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类型

  一、经济小吃
    经济小吃也称大众便餐,在饮食业中分布最广,与广大人民生活极为密切。清朝以来, 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小吃日渐增多。清初宁古塔流人杨越与其妻范氏开了糕饼店,每日出售用 鸡、鹅油烙制的糕饼和一些风味小吃。由于制作考究,味道独特,价格便宜,每天食客盈门 ,求技学艺的也不少。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佳木斯市的前身东兴镇,当时只有200户人 家千余口人,已有9户馒头、果子等小吃家眷铺,主要食客为狩猎、捕鱼的人和小工商业者。 民国时期,经济小吃有很大的发展。各种粥铺、烧饼铺、锅饼铺、麻花铺、尖饼铺、炸糕铺 、馒头铺、包子铺、油条浆汁铺、油饼铺以及饮食摊贩等,涌现于城镇各处。哈尔滨的经济 小吃俗称“六国饭店”,其数量占饮食业的2/3。各类小吃名目繁多,有小米捞饭、高粱米 豆饭、流浪鸡、花子肉、馄饨、切糕、鸡丝面等等。切糕还分两种,一种是以云豆合制的黄 米切糕,一种是佐以青红丝果脯之类的江米切糕。鸡丝面是“六国饭店”的上品,很讲究, 放有鸡丝、紫菜、蘑菇、海米、香油,有的还放上一二片黄梨,吃起来既脆生又开胃。经营 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挎篮挑担的,出床摆摊的,也有小食亭、小店铺,还有集中经营的长棚 等等。
    建国初期,适应广大群众需要的经济小吃不断发展,经营形式也很灵活。有的国营饭店 早餐卖油条、浆汁或烧饼、豆腐脑、馄饨等经济小吃,午、晚卖熘炒;有的国营饭店专设便 餐部经营经济小吃。一些城市还专设经济小吃店。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哈尔滨市道里市场饮食摊贩40多户、74名从业人员,组成公私 合营饭店(1967年改为国营道里市场饭店),重点经营大众小吃。主要饭菜品种有白饭扒肉 、大油饼、水煎包、锅烙、馅饼、开花馒头、叉子火烧、山东杠头、老边饺子、天津包子以 及烧饼、豆腐脑等,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但是从全省看,合营合作后饮食业网点撤并过多 ,一度忽略了对经济小吃的经营,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1961年在省商业厅的统一安排下, 各地通过恢复合作饭店、合作小组适当增加了便饭馆和烧饼、尖饼、浆汁、豆腐脑等小食摊 以及流动小食部。1962年后,许多为群众所喜爱的经济小吃,如豆腐脑、蒸饺、粘糕、煎饼 、水煎包等相继恢复经营。一些县饮食业通过调整网点布局和经营分工,将馄饨、鸡丝面、 烧饼等经济小吃恢复到十五六种。哈尔滨市道里同兴园饭店经济小吃饭菜多样,经济实惠, 主食有面条、馒头、烩饼、麻花、烧饼、大果子、稀粥等,小菜有六七样,附近单位的职工 家属每天早晨都到该店打饭吃。“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小吃也简单化变成了主食“老三样 ”(即馒头、烧饼和面条)和三五样大盆菜,甚至有的全县一个样(全是面条)。1978年改 革开放以来,饮食市场日趋活跃。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国营饮食行业组织名优主 食品展销,举办饮食早市夜市,使许多经济小吃得到恢复。1980年5月,牡丹江市服务局组织 全市饮食行业举办“百花园食品展销”,展出大众风味饭食300余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百花 园饭店,经营蒸、烤、煮、烙、炸、炝等主食、菜肴百余种,顾客随买随吃,吃带两便,被 誉为“中国式快餐”。集体和个体饮食业开办的经济小吃也以多种形式应市,出现了馄饨摊 (挑)、烤羊肉、烧鸡、茶蛋摊等。
    二、风味馆
    黑龙江地区饮食业中,风味馆颇受消费者欢迎并具有地方特色。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三姓开业的四合发饭店,初期便是一家只卖叉子火烧和白肉血肠的风味馆。因其操作精 细,用料考究而名扬三江。该店的叉子火烧是用浮油和面做成的烧饼,填进酱肉再用炭火烧 烤,焦黄透油。其酱肉是“老汤”煮熟,烧制精细,色泽光亮,香而不腻。该店的“老汤” 按配方投料,每剂料一周一换,煮一次肉用小箩过滤一次杂质,不煮肉也每日煮沸一次,对 “老汤”十分珍惜。1932年洪水淹城,饭店将“老汤”装入坛子,抬上木排,妥为珍藏,以 备复业续用。叉子火烧是现吃现烤,吃着酥香可口;煮白肉的锅整天开着,白肉和血肠也是 随吃随做,吃起来又热又香。
    清末,宁古塔的风味小吃也别有特色,酸、甜、香、辣、咸、脆等味道多种多样。较有 名的如韩切糕的五花糕,张小人的烧麦,武大声的烧鸡,苏大勒勒的烧羊肉,孙少堂的酥饼 ,李忠的蜜果,杨全有的缸炉小烧饼,张大抓的抻面、捎子面、油拉面、水拉面等等,一些 粘食类、凉粉类也颇出名。
    民国至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开设了不少风味饭店,独创和引进很多深受群众欢迎的风 味品种。如范记独一处和老都一处的三鲜饺子,风味独特,历史悠久,知名度经久不衰。其 自制酱菜也别有风味。卤酱名厨王银山(人称王老五)做的松仁小肚,切成1.5—2毫米薄片 不碎,凉吃不硬,热吃不淌;香肠,干香味美,瘦肉火红,肥肉透明,色泽鲜艳;酱肉、酱 肚,软嫩适口,清香不腻;烧鸡,味透肌里,油亮香烂。还有老仁义馆(回族)的牛肉蒸饺 ,馅大汤满,皮薄面软,风味独特。王老五(回族)的馅饼,蔡家馆的烧麦、羊汤,马记爆 肚馆的水爆肚,宝盛东饭店的鸳鸯馅圆笼蒸饺等,均味美价廉,经济实惠。
    建国以后,饮食业注意发扬传统经营特色,办好各类风味饭店,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要 。哈尔滨市道里开封灌肠包子、魁元阁的排骨包子、老都一处和范记永的饺子、岳阳楼的豆 腐脑、酥饼、道里北江村和道外红光饭店的馄饨、老仁义馆的牛肉蒸饺、道里新春饭店的锅 烙、道外承德广场李连贵大饼等等,均保持了传统风味,有的风味饭馆越办越好。
    1960年10月开业的齐齐哈尔市百花园,内设京、鲁、沪、杭、湘、粤、川和野味等风味 各异的餐馆,经营杭州片儿川、上海阳春面、山西刀削面、山东杠子头、湖南油辣豆腐、四 川担担面等全国闻名的风味饭菜。其中嫩江美味馆有北方人喜欢的酱狍、兔、野鸡肉,血肠 白肉、烤鸡子以及稷子饭、吊炉饼、原笼包子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服务得好会出修正主义”的荒谬口号下,风味馆多换号、易 名,饭菜转向简单化。
    改革开放后,风味饭重新恢复经营,各市县都兴办了一些国营、集体和个人经营的风味 馆。许多风味馆越办越好。哈尔滨市老都一处1979年11月恢复老字号后,1981年重新调整营 业场所,成为全省最大的饺子馆。饭店人员参照合营初期的投料标准,借鉴外地同行的经验 ,制定了新的三鲜水饺投料标准,在调馅、包合上都有改进提高,其风味三鲜水饺闻名各地 。
    三、综合馆
    综合馆又称熘炒馆,一般比经济小吃和风味馆的规模较大,设备较好,技术力量较强, 饭菜品种多样,包办酒席随意小酌一应俱全。黑龙江地区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名店。哈尔滨市 以1920年在道外十六道街建成开业的新世界(创始人为山东福山县人朱安东,原名朱文泰) 、1929年在道外十六道街开业的厚德福(创始人为河南杞县人陈连堂)和1932年在道里石头 道街(现市人民政府大楼)开业的宴宾楼(经理彭芝田)等3家饭店为最。其设施、经营、技 术、菜肴品种和服务水平均居全市饮食业榜首。新世界二楼所设的洋华饭店,中西餐齐全, 名师主灶,餐厅雅座地毯沙发,墙上镶有大幅油画,全用象牙筷子和银勺、银叉子。厚德福 、宴宾楼的设施与新世界同属一统。此外,哈尔滨有名气的饭店还有“十楼一号”,即春华 楼(道外北四道街)、泰华楼(道外北头道街)、兴宾楼(道里西十三道街)、致美楼(道 外景阳街)、新华楼(今道里尚志大街)、华丰楼(今道里兆麟街)、恩成楼(道外南十六 道街)、洪升楼(道里西十四道街)、福泰楼(道里西十三道街)、永安号(今道里尚志大 街)。齐齐哈尔市名店有1930年5月开业的经营豫菜的厚德福饭店(总店在北京,哈尔滨市的 厚德福也是其分号)。该店不仅有零售小卖,还承办大型喜庆宴席。其门面牌匾、房屋设备 、灶房家具、店堂装饰都很讲究。内设大小客室,大客室容六七十人,小雅座容七八个人。 客室墙壁是活动的,宴会时可以通开。1939年该店扩建西楼、北楼,高间雅座客室扩大了1倍 ,又添置了高级象牙筷子,银制匙叉,细瓷描金碟碗杯盘等贵重器皿;室内增设吊灯、沙发 、电扇等;增加了翅子席、八宝席、全家福、烤鸭、烤羊肉和涮羊肉等名菜;院内布局别具 一格,楼上开席,楼下唱戏。该店注重聘用名师,培训高徒,精湛烹饪技艺驰名远近。当时 齐齐哈尔较有名气的饭店,还有同兴园饭店、同昌饭店、连升饭店、北京饭店(兼营旅店) 等几家。解放前这类饭店的食客多是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平民只能望而却步。
    解放以后,人民群众成为饮食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一些综合馆除保留熘炒外,也转向经 营经济小吃。建国以后,人民生活逐渐提高,饮食业的熘炒烹炸和名贵饭菜逐渐恢复。较早 出现的哈尔滨市国营第一食堂,便同时设宴席、熘炒和经济小吃3个部。该店名师集中,技艺 高超,在1956年全省“地方名菜肴”展览中,被选中15个名菜,占展出菜肴总数的38%。
    1956年以后,国营饭店逐渐占有市场主导地位。经营上既继承传统名菜名点,又注重提 高中低档饭菜质量,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60年代初,在调整网点布局和经营分工中,对各 市县的大中型饭店作了适当安排,每个市县都有包办酒席的综合馆,内设候餐室、小餐室, 备有桌罩、口纸、牙签等。“文化大革命”中,综合馆均转向大锅饭菜,质量粗糙。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多层次消费的需要,综合馆有了很大发展。大部分国营饭店进行装修改 造,更新设施,充实技术力量,增加饭菜品种。哈尔滨市从1980年开始分批对福泰楼、江南 春、三八饭店等进行改造,设立高级单间,恢复名贵菜肴。1982年在经营品种上,各城市侧 重抓了“三个一批”,即恢复一批传统风味,引进一批外地品种,创新一批地方菜点。哈尔 滨市7家高级饭店恢复了扒熊掌、炸犴鼻、清汤飞龙、扒猴头、铁扒里脊等以“龙江四珍”挑 头的品种70余种;齐齐哈尔市引进和恢复德州扒鸡、沈阳大饼蒸肉等60余种;牡丹江市相继 到辽宁、四川、安徽等地学习引进50余种著名菜肴。
    四、少数民族饭店
    民国初年,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饭店即已出现,多是家庭小食铺和饮食摊贩,经营品种 单一,多以小吃为主,有牛羊肉馅饼、蒸饺、水饺、烧麦、冷面以及炒牛肚、涮羊肉等。由 于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少数民族和汉族顾客的欢迎。建国以后,黑龙江地区各级党委 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饮食业的建设,少数民族饭店有了较快发展。50年代中期,在对私 营饮食业的改造中,注意保留了少数民族饭店原有的经营形式和饭菜风味。1956年依兰县回 民饭店公私合营后,当地回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兴高彩烈地聚集到饭店道喜。1959年11月 ,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出,哈尔滨应该办一个大型清真饭店。决定将永安号饭 店改为清真饭店定名为北来顺。同时引进北京东来顺涮羊肉等清真菜肴,成为全省最大的清 真回民饭店。各市县也都增设了规模不一的回民饭店。哈尔滨、牡丹江、五常、密山、宁安 等许多市县还发展了一批朝鲜饭店。长期以来,许多少数民族饭店由小到大,不断发展。较 为突出的有哈尔滨市香庆回民饭店和朝鲜族汉阳饭店。香庆饭店原是1947年开业,只有3人的 一家私营李家馆,出卖烧麦、羊汤。1956年公私合营时为7人,面积不过40平方米,日卖钱七 八十元。1966年增至18人、日卖钱300元。自1973年起,该店在经理李树梧的带动下跨入先进 企业行列,连续保持先进经营水平。13年来,该店始终坚持薄利多销,勤俭经营的原则。毛 利水平最高为32.5%(1975年),最低为29%(1984年);费用水平最高为12.8%(1984年) ,最低为8.2%(1973、1980年);利润水平最高为19.6%(1976年),最低为11.4%(198 3、1984年);人均日劳动效率最高为129.6元(1985年),最低为40.8元(1976)。1985 年,该店已成为有职工47人,日卖钱额5000余元,总面积575平方米,年利税额28万余元的全 省大型回民饭店。汉阳饭店1952年为一对朝鲜族夫妻开的只有12平方米的冷面屋。1958年改 为合作饭店,职工19人,增加了熘炒。1965、1974、1981年先后3次扩建,总面积扩到420平 方米。经营服务水平随之不断提高。1985年卖钱额54.8万元,职工32人,利税额6.5万元。
    1985年,黑龙江省饮食服务系统共有少数民族饭店378个,职工7476人,其中回民饭店3 25个,职工5883人,朝鲜族饭店50个,职工1546人,蒙古族饭店3个,职工47人。
    五、西餐馆
    黑龙江地区的西餐馆,多集中在哈尔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哈尔滨第一家西餐馆 中东铁路俱乐部西餐厅开业,为当时哈尔滨最有名望的大型西餐宴会场所。凡外交使团、国 际交往团体、高级官员就职、送别等大型西餐宴会,多半在此举行。之后,俄国人、犹太人 、希腊人、波兰人、德国人以及中国人开办的百余家西餐馆纷纷开业。连同茶食店、咖啡馆 、街头冷餐食品商亭等达400余家。菜肴风味除了正宗俄式大菜外,还有法式、英式大菜,主 食有西餐点心,大圆面包和沙一克(一种面包)。许多西餐馆都配有舞厅。也有的西餐馆设 在风景秀丽的松花江畔或太阳岛上,为游人增添就餐情趣。西餐名师均为中国人,俄式大菜 师有赵希盛、盛克寿、李邦庆、林丕基等,法式大菜师有李鼎铭、吴云高、张春山等。东北 沦陷后期,西餐馆濒临倒闭。解放后,哈尔滨市1947年尚有西餐馆62户。建国后西餐馆逐渐 减少,但西餐主食圆面包及沙一克等一直保留下来并受消费者普遍欢迎。
    六、冷饮
    清朝末年,黑龙江地区出现冷饮业。1909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哈尔滨已有饮料冰制 造厂3家。1935年,齐齐哈尔有清凉饮料经营者2户。东北沦陷后期,黑龙江地区冰棍业始有 发展,其设备工艺均为日本进口。1941年4月,哈尔滨市成立“市冰果制造贩卖业组合”,成 员36户(人)。解放后,冰棍业发展很快。由于原料逐渐充足,主料糖、奶、蛋等价格便宜 ,冰棍质量逐渐提高,产量随之增加。1948年黑龙江地区日产冰棍达300万支。黑龙江居民有 冬季吃冷饮的习惯。数九隆冬,城镇街头巷尾的冰棍小摊随处可见,有的还兼卖些糖胡芦之 类的小食品。1956年,冷饮业划归饮食服务部门管理。哈尔滨市31户冰棍厂、从业人员497人 全部组成公私合营。1959年,全省冷饮网点51个,从业人员651人,卖钱560万元,其中国营 网点18个、职工187人,卖钱额153万元;公私合营网点33个、职工464人,卖钱额407万元。
    1960年夏季,哈尔滨等地冰棍供应出现严重脱销,从此开始发展社会冰棍生产。许多有 制冷设备的企事业单位,生产冰棍供应市场。1961年,全省冷饮市场较为活跃,哈尔滨、齐 齐哈尔等城市出售高价冰棍,全省年卖钱额达1000多万元。1965年,国营冷饮业经营趋向正 常,全省卖钱481万元,纯利29.8万元,1966年卖钱525万元,1968年卖钱707万元。以后卖 钱逐年增加,1977年增加到1765.5万元,较1968年增长150%。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的网点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了国营独家经营 的局面,冷饮市场空前活跃。1979年以后,国营冷饮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卖钱除19 82年增加外,其他年份均减少,利润也明显下降,1985年全省利润50万元,较1977年的210万 元下降76.2%。
    
    在全省冷饮业中,哈尔滨市源茂冷饮厅经营颇具特色。该店原为1946年4月,由几个人集 股买下的前满洲冰棍厂开设的源茂冰棍厂,1956年公私合营,1985年7月改现名。该店长期坚 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老传统,选料精细,工艺严格,注重信誉。长年供应5分钱一支的普 通冰棍和7分钱一支的优质牛奶和咖啡冰棍,质优价廉,深受消费者欢迎。1985年扩建后,装 饰一新。120平方米的营业室(另有车间100平方米、地下室50平方米),优美典雅,舒适方 便,供应品种增加到五大类十四五个品种,并开发了冰点等新品种,不分冬夏,顾客盈门,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