪涝灾害,建 设方向是农、林、水利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利用,发展 灌溉,对沿河洼地加强防洪除涝。(五)松嫩低平原风沙干旱盐碱化区:总面积5.4万平方 公里,其中耕地2081万亩,年降水量400毫米,旱、涝、碱、风为害,建设方向是打井灌溉, 加强排水,以排定灌,治理盐碱。(六)三江低平原沼泽化区:总面积4.6万平方公里,其 中耕地1858万亩,年降水量500—550毫米,洪涝灾害严重,建设方向以防洪除涝为主,旱涝 兼治。(七)兴凯湖低平原内涝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8万亩,年降水量6 00毫米,洪涝灾害严重,建设方向以防洪除涝为主,有计划地发展灌溉。
    二、流域规划
    黑龙江省的流域规划是从松花江流域开始的。1956—1958年初步制定根治嫩江、第二松 花江和松花江干流洪水,以及灌溉农田、治理内涝、开发水电、改善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开发 利用的具有战略性的松花江流域规划方案。与此同时,还进行了穆棱河、七虎林河、阿布沁 河等流域的开荒排水规划,为三江平原以排为主,综合治理开发确立规划模式。萝北地区的 梧桐河、都鲁河、鸭蛋河、蜿蜒河等流域只进行了水文分析工作,因集中力量搞松花江流域 规划,而中止。此后,由于“大跃进”时期大规模的群众性水利建设一哄而起,到处摆工程 摊子,1961年又骤然下马停建,半截工程到处可见,为纠正水利建设的盲目性,集中省水利 勘测设计院的技术力量,转向支流和地区规划。根据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排并重、蓄泄 兼施、分区排水、排灌结合的原则,先后进行了呼兰河近期防洪除涝规划,逊毕拉河、公别 拉河、阿什河、倭肯河、拉林河初步规划,穆棱河近期防洪规划,以及乌双、安达闭流区, 西部治旱等规划。此外,还进行了三江平原(5.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水利规划。70年代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两个区域水利建设的需要,在原有安达闭流区规划和西部治旱规划的基 础上编制了《北部引嫩规划》并进行三江平原(10.35万平方公里)综合治理规划。同时完 成呼兰河、拉林河、阿什河、蚂蚁河的流域规划。1984年秋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松花江流域规 划。
    三、水利工程规划
    1961—1964年根据以防洪除涝为中心,以除涝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方针,进行了海伦县海 北、伦河,绥化县双河、永安,青冈县中和,富锦县江南,集贤县集贤,明水县崇德,望奎 县西洼荒等涝区工程规划。同时对勃利县桃山、密山县青年、桦南县向阳山、甘南县音河、 宁安县桦树川等水库灌区的工程规划。“文化大革命”初期完成五常县龙凤山水库灌区工程 规划和密山县富密灌区工程规划之后,因机构“砸烂”,规划工作停止。70年代初、中期进 行北部引嫩范围内的林甸、富裕河南、尖子山等19处灌区工程规划;讷漠尔河卫星运河灌区 工程规划;双阳河下游防洪工程规划等。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进行了挠力河堤防工程 规划,布西灌区工程规划和松嫩平原、嫩江“三引”的近期工程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