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黑龙江省总工会
一、组织沿革
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6年1月),以俄国革命工人为主的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成立,有大批中国铁路工人加入联合会。1918~1919年,中东铁路工人举行3次全路大罢工,反对继续控制中东路的沙俄残余势力,要求政治经济上的合法地位和民主平等。在斗争中,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发起成立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成为黑龙江地区中国工人最早的工会组织。
1923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建立党组织后,深入群众,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工会组织。1925年3月,哈尔滨车夫举行同盟罢工,成立车夫工会。10月,中东路职工联合会成立,在各站段设32个分会,中国铁路工人4 073人参加了联合会。
1928年3月9日,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制定秘密工会章程,并对发展秘密工会的条件做了具体规定。是年9月以后,工厂、铁路、印刷、海员、矿工中都建立了工会组织。
1930年3月,哈尔滨成立皮鞋工人工会。在皮鞋工人罢工斗争的影响下,其他各行业工人相继举行罢工。在罢工中,很多工厂工人成立工会,全市工会会员达1 000余人。
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东北以后,直接由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秘密工会(又称“赤色工会”)已发展会员142人,包括中东铁路、制鞋、烟厂、平民工厂、海员、船夫、印刷、玻璃厂和呼海铁路工会的会员。此后,黑龙江地区工会组织继续发展,并在这一基础上成立了满洲总工会筹备处,秘密工会会员发展到243人。
1933年4月,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哈尔滨电业工人举行大罢工,反抗日伪当局的奴役和压迫。同年6月,满洲总工会筹备处在哈尔滨成立。哈尔滨总工会也进行改组。在满总筹备处的组织发动下,哈尔滨皮鞋、印刷、电业、中东路加油工人都爆发了罢工或示威斗争,并取得部分胜利。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有工会干部9人,包括哈尔滨、鹤岗、下江金矿和呼海路、东宁在内的赤色工会会员,共有243人。到1934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镇压,城市工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黑龙江地区工会几乎完全停止了活动。
1937年4月中共哈尔滨特委再次遭到破坏以后,黑龙江地区城市工会组织从上层到基层几乎全被破坏。1943年,中国共产党从关内抗日根据地派干部秘密进入黑龙江地区城市,重新集结工人力量,恢复了党和工会组织。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黑龙江地区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组织起来,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工厂企业普遍建立工会。
1946年10月,哈尔滨市职工总会成立。1948年6月~1949年5月,黑龙江、嫩江、松江、合江四省职工总会相继成立。1949年5月,四省职工总会随之合并为松江省职工总会、黑龙江省职工总会。1946~1954年,在黑龙江地区先后存在5个省级工会。1953年6月,黑龙江省总工会改称黑龙江省工会联合会。
1954年8月,黑龙江、松江省合并,两省工会联合会随即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工会联合会。至此,黑龙江地区各省工会组织统一为1个省工会组织。
1955年11月,黑龙江省工会联合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1959年2月,省工会联合会改称省总工会。至1985年,省工会共召开五次代表大会(1968年12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召开的省革命工人首届代表大会,后经省总工会决定,未被列入省工会代表大会序列)。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组织受到冲击。1967年2月,省总工会和全省各级工会组织被造反派接管,原工会领导人被迫停止工作,工会组织停止活动。1968年12月,在工会组织被“砸烂”后,黑龙江省召开革命工人首届代表大会,通过章程,选举省工代会委员会。1972年8月,省工代会解散。
1973年6月,黑龙江省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市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省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全省各级工会组织至此已完全恢复。
1979年3月,黑龙江省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1983年12月,黑龙江省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市召开。选举产生黑龙江省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
1954~1985年,省总工会先后对省内6个地区派出机构,设立地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地区工会工作的领导。到1985年,黑龙江省总工会直辖10个市总工会;4个地区工会辖67个县级工会。其中包括6个县级市工会。省级产业工会也在发展中壮大,从1954年的16个增加到1985年的28个。
二、工会建设
1947年,黑龙江省28个县有会员23 744人。1952年11月,黑龙江、松江两省在推广沈阳五三工厂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和整顿基层工会工作秩序的工作。1954年,松江省、黑龙江省两省合并后,全省有会员86万人。通过建立工会正常工作秩序,全省各基层工会工作基本上转移到以生产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956年,开展了基层组织的民主选举工作。全省21个市县,已有1 402个基层工会改选完毕。1961年,全省职工总数为295.1万人。 1962~1963年,黑龙江省各级组织着手解决基层工会干部队伍薄弱和领导核心不健全的问题。1965年全省工会会员有1 552 951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黑龙江省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遭到空前摧残。各地方工会被工代会代替。
1973年,从省到各市(地)县开始重新整顿和恢复工会组织。
1978~1984年,黑龙江省总工会按照全总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整顿工会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精神,在全省开展整顿建家活动。1980年全省工会会员为3 818 632人。1985年全省工会会员5 345 303人。在所有制性质上,到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为5 322 494 人,占职工总数的69.38%;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为2 346 385人,占职工总数的30.58%;各类合营企业单位职工为31 232人,占职工总数的0.40%;在职工年龄上,35岁以下的中青年职工占绝大多数;在文化教育上,全省152万职工补习初中文化课合格,占应补对象的86%,107万职工补习初级技术课合格,占应补对象的87%;在专业技术上,专业技术人才在职工中的比例增大,1985年全省地方全民所有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70万人。1985年8月,省总工会在绥化市召开全省小型企事业工会整顿建家座谈会。到1985年底,全省整顿建家工作基本情况和成果是:全省已验收合格的职工之家15 629个,占全省25 308个基层工会的61.7%。通过整顿建家工作,基层工会领导班子切实得到加强。1985年,基层工会35 310个,工会小组395 939个。全省专职工会干部30 120 人,兼职工会干部32 039人。
三、民主管理
黑龙江地区职工群众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最早实行的是企业管理委员会制。1957年以后,黑龙江省工厂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1966年以前,企业试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1979年以后,企业恢复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工会组织对企业管理实行民主参与,参与工作的范围很广泛。在40至50年代国营合营企业、私营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和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企业签订双保合同的工作,50年代后期由黑龙江省职工首创的“两参一改”经验的推广工作是其主要内容。1958年春,以庆华工具厂、建华机械厂为主体的几个基层企业职工在改进企业管理和领导作风的试点中,创造了“两参一改”的新经验。
1978年后,黑龙江省逐步开展对企业行政领导干部的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工作。1983年6 月,全省有10个市地工交、基本建设、农林、财贸等系统的基层企事业单位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占全部企事业单位的92%。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民主管理体制的企业已达65.4%。与此同时,全省民主评议选举企业领导干部的工作也在各地普遍开展起来。1983年底,全省有35.6% 的企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8.4%的企业民主选举厂长。到1985年,全省已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的企事业单位达19 59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15 172个,其余为集体所有制单位。实行民主选举基层行政领导人的单位为7 676个,民主评议基层行政领导人的 单位为12 973个。
四、技术协作
1979年7月,省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有组织、有领导的职工技术协作活动在全省范围全面展开。由省总工会牵头组织的省先进技术服务队深入12个城市,以交流、攻关为主要形式,开展了重点新技术的推广:50年代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和五一织布工作法;60年代推广汽车水箱抽换整根水管工艺;70年代推广远红外烘干新技术;80年代推广锌基合金模具技术等。解决技术关键447项,实现技术革新3 365项,为全省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轻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职工生活
1961~1962年,省总工会召开3次全省工会和城市职工生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办好互助储金会,开展群众性互助活动,加强职工困难补助工作,为职工解决实际生活困难。1964年,全省接受困难补助的职工为361 667人,补助总金额为1 439万多元。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困难补助工作改为由行政管理。1979年以后,这项工作才又归还工会组织管理。1980~1985年, 全省各级工会共补助生活困难职工3 070 322人次,补助总金额为168 318 094元。
1981~1984年,全省各级工会组织,以贷款扶贫为主要形式,开发贫困职工家庭劳动力资源,同时创造庭院经济扶贫和基地辐射扶贫等方式,4年间有2万名职工通过工会组织多门路、多渠道的帮助实现脱贫,有的初步富裕起来。到1985年,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在组织职工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加强劳保福利工作。全省工会系统办托儿所、幼儿园、哺乳室9 241 个,受托儿童409 143人。疗养院所124个,床位1万余张。职工互助储金会84 424个,参加人数为300余万,储金总额达4 600多万元。
六、工会活动
(一)劳动竞赛
1949年末,黑龙江、松江省两省职工开展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1950年10月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1951年7月,开展了增产节约竞赛;1953年,开展了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都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创造的增产节约价值为1 623亿元(旧人民币)。1956年1月,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全省产生先进生产者133 281 人。全国劳动模范、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铣工苏广铭等人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成为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先进生产者的典型代表。1956年,全省共推广先进经验4 051种, 涌现出各行各业的先进生产者13万人,全省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林业)比1955年增长18.3%。在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中,全省各级工会大力组织职工群众进行技术革新,提合理化建议。全省职工一年中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0万多件,其中一半被采纳,创造价值1 489万元。1963年,全省开展以“五好”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省职工还以大庆石油工人杰出代表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学习大庆经验,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
从1979年起,全省各级工会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动员广大职工,广泛深入开展“为四化立功”和“双增双节”竞赛活动,并根据新时期特点,对竞赛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更加重视产品质量、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科技进步和市场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劳模表彰
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是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宪法的规定,对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突出贡献予以认定和奖励的一种法律行为。工会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和实施。
1949~1954年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表彰的嫩江省、黑龙江省六届劳模共6 182人,先进集体共113个。
1950~1979年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共765人,集体266个。
1954年,黑龙江、松江省两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到1985年,全省召开5次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共表彰省特等劳动模范(劳模标兵)、劳动模范6 677人,集体2 698个,选出全国群英会代表363人。
1955~1985年省劳动模范命名表彰会议表彰的先进生产者、工作者被命名为省劳动模范的共4 642人,集体747个,选出全国群英会代表170人。
(三)文体教育活动
从1946年开始,工会组织在黑龙江地区全省职工中进行了时事、抗美援朝、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治教育。50年代开展扫盲教育,从1958~1973年开展和组织职工学习毛主席著作持续了近20年。
1978年后,以振兴中华为内容的读书活动掀起了高潮;1981~1985年间的“五讲四美”和“四有”教育活动,加速了职工文化素质提高和队伍建设。截至1985年12月末,全省市级工会主办6所职工大学,共有教职工572名,专职教师306名。培养各方面人才112 305名。1983年, 全省基层企事业单位职工主办的职工大学和大专班为168所,到1985年有学员32 343人。1985年全省职工参加业余文化技术学习的人数为545 356人,其中在各级工会办的业余学习的人数为89 125 人。各级工会共办职工文化技术学校483所,教师(包括兼职)3 176人。全省有读书自学活动小组89 871个,参加读书自学的职工为1 321 668人。
到1985年,全省有文艺创作组2 390个,参加活动的职工12 603人,创作作品2 500多件,创作并演出文艺节目3 400多个。从1956年8月~1984年5月,全省举办了二届职工运动会。1985年9 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并夺得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4枚,获奖牌数在全国参赛的32个单位中名列第9。男女篮球队荣获精神文明队称号,并进入全国前8名行列。
(四)对外交流活动
1954年开始,省工会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逐步同世界一些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工会组织建立友好关系。
1955~1985年,除因“文化大革命”中断外事活动10年以外,省工会接待了55个外国访华团和香港、澳门地区工会及职工代表团的5次访问。特别是1985年12月,以妇女部长仁木美子为团长的日教组探访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遗址访华团到哈尔滨市参观访问日本,通过参观了东北烈士纪念馆、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行遗址,与日本侵华受害者进行座谈,代表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东北人民犯下的残暴罪行。
1963~1985年,黑龙江省工会组织代表团4次出访有关国家,并派遣2批工业实习生赴日本新潟县实习研修。工会和职工的对外交流活动增进了中外职工的友谊,促进了黑龙江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