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理发业

  黑龙江地区早期的理发业者,是担着剃头挑子,一头板凳,一头铜盆,走街串巷,拨响 “唤头”招揽生意。固定理发店铺,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首先在由哈尔滨的外国人开办 的。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法国人布郎秀在哈尔滨香坊开设第一家理发店,俄国人鲁 西阿尔也同时在香坊开一理发兼售化妆品的商铺。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法国人马利亚 ·卜兰吉在南岗开办一理发店兼售化妆品。以后又有俄侨普利列理发店在南岗大直街开业。 1904年(光绪三十年),宁古塔、三姓、墨尔根、黑河、齐齐哈尔等古城相继出现一批由挑 担的理发匠人办起的固定理发店(馆)。宁古塔城内就有7户理发店铺,营业颇兴盛。
    民国初期,受政府剪辫令和西方各国提倡剪短发的影响,各城镇理发业又有新发展,特 别是在1919——1930年发展较快。哈尔滨已发展到17户、宾县19户、尚志县12户。哈尔滨的 一顺记理发馆1919年在道外元宝巷开业,为哈尔滨最早由中国人开设、经营不断扩大、持续 时间最长的理发馆。
    东北沦陷中期,黑龙江地区理发业网点、规模均有所发展。据1935—1940年有关史料, 15个市县统计,有理发网点397户,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市有网点23 3户。
    大型理发馆门前悬挂转灯,接待对象多为官吏、士绅、商贾以及知识界等上层人物。中 、小型理发馆门前挂白布幌表示开业,主要服务对象为一般商民和学生。这时期外国人开设 的理发馆也较多。据1935年《哈尔滨商工名录》统计,哈尔滨市有日本人开办的理发、美容 馆36户,其中理发馆20户,美容院16户;又据1938年《齐齐哈尔商工名录》载,该市有日本 人开设的美妆院6户。东北沦陷后期,因经营艰难,大半倒闭。
    抗日战争胜利后,理发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46年佳木斯市已有55户理发馆恢复营业。 1947年,哈尔滨全市理发业恢复到299户,842人,其中新开业的有63户,124人。从1954年起 ,哈尔滨市道里的复兴堂理发馆与新美容理发馆,以复兴堂的地址(现尚志理发馆)组成第 一理发合作社。牡丹江市于1955年12月,把全市189名从业人员组成理发合作总社,下设33个 分社。1956年,全省理发业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哈尔滨市私营理发 店449户,人员1123名。对较大的理发店实行公私合营,计80户,从业人员425人。其他则组 成理发合作店71户,257人,合作小组140户,287人。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特别是在1 958年以后,理发网点撤并过多,“理发难”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到1978年全省只有理发 店铺494户,比1957年的609户,还少109户。
    改革开放以来,理发业得到发展。到1985年,全省县城以上各种经济成分的理发网点计 3953户,从业人员12972人。比1957年分别增长5.5倍和1.7倍,比1978年增长7倍和1.3倍 。主要是集体、个体的网点、人员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