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从本世纪初工商业崛起,20年代已发展成为国际贸易都市和北满最大的商品集 散市场。新中国建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工业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 之一。
    一、市场沿革
    (一)商业城市兴起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沙俄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1898 年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和管理中心,建筑工程局由海参崴迁到哈尔滨(今香坊区) 。俄国的筑路员工以及中国民工大量涌进,还有闯关东做生意、寻职业的人也源源而来,市 场日渐发展。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各类商贩已活跃于香坊、傅家店(今道外区)、埠 头(今道里区)江沿、三十六棚、荒山嘴子一带,其中荒山嘴子集市有肉、菜摊床百多户。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于今道里所辟“巴杂市”(露天市场)规模更大,占地达13万平方 米。随之出现了有门市铺面的坐商,有永和栈、天德厚、元吉号、同合洪、同记等商店,经 营粮谷、日用杂货、小食品。同时,俄国商号罗西安洋行、波波夫兄弟商会、鲁西阿尔洋行 、阿耶夫商会、秋林洋行等相继在哈尔滨开办。
    中东铁路通车以后,哈尔滨成为通向北满交通的门户。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2月, 根据中日《东三省事宜条约》及《附约》,清政府将哈尔滨开为商埠,从此中外商客云集, 工商业迅速发展。民族资本开办的一些较大的商号,如公和利、洪盛永、同发隆杂货店,义 昌信绸布店,德信昌五金店,天成茶庄等纷纷开业。外国商户也迅速增加。先后有日商的三 井物产株式会社、竹内、松浦洋行和以粮谷贩卖为主的丹麦宝隆洋行相继开业。到1909年( 宣统元年),商户由1905年的100多户,猛增至889户,另外还有饮食服务业378户。其中有俄 国商户50余户,日商30多户,英、美、法、澳、朝等国商人达500多人,输出入贸易开始活跃 起来。当时哈尔滨仅有粮、油等加工和一些手工业作坊,市场所需的生产机器、建筑材料和 日用工业品多为进口或从关内运进。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哈尔滨周围地区生产的粮食、大豆 、畜产品和土副产品。1907年7月,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将北满大豆样品运往英国伦敦市场 。次年11月输出1000吨,丹麦宝隆洋行也于当年收购北满大豆33万吨,运销欧洲市场,获得 成功。1908年进出口额2800万卢布,其中谷物输出即达1700万卢布。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东 北北部的新兴商业城市。
    (二)国际贸易都市
    民国前期,哈尔滨是各国竞相角逐争夺利益的地方。先是沙俄把香坊、南岗、道里的大 片地区划为中东路附属地。1914年12月英、俄双方签订关于中东路附属地内行政权的《俄英 协约》,规定中东路附属地内,英人与俄人享受同等自治特权。接着日本、法国、意大利、 荷兰、比利时、西班牙、丹麦等国也纷纷加入该协定,享有同等待遇。自此,各国侨民麇集 哈尔滨今道里、南岗区。1921年,外商经营的洋行、商社、贸易公司已超千户。其中经营大 宗货物输出入的商行即有260户。各国对哈尔滨的输出入贸易投资相当大,在20年代初约在8 000万日元之谱,几近在北满投资总额的90%。1924年以后,投资额增加到1.76亿日元。外商 全面操纵了进出口贸易,贸易额也随之迅速增加。1914年时进出口额为7049万卢布,到1925 年达6317万海关两(即关平银,约折10500万卢布),1928年又增至10898万海关两(约折18 000万卢布)。进出口货物扩大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莫斯科、伦敦、巴黎、纽约、华沙 、东京、大阪等数十座世界大城市,与哈尔滨有直接贸易往来。
    当时出口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约占90%,尤其是大豆三品(大豆、豆油、豆粕 )的出口居首位。进口的商品,包括兵器、火车、钢材、机器、汽车、建材、石油到棉纱、 棉布、人造丝、五金、电料、染料、纸张、药品、日用百货、烟酒、食品等各类生产、生活 资料。市场上民用日用工业品的70—80%为欧美、日本“洋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俄货充 斥市场,战后俄国人经营的工商业日渐衰落,日商取而代之。1921年日货在市场上约占十分 之六七。至1930年,已有28个国家的商业资本在哈尔滨广设工厂、商行和金融业。外国资本 开办的工商企业激增至1809户。其中:俄商最多为1336户,日商其次为247户,还有德商25户 ,英商18户,美商33户,其他国籍的144户。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有了相当的发展。1921年 3月,经市公议会议决,在道里石头道街南、北和南岗义州街、邮政街、箭射街中央开办劝业 商场(后称南市场、北市场、东市场。南市场即现在道里市场,北市场后称“宴宾楼”,即 现市人民政府址,东市场即现在南岗市场)。1922年纯商业户数为965户,至1929年发展到7 122户。哈尔滨的民族商业在面临外商强大压力下,举步维艰,奋力求生。他们积极扩大与铁 路沿线、腹地市场的贸易联系。在腹地设分号或派员常驻或设代理店,组成收购和贩卖网。 主要城镇的商户,亦多有迎季逢节或常年派员(老客)驻哈,采购货物,驻哈“老客”最多 时达数千人。通过中东铁路和呼海铁路,也通过松花江航运和地方公路运输,北满地区的粮 食、木材及其他农副产品运抵哈尔滨,以供出口、加工和地方消费;大量的进口或当地生产 的轻纺品、食品等由哈尔滨分销北满各地。20年代,每年通过哈尔滨各铁路站点装卸货物总 量占中东铁路全线货运量的一半;通过哈尔滨码头卸货吨位占整个松花江货运吨位指数90%左 右,1921年下游粮食上运36.7万吨,其中发至哈尔滨码头的达33.7万吨;马车运输活跃于 各条公路上,经由呼兰赴哈尔滨的大车,最多时每天近万辆。
    (三)沦陷时期市场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后,不仅日本各大垄断集团竞相在哈尔滨设立分支机构,日本中、 小工商业者也纷纷建厂办店,日商店铺迅速增多,其他外商急剧减少。日商1933年为347户, 1936年猛增至1521户,其他外商由1562户减至464户。日商资本猛增至1.2亿元,为中国民族 商业资本的12倍。在日伪的不断强化经济统制和商业垄断形势下,民族商业举步维艰。1935 年是沦陷后相对繁荣时期,道外区民族商业网点也只有3929户,比民国前期1929年时减少72 2户,下降15.5%。商品进出口和批发完全为日商,主要是三井、三菱、松浦、光武等几大日 商会社、洋行所垄断。由于伪满政府对非东北区内的中国商品的输入课以输入品税,并提高 了西欧产品进口税率,大大限制了中国内地和各国商品的输入,而日本货输入享有特殊优惠 ,大批日货源源而来。据1933年统计,哈尔滨市市场出售的商品,日货占3/4,中国关内和 当地货几无插足之地,西欧、苏俄“洋货”也多被排挤。
    东北沦陷初期,民族商业中的大批发商和兼营批发的大零售商,还可从日本东京、大阪 等地进货,从事批发交易。而后逐渐被日本批发商所取代,民族商业的批发交易大幅度下降 。同记商场1927年批发额为大洋120万元,1934年到1936年降至每年20万元(伪满币)。193 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通过伪满政府开始实行物资及资本、贸易、价格等方面的 经济统制,民族商业难以正常经营而逐渐衰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工业重点转 入军工生产,加之国际贸易中断,哈尔滨市场货物极度缺乏,主要民用生活必需品均实行配 给,黑市猖獗,物价猛涨,整个市场呈死滞、混乱状态。
    (四)新兴的商品集散中心市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整个社会经济和商业市场百废待兴。大多商号因商品奇缺,物 价不稳而无法经营,零售商业网点不到3000户。只有小商贩靠贩卖日伪军用品和旧物谋生, 一时间地包小市之类的地摊、小床子遍布于大街小巷。1946年5月,人民政府成立,哈尔滨成 为东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府随即宣布废除伪满时期苛捐杂税30余种,并帮 助已陷绝境的同记、东发和等大百货店恢复营业。9月,为扶助工商业恢复生产和经营,东北 银行发放贷款1200万元(东北流通券)。为了活跃经济,解决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问题, 政府还积极组织引导私人商贩收购、销售市郊的蔬菜瓜果,到外县贩运粮食和土产品来市内 销售;收购粮食、毛皮、药材贩运到长春、沈阳等国民党统治区,再从那里贩回棉纱、棉布 、药品等货物,于是大批行商和代理店应运而生。这一年为平抑物价,繁荣市面,还陆续组 织私营商业开办了集团商场。最先由北满贸易总公司将接收的原由日本人开设的“丸商”、 “登喜和”和“中村屋”商店旧址改为松花江第一、二、三商场。此后私人组织的和平百货 商场(原大罗新旧址)、大众商场(原益发合旧址)、竹林商场(原东和利旧址)也相继开 业。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私营商业迅速发展,1946年末商业户数为5194户。1949年发展到 31855户,从业人员62260人。
    1946年6月至1947年间,哈尔滨开始组织公营商业机构。东北贸易总公司在哈尔滨分设的 第一、第二营业部和东兴公司,经营粮食、布匹、食盐及部分生活必需品。之后,在第二营 业部基础上成立了哈尔滨市百货公司,下设道外、道里两个分公司和花纱布批发部,经营纱 布、百货、五金、烟酒糖茶、石油等类商品。同时,市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也于1946年6月 成立了公营民生公司,经营米、面、食盐、木柈和日用品。公营商业从建立起,就在市场竞 争中显示了优势。到1947年末,粮食市场70%由东兴公司所掌握。棉纱、棉布及棉制品,在1 946年约有60—70%的商品由私营商业所掌握,而后以百货公司为首的公营商业,多方组织货 源,至1948年,80—90%的货源为公营商业所控制。1948年以后,公营商业又进一步扩大了西 药、煤炭的经营领域。同时东兴公司、百货公司及银行集资创办了农村服务社,向农村各县 销售商品。1949年2月成立了专卖局,实行烟酒专卖。公营商业经营范围已扩大到粮食、土产 、百货、花纱布、五金、燃料、烟酒糖茶、医药等十几个行业。到1949年末国公营商业网点 达142个,人员3032人。商品销售额4237万元,相当于当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8%。逐步控制 了人民生产、生活必需物资,稳定了市场,平抑了物价,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军需 供应。
    建国后,哈尔滨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营和合作社商业不断发展壮大。1950 年以后,国营专业公司进一步巩固、健全,同时,又相继建立了工业品二级批发站,经营范 围逐渐扩大,经营网点增多。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1952年社会商品 零售额所占比重,国营商业为46%;合作社商业为27.2%;私营商业为25.5%;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为1.3%。地方工业产品大部由国营商业实行统购包销;国营商业掌握了省外主要商品货 源,并按专业公司系统对原松江省所属县和原龙江省的兰西、肇东、明水、青冈、安达、肇 州、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等17个县进行商品调拨,控制了批发市场,逐渐形成以国营商 业为主体的统一市场。这时的哈尔滨轻化工业如五金、化工、电器、医药、纺织、日用品等 工业逐步发展,产品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商业部门的收购和供应量也大幅度提高。1955年国 营商业市内收购5900万元,市外调入21795万元,与1952年比较分别增长4%和8%。社会商品零 售额达到33429万元,比1952年增长26.2%。
    1956年完成了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业网点和经营额进一步缩小。商业、粮 食、供销社的经营机构进一步划细,计有粮食、百货、土产、医药、药材、五金机械、交通 电工、化工原料、纺织品、针织品、煤建、木材、石油、文化用品、烟酒(专卖)、食品、 蔬菜、水果、水产、饮食业、信托等20多个公司。到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47992万元, 国营、合作社商业占79%,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占20.7%,私营商业仅占0.3%。
    1958年“大跃进”时,对商业网点和人员大并大撤,一些合作商店撤并,人员转业。全 市商业网点由1956年末的12184个,减为2718个。1959年下半年,国民经济失调,市场上的商 品供应开始紧缺。1960——1963年间,先后有130余种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实行凭证 、票、券定量供应,一些商品的实际供应总量下降。以1959年社会零售量为100,1961年猪肉 为33.5;鲜蛋为24.8;酒为40;棉布为60;肥皂为53;火柴为67;搪瓷面盆为54;机制纸 为34。1963年后,市场商品供应的紧缺状况逐渐缓解,1965年基本恢复正常。这一时期,哈 尔滨对周围地区的商品集散面又有很大扩展。其批发供应范围,除哈尔滨市区外,还包括省 内1区(大兴安岭地区)、2市(大庆、伊春市)和31个县,成为全省4个经济区中供应范围最 广、业务量最大的一个。每年收购省内地方工业品额和调往省内外的商品总额,几近全省的 一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受到破坏,商业工作被冲击,正常流通渠道受阻,自 由市场被取消,多数商品供应再度紧张,被迫回头实行凭票、证供应。1972年全市商业网点 只剩2111个,每个网点负担供应人口超过900人,是建国以后网点最少的一年。批发供应业务 ,也因一度按行政区设置二级站,哈尔滨各工业品采购供应站改为松花江地区站,集散面缩 小,供应额锐减。至1972年4月重建哈尔滨工业品二级站,恢复了1966年前的按经济区的供应 范围。1973年哈尔滨工业品(百货、纺织、五交化、糖酒业)二、三级批发企业收购、调出 总额及占全省比重情况是:省内收购为63749万元,占61.9%;省外调入68443万元,占53. 1%;调往市外83792万元,占48.6%;调往省外9543万元,占63.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场充满生机,几度关闭的集市贸易市场又得以恢复 并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发展迅速,商品流通实行多渠道经营,市场繁荣活跃,商品吞吐量 进一步扩大。1978年全市商品总购进25.5亿元,其中从市外购进16亿元,占62.7%;商品总 销售27.6亿元,其中售给市外12.6亿元,占45.7%。1980年总购进30.4亿元,市外购进1 9亿元,占62.5%;总销售31.7亿元,销往市外12.7亿元,占40%。1985年总购进54亿元, 市外购进43.8亿元,占81.1%;总销售61.6亿元,销往市外26.9亿元,占43.7%。其中胶 鞋、铅笔、食糖、乳制品、亚麻布、提花毛毯、量刃具、石腊、油漆、电表仪器、原料药等 工业品还行销全国各地。市场商品供应充足。1985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33亿元,比1979年 12.2亿元,增长1.7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渐向多样化、中高档发展。据1985年居 民抽样调查,每百户拥有电视机89.7台;洗衣机53.7台,录音机43.7台,照像机12.3架 ,大衣柜88.3个,沙发123个,写字台60.6个。国营商业也有相应发展,设有各类专业公司 27个,并拥有年经营额超过1亿元,职工千人以上的大型批、零骨干企业。在市场上仍起着主 渠道作用。1985年国营零售额16.2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3.9%。
    二、商业网,点
    (一)清时期
    1909年(清宣统元年),哈尔滨民族商业889户,其中,年经营额20万卢布以上的大百货 店2户;货栈、批发店16户;较大的零售网点186户;中小杂货网点545户;街口商亭18处。主 要行业有粮业、杂货业、绸缎布匹业、磁器业、靛油染料业、玻璃器皿业、铜锡业、药业、 茶庄等上几个行业。专营批发或兼营批发的网点100多户。另有饮食服务业网点378户。商业 网点分布于傅家甸、埠头区、香坊一带。外商网点100多户,分布于今道里和南岗一带。主要 经营修筑铁路用木料、建筑材料等,以及粮油、毛皮、肉类、机电、石油和日用工业品等的 进出口业务,也有如秋林洋行开设的大百货店。
    (二)民国初期
    商业网点增多,行业分工渐细。1921年民族商业965户网点中,杂货业和绸缎布匹业为最 多,达661户,其次是五金磁器杂货(下杂货)业79户,大小五金业、油漆颜料业、磁器玻璃 器皿业23户,茶庄41户,中药业29户,西药业18户,书业(包括镌刻印刷笔墨业)38户,粮 业34户,其他42户。网点分布,设在道里的占65%,设在道外的占20%,南岗、香坊等其他区 的占15%。1929年各区民族商业网点迅速增加,分布也有了较大变化。当时哈尔滨民族商业增 加到7122户,分布在道外有4651户,占65.3%;道里、南岗1873户,占26.3%;马家沟117户 ,占1.6%;新安埠88户,占5.4%;顾乡屯97户,占1.4%。实际上形成道里和道外两大商业 中心区。道里区原为中东路所辖,是外国人和外商的聚集处;道外区为前吉林省滨江县所辖 ,中国平民小商户居多。两区的商业经营特点及方式截然不同。道里区趋于欧化,购销货品 ,多注重于社会上层人士消费需要,主要从事各种贵重商品的零售活动和进出口业务。道外 区则较多民族特色,其货品除供应城市各阶层生活需要外,更多的是经营农村所需用品,零 售批发兼营,北满各地商号来哈购货者,多集聚于道外。
    (三)东北沦陷时期
    中国民族商业网点起伏很大。1932年全市网点较沦陷前有所下降,至1935年末,基本上 恢复到1929年水平。其中道里区2485户,道外区3929户。有杂货业、鱼菜肉业、电料业、鲜 货糖食业、杂货代理业、中西药业、金银首饰钟表眼镜业、布匹绸缎业、鞋帽业、新衣估衣 业、钱粮业、饭店旅店业、书籍文具印刷业、理发澡塘业、麻袋业、皮革业、杂酒业、木业 、铁厂铁炉业、运输业、针织业、染业、铜铁铝业、典当业、旧物业、五金磁席业、山货业 、缝纫业、粮米钱庄业、棉织业、木器业等30多行。1937年后,随着伪满经济统制的不断强 化,商业网点开始减少。到1941年,民族批发商全被“生活必需品配给会社”等所代替,不 能继续经营;零售网点也大大减少,商户被强行组成“组合”,归并为12大类1428个网点。 棉布丝绸业组合115户,鞋帽业组合348户,服装业组合130户,五金业组合64户,金银首饰钟 表眼镜业组合71户,妇女儿童用品业组合30户,棉花业组合135户,毛织物业组合81户,杂货 业组合103户,煤炭业组合257户,木材业组合70户,石油业组合24户。
    外商网点中,日商发展迅猛,俄商及其他外商日渐衰落。1936年,全市1985户外商网点 中,日商达1521户,比3年前增加1174户,占外商户数的76.6%。
    (四)抗日战争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商业网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1946——1949年,私营商业的坐商网点 常在八九千户之间,其中一半是经营批发业的。行商与摊贩近两万户。在此期间,公营商业 网点开始建设。起初,为稳定市场,打击私商的囤积居奇、投机倒把、高抬物价等不法行为 ,政府相继成立了公营东兴公司、东济公司、民生公司、百货公司及其下设的若干门市部等 ,为以后的国营商业奠定了基础。至1949年末,有网点142个,人员3023人,基本上控制了粮 食、布匹、油、盐、柴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保证了市场供应和物价的稳定。
    (五)建国后
    1951——1955年,国营商业网点建设发展较快,私营商业网点逐渐为国营商业网点所代 替。1952年国营商业网点已达526个,14900人,至1955年又增至681个,20919人,其中分布 于各主要街道的大型百货零售商店已有10个。这期间,除在市区积极扩大零售网点外,省和 市直属的二级批发、三级批发网点也纷纷建立,基本形成了二、三、零的3级商业网络,全面 控制了批发业务和近50%的市场零售。这时期,私营商业则逐年减少。私营坐商1950年8755户 ,1952年减为4584户,至1955年又减至3865户。个体商贩由16389户(1950年)减为917户。 行商由3000多户减为100余户。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私营商业大部分组成公私合营和合作 商店,个体商贩也多数组成合作小组,私营商业基本解体。国营商业网点又有大幅度的增加 。1958年国营商业网点814个,29388人,1961年发展至1563个,47980人,在市区市场上基本 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全市零售商业网点与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每千人只有0.4 个网点(1952年平均每千人拥有网点5.1个)。虽有大型国营商店承担了大部分购买力,但 群众购买商品甚为不便。
    (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979——1985年,国营商业网点无大增加,新的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网点和从业人数迅 猛增加。至1985年各类商业网点总数达32991个,是建国以来商业网点最多的时期。其中国营 商业网点1439个,人员68117人,全市较大的批发企业和大中型零售网点,仍为国营所占据; 集体所有制(含供销合作社)网点9497个,145587人。恢复和发展了各种交易市场154处,占 地15万平方米,有证个体商贩2.2万户,2.9万人,除集中于各农贸、专业市场外,散布于 全市大街小巷。零售业网点与城市人口间的比例,亦有较大增长,平均每千人拥有网点3.8 个,已接近1952年的水平。
    
    三、主要商业街区
    50年代初,日用百货、五金交电、化工染料等行业的大、中型零售网点多分布在道里区 石头道街、中央大街、尚志大街;道外区靖宇大街、景阳街;南岗区奋斗路与大直街中段地 域。1958年后,商业网点除上述3区中心地段较为集中外,又向偏僻的地段延伸扩张。与此同 时,在边远市区的动力区、南岗区和兴路、学府路一带;香坊区红旗大街一带;道里区顾乡 一带;太平区三棵树一带还增加了与工厂区、居民集中区相适应的商业网点。1979年以后, 国营商业与集体商业、个体商业相配合,正在建立起“三环式”(外环、中环、内环)的商 业网络。其中商业网点最为密集的街区有5处:
    (一)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
    位于道里区,北起松花江畔,南接新阳广场,南北长3华里,是哈尔滨中外商户最集中, 形成最早的一条商业大街。民国前期,此间大商户多属欧洲人,以俄商居多;后来日商跻身 其间。中国商号则多数是小型店铺和饮食服务行业。建筑物多为欧式风格,顾客也以外侨居 多。在此设店的外商中,较大商号有俄商秋林洋行五金日用品商店,波兰人开设的专营杂货 的远东商店和专营各种乐器的灭洛吉牙乐器店,匈牙利人开设的钟表店,丹麦人开设的金银 首饰店,以及日商大批发商松浦洋行。在这条街上,充斥着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 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丝织品、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以及各 国的干鲜果品,俨然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缩影。饮食服务行业也很发达,饮食店、旅店、酒巴 、舞厅十分集中,仅西餐馆即达30家,占全市西餐馆70%以上,有十几家餐馆附设有舞厅。大 街两侧东西各10余条街道亦为商业店铺所覆盖,形成全市繁华的商业中心。
    建国后,外籍商户逐渐为我国营商业所取代,网点遍布全街,纵横交错,不同规模的各 类百货商店、服装商店、副食品商店、大小饭店、书店、药房、冷饮、舞厅,以及照相、理 发、洗染、加工、修理等服务行业,直贯全街南北,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商业群。此外,从江 畔到新阳广场东西两侧15个街口,各式摊点星罗棋布。大街北端的防洪纪念塔广场,春夏秋 3季开设早市、夜市。1985年底这条街上共有坐商和饮食服务固定门点120余处。其中大型国 营骨干企业有第二百货商店(原道里秋林公司)、妇女儿童用品商店、服装商店、旅游毛皮 商店、床上用品商店、中央大街副食品商店、东风百货商店,以及五金、交电、乐器、唱片 、自行车、缝纫机、中西药等专业商店。还有著名的哈尔滨宾馆(原马迭尔宾馆)、华梅西 餐厅、松滨饭店、松花江理发厅、松花江旅社等饮食服务企业。
    (二)尚志大街(旧称新城大街)
    解放前,为中国商人在道里开设店铺的主要商业街道。1939年有大小商业网点50多户, 同发隆、洪盛隆、公和利、恒顺昌、福丰号等大百货店,日升恒呢绒绸布店,仁顺兴、永升 泰、信昌泰、德源泰、德昌行、德兴东、德兴昌大五金行及大德堂药店、真美照相馆、鲁信 茶食店、新华楼饭店等都设在这条街上。街中段还有英商满洲股份公司、帝国化学工业中国 有限公司及欧罗巴旅馆。大街南部两侧是五金、交电、化工行业集中的地方。东北沦陷末期 ,大商号纷纷倒闭,商业一度衰落。建国后,逐渐复兴。新增设的国营商业有电工批发商店 、交通器材批发商店、油漆采购批发部、染料批发部、道里化工商店、尚志药店、尚志鞋帽 店、尚志食杂店、信托贸易商场、北来顺饭店(原永安号旧址)、道里菜市场、市场百货商 店等。地处尚志大街东侧横街的透笼街西段,1980年辟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建有铁制大棚 3栋,计3070平方米,售货摊亭近300个,场内有固定业者650人。1983年以来,年平均农副产 品上市量1.8万吨,贸易额2900多万元,日客流量8万人次。
    (三)地段街、石头道街
    两街成“L”形接连,是道里东段的繁华商业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商号较集中。1914年 日巨商高岗号在地段街开设分店。1917年兼田洋行在石头道街开业。1921年设在这里的日本 商社近40户。到1939年日商在这里开设的丝绸、布匹、洋杂货、食品杂货和服装、鞋帽、书 籍、钟表、药房店铺120多户,其中较大的百货店有登喜和与丸商,还有贸易馆大兴号、第一 商团商事部、近泽洋行、中村、林兼、松岛商店等。中国商号,则多数是中、小型的。解放 后,人民政府将登喜和、丸商旧址改做集团商场,并在此设立东北贸易总公司营业部,加上 一些私营商业恢复经营,又新建起消费合作社,这里又成为商业主要街道。建国后在此设立 第一百货商店、第一副食品商店、新华书店、朝鲜民族商店、地段街副食品商店等。1978年 以来,集体、个体商业纷纷开办,为这条商业街道增添了新的活力。紧邻第一百货商店的透 笼街,1980年辟为道里家具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产品除销本市居民和附近县 镇外,还远销北京、天津、大连、长春等地。1983——1985年,产品达150多种,月成交额近 百万元。
    (四)靖宇大街(旧称正阳大街)
    位于道外区,是民族商业集中、历史悠久的重要商业街道。在西起景阳街,东至二十道 街长近10华里的干道上,布满数百家大小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解放前哈尔滨的民族商业 大户,如同记商场、大罗新、益发和、洪盛永、大昌隆、同义庆等大百货店,世一堂、大德 堂药店,老鼎丰茶食店,泰来仁鞋帽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新世界饭(旅)店,三友照相 馆,新新浴池等或排列在正街,或设于干道两翼。靖宇大街的一些商店在经营上,多为前店 后厂,有许多久负盛名的传统品种,如老鼎丰的月饼、大罗新的糕点、正阳楼的风干香肠、 松仁小肚等,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历久不衰。地处靖宇街头道街以南的延爽街农副产 品贸易市场,建国前是哈尔滨四大市场之一,其干鲜果交易量占全市2/3。
    建国后,这里仍是道外区最为繁华的商业大街。其商业网点布局,以中小商店为主,大 型综合性商店为辅,专业性商店亦较多,除同记商场、第四百货商店等大型综合性商店外, 中小型专业商店林立。有专营文教体育用品的向阳商店,经营皮货的向阳毛皮商店,经营结 婚用品的婚庆用品商店,经营收录机、电视机的美乐商店,经营钟表眼镜的亨得利表店,还 有宝昌源鞋帽店、应季时装店等。饭店也颇具特色,如天津包子铺、馅饼部、下水部、水饺 部、烧麦部等,全市闻名的三八饭店也开设在此。另外,温泉浴池、闻清泉修脚所、三友照 相馆、天泰昌茶庄、中西药店、工艺美术商店、印刷装潢、维修、零配件商店等,应有尽有 。改革开放后,十里长街及两厢街道集体、个体商店大批兴起,商业网点更加密集,每天客 流量达20多万人次。
    (五)奋斗路(旧称国课街、义州街)、大直街商业区
    位于南岗区,以秋林公司为中心点,北起长途电话局,南到花园街,西起北方剧场,东 至吉林街。旧中国此处俄商较多,商业有秋林公司、莫斯科商场等,旅店有新哈尔滨旅馆( 今国际旅行社老楼),毗邻有南岗市场。建国后扩建了秋林公司,并设有国营第七百货商店 、奋斗路副食品商店、新华书店、医药商店、文教用品商店、江南春饭店、健民浴池。商业 、饮食、服务业网点较多。修表、洗染、理发、照相等各业齐全。1979年后,商业网点增加 ,商业街道延长,新建了地下商场,街道两旁布满大小店铺,为省内外闻名的商业街道。与 奋斗路西边平行的建设街,1979年重新辟为综合市场,设有售货台700余平方米,固定商贩4 00多人。1983年以来进入市场的鲜鱼、水果、蔬菜、山海杂货来自24个省市,年均上市总量 达280多万斤,日客流量10万人次以上。
    几十年来,一些新、老商业街在兴替变迁。香坊安埠街在旧中国时是著名商业街,因为 在市内建成最早,旧称“老哈尔滨”,数里长街,商铺鳞次栉比,著称一时。随着城市规模 的发展和市中心转移,现已变成了香坊区的一个地区性小型商业街道。而平房区的新疆街, 动力区的大庆路,南岗区的和兴路,太平区的东直路等则随着人口增加,发展成为新的商业 街道。
    四、主要商店(场)
    (一)同记商场
    位于道外靖宇街西段。其前身“同记”在今南头道街,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1927年新建场址于此,为民族资本家武百祥等集资创办。是哈尔滨较早实行资本主义管理 方式的商号,有一套较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商场成立业余学校培训职工;讲究商品宣传、 实行明码实价;强调店员的服装仪表和服务质量;注重商品信息等,在商界闻名遐迩,被称 为“百货业的骄子”。1955年公私合营时,营业面积1500平方米。1981年原址翻建,1984年 营业面积扩大到3700平方米。店内设有13个营业部,经营百货、针棉织品、呢绒绸缎、布匹 、男女时装、童装、鞋帽、五金器皿、家用电器、家具、儿童玩具、钟表眼镜、照相器材、 文体用品等54个大类1.2万余种商品。商场还兼营批发业务,附设一个文化用品商店。全商 场平均日销售额10多万元,日平均接待顾客6万人次,1985年卖钱3562万元。是哈尔滨乃至东 北地区的著名老字号商店。
    (二)秋林公司
    始建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原设在香坊区,后移至南岗奋斗路和东大直街交叉口 处,是沙俄巨商在中国所设分号。起初经营上主要以进出口农机、钢材、木料等大宗批发为 主,零售店内主要经营高档商品并附设有欧式主、副食品加工厂。店内所售大面包、西式点 心、酒糖、大虾糖、肉类灌制品、俄斯克和黑豆蜜等色杂酒,颇有名气。顾客多为外侨。19 45年由苏联外贸部接管,实行苏联的企业管理方式。1953年移交中国。1979年以后,企业面 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已发展成为一个前店后厂、零售兼批发的大型综合性公司。经营商品以 高、中档为主,营业室多次扩建,楼层由原两层,增加到地上四层地下三层;面积由2000平 方米增加到1.5万多平方米。设有12个商场,并附设友谊商店、华侨商品供应商店、批发部 、食品厂、糖果厂、服装厂和园艺场。商店经营品种3万余种,平均日接待顾客达10余万人, 1985年销售额1.5亿元,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三)第一百货商店
    是全国十大百货商店之一。建于1947年,原称百货公司道里分公司,1947年由道里十二 道街迁往石头道街和地段街西南角交叉口处,1953年改称第一百货商店。为解放后黑龙江省 建立的第一个大型国营百货商店。60年代初进行了改造扩建,营业室在地段街一侧延长到石 头道街透笼街口,营业面积达1.1万平方米。以经营品种齐全而著称,经营品种近3万种。商 店下设服装、纺织、针纺、鞋帽、电讯、杂品、食品、钟照、家用电器、家具器皿、大小五 金、文具文艺、儿童世界等13个专业商场。商店从全国各地轻纺工业3500多个厂家直接进货 ,还和广州南方大厦、百货商店联合创办联营百货商场,专营广州地区名优特产品。1985年 销售额1.5亿元。连续多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进企业。
    (四)第一副食品商店
    建于1956年,位于地段街和石头道街东南角交叉口处。1979年翻修扩建,营业面积2200 平方米。以副食品品种齐全、保证质量而著称。货源近自本市、本省,远至北京、天津、上 海、武汉、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市,与全国270多个厂家有进货关系。从山珍海味到风味小 食品,从礼品食品到日常副食品,经营齐全。1985年经营品种达1500多种,销售额2000万元 。为全国十大副食品商店之一。
    (五)正阳楼肉制品厂
    位于道外大新街中段(北三道街设经销部),于1910年(宣统二年)开办。原名为京都 正阳楼肉制品店,前店后厂,生产有北京风味的肉制品。生产的风干香肠、熏鸡、小肚等产 品品质优良,驰名省内外。1956年公私合营后,保持与发展了风味特点。1979年后多种产品 获优质奖。风干香肠、参芪肠获国家银质奖。
    (六)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
    位于道外南极街东段,前身为英商1913年开办的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公司,又称鸡鸭公 司,收购北满及内蒙地区的家畜、家禽屠宰冷冻出口。屠宰、冷冻能力很大。1916年建成40 00吨容量的冷库。1947年由东北贸易总公司接管,改称东北鸡鸭公司。建国后多次扩建,以 屠宰生猪为主。除屠宰、冷藏外,增加了肉制品、生物制药等生产项目。1964年定名为哈尔 滨肉类联合加工厂。40年代末到60年代为国家重点出口肉生产厂。现在生产能力为年屠宰生 猪180万头,加工肉制品2500吨。冷库容量9500吨,为哈尔滨肉类食品的主要生产厂。生产的 肉制品,1979年以来获多项优质奖。
    (七)老鼎丰食品厂
    1911年(宣统三年)建厂。1923年12月于道外靖宇三道街开办老鼎丰南货茶食店,前店 后厂。是哈尔滨市最早的糕点厂家之一。生产中式各种糕点,选料精良,工艺考究,风味特 色很有名气,在日本和国外华侨中颇有影响。1956年公私合营后,生产量扩大。生产的月饼 尤为著名,有40多个品种,200多个花样,曾进入北京、天津市场。从1980年到1985年,老鼎 丰有9种产品被评为省、市优质产品。“老鼎丰”牌川酥月饼、蜜制月饼,1981年荣获国家银 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