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固井设备
一、水泥车
会战初期,大庆油田有8台水泥车,固1口井需3—4台,只能是一车多用,注灰、压胶塞
、用井队的大泥浆泵碰压,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固井质量不高。1961年下半年采取“以车
台数保速度,以速度保质量”的措施,实行注灰车专注灰、替泥浆车专替泥浆,钻井队泥浆
泵是大泵的就用大泵替泥浆的作法,缓解了固井车辆少的困难,固井质量有所提高。
1972年,增加了沃尔沃、AC—400型、T—138、SNC—300型水泥车,使水泥车达到63台。
随着水泥车的增多,不但注灰和替泥浆能分两组车进行,还在开发井和调整井中采取了活动
套管固井的新方法,使固井工艺渐趋完善。
到1985年底,又先后增加黄河水泥车21台,引进T—148水泥车32台、美国大功率水泥车
28台,淘汰了部份旧、老设备,全油田共有水泥车135台。车辆的增加,工艺的改进,使油田
固井施工基本使用高压管汇、大排量固井管汇车,自动计量仪器车、气动下灰车、活动套管
、各种水泥添加剂、套管外封隔器等配套的固井工艺,具备了年固井1570口的生产能力。
二、下灰罐
1960年至1966年,油田钻井固井全靠人工下灰,劳动强度大,固井质量低。1964年开始
研制气动下灰罐,经过1006次室内试验和282次现场试验,气动下灰罐于1966年投产,灰罐容
量8吨,解放车拖行,部分代替了人工固井。1979年购进国产长征下灰罐(10吨装)后,198
3年购进T—148下灰罐和奔驰下灰罐,解放车拖行的下灰罐全部淘汰。1985年又引进6台美国
产下灰罐。至此,下灰罐车总数已达50台,彻底改变了人工下灰的固井方式,固井质量得到
保证。
三、胶木塞
会战初期固井使用的是木塞。木塞两端用纱带、胶带,再用铁钉钉上,胶皮常常磨掉,
导致测井遇阻,后改用薄铁板固定胶皮,又改用螺丝固定两块尺寸相应的胶皮,效果比铁钉
钉的好。1966年改用胶塞,在施工中不会被压裂。以后在胶塞内部疏化一个厚15毫米、直径
85毫米的生铁板固定胶塞,在固井施工中可靠安全。1985年又试验使用了双胶塞,效果良好
。
四、管汇车和地面管汇
1973年开发喇嘛甸油田,由于固井数大量增加,注灰量也相应增加。要在预定时间内将
上千袋水泥注到井内,只有靠增加车辆。车辆的增加给注灰管线的连接带来困难。1974年改
制了一台注灰管汇车,可同时连接6台车注灰。1979年,为克服解放牌车车身轻,施工中抖动
严重,易造成管线拉断的问题,用黄河水泥车改造了一台管汇车,解决了多车注灰的问题。
为满足深井的固井需要,1973年根据四川油田固深井的经验,改制了一套高压地面管汇
组,在同深1井、阳深1井及同深3井固井使用,证明安全可靠。
五、套管外封隔器
在调整井中,为能有效地控制地下油、气、水,克服固完井后管外发生喷冒事故,1980
年从国外购进了管外封隔器6套,经现场试验效果良好。1984年,由钻井研究所测绘并结合大
庆油田的特点改进设计,上海制造的Ⅱ型管外封隔器正式投产使用。1984年以后,固井施工
中共使用套管外封隔器303只,固井合格率达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