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方针
1957年,全省饮食业按照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确定的“面向广大人民,照顾多种需要,
继承和发扬历史优良经验与传统特点”的经营方针,广泛开展了优良服务竞赛。涌现出哈尔
滨市国营一食堂厨师刘祯祥等一批先进人物,推动了饮食业的发展。1959年,全省饮食业先
进单位、哈尔滨市国营三八饭店等先进单位职工,联合向全省同行业职工倡议,开展了以“
一便利(便利群众)、二多(服务项目多、花色品种多)、三好(服务态度好、灵活经营好
、历史优良特点发扬好)”为内容的提高服务质量竞赛。饮食业恢复名贵饮食品种百余种,
经营品种普遍增加,粗粮细作的主食多达一二百种,素菜菜肴多达二三百种,在原材料紧张
的情况下,丰富了饮食市场。哈尔滨市国营饮食业增加餐桌230张,17家饭店帮助44个企事业
单位培训厨师206名。齐齐哈尔市饮食业在居民集中而网点稀少的地区增设专业小吃店5处,
帮助机关、企业、学校、街道办食堂600多处。该市各饭店还按照经营方针调整分工,有专搞
主食加工的,有卖煎饼、发糕、豆包、切糕的,有卖杠子头、豆馅大烧饼的,有卖烩饼、面
条等稀食的等等,使经营更加面向大众需要。
1962年第四季度开始,市场形势趋向好转,副食品供应量增加,城乡群众到饭店吃饭的
人数有所减少,饮食市场相对萧条。加上经营形式不够灵活;存在“贪高价,图省事”的经
营思想和作风,不愿经营大众化饭菜;网点布局大网点多、小网点少,综合性网点多、专业
性网点少;许多传统优良特点没有完全保存下来,品种单调,质量下降,服务简单化,卖钱
额下降。1964年,全省饮食业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贯彻全国饮食服务工作会议提出的“面
向大众,适应消费者多种需要”的经营方针和划类分等经营的原则。许多饭店恢复了代客烫
酒、回勺、羹汤以及带料加工、外卖外送等传统服务项目,方便了顾客需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饮食业的经营方针遭到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优良经验和传
统特点”被斥为“复辟封、资、修”,曾一度导致服务“官商化”,经营“简单化”,加剧
了消费者就餐的困难。1972年1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商业局在提交给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
挥部关于哈尔滨市吃饭、住店“两难”的调查报告中提到:“当前的问题仍很突出。饭店普
遍排班站队,一般候餐一个小时左右,道里区的市场饭店、向群和国营二饭店便卖部拥挤的
更厉害,在夏季不少人端着饭菜在大街上吃,冬季长队排到人行道上。”
1979年8月,全国饮食服务工作座谈会重申“面向人民大众,分级划类经营,发扬优良传
统特色,适应多种需要”的经营方针。全省饮食业在改革开放中,逐渐转变观念,进行体制
改革,改进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推动饮食市场的繁荣。在经营原则上贯彻“高中低档
配套,以中低档为主”。1982年全省推广牡丹江市“百花园”式快餐经验,1983年全省有70
%的市县办起了“百花园”,基本实现了“店内店外两条线,吃带两方便”。同时,全省饮食
业还按照“经济适用,布局合理,行业配套,方便群众”的原则,将大店划为小店,将小店
变为专业店,1983年增加专业店44个。198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的饮
食业,从各方面筹集资金600多万元,改造了30多个大中型饮食企业,改进了服务设施,提高
了经营档次,方便了不同阶层消费的需要。
二、营业收入与效益
饮食业是资金占用较少,毛利率较高的行业。建国前黑龙江地区饮食业的毛利率高达50
—80%。建国后,国营饮食业执行物价部门统一规定的毛利率。在此前提下,积极扩大营业收
入,提高经济效益。
1956年,黑龙江省福利公司成立时,即将“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为国家积累资金”列为
主要任务之一。国营饮食业系统建立初期,营业收入和利润呈逐年增长趋势。1957年全省国
营饮食业营业收入5748万元,利润额为446万元,1962年营业收入和利润额分别达到11986万
元和1439万元,分别比1957年增长1.08倍和2.2倍。营业收入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除
了广大职工积极扩大卖钱额,改善经营管理之外,还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经过社会主义
改造后,私营饮食业急剧减少,市场逐渐走向了单一的国营饮食业经济;二是自1959年开始
副食品市场呈现紧张,消费投向部分转向了饮食业;三是高价饭店的兴办,多吸收了部分购
买力。1962年第四季度起,市场形势好转,副食品供应增多,饮食业营业收入减少,利润下
降。1965年全省国营饮食业出现历史性亏损,亏损额为80.6万元;营业收入下降到8567万元
,较1962年下降28.5%。1966年到1977年,全省国营饮食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较为稳定。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全省国营饮食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下降。1980
年再次出现饮食业全行业亏损,金额达140万元。1980年亏损额上升到320万元。1982年继续
亏损266万元。1983年全省饮食业在竞争中采取多项措施,如做好店外服务,开展店、亭、摊
、车“一条龙”经营;调整网点结构,突出风味特点;发展“快餐”业务,增加品种,方便
吃带;提高服务质量,增加项目,等级厨师挂牌服务等。经过一年的努力,全省饮食业亏损
减少到39万元。此后两年中,国营饮食业进一步推行体制改革,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租赁
经营,经营状况好转。1984年全省国营饮食业转亏为盈,利润202万元,1985年利润上升到3
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