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战 事
一、明代以前
(一)渤海与黑水靺鞨之战
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忽汗州(今宁安)一带建立渤海国,唐室册封其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唐开元七年(719年)大祚荣死后,子大武艺继位,对渤海北方和东部的靺鞨部落采取武力兼并的战略。经过一系列战争,一些部落和地区归于渤海, 渤海国成为有史以来在黑龙江地区建立的较完整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军事力量全盛时期兵力达10余万,并有较为完整的军事体制。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大武艺派大将大门艺率军进攻黑水靺鞨。由于大门艺反对这次征战,兵至边界后, 按兵不动,于是大武艺改派大壹夏代替大门艺统军向黑水靺鞨发动进攻,经激战,败黑水靺鞨。
(二)契丹与渤海忽汗城之战
契丹太祖天赞四年至天显元年(925~926年)发生了东征渤海之战。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亲率契丹军及回鹘、新罗、吐蕃、党项等盟军近30万人,东征渤海。契丹大将康默记率士兵首先攻占东门,忽汗城陷落。契丹大军入城,大諲譔率僚属再次“请罪”于耶律阿保机马前,被契丹军押至契丹上京临潢府,渤海国灭亡。
(三)辽金出河店之战
北宋政和四年八月(1114年9月),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率军南下,在次寥晦城(今双城县对面城)誓师伐辽后,向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伯都讷古城)进军。同年10月初克宁江州,震动辽廷,辽主以司空肖嗣先为东北路都统,率兵抗击,驻出河店(今肇源县超等乡哈什吐村)。完颜阿骨打闻警, 即率兵迎战,屯兵鸭子河(今嫩江下游与松花江大曲折汇合处)北。女真兵当时仅有甲士3 700 人,渡过鸭子河的才1/3,过河后,与辽军10万步骑兵大战于鸭子河。激战中,狂风大作,尘埃蔽日。阿骨打乘机奋进,辽军溃败。阿骨打率军“逐至翰伦泺,杀获首虏及车马、甲兵、珍玩不可胜计”,大获全胜。出河店战役,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反压迫战例。金收国元年正月(1115年2月),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建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灭辽。
(四)元军剿灭诸王叛乱之战
元至元二十四年四月(1287年5月),乃颜据乃颜城(在今黑龙江省通肯河上游)反叛,元世祖忽必烈亲率骑、步兵46万迎敌,在达西喇木伦河上游一带激战,乃颜兵败被擒杀。乃颜余党哈丹于同年9月以持浯喇(松花江)为根据地,联合叛元诸王继续内犯,元军与叛军转战于洮儿河、第二松花江至明安伦城(齐齐哈尔南)一带,哈丹败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哈丹进犯胡鲁口(今肇源境),战败后逃窜辽东、朝鲜咸镜道一带。此次战役彻底歼灭叛军,但也给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带来极大灾难,“民废耕作”,而“告饥”(《元史》)。
(五)努尔哈赤、皇太极征伐东北各民族之战
明万历十一年三月(1583年5月),清太祖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他统一建州女真活动。明万历十六年(1598年1月),努尔哈赤派长子台吉褚英统兵1 000,攻打瓦尔喀部的安褚拉库路,取其屯寨20多处。明万历三十四年十二月(1607年1月),努尔哈赤命长子台吉褚英率兵3 000至蜚悠城。褚英以少击多,斩敌3 000余人,获得大胜。明万历三十七年至明万历四十四年(1609~1616年),努尔哈赤陆续攻占东海的瑚叶路;收抚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4路;攻取乌尔古宸和木伦两路;征服东额黑库伦。明万历四十四年七月(1616年8月),派兵2 000攻打了黑龙江中游的萨哈连部,以后又渡黑龙江,奇取萨哈连部内11寨。同年九月(10月),又招抚了黑龙江下游的使犬路,诺洛路和石拉忻部。
明天启六年八月(1626年9月),努尔哈赤病死,其子皇太极即位后, 明崇祯七年(1634年),皇太极命季思哈、吴巴海征讨虎儿哈部,俘获甚多;明崇祯八年(1635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连年征战获胜凯旋。至此,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流域已完全统一于后金版图之中。
二、清代
(一)清军反击沙俄入侵之战
清顺治八年八月(1651年10月),沙俄侵略军哈巴罗夫一伙侵入乌扎拉村,捕捉人质,抢劫粮食。清廷令宁古塔章京海色率部进击,和沙俄打响了乌扎拉之战。清军和各族人民猛打猛冲,俄军势危,死伤近百,哈巴罗夫受伤。胜利在望时,海色下达要捉活的哈巴罗夫的错误命令,使俄军得以喘息,乘机调遣火炮,向正在冲入城堡的清军开炮猛轰。清军伤亡重大,不支而溃败。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发生了松花江下游之战,斯捷潘诺夫率军队进一步侵入我东北腹地松花江,清朝派沙尔虎达率700余人与朝鲜100名鸟枪手共同迎敌,经过3天激战,击退沙俄战船,俄军伤亡重大,溃败奔逃。清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沙尔虎达率清军在尚坚乌黑(今佳木斯市西郊白石村)又一次打败了俄国侵略军。清顺治十五年六月(1658年7月),沙尔虎达在松花江口又与斯捷
潘诺夫率500名俄军相遇。经过3天激战,“烧贼十船”,斯捷潘诺夫被击毙,清军获得重大胜利。
清顺治十二年二月(1655年3月),清政府派都尉明安达礼“自京师率师往讨,进抵呼玛尔处”。将在堡外树木中伐木造船的20名俄兵及80余人的增援俄军全部击毙。
顺治十五年至十七年(1658~1660年),发生了古法坛之战、雅克萨之战,中国军队坚决抗击沙俄,给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清康熙二十五(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2000人再次围攻雅克萨,俄军因伤亡殆尽而求和。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至海以南为中国版图。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日趋腐朽。清咸丰八年四月(1858年5月),沙俄以军事手段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霸占了黑龙江北部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清咸丰十年十月(1860年11月),强迫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占去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二)清军和义和团围攻哈尔滨俄军之战
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1900年7月),俄军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边境地区不断入侵。黑龙江将军寿山电约吉林将军长顺会攻哈尔滨,企图消灭俄军。通肯副都统兼东路翼长庆祺北4营清军和部分义和团团民从于金店出发,占领背江子附近村屯,对俄军形成包围。呼兰统领定禄率所部3营并炮队1营,从双口面渡过松花江,进抵顾乡屯,占领元聚烧锅大院。同月廿六日上午九时,清军兵分两路向埠头区和车站进攻。两军激烈对射,战至中午,清军和义和团民损失惨重。七月初二至初五(27~30日),阿城、双城等地的清军和义和团从哈尔滨西南方向向俄军进攻,占领俄军据点田家烧锅。俄军用大炮和骑兵分布左右两翼,向田家烧锅发起冲击。清军顽强阻击,俄军进攻未逞。此后,黑龙江、吉林两军复拟于七月初十(8月4日)再次向哈尔滨进攻,但由于沙俄援军增援到哈,哈尔滨围攻战遂告失败。
(三)瑷珲保卫战
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1900年7月),沙俄动用17万军队入侵东三省,主力直指瑷珲。俄军在卡伦山阵地寻衅,偷袭黑河屯不成,对黑龙江江东海兰泡和六十四屯中国居民大下毒手。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海兰泡及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万余名中国居民惨遭杀害。同年七月初八(8月2日),由海兰泡入侵的俄军渡过黑龙江, 进攻瑷珲。清军黑龙江北路翼长凤翔奋起抵抗,并在二龙山、北大岭一带重创俄军,终因寡不敌众,凤翔及400名清军战死。八月初三(8月27日),俄军进逼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寿山自杀殉职。
(四)阻击沙俄入侵之战
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1900年7月),沙俄侵略军头目萨哈罗夫率领1旅俄军,从伯力乘江轮20艘,拖船53艘,救援处于危急中的哈尔滨沙俄护路队,在三姓(今依兰)江面登陆,向巴彦通要塞发起猛攻。清军和义和团战士以死相拼,要塞被俄军占领后溯江而上,向三姓城进犯。在抢占城东倭肯哈达山的制高点战斗中,义和团战士、金矿工人和清兵手持刀矛,拼死杀敌。终因火器不利而失败。与此同时,三姓城内的义和团战士、金矿工人和爱国清兵与俄军进行了10小时的拼力搏斗,杀伤俄军四五十名,最后,终因弹尽粮绝,退出城外。六月廿二日(7月18日),沙俄军数千人向宁古塔东北60里的乜河要塞改动进攻。要塞守军和宁古塔义和团40余名战士,手持大刀、长矛,大败沙俄军, 沙俄军被迫退守磨刀石。宁古塔军民为守卫宁古塔城,又组织了“镇东军”,同围城沙俄军相持40余日,使沙俄军久久不能得手,但终因力量悬殊而使宁古塔陷落。
(五)少数民族反抗沙俄入侵的战斗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发生了莫尔迪奇村的战斗。100余人沙俄军侵入我精奇里江支流乌姆列堪河。他们在这一带肆行骚扰,绑架头人、强征实物税、抢粮等。当地达斡尔人为保卫家园,驱逐侵略者,在黑龙江地区首先举起抗俄义旗。他们四面出击,左右夹攻,将侵略军围困3个昼夜,使匪徒腹背受敌,遭到重创,死伤数人,狼狈逃跑。
清顺治八年(1651年),发生了古伊古达尔城寨的战斗。沙俄军在哈巴罗夫率领下,从雅克萨出发,向达斡尔头人达萨乌尔的村寨进犯。沙俄军乘船驶到古伊古达尔村寨附近准备登陆时,古伊古达尔率众出城阻击沙俄军登岸。沙俄军向城内炮击,达斡尔人全体动员,跃上城墙,万箭齐发,以落后的武器与沙俄军激战1夜,最后全部壮烈殉难。达斡尔人共战死661人,被掠走妇女243人, 儿童118人,牲畜330头。
(六)民众起义
清同治二年正月(1863年3月),在三姓(今依兰)东南的黑背坑金厂,采金工人不堪官军、把头的欺压,爆发了葛成隆领导的黑背坑金矿工起义。起义军由最初四五百人发展到近万人。兵分3路,进攻乌斯浑屯、黑瞎子沟和漂阳河。在罗家窝棚同官军作战时葛成隆等兵败被俘,在吉林被杀害。
清光绪元年五月(1875年6月),以孔广才为首的三姓挖金工人,对官吏的残暴、官军的凶狠极为愤慨,为报“连年杀害之仇”,揭竿而起,举行了反抗清朝地方官府的武装起义。起义军由200余人发展到300多人,分作3队:头队红巾红带,二队蓝巾蓝带,三队白巾白带。 “排队长三里许”,“蜂拥而来,抗拒官兵”。与官军展开激战中,官军抬枪队射发火药,义军当场死亡五六十人,在接连的交战中,义军牺牲170余名,义军起义失败。
三、中华民国时期
(一)奉军平定高士傧、卢永贵之战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大战结束不久,奉军原驻吉林三旅旅长高士傧在直军鼓动下,联合惯匪卢永贵在绥芬河起兵反奉。引发了奉军平定高士傧、卢永贵之战。张作霖命张宗昌率临时招募的“讨逆军”前往讨伐,高卢军被彻底击溃,2 000余人被缴械收编。
(二)中东路事件
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1929年7月用武力强行接收原属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于是爆发了中东路战争。东北军计有2个军部,15个旅,1个骑兵师,1个松花江江防舰队,约16万人。苏联组建远东特别集团军,该集团军边编2个军,共9个师,2个骑兵旅,2个工兵营,1个坦克连, 1个阿穆尔河区舰队及航空兵一部,约13万人。苏军还出动2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满洲里。经过了满洲里——海拉尔方向的战斗、绥芬河——密山方向的战斗、同江——富锦方向的4个月的战斗,结果奉军惨败,损失兵力两个旅1.1万余人,苏军几乎占领了同江、密山、东宁等全部边境城市。双方签订《伯力协定》后,恢复了中东路原状。
四、东北沦陷时期
(一)抗日义勇军对日作战
1931年9月,时在北京的东北保安司令张学良任原黑河镇守使、旅长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主席。马率部于泰来境内的嫩江桥抗击日伪军,这就是有名的“江桥抗战”。守军浴血奋战, 重创敌军,后终因寡不敌众而撤离。马占山率部到达海伦,收编当地武装,扩编成2万余人的队伍继续抗日。1932年5月,马占山就任黑龙江省救国军总司令。所部编成7个旅,约7万余人,转战于嫩江、黑河地区。在黑龙江地区抗日形势的推动下,留在黑龙江地区的东北军旧部纷纷举义。驻海拉尔、满洲里一带的旅长苏炳文、张殿九部于1932年9月组成3万余人的“东北民众救国军”。原东北军团长冯占海率部组成“吉林自卫军”,编成4个旅,2个支队共2万余人。原东北军旅长李杜、丁超于1932年1月率4旅另3个营抗日,成立“吉林自卫军”。原东北军营长王德林于1931年11月率部成立“吉林国民救国军”,发展到2万人,编成6个旅、另5个团。此外尚有李海青、汪雅臣、祁致中等抗日义勇军,在省境内从事抗日活动者不下3万余人迎战日军。
1932年,发生了哈尔滨保卫战、黑、吉两省义勇军联合反攻哈尔滨之战、镜泊湖之战和磨刀石阻击战、桶子沟战斗和方正战斗、海满抗战,各路义勇军英勇作战、顽强抗击日军。后有相当一部分改编成抗日联军,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战的主体。
(二)抗日联军对日伪军作战
1933年初,中共中央先后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在黑龙江地区创建了珠河、密山、宁安、汤原、饶河、巴彦、海伦等游击队。后将各地游击队扩编为6个军,并改称“东北人民革命军”。1935年,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原编为7个军,逐步扩大为11个军,后又统一编为一、二、三路军。一路军和二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周保中,总兵力达2万多人,主要活动于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吉东地区。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政委冯仲云,总兵力1.5万余人,活动于松花江下游、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在东北沦陷的14年中,黑龙江地区抗联各路军,面对日本在东北常驻的关东军70余万人,和日伪投入“讨伐”的兵力超过20万人的疯狂围剿、环境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战斗。经过了1933年的密山战斗,1935 年的方正战斗、刁翎和林口战斗;1936年的莲花泡战斗、老钱柜战斗、舒乐河镇战斗、虎头山战斗、佛山(嘉荫)战斗;1937年的大盘道战斗、冰趟子战斗、前刁翎屯战斗、小南河战斗、依兰战斗、汤原战斗、五道岗伏击战;1938年春的小孤山战斗、西风嘴子战斗;1939年的柳毛河子战斗、讷河战斗;1940年的克山战斗、袭击丰乐镇、傲木台激战、霍龙门战斗、肇源战斗;都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牵制和消耗了侵华日军大量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直至东北全境解放。
(三)苏联军队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黑龙江地区是苏军对日作战的主要战区。同月9日,苏后贝加尔方面军第三十六集团军兵分3路,向满洲里、齐齐哈尔方向发起攻击。3天共歼日军4 900 人,俘32 265人。19日,苏军占领齐齐哈尔。苏远东第一方面军第一集团军主力兵分两路向牡丹江方向实施突击。同月16日,在第五集团军协同下渡江向市区进攻,经激烈巷战,于傍晚占领牡丹江市,全歼日军一二二师。
同年8月11日,红旗第二集团军主力从左翼强渡黑龙江,与孙吴筑垒日军一二三师及守备部队在四不漏子激战7昼夜,攻克神武屯、相漠山等日军抵抗枢纽部,俘日军1.7万人。与此同时,先遣支队向南进攻,同月18日占领龙镇 ,同月21日占领北安。该部又从3个方向发展进攻,先后进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右翼三九六师和一个坦克旅从海兰泡、穆拉夫约夫卡地区渡江登陆,同月12日与瑷珲筑垒日军激战,经11天战斗,迫使日军4 520人投降。
苏军第三十五集团军分左右两个方向向密山、虎林实施突击。同月12日,左翼部队占领虎林、密山。右翼部队和筑垒守备部队,强渡乌苏里江,于同月10日占领虎头镇。虎头筑垒围歼战持续到同月26 日,歼日军3 000多人。
苏远东第二方面军第十五集团军兵分两路从列宁斯阔耶和尼柯斯克地区强渡黑龙江。集团军左翼同月9日上午攻占抚远,同月11日占领同江;同月5日攻占富锦,全歼日军1个团。同月17日攻占佳木斯; 同月18日占领依兰,俘日军3 900人。集团军右翼实施登陆后,攻占萝北、延兴,同月13日攻占鹤岗,俘日军500人。同月21日,集团军先遣支队进入哈尔滨。
苏军第五独立步兵军强渡乌苏里江攻占东兴镇 、攻占饶河,占领宝清,同月19日到达勃利。
驻扎在黑龙江地区的日本着落军,在苏联红军的猛烈打击下,仅抵抗10多天,即全部溃败。
五、解放战争时期
(一)合江剿匪
抗日战争初期,活动于合江地区国民党建军土匪约有十几大股,总人数近万人。有“中央挺进军第十军”谢文东、“东北挺进军第一集团军”李华堂、“十五集团军”张雨新和孙荣久等匪部2万余人。1945年11月~1946年12月,合江军区在司令员方强指挥下,率部进剿惯匪李华堂、谢文东、张雨新部。半年共消灭谢、张等匪部6 000余人,收复了其盘踞的十几座县城,歼匪1.6万余人。1946年11月、12月先后活捉匪首谢文东、李华堂,1947年3月又将最后剩下的惯匪孙荣久捕获。合江地区40多股土匪遂全部肃清。
(二)牡丹江地区江剿匪
牡丹江地区有“滨、绥、图、佳先遣军”郑云峰、“东北挺进军”马喜山等匪部近万人。加上其他股匪、散匪共7.5万余人。1946年1月~1946年7月,牡丹江军区在副政委谭文邦、副司令刘贤权率领下,对匪徒实施了三个战役的打击,大股土匪基本肃清。
(三)嫩江剿匪
嫩江地区有“东北先遣军第一军”王乃康、“保安军混成第二旅”卢兴周等匪部1.8万余人。 1945年11月~1947年3月,对土匪进行了政治和军事的打击。到1946年4月,先后解放了齐齐哈尔周围的各个县城。国民党土匪原有的1.8万余人被剿匪部队歼灭过半,到1947年3月,嫩江的匪患基本消除。
(四)龙江剿匪
龙江地区有 “混成第六旅”刘山东、“混成第九旅”卢会杰等匪部1.5万余人;1945年11 月~1947年4月,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钧率二旅、三旅及县大队等共4 000余人,进剿盘踞在泰安的尚其悦匪部,于1945年末解放泰安,毙敌旅长以下600余人,俘千余人。1946年11月, 在逊河松树沟屯将刘山东、张景云、李亚洲等匪首擒获,1947年3月将其全部枪决。1947年4月初,三旅旅长廖中符率部队围歼张伯钧匪部,一战将其全歼。
(五)松江剿匪
松江地区有“陆军新编第二十七军”姜鹏飞、“中央先遣军第五战区”曹兴武、“东北自救军”刘兆勋及国民党“敌后工作委员会”李明信等匪部约1.2万余人。1945年12月~1946年10月,松江军区在松江省范围内进行剿匪。1945年12月26日,松江军区政委张秀山率部抵达八家子,对王正午匪部发起攻击。战斗打响,部队从南、西、北三面发起猛攻,匪惨败溃逃, 部队乘胜追击,歼敌200多人。同年12月底,将刘铭九、徐占海等 几伙土匪全部歼灭。1945年底, 三五九旅奉命到松江参加剿匪。与军区部队配合,对五常、珠河土匪进行围剿,一鼓作气打垮了顽抗的匪军。这次战斗共毙、伤、俘土匪1 000余人。此后又清剿了木兰、巴彦、呼兰一带的土匪。1946年8月,抓获了在哈尔滨进行武装暴动的国民党建军土匪姜鹏飞、李明信。1946年10月8~26日,在政治和军事攻势的打击下,活动在珠河、木兰一带的土匪刘昨非、韩小山、王奎一、刘金飞、朱德山、韩小松先后率部投诚、投降。1946年11月29日,《东北日报》报道, “松江地区大股土匪基本肃清”。
截至1947年末,黑龙江地区内的土匪基本肃清。两年共进行大小战斗近3 000次,消灭土匪5万余人。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边境地区反干涉反挑衅斗争
1967年8月~1969年5月,发生了吴八老岛事件。吴八老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中方一侧,归漠河县管辖,历来是中国领土。苏方竟将此岛划入苏境,干涉中国居民登岛生产。几年中,多次以强行干涉、暴力殴打,甚至以轻、重机枪封锁吴八老岛地区,妄图以此阻止中方人员登岛生产和正常巡逻。中国军方采取克制态度,才未使事态扩大。边境居民为维护正当的登岛生产权力,多次与苏军进行斗争。
1969年7月,发生了八岔岛事件。同月8~10日,苏联边防军两艘汽艇进入同江县属八岔岛中方水域,进行所谓“维护航标”作业。当地民兵前去制止,劝其退出中国领土。苏方人员竟无理开枪。事后,不断派遣军艇和飞机进入八岔岛地区进行挑衅。
1970年9月,发生了苏撞沉中方军艇事件。同月8日中方巡逻艇队603、613号两艘军艇沿黑龙江中游主航道编队下航。零时20分,遭到苏舰有意挑衅,用强光照射,并突然转舵向613艇冲撞,613艇避让不及,被苏舰撞沉于黑龙江中游约90公里600米航道中心线右侧100米处,艇上边防战士4人全部牺牲。
(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方一侧,归虎林县管辖,历来是中国领土。1969年3月2日上午8时40分,黑龙江省军区边防站巡逻队在站长孙玉国的带领下,上岛执行正常巡逻。苏军出动70余人及装甲车、卡车等越过主航道,开进珍宝岛南端。无视中方警告,继续开进,并首先开枪,打死中方边防战士多人,中方边防部队被迫占据有利地形进行自卫还击,经1小时的战斗, 将苏军击退。同月15~17日,苏联当局加紧向珍宝岛增调部队再次侵入,向我方阵地发起冲击。中方守岛部队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集中炮火、顽强奋战,打击入侵之苏军。在炮火的沉重打击下,苏军向后撤回。至此,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以中国边防军击退入侵苏军、保卫领土主权完整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