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政务工作

  一、政策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各省委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视配合中心工作进行调查研究。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江、黑龙江两省的调查研究机构是省委办公室。调查研究工作主要题目是土改后的阶级变化、农村互助合作运动、恢复和发展经济等内容。1949~1954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委办公室深入各县,就农村各阶层经济变化情况、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调查,向省委提出正确贯彻政策、搞好农业生产和如何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报告。与此同时,松江、黑龙江两省委依照东北局的部署,开展对地方工业大规模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上报东北局。
    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1954~1957年省委办公厅就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农业场效应管保收、灾区生产自救、粮食市场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提供省委领导决策参考。1958年1月,省委决定成立省委政策研究室。1958~1962年间,省委政策研究室参与对城乡人民公社情况的调查研究,并负责对城市人民公社的组织指导工作,于1959年,向省委提出了《关于办好城市人民公社的问题》的报告。在“大跃进”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调查研究工作重点是贯彻《人民公社六十条》等问题,1961年1月,省委政策研究室在兰西县进行调查,总结了红光公社友谊管理区以革命精神战胜困难和红旗公社长安管理区在困难面前畏难松劲的两种典型,以《两种态度两种结果》为题向省委写了报告。同年,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委主管部门还就工业贯彻“八字方针”、企业领导制度、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农业机械化、粮食定购、农村整风整社,城乡购买力和商品供应、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别写出报告,供省委领导决策参考。1962年, 还就城镇人口下放、县机关单位职工小开荒、移民新村、压缩农村非农业人口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963~1965年,随着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发展,调查研究工作重点转向社教运动。1967年1月,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省委政策研究室被迫停止工作。1973年6月,省委恢复了政策研究室。1973~1975年,先后进行了关于哈尔滨市落实政策问题的调查、哈尔滨市直属局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1975年10月,省委决定政策研究室与省委办公室合并。
    1980年12月,为了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省委决定重新设立省委研究室(不久改称政策研究室)。1981年,完成了虎林县被选农机包耕联产责任制的调查;哈尔滨轴承厂以生产为中心,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调查;齐齐哈尔市工厂企业在调整改革中,党委怎样领导职工真正当家作主问题的调查。1982年12月,政策研究室参加了省委书记陈俊生率领的调查组,就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到嫩江地区进行调查研究。1983年,对全省县办工业进行了调查。1984年围绕企业整顿和进一步完善农村包产到户进行调查研究。同年3月,根据省委决定, 从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经济研究中心等部门抽调干部组成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办公室,提出并经省委批准了《黑龙江省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规划》。1985年,完成了《黑龙江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初步设想》初稿。同年9月,省委常委会议听取汇报后,下发省直各部门和各地、市、县征求意见后,形成《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战略(修改稿)》。与此同时,对全省机械工业调整、齐齐哈尔市工业系统实行全行业财务包干经济责任制、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富锦县怎样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番、榆林橡胶厂党委坚持对青年工人做好8小时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师范教育问题、调整企业内部工资关系、国营农场经济发展情况和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分别写出了调查报告和总结材料,供领导决策参考。
    二、党史研究
    1959年3月,省委党史研究所成立。随即着手搜集地下党组织保存下来的革命文献、书刊及日伪档案等文字资料,到省内外特别是省内老根据地访问革命老干部、革命群众,搜集口述资料。编写出从党组织建立至1945年的地方党史大事年表,为编史作了准备。1960年搜集党史资料2 156件,由东北抗联负责干部撰写的回忆录145件。1960年5月~1962年5月,省委党史研究所搜集1923~1943年的党史资料2 402件。编写出《中共黑龙江省地方党史(民主革命时期)》草稿,经过修改形成初稿,共4章,约15万字。并组织力量编写了《东北地方党的活动大事记》。1963年6月,完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四、五、六、七军历史资料初稿的编写工作。1964年4 月,根据中央宣传部《关于搜集整理朝鲜同志参加中国革命运动历史资料问题的指示》,省委从省直机关和有关市、县抽调干部组成调查组,分两批调查了96名抗日烈士(其中朝鲜烈士32 人)的事迹。编写出东北抗联第三、四、五、六、七军军史资料修订稿,同时编写出《东北抗日联军统制系统表》。1965年1月,省委党史研究所改名为党委党史资料研究室。此后,便以“黑龙江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为重点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省委党史研究所自成立到1966年5月,共复制革命历史文件2 500件,访问老干部、抗联老战士和知情者700多人次,记录500多万字口述资料。翻译了内部出版的《朝鲜革命史》《游击队员回忆录》等100多万字朝文资料,和“满洲共产党之研究”等100多万字日伪资料。1966年5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史资料移交省档案局。1973年8月,党史资料研究室恢复,但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并未进行。
    1979年3月,党史资料研究室改为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同年编写了《东北抗日烈士传》,共3辑,收录103位烈士传记,约60万字,分别于1980年、1981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新成立不久的地方党史研究所把编写东北抗日联军史的任务纳入计划,并列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同年8月,在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下,东北三省社科院就在东北三省协作编写出一部完整的、准确的东北抗日联军史问题进行研究,并向中央写了请示报告。在得到中央指示后,成立编史领导小组,制定了计划,明确了任务,进行了分工。开始着手编写《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1981年3月,省委决定地方党史研究所从省社会科学院划出, 恢复省委党史研究所,专门从事党史研究和地方党史编写工作。同年5月,省委根据中央办公厅有关文件的要求,决定成立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之后,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逐步开展起来。1982年3月开始,对全省各地400多名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普遍进行了调查。到1983年5月,省委征集办征集到中央领导人著作、题词、照片50多件,老干部回忆录87篇62.1万字,革命历史文件、文物26件。1984年8月,东北三省党史资料专题座谈会召开,会上交流了征集工作情况和经验。同时,对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交办的、由黑龙江省牵头与吉林省协作承担的三个专题——《建党初期马骏到宁安、哈尔滨、吉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的情况》《1923年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和建党的情况》《吴丽实到哈尔滨、长春从事革命活动和建立北满地委的情况》进行了核定后上报中央征委会。1985年1月,省委党史研究所与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合并,建立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同年,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征集到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资料1 170件。各市、地、县征集到的文献资料、回忆录、访问录据不完全统计,共674件,历史照片和文物1 409件。至1985年底,全省共整理大小专题资料412个。《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经过几年的工作,到1985年末,共形成征求意见稿五章,约45万字。此外,编写出《黑龙江人民革命斗争大事记(民主革命部分)》初稿;共出版《黑龙江党史资料》四辑。
    三、人民信访
    1951年6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据此,松江、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人民接待室和群众意见箱。特别在受理信访、案件办理、检查催办上,两省委高度重视,并要求各级党政部门把群众来信来访作为一项经常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来抓。1952~1953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委根据党中央、东北局的指示,从处理人民来信入手,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斗争。1954年合省后,省委进一步加强了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开始配备专职信访工作干部。这一年,仅省直24个单位和31个市、县及9个森林、工矿企业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9 878件次。1955年,全省群众来信4 935件,来访702人次。1956年,全省群众来信8 134件,较1955年增加64.8%;来访1 676人次,较1955年增加111%。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全省群众信访总数比1957年大有减少。
    1960~1963年,由于“大跃进”的后果和3年自然灾害等因素,群众信访又大量增加。1963年,进京上访达6 372人次,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群众进京上访的第三位。为适应人民来信来访工作量大增的状况,做好繁重的信访工作,省委一名书记分管信访工作。1964年,针对群众来信来访显著增加的严重情况,省人委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各部门在分析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重点问题上,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把群众提出的切身问题,集中地成批地解决。经过一段时间深入细致的工作, 情况逐渐缓和下来。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初期,全省党的组织遭到破坏,信访工作一度止。1968年末,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室下设信访组,承担信访工作任务。1969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5万件次;1970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万件次。1971~1974年,全省群众信访量一直很大,每年都达到2.6万件次至3万件次。来信来访反映的除运动中发生的问题之外,多数是精简遗留问题,劳动就业和生活救济等问题。同时去北京上访的人数增多,每年都在1 000人次左右, 1971年居全国第四位。到1975年,进京上访的人数居第六位。在黑龙江省的下乡知识青年到国务院知识青年办公室上访的居全国第一位。全省信访积案很多。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省委为了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于1978年5月成立了省委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同年6月经省委批准,将省信访处升格为省信访局。同年末,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11.03万件次,超过常年的3倍以上。在案件办理上实行分级负责、归口办案。到1978年末,全省共收到群众来信来访32.3万件次,由省办理的案件11.03万件次。为完成繁重的信访工作任务,1979年2月,省信访局改称省委、省革命委员会信访办公室,在此期间开展了清理信访积案的大会战。应由省里处理的,特别是一些在要案,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办理。1980 年10月18日,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亲自主持常委办公会议,研究处理了国营伟建机器厂家属厂女工要求转制和国营农场知识青年要求返城集体上访案。到1980年,全省处理各种积案达60万件。此后,群众信访量逐渐减少,信访工作秩序有所好转。1981年3月,建立了信访收容遣送站,负责收容、教育、管理和遣送住站上访人员。5年中,劝阻越级上访3 762人次,收容1 866 人,对无理取闹的送公安机关依法拘留5人,劳动教养17人。信访收容站的建立,使正常的信访工作减少了扰。1984年8月,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的规定》,为做好新时期全省信访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年,省信访办还对负责承办的案件,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方法,到基层工作400个工作日,办案984件次。全年立案530 件(其中中央交办的114件),结案414件,结案率为78.1%,比1983年提高了20%。1985年,许多县一级普遍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信访网,有的县实行了信访工作承包责任制,有的企业实行了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较普遍的把信访工作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规划之内,使信访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