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一批私营商业,统称“个体户”,包括摊贩、坐商和行商。
一、沿革
1978年以前,黑龙江省整个市场上,私营商业只有二三千户个体摊贩,并一直被视为小
私有者受到限制。1978年8月,黑龙江省委批转省财贸政治部《关于进一步搞好供应,活跃市
场的意见》中提出“可以发展一批从事修理业和手工业的个体劳动者”,开始冲开限制发展
个体经营的禁区。一些社会待业人员开始经商,并出现大量无证商贩。1980年4月8日黑龙江
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适当发展城镇个体工商户若干规定》,进一步放宽经济政策,个体商
业迅速发展,年末发展到11440户(不含饮食服务业,下同),比上年增长4倍多。1981年,
进一步放宽发展农村个体工商业户和积极支持兴办日用品零售商业的政策,当年户数增加到
29299户,比上年又增长1.5倍。1982年3月,本着立足教育,积极帮助引导的原则,取缔无
证经营,制止违法活动,个体户数量相对稳定在上年水平。1983年8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发展城乡零售商业、服务业的指示》。从此,一方面国营批发商业一视同仁地供应
个体商业日用工业品,另一方面允许个体商业直接从工厂进货,从农村采购农副产品,经营
范围扩大,渠道增加。同时,各市县陆续建立起农副产品、轻工业品固定市场,搭建遮雨棚
,设固定售货台,从政策到设施都为发展个体商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有相当部分个体户由摊
床发展为坐商,由零售发展为零售兼批发。1983年、1984年个体商业成番论倍增加。1983年
末发展到67115户,比1982年翻了一番还多。1984年户数猛增到188752户,比上年又增加了1
.8倍。1985年,略有减少,为165232户,占社会商业网点总数的75%,占社会商业人员的22
.8%。
二、经营形式
1979年主要发展了一批食杂店、干鲜果品摊床。1980年以后逐渐扩展到日用百货、家具
、服装、鞋帽、针织、化纤、毛织、布匹等。1983年又新发展了一些家用电器行业,经营起
五金、电料、油漆化工、建筑材料等生产资料。到1985年,国合商业的各行各业所经营的商
品,个体商业都有经营。经营的商品也由初期以低档为主,扩展到中、高档次,其中新潮服
装、鞋帽所占的比重很大。
个体商业的进货渠道也由近到远。1979—1980年间,个体商户主要从当地国合商业进货
,而后发展到直接到农村和工厂进货。1983年后,渠道延伸到省外,远至京、津、沪、穗、
闽、桂等地。随着渠道延伸及活动范围的扩大,经营方式也由初期基本上搞零售,发展到搞
批发,并出现了一些长途贩运户。他们贩运小百货、小五金和蔬菜、果品、海产品以至化纤
织品、服装等商品,通过批发市场或摊点进行批发。
销售网点遍布城乡。到1985年,全省个体户不仅在城市、县城星罗棋布,而且在所有镇
、村、屯均有。城镇个体户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市场租摊或租柜经营,也有的设
摊于街头、闹市或参加早市、夜市,还有一部分个体摊床,转为开设店铺。特别是在城镇闹
市区,主要街道开设了许多小型专业性商店。
三、经营状况
从1979年到1985年,个体商业逐年发展,经营额大幅度增加,对活跃市场经济、方便人
民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1979年个体商业市场零售额只有873万元,占社会零售额比重为0.
1%。到1985年,零售额增加到140147万元,比1979年增长16倍,占社会零售额比重也提高到
8.6%,成为供应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