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驻 军
一、唐代至明代时期
(一)渤海军和黑水军
渤海属于唐朝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军事力量以强大著称。它的军事体制,大体上仿唐朝中央政权的“十六卫”的建制而加以简化。“其武员有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各大将军一”,将军是为高级将领。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居于黑龙江下游的靺鞨黑水部为抵御渤海国北攻,遣使朝唐,唐封其酋长倪属利稽为黑水部都督府都督,统辖诸部刺史,并建立黑水军。
(二)辽代宫帐军和部族军
据《辽史·兵卫志》记载,“有兵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辽军分为宫帐军、部族军、京州军及属国兵等。在黑龙江地区既驻扎有部族军,又时常有宫帐军活动。宫帐军为皇室禁军,随“皇帝行在之所”(时称“捺钵”)而调动“三十万骑”。黑龙江地区的混同江、永安山(大兴安岭南麓)一带为辽帝春、夏“捺钵”之所,也是宫帐军季节性的驻防区。
(三)金代上京都元帅府和上京留守司
北宋政和四年八月(1114年9月),居于黑、松两江流域的女真人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大获全胜。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建国号金,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灭辽。金袭辽制,建5京、14总管府、19路,国都设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境内)。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后出兵攻北宋,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囚于胡里改路(治所在今依兰县)。金军中实行“猛安”、“谋克”军事制度。“猛安”为千夫长之意,“谋克”为百夫长之意,300人为1“谋克”,10谋克为1“猛安”,平时“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战时“壮者皆兵”。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时,共有202猛安,1 878谋克,615 624户。在黑龙江地区的猛安谋克户约176 000余户,占全国1/4。其军事指挥机构,在上京设都元帅府,“掌征讨之事”。诸京各设留守司,为军政合一的机构,主官为留守,兼各路兵马都总管。各路设兵马总管府统领军务。
(四)元代在黑龙江地区的驻军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灭金,建立蒙古汗国。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于大都(今北京)称帝。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建立元朝。黑龙江地区属元朝辽阳行省的开元路和水达达路。在军事上,于奴儿干(今苏联境内特林地方)设东征元帅府,统领军务。这个地区的吉列迷、兀者、骨嵬(今库页岛)、水达达等地的乡兵、乣军及在此屯戍的汉军,统受其管辖。元朝军队的兵种比较繁
杂, 按照民族、地区、任务加以编成。
(五)明代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及其卫所
明洪武元年(1368年),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在原元东征元帅府故地设“奴儿干都司” 及所辖的“卫”“所”。统辖东北地区各民族的军民两政。奴儿干都司的治所设置在黑龙江入海口的特林(今苏联境内尼古拉耶夫斯克),所管辖的地区,东起苦夷(库页岛),西至鄂嫩河,南抵日本海,北边直至乌第河和外兴安岭。在这片广大地区内建立了384个卫、124个千户所,分布在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在内的广大地区。
二、清代时期
(一)宁古塔将军衙门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其管辖范围:西起贝加尔湖以东的鄂嫩河源头,东至库页岛,北抵外兴安岭山麓(包括乌第河流域),东南达日本海。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宁古塔城留副都统镇守。清初于宁古塔(今宁安)设“章京”管理军务政务。
(二)黑龙江将军衙门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设镇守黑龙江地方将军,与宁古塔分治。黑龙江将军衙门初设黑龙江城(瑷珲旧城)后迁黑龙江新城(瑷珲)、墨尔根(今嫩江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移齐齐哈尔。将军为最高军政长官。下设副都统,或为将军副手,或单驻一方为地区主管。黑龙江将军衙门管辖范围,包括黑龙江中上游岸的广大地区,东至毕占河宁古塔界,西至喀尔喀车臣汗界,北至外兴安岭,南至松花江。辖区各副都统衙门有黑龙江城副都统衙门、墨尔根都统衙门、齐齐哈尔城副都统衙门、布特哈城副都统总管衙门、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衙门、呼兰城副都统衙门、通肯副都统衙门、兴安城副都统衔总管衙门。
(三)黑龙江驻防八旗军
黑龙江驻防八旗军原是清政府一支较为精锐的部队。八旗军兵源来自旗民。据《清史稿》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编制为10 300余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兵员增加到19 003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设兵一万零三百余名”。清光绪三年(1877年)额兵为14 846名。驻防旗兵分驻齐齐哈尔、墨尔根、呼伦贝尔、布特哈、呼兰等处。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统计为1.48万人。
(四)黑龙江驻防新军
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黑龙江设营务处,专责训练新军,为与旧八旗兵区别,特称“八旗练兵”。最初编有1 000人的马队,9 000人的步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1 500人编为齐字营练军,集驻于齐齐哈尔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练军改编镇边军;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入侵,镇边军败溃,乃改编成制军;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编有马步队10营,官兵3 300余名,改编为巡警军;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为巡防队。分驻于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布特哈、呼兰、墨尔根、黑龙江城、兴安等地。
(五)黑龙江水师营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清廷为防沙俄侵略,从吉林水师营调拨部分战船移驻黑龙江,归黑龙江将军节制。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定水师营制,在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水师营设总管。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部裁撤。
(六)黑龙江边防体制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起,清廷为强化黑龙江地区的统治和抵御沙俄的袭扰,着手设立通往边境地区的驿站,并相应建立了卡伦(哨所)和巡边制度,并置交通要冲处设立驿站。
三、中华民国时期
(一)黑龙江都督府、护军使府、督军公署、督办公署
1912年3月,黑龙江巡抚改称都督,军政大权依然由封建军阀、旧官僚把持,人民并没有得到革命胜利果实。1913年10月,都督改称护军使,1916年,再改称督军。1925年1月,改督军为“督办军务善后事宜”,简称“督办”。1929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后,黑龙江省最高军事机构改称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公署,另设黑龙江政府,负责全省政务。
(二)驻黑龙江地区奉军、中东铁路护路军
清末黑龙江省驻有一协新军(第一混成协),巡防营20营;1914年统编为暂编陆军第一师,另编有骑兵一旅;1918年后,张作霖的奉军统治东北。奉军“易帜”前后,驻黑龙江地区的部队几经调整,共编20个师,还配有骑兵团,另有炮兵团、卫队团、宪兵队、山林警备队、辎重营等特种部队。1918年,设立中东铁路护路军,总部设在哈尔滨。有3个旅的兵力(驻地跨黑、吉两省),直到东北沦陷。
(三)海军吉黑防司令公署
1919年,北洋政府饬令当时海军部,从所属长江第二舰队中将“江亨”“利捷”“利绥”“利川”4艘炮艇调往东北水路。于1919年7月从上海北航,取道黑龙江口庙街,经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入松花江,抵达哈尔滨。
(四)黑龙江省防军、黑龙江省警备队
1924年5月,黑龙江督军兼省长吴俊升颁发《省防军大纲》,将各游击队按陆军编为省防军,专任地方剿匪。1927年3月,龙绥两道所属各县地方游击队编为警备队。各县游击队改编为警备队后,设立黑龙江省警备队营务处于省城齐齐哈尔辖制全省警备队,并受督办公署指挥。
(五)驻黑龙江地区东北军
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军,将所有军队改编为国防军和省防军。国防军驻黑龙江有13个部队,省防军驻黑龙江有7个部队。1929年7月用武力强行接收原属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于是爆发了中东路战争。结果奉军惨败,损失兵力两个旅1.1万余人,苏军几乎占领了同江、密山、东宁等全部边境城市。双方签订《伯力协定》后,恢复了中东路原状。
四、东北沦陷时期
(一)抗日义勇军
1931年10月,在北京的东北保安司令张学良任原黑河镇守使、旅长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主席。1932年5月,马占山就任黑龙江省救国军总司令。所部编成7个旅,约7万余人,转战于嫩江、黑河地区抗击日伪军。此后黑龙江省抗日义勇军的活动此起彼伏,留在黑龙江地区的东北军旧部也纷纷举义,抗日烽火遍及全省。在省境内从事抗日活动者不下3万余人。
(二)东北抗日联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先后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到东北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在黑龙江地区创建了珠河、密山、宁安、汤原、饶河、巴彦、海伦等游击队。1933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将各地游击队扩编为6个军,并改称“东北人民革命军”。除一、二军活动于辽、吉地区外,其余4个军都转战于黑龙江地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35年8月,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原编为7个军,逐步扩大为11个军,后又统一编为一、二、三路军。在东北沦陷的14年中,日本在东北常驻的关东军达70余万人。黑龙江地区抗联各路军,在日伪疯狂围剿、环境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牵制和消耗了侵华日军大量的军事和经济力量。1940年冬~1941年春,二、三路军主力先后退入苏境。1941年7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进行整训,同时派遣小部队返回东北,执行侦察和作战任务。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抗联教导旅组成小分队配合苏军作战,直至东北全境解放。
(三)伪满洲国军
为镇压沦陷区人民反抗,屠杀反日爱国军民,日军在东北扶植起来的伪政权,建有“满洲国军”。伪黑龙江省警备司令部设于省城齐齐哈尔,辖一、三、四3个混成旅及骑兵一、二、三、四旅,每旅2 000人左右。另有卫队团、炮兵营及3个独立骑兵大队,总兵员约2.1万人。伪满洲国军在黑龙江地区还驻有“江防舰队”,司令部设在哈尔滨市,配属军舰7艘,炮舰4艘,兵力约700 人。1935年以后,伪满军逐步进行整编。先设5个“军管区”,在黑龙江省区境内的第三军管区司令部设在齐齐哈尔,有兵力1.4万余名;第四军管区司令部设在哈尔滨,有兵力1.8万余名。1944年后分设11个军管区,在黑龙江省区境内的除原三、四军管区外,新设有六(牡丹江)、七(佳木斯)、八(北安)、十一(密山)4个军管区。此外,尚驻有3个铁路警护旅、7个宪兵团。
(四)日本关东军
在东北沦陷的14年中,日本在东北常驻的关东军达70余万人。1942年,对抗日联军进行了疯狂的围剿,投入“讨伐”的兵力超过20万人。
五、解放战争时期
(一)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迅速抽调关内各解放区部队10余万人、干部2万余名进入东北。 1945年10月31日,中央正式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初设在沈阳,后移至通化、长春,同年5月22日移到哈尔滨。同年6月,任命林彪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司令吕正操、周保中,副司令兼参谋长肖劲光,副政治委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参谋长伍修权,政治部主任谭政,政治部副主任周桓,后勤部长叶季壮,后勤部政治委员杨至诚。总部下辖东满、南满、西满、北满4个军区和东北军政大学、航空学校、炮兵学校和工兵学校及直属部队,共计31.9万人。
(二)驻黑龙江地区各军区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将东北划为东南西北4个二级军区,黑龙江地区属北满军区(3月改称吉黑军区),辖松江、嫩江、合江、龙江、牡丹江5个省军区。各军区都建立了独立旅、团等地方武装。同年5 至6月间,吉黑军区(原北满军区)撤销,机构合于总部。牡丹江、合江、松江军区直属总部,嫩江、龙江军区划归西满军区。1947年5月西满军区撤销,嫩江、龙江军区亦直属总部。
(三)驻黑龙江地区炮兵部队
1946年11月中旬,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在哈尔滨正式成立,朱瑞任司令员,邱创成任政治委员兼炮校政委,贾陶任副司令员兼炮校校长,匡裕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同时成立了炮兵政治部、后勤部。
组建了牡丹江军区炮兵团,组成了松江军区炮兵团,组建了合江军区炮兵团;1947年6月12 日,在牡丹江以炮校警卫营为基础,组建了炮兵第三团。
(四)驻黑龙江地区院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派出曾在苏联学过航空技术的常乾坤、王弼率领30 余名航空技术干部,由延安到东北进行筹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1946年3月1日,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代号“三一部队”)。全校总人数为1 360人。同年10月航校迁至东安(今密山)。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全校总人数增至1 979人。东北全境解放后,全校实有人数增至3 568人。1949年3月,校部迁至长春。
1945年8月,延安外国语学校迁移到哈尔滨建校,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领导。民主联军总部参谋长刘亚楼兼任校长。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学校改由东北人民政府领导,并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
194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开赴东北。1946年7月,学校经哈尔滨到达佳木斯以北的兴山(今鹤岗市)。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医科大学从兴山毕业19期学员,培养了1 731名医务卫生干部。1948年10月,迁至长春为军医大学。
1946年6月,东北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进驻北安东大营。1947年12月,东北军政大学移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校长兼政委林彪、副校长倪志亮,副政委吴溉之,副教育长曾国华(不久为教育长),政治部主任刘其人。辖5个教导团,辽东、吉林、合江3个分校,1个松江干校。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步兵学校。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驻黑龙江地区军区
1948年1月起,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同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称东北野战军。随后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离开哈尔滨随作战部队向南移动。同年11月,野战军入关作战,驻黑龙江野战军大部开往前线,地方部队及部分驻军分属松江、龙江、嫩江、合江4个省军区,由东北军区领导。
1949年1月,分别组成松江军事部、龙江军事部、合江军事部、嫩江军事部。1949年4月,随着行政区划的改变,原龙江与嫩江军事部合并,改称为黑龙江军事部,驻齐齐哈尔;原松江与合江军事部合并,改称松江军事部,驻哈尔滨市。1953年1月5日奉东北军区命令:松江、龙江军事部改为军区。1954年5月1日,松江、黑龙江省公安总队合并于松江、黑龙江军区,原公安总队所属部队归军区领导,军区番号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松江军区兼公安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军区兼公安司令部”。同年6月,遵照军委与东北军区的指示,松江、龙江军区兼公安司令部合并,改称黑龙江省军区,驻哈尔滨市。
省军区所属部队有:各地区、市军分区(军事部、兵役局、人武部)、各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省内公安、边防、守备总队、省内驻军、野战医院;部分初级院校及省军区代管的部分后勤机构及其他临时代管单位。
(二)各军兵种驻黑龙江省的部队、院校
黑龙江省军区是黑龙江地区常设军事机构。还有各军兵种驻黑龙江省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81032部队于1958年3月奉命到黑龙江地区驻防;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根据中发【1968】98号文件,由东北农垦局所属农场与黑龙江省部分省属农场、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这一时期驻黑龙江省军事院校有:1952年9月,成立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于1966年4月,集体置制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51年10月,成立了东北军区军医学校, 1966年10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1969年8月,南迁长沙; 1951年,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步兵学校,后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步兵学校”,校址设在齐齐哈尔市,1955年6月,根据军委指示,全国各步校均以驻地命名,该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步兵学校”,1959年4月,迁移到锦州,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锦州步兵学校”; 1949年7月,成立了空军第一航空学校;1950年1月,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航空学校,校址在牡丹江市, 1968年7月,学校校部移驻长春原二航校驻地,学校留驻黑龙江省的还有驻双城的二团和驻王岗的五团;1968年4月,成立的空军第十航空学校,校部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家子机场,1969年,进驻云南。
1951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黑龙江省、松江省公安部队正式隶属东北军区公安司令部领导。1954年4月,奉东北军区命令,两省部队分属黑龙江、松江军区兼公安司令部指挥,同年8 月,两军区合并为黑龙江军区,所属公安部队归黑龙江军区统一指挥。1966年6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独立第二师。
1981年8月,奉军委命令在大庆组建基建工程兵八十二支队。此外,还有87069部队、87102 部队、57345部队、505部队、86001部队、沈阳军区后勤部40分部及各军兵种所属的仓库、农场、医院、空军航空兵师、雷达团等驻防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