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田灌溉与排水
农田灌溉与排水是最早的试验研究课题,50年代初即进行了观测试验。以后随着农业生
产发展的需要,试验研究内容逐渐扩大为水田灌溉、旱田灌溉、排水治涝、盐碱土改良和喷
滴灌技术等方面。
一、水田灌溉试验研究
1950年为在查哈阳灌区发展水稻生产,建立第一个试验站进行水稻需水量观测试验。19
53年根据国家水利部关于“加强全国灌溉试验工作”的意见,相继在五常县安家、密山县富
密、海林县新安、桦川县星火、勃利县倭肯、绥化县双河等灌区设试验站,进行水稻需水量
和丰产灌溉制度的试验。
1958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成立后,查哈阳、桦川两个试验站为直属站,除继续进行水稻
需水量试验外,开展了以节水为中心的浅水灌溉、湿润灌溉、定期补水及旱直播出苗后给水
等项灌溉制度试验。1960年桦川试验站提出“水稻旱直播出苗后给水”的灌溉制度试验成果
;查哈阳试验站提出“浅水灌溉”的省水增产灌溉制度试验成果,为节约用水、扩大灌溉面
积提供了科学依据。“文化大革命”时期,除部分市、县灌区试验站进行观测试验外,省水
利科学研究所及其直属试验站中断试验研究。此后,一直到1981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才开
展“盐碱地种水稻的灌溉技术”研究,先后在安达、明水、青冈、兰西、绥化、呼兰、双城
等地进行试验,提出水稻生育期采用前期昼灌夜排,后期定期换水,播种前泡田、三叶期晒
田、苗期凉田的盐碱地洗水洗碱灌水技术,为黑龙江省苏达盐碱土地区种植水稻,提供了科
学灌溉方法,1985年在全省推广面积达4万亩。
二、旱田灌溉试验研究
1956年在龙江县设旱田灌溉试验站,进行小麦的需水量、灌溉制度、畦灌技术的试验和
玉米坐水种试验。建立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以后,在安达、绥化和省农业试验站、北安福安农
场等地设,点,进行旱田灌溉试验,先后提出小麦灌溉、旱田灌溉技术、井灌渠道防渗、井
灌工程布置等试验成果,为开展旱田灌溉提供了初步依据。1964年为解决西部干旱问题,在
龙江县景星公社后五里堡大队建立抗旱灌溉样板田。进行沟灌、畦灌以及灌溉的土壤水分,
植物生态等试验。1965年提出《西部地区小麦灌溉》及《垄作沟灌小麦灌水技术》等试验成
果。1966年以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抗旱灌溉样板田实验中断。1975年省水利科
学研究所在林甸县东风公社东风大队设旱田灌溉试验点,进行《小麦适宜灌水时期》、《小
麦丰产灌溉》、《储水灌溉》、《管路输配水灌溉技术》、《渠道防渗技术》等项试验研究
。1977年以后,陆续提出《小麦拔节期适宜灌水时期》、《小麦分蘖期适宜灌水时期》、《
小麦幼穗分化期适宜灌水时期》、《东风大队小麦丰产灌溉经验》、《井灌区渠道防渗效果
》等试验成果。1981年又相继提出《小白龙(塑料软管)输配水灌溉》、《混凝土U型槽防渗
试验技术总结》、《储水灌溉》、《提高单井效益》等试验报告。这几项技术措施在林甸县
示范推广以后,单井灌溉面积扩大2至3倍,经济效益提高1倍。1984年在肇州按国家旱作物需
水量协作组规定,建立旱作物需水量灌溉试验站,进行旱作物需水量试验研究。
三、喷滴灌试验研究
1960年首次在哈尔滨市郊松浦公社进行喷灌试验,1961年水利建设低潮时停止。1971年
为解决松嫩平原灌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重新在哈尔滨市郊区和嫩江地区进行蔬菜喷
灌试验。
1975年在绥化县秦家公社搞2万亩大面积喷灌应用的试验研究点。同年,省水利科学研究
所与省科委协作,在双城县农丰公社进行移动式喷灌工程的试验。1977年在肇州县丰乐公社
建立井灌区喷灌试验点。1978年喷灌试验由大田转向经济作物,在安达县羊草公社进行甜菜
喷灌试验研究。此外,还完成了几种土壤入渗能力与许可喷灌强度的试验研究,喷灌的适宜
深度试验分析等。根据试验提出的《喷灌技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5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与省园艺研究所协作,在哈市郊区进行小面积的大豆、玉米、
蔬菜、果树等滴灌试验,提出初步试验报告。1977年将滴灌试验点迁移至林甸县东风五队旱
田灌溉点上,进行大豆、甜菜等滴灌周期、滴量与土壤湿润范围、压力与滴量关系,以及滴
灌增产效益试验。此外,还先后在克山、讷河、安达、海伦、宾县、林口、宝清等地开展了
滴灌的试验研究。由于滴灌设备投资多,经济效益低,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研究工作于
1979年末停止,各地开展的试验点也多数停止试验,哈市郊区和宝清县的滴灌转向果树和经
济作物。
四、农田排水除涝试验研究
1956年为配合二江平原的开发治理,水利部哈尔滨勘测设计院在穆棱河流域的虎林县宝
东公社建立沼泽地改良排水试验站,进行排水径流模数实测值的试验研究。当年时逢夏秋大
降雨,测定了近十年一遇的降雨量资料,提出沼泽地水利改良的第一份研究报告。1959年因
机构变化试验站撤销,停止试验。水利科学研究所成立以后,在双城县希勤、单城,海伦县
联丰、伦河,绥化县秦家等地设点进行暴雨径流观测,并总结群众的平原区内涝排水和丘陵
坡水泄洪等除涝经验,提出《群众治涝经验及径流模数分析》、《平原地区暴雨径流模数计
算方法》等试验研究报告。1964年又在呼兰县孟家涝区许堡公社孙堡大队建立呼兰治涝试验
站,没有排水模数观测点,小径流场,田间实验性的治涝工程布局和室内汇流模型试验设备
等,进行排水模数、小径流场人工降雨径流关系、田间治涝工程布局、土壤入渗规律、作物
耐淹性能,以及田间气象等试验观测项目,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停止观测试验。
1975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省科委安排的《三江平原排水模数》和《过湿地治理措
施》两项试验研究任务,在国营友谊农场二分场,进行试验观测。1977年改在虎林县大连泡
涝区平原大队进行排涝的试验观测。1978年又回到友谊农场四分场一队,修建了暗管排水试
验小区,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1980年提出《暗管地下浸灌》和《三江平原暗管排水的田
间试验研究》等试验成果,但因造价高,无法广泛推广应用,停止试验研究工作。1981年在
友谊农场建立1平方公里的降雨径流观测场,进行降雨径流观测。1982年为通过近代电子计算
技术,研究解决三江平原的降雨径流模数,与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合作,开展《降雨径流流域
模型》和《渠系排水模型》在水利建设中应用的研究。1984年提出《沼泽河流别拉洪河流域
模型》、《非沼泽河流挠力河上游流域模型》和《农田排水试验区降雨径流模型》等试验研
究成果,为三江平原地区相似流域的水文预报和水资源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研究水文基本
规律,提供了新的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在三江平原科技攻关项目中,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
《旱涝规律分析和工程治理措施的研究》,包括“旱涝灾害成因和发生发展规律”、“灌溉
排水工程系统模式”、“降雨径流流域模型和田间渠系降雨径流模型”等3个课题。在宝清县
青原乡新城村建立模式工程一处,进行试验研究,1985年已取得《降雨径流流域模型》和《
长期预报降雨方程》等成果。与此同时,根据治理和开发三江平原的需要,在宝清县建立了
三江水利试验站,进行排水除涝,以及灌溉、排水有关因素和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的试验研
究,1982年又与日本国协作,在该站进行土工试验。
五、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研究
1960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在安达县建立盐碱土改良试验站,进行水盐动态,盐碱土种
水稻,不同冲洗时期、定额与脱盐率关系等的试验研究。1962和1965年先后提出《安达苏打
盐碱土改良试验阶段报告》和《安达盐碱土种稻改良的盐分变化分析报告》等试验成果,为
盐碱土改良提供了参考资料。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干扰,试验研究工作中断。1974年省
水利科学研究所又在肇源县中心灌区的托古大队和青冈县新村公社新村大队设点,进行苏打
盐土、草甸碱土、轻碱土及冻土的水盐动态规律,大型输水干渠长期输水后对两侧土壤盐碱
化的影响等试验研究,并总结群众利用换土、掺砂及沥青垫层等措施改良盐碱土的经验。19
76年根据北部引嫩工程发展灌溉效益的需要,转向北引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防治研究,又
在富裕县繁荣水利站设新点,建立试验基点土壤化分试验室,进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灌
溉措施,土壤水盐动态规律的试验研究,并探讨常年输水渠道植树、造林对防治土壤次生盐
碱化的效果等试验研究。1980年以后提出了《灌溉结合施过磷酸钙对小麦增产和改碱效果》
、《输水干渠侧翼土壤水盐动态》、《几种盐渍化土壤物理性质与最大吸湿水的关系》等试
验成果。1981年又增加了《田青对苏打盐土改良利用》的试验研究。1983年提出种植田青调
节土壤中“固、液、气”三相比,改良土壤结构的试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