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新技术应用

第四章 技术

  石油化工是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是一个现代科学技术密集的大群体。整个 生产活动首要的是石油炼制工艺和化工生产工艺。还要有水、电、蒸汽、工业风作动力,以 及机械设备、防腐防蚀、控制、仪表、分析仪器、储存运输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和设施作保证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是我省石油化工加工手段最齐全的企业,石油化工领域的先进技术也集 中在这里。
    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从建厂起,一直立足于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先后建成了 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各类工厂。
    70年代建成的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庆炼油厂,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流化催化裂化技术、延迟 焦化、催化重整技术和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世界水平的新型常减压、加氢精制、加氢裂化技 术。使这个厂的工艺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相近。
    此后(1967年—1978年),又采用我国新开发的石油化工综合利用技术,建成中型化肥 厂和化纤厂,开辟了合成工业新的技术领域。接着,从国外引进世界上60年代发展起来的, 70年代才广为应用的大型化肥厂技术。在这期间,大庆石油化工总厂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 在国内首次开发了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二甲苯、甲苯热脱甲基制苯、石蜡低压加氢、变压吸 附分离空气制取离氢等技术,填补了我国石油化工的技术空白。
    1979年,又从美国、日本、英国、西德等国,成套引进了70年代新开发的大型乙烯生产 技术,其中有些技术1983年才申请技术专利权。在这期间,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又自动开发了 石油新状焦、石墨舵坯焦的生产技术,以及高纯果糖制取技术。石墨舵坯焦和高纯果糖在我 国是首创。
    此外,哈尔滨炼油厂同北京石油科学院共同开发了非临氢降凝技术。黑龙江石油化工试 验厂应用了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
    采用上述技术分别建成各类生产装置,使本省石油化工整体技术达到七十年代中期水平 。
    与此同时,不断改革工艺,应用新技术,在厂长、总工程师王可驹建议与主持下,催化 重整装置于1977年采用了分段混氢新工艺。使芳烃生产率提高3.6%,液收率提高5—7%,每 年多创产值600多万元。获得了石油技术革新一等奖。
    制蜡车间采用石蜡管道脱色,代替了罐式脱色,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消除了冒罐的不安 全因素。
    一套常减压装置采用原油三次换热流程,回收热量460万大卡/时,相当于节约燃料油1 5吨/天,并使加热炉炉膛温度下降140℃。
    延迟焦化装置的生产原料—减压渣油中混对25%的热裂化渣油,提高了焦炭产量,焦炭合 格率由70—80%提高到90%。
    3652加氢裂化催化剂再生,每年节约催化剂40毫升,价值100万元。
    加氢裂化加氢精制装置的生成油碱洗改为注氨工艺,简化工艺后,减少了废碱渣的污染 ,每年节约纯碱186吨,节水13.6万吨,节电40万度。
    催化裂化装置使用一氧化碳助燃剂,使再生器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降至4%,实现了正常 生产时停喷燃烧油,减少了燃料用量。1981年装置全年平均能耗降到77.96万大卡/吨,比 1979年的103.01万大卡/吨,降低了25.05万大卡/吨。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减少了一氧 化碳对环境的污染。
    在合成氨、制氢两套装置的脱碳系统,应用五氧化二钒作为缓蚀剂,缓蚀率达到97~99 %。在催化重整装置采用硅铝小球代替白土精制芳烃新技术,消除了白土废渣对环境的污染。 在常减压蒸馏装置分流塔实现多段回流,提高了精馏效果。加氢裂化硫化不补硫;在加热炉 上采用了可变程序调节器,采用网络技术优化换热流程,回收装置低温余热和高温烟气能量 ,加以利用。
    用氨作为丙烯腈阻聚剂,解决了腈纶丝发黄的问题。
    1976年8月实现了油田气脱硫新工艺,硫含量由3~5PPM降至1PPM,延长了甲烷的寿命。
    汽油管道调合,减少了调合损失。大庆石化总厂与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大庆石油化 工设计院,联合开发的油品贮运自动化系统,获1985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用加氢裂化尾油调制内燃机车变扭器油,产品质量超过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质量。
    使用降疑剂调制—20号柴油,提高了产品质量。
    应用新材料
    1976年供水车间针对凉水塔风机蜗轮损坏的问题,进行尼龙代替青酮试验,研制成尼龙 蜗轮,安装在风机上,运行效果良好。它具有摩擦系数低、转运效率高,可在无润滑油或少 润滑油条件下运行,还具有防震、防冲击作用,以及重量轻、耐腐蚀、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等特点。1973年试验制造出聚四氟乙烯垫片,及填充四氟乙烯涨圈和填料,应用在往复泵上 ,解决了往复泵润滑系统漏油问题。1974年又采用尼龙浇注和压注的方法,制成了活塞涨圈 和托瓦,以及压缩机的围带等,使一批空气压缩机无油润滑。
    引进新技术
    1981年从日本引进了三间干湿式凉水塔,更换代替了第一循环水场的32间旧式木格凉水 塔,在保证原循环水量不变的条件下,每年节电160万度。从1978年到1985年,在17台热炉上 增加共同对流室和对流段,增加吹灰器和空气预热器,在1000万大卡的加热炉安装氧含量在 线分析仪表,使全厂加热炉平均热效率由1978年的75%,提高到1983年的82%。
    引进的自动压榨过滤机投用后,发现程序控制设计不合理,使自动压滤机不能全部实现 自动控制。1982年6月,在该机的程序控制系统上,增加了本厂自行设计的压力指标自动切换 进料程序,从而实现了连续自动操作。
    机械配件采用三元共渗和辉光离子氮化热处理技术。三元共渗就是通过热处理手段,往 机械配件的表面渗碳(C)、渗氮(N)、渗硼(B),这3种元素分别渗透称为单元渗碳(或 氮、或硼),同时渗入为三元共渗。无论是单元素渗入,还是三元素共渗,都能改变金属配 件的表面硬度,提高耐热、耐磨擦、、耐腐蚀等性能,进而提高了零配件的使用寿命。
    辉光离子氮化技术比三元共渗又进一步。通过辉光离子氮化技术处理的机械配件可提高 使用寿命20倍。由于采用了三元共渗和辉光离子氮化技术,全厂各种机械配件使用寿命普遍 延长2~5倍。由于配件寿命的延长,机械维修量、配件消耗普遍减少。炼油生产消耗配条, 1979年为81805件,从1981年起当年消耗55503件,1982年为47911件,1983年为4691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