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库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仅有日伪遗留的三座水库和续建的一座水库,均由当地政府
负责看管,灌溉用水时由灌区管理,平时无专人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修筑的少数水库工程
,由当地政府或灌区管理。1960年以后,由于“大跃进”大搞水利时期强调“以蓄为主”,
水库工程突然增多,逐步设立管理机构进行管理。1963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水利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管理工作意见的报告”精神,对水库工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甘
南县音河、五常县龙凤山、海伦县东方红、密山县青年等4座大型水库由省水利厅直接管理;
其他中、小型水库由所有县、社管理;属于农垦、劳改系统修建的水库,由农垦和劳改部门
管理。此后,1966年将音河、东方红和青年水库等,下放所在的甘南、海伦和密山等县管理
;1968年又将龙凤山水库下放所在的五常县管理。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水库工程的续建配
套和投入使用,水库管理机构逐渐健全,管理体制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除跨
越两地(市)两县的泥河水库和“北引”供水的红旗泡水库由省水利厅直接管理外,其他大
中型水库均由所在县(市)管理,小型水库由所在乡(镇)或县管理。农场、劳改、电力、
煤矿等部门修筑的各类水库自行管理。水库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安全监测、调度运用、维修加
固等。
一、安全监测
水库的安全监测始于1964年。当时龙凤山、东方红、音河、青年等四座归省水利厅直接
管理的大型水库,安装了沉陷、位移和渗流观测设备,按国家水利电力部的有关要求及时观
测和整编分析资料。70年代以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大型水库和重点中型水库。1985年,全省已
有10座大型水库和29座中型水库,安设了浸润线和渗流量以及少量的沉陷和位移观测设备,
共有705根坝身和坝基测压管,进行各项安全监测。龙凤山水库从土坝渗流观测中,发现东山
接头测压管水位异常,采用同位素探测到了3个渗流通道,为整修加固提供了可靠依据。音河
水库20多年观测一万多个数据,分析坝体填筑的白浆土在浸润线以上,改变了拟做清除的方
案,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消险资金。二龙山、香磨山等水库也都通过观测查明了工程隐患,得
到处理。为改变观测工作耗时费力,冬季“爬冰卧雪”等困难,省水利厅于1982年与哈尔滨
工业大学共同研制成“电子式大坝水位自动巡测仪”,在龙凤山、香磨山、青年、音河、吉
兴河、二龙山等6座水库安装试用。此外,还在桦树川水库安装新型钢弦式土坝渗压计,观测
成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鉴于冰冻对水库工程的破坏和影响,60年代初期在音河水库进行冰
压力观测,以后又改在胜利和跃进两座中型水库进行观测,从而获得了实际冰压力值,并依
此探讨出有关冰压力计算公式。
二、调度运用
水库的调度运用是根据水利电力部对大中型水库每年编制控制运用计划的要求,从60年
代初期开始的。当时正值多雨周期,重点搞防洪调度,对保证水库安全起到了很好作用。以
后随着水库建设的发展和兴利要求的提高,逐步开展综合利用调度。大型水库和重点中型水
库,采用分级控制调洪,分期控制汛期限制水位,非汛期入库水量预报、预蓄预泄调度和短
期洪水预报调度;一般中型水库采用洪水预报调度图表等,都收到了很好效果。多数水库抗
御了建库以来十年至三十年一遇以上的大洪水,保证了水库的安全,减免了下游的灾害。由
于加强了兴利调度运用,全省大中型水库灌溉面积由70年代不足70万亩,到1985年达到150万
亩。为进一步搞好科学调度,加速实现自动化进程,进入80年代以后,建立了无线电通讯系
统,全省水库无线通讯报汛网45个;试制成龙凤山水库测报自动化系统;水文情报传递自动
处理,大屏幕显示;用微机进行大中型水库短期洪水预报调度等。
三、维修加固
水库的维修加固,由于任务量大,为节约资金,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1)用土
工积物代替土坝护坡反滤层,累计达16万平方米。在缺砂石的地方,每平方米可节约50—60
元。(2)钢结构防腐,采用喷砂除锈、喷锌防腐或橡胶液防腐,保护周期达十年以上。(3
)土坝劈裂灌浆,在小水库上应用防渗,节约资金,效果很好。(4)采用浮箱式检修闸门,
改变了木制叠梁闸安装使用不便等问题。(5)在龙凤山水库采用高压喷射法构筑防渗板墙,
用振冲法加固液化坝基,用钢纤维混凝土补强隧洞等。(6)采用喷锚技术处理桦树川水库溢
洪道左岸滑坡。(7)采用顶管法重建三股流水库输水洞等。此外,由于黑龙江省气温低,结
冰期长,水库土坝坝坡历年都受冰压力的破坏,全省每年的维修费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
万元。为解决防冰破坏问题,试验成塑料薄膜引滑防冰法。利用塑料薄膜与冰的摩擦系数微
小的特点,改变冰压力方向,削减直接作用于坝坡的冰压力。这种防冰压力破坏的办法,已
在全省30多座水库推广应用,均获得好的效果。为破冰还试制了破冰机,破冰厚度分为10厘
米和40厘米两种,宽度30厘米和40厘米,时速300米,已在省内平原水库上应用,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