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原油加工

第一章 建厂

  一、葡萄花炼油厂
    黑龙江省最早的炼油厂是大庆油田的葡萄花炼油厂。1960年3月,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后, 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际上的经济封锁,有的国家企图用石油卡我们的脖子。没有燃料油,钻 机和各种机动车辆开不起来。为此,石油部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先建起一座小炼油厂。厂址定 在大庆油田的葡萄花,葡萄花炼油厂因地而得名。石油部北京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抚顺基 建三公司一大队承担建设安装任务,兰州炼油厂组织力量承担小炼油厂的生产管理任务。19 60年3月27日,47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从兰州出发奔赴大庆油田,经过4个月的紧张建设 ,于当年7月27日,年加工原油能力3.6万吨的蒸馏裂化装置建成投产,炼出了成品汽油、柴 油,解决了大会战的急需。1965年此厂拆除,设备调往青海冷湖炼油厂,人员大部份留在大 庆石油化工总厂。
    二、黑龙江石油化工试验厂
    黑龙江石油化工试验厂,于1960年3月由黑龙江省石油工业局筹建。工厂座落在大庆市让 胡路区喇嘛甸境内。这个厂从1960年到1985年,先后建成常压蒸馏热裂化联合装置、氧化沥 青装置、轻烃分离装置、常压蒸馏提升管催化裂化联合装置、次氯酸化装置、丙烯腈装置和 烧碱装置,共计7套装置。其中,次氯酸化、丙烯腈、烧碱装置因生产无原料而报废,实存4 套装置:
    1.常压蒸馏热裂化联合装置
    原设计为年加工能力15万吨的单一型热裂化装置,后改造成联合装置,1960年8月破土兴 建,1962年10月27日进行第一次试生产。在试生产中暴露出工艺、设备上的一些问题,于11 月19日停工进行再建设,1963年11月正式建成投产。
    2.氧化沥青装置
    设计、安装均由该厂自行承担。1977年7月24日破土兴建,同年10月建成,12月24日投产 。投资50万元,耗用钢材56吨,设计生产沥青能力每年1万吨,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
    3.轻烃分离装置
    设计、安装均由该厂自行承担。1981年2月21日破土兴建,同年12月8日建成,1982年4月 29日投产,但因原料不合格而中途停止进料。5月22日再次进料,装置运行良好,产品质量达 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装置投资450万元,耗用钢材1311吨、水泥436吨、木材100立方米 ,装置设计加工混合轻烃能力每年为10万吨,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
    4.常压蒸馏提升管催化裂化联合装置
    由黑龙江省化工设计院设计,1982年3月18日破土兴建。设备安装由省建四公司承担,1 983年10月建成,11月25日投产。装置主体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2884万元,耗用钢材4600吨, 水泥6000吨,木材2800立方米,装置设计每年加工原油能力为25万吨,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 能力。
    三、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
    1960年3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支援松辽石油 会战的中央有关部门及东北协作区省、市长和部分厂矿长会议,会议期间薄一波指出:建设 大型炼油厂是石油大会战的重要战役,炼油厂的规模要按年产300万吨来考虑。
    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听取有关专家的分析论证:1960年大庆油田预计完成100万吨/ 年的产能建设,1961年可达到300万吨/年,建设大型炼油厂有足够的石油资源作保证。3月 21日给国家计委呈报了建设年加工原油300万吨炼油厂的请示,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并列入196 0年国家计划,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炼油厂筹建处。
    1.建设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全部工程分三期建成:
    第一期工程:1套常减压蒸馏、热裂化装置和配套的辅助工程。
    第二期工程:2套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联合装置(包 括加氢裂化1套、加氢裂化2套、加氢精制3套装置)、制氢、迭合、酸碱洗涤再蒸馏、轻油脱 蜡、重油脱蜡、制蜡12套装置,以及配套的辅助工程。
    第三期工程,即润滑油工程:共有9套装置,糠醛精制(2套),酮苯脱蜡(2套),低压 加氢精制(2套),白土精制,丙烷脱沥青,氧化沥青。
    连同化工生产装置,共计42套。见表5—1(化工装置建设见本章第二节《气体加工》) 。
    2.工厂布局
    在分期建设,分批投产的方针指导下,第二期工程的设计在考虑到工厂的发展和资源综 合利用等问题的前提下,形成了龙凤厂区的布局。1965年规划了卧里屯厂区。
    龙凤厂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为海拔150米,最低点146米,有利于自然排水。 成品油罐区位于厂区东北侧,装油栈桥的铁路专用线靠近成品油罐区,并与滨洲线铁路龙凤 站至萨尔图站一段平行敷设,固体产品及材料装卸站台的铁路专用线与滨洲铁路的“龙萨” 一段呈垂直状向西南延伸。生产固体产品的制蜡、延迟焦化、硝铵等装置在铁路专用线左侧 ,其它炼油装置按生产流程由西南向东北顺序排列,中间产品罐区分布在各生产装置之间。
    蒸汽锅炉建在厂区中央,各循环水场建在厂区边缘,方便了分区供水。厂区有纵向道路 和横向道路若干条,纵横均匀交叉,将厂区划分成若干小区。
    四、林源炼油厂
    林源炼油厂座落在大庆市大同区境内,距大庆市中心萨尔图50公里,在让通铁路线上的 林源火车站的西南5公里处。
    林源炼油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筹建。
    1970年10月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决定,在大庆油田附近建设一座炼油厂,以解 决兵团燃料油的自给问题,并派后勤部副部长冯映离为首的6名干部,来到了屯垦在大庆境内 的兵团所属的独立三团(红色草原农垦局)。在大庆油田的支持下,开始了炼油厂的筹建工 作。
    1971年1月,炼油厂厂址确定在八村,并成立了建厂指挥部。3月,兵团调来2500人开始 建厂。经过33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73年10月1日蒸馏—催化裂化装置一次试车、投产成功。
    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建立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炼油厂由兵团移交省农场总局。 1976年8月,厂名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林源石油化工厂;1977年7月,更名为黑龙江省石 油化工厂。
    198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1983)7号文件决定将工厂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厂名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林源炼油厂。
    从1970年到1985年,林源炼油厂先后建成4套炼油生产装置及辅助工程:
    1.催化裂化装置
    初建为蒸馏一催化裂化联合装置,由洛阳石油设计院设计。由于将原油加工能力为50万 吨/年的蒸馏装置同加工能力为12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合为一体,分馏塔既处理拨头油, 又处理催化裂化油气,一塔两用,故称为“一顶二”装置。
    装置于1971年3月破土兴建,1973年10月投产,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
    这套装置的土建工程由建设兵团承担,设备、管路安装由燃化部第一建筑安装公司第三 工程处承担,辅助配套工程由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和大庆油田所属的各单位承担,1985年将此 装置改造成催化裂化装置。
    2.常减压蒸馏装置
    由洛阳石油设计院设计,全部由工厂自行建设。基建投资为661.2万元。装置于1975年 破土兴建,1980年建成投产。设计加工原油能力为100万吨/年。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 1985年,将原设计常压蒸馏装置改造成常减压蒸馏装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年。
    3.氧化沥青装置
    由洛阳石油设计院设计,施工建设全部由工厂自行承担。1975年初破土兴建,当年8月建 成投产。基建投资57.5万元,设计年生产能力3万吨,因原料质量低劣,生产的沥青使用性 能差,从1981年起停止生产,装置处于闲置状态。
    4.分子筛脱蜡装置
    由洛阳石油设计院设计,由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建筑公司施工,1981年破土兴建,1982年 建成投产。基建投资680万元,设计年加工能力为6万吨,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
    五、哈尔滨炼油厂
    哈尔滨炼油厂位于哈尔滨市太平区东南郊化工路东侧,距市中心15公里。
    1970年8月21日,哈尔滨市成立石油化工会战指挥部,向中央有关部、委请示,经同意在 哈尔滨建一座年加工原油30~50万吨的炼油厂。其建厂方针是油头、化尾,以弥补哈尔滨市 化工原料不足的问题。
    1971年,年加工原油30~50万吨的“70—1”型催化裂化装置开始破土兴建,1977年5月 建成投产。
    1981年,增建一套年加工原油150万吨的常减压装置。
    1983年,这个厂与北京石油科学院共同研究、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年加工能力为3万 吨的非临氢降凝试验装置。
    这个厂到1985年止,先后建成3套炼油装置和配套的辅助工程,形成了年加工原油150万 吨中型炼油厂的规模。
    198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决定,将工厂由哈尔滨市属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 公司管辖,厂名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哈尔滨炼油厂。
    六、牡丹江炼油厂
    牡丹江炼油厂位于牡丹江市大庆路,隶属于牡丹江市石油化工局。
    牡丹江炼油厂于1975年9月开始筹建,1976年4月开始安装设备,1977年12月建成投产。 牡丹江炼油厂由石油部北京规划设计院设计,由牡丹江市建筑安装公司、牡丹江市机电铆焊 公司、北京化工建设公司共同建设安装。
    这个厂原设计只有一套炼油装置,即常压催化裂化装置,以及配套的辅助工程。原油加 工能力为20万吨/年。1985年开始对常压催化裂化装置进行改造,预计1987年改造全部结束 ,可使这套装置分为2套装置。即常压蒸馏装置,催化裂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