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民 兵

  一、民兵组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巩固黑龙江地区的各级地方民主政权,保卫革命胜利果实, 黑龙江地区各地陆续组建起民兵组织。黑龙江地区的民兵组织,最早是以“自卫队”形式出现的。城市工人和农村贫雇农中凡16~45岁的男子,身体健康者,均可参加该组织。据统计, 1946年底,黑龙江地区有民兵82 940人,自卫队员143 325人。1947年发展到民兵142 415人,自卫队员197 405人。到1949年底,全省217个区普遍建立了武装自卫队,队员349 710人,模范自卫队员68 415人,炮手队760人。合计418 885人。共有长短枪支20 897支。
    1950年初,黑龙江省、松江省军事部进行民兵队伍的组织整顿,11月将自卫队也改称为民兵。1951年实行普遍民兵制。1952~1953年2月基本完成各县组织基干民兵和普遍发展民兵的工作。两省基干民兵合计为143 066名,普通民兵合计为549 012名。并且在基本实现普遍民兵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民兵基干团。
    1954年,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1958年1~6月末,黑龙江军区完成了预备役与民兵合而为一的整组工作。全省共有民兵530万人。其中基干民兵226万名,普通民兵304万名。共编99个师, 1 109个团,6 624个营,29 862个连,基本实现了工、农、商、学、兵一体“全民皆兵”的要求。
    从1959年起,对民兵组织进行了整顿,省内民兵数量有很大压缩,民兵总数为430万,其中基干民兵125万人,排以上干部31万人。编为112个师,1 135个团。1960年,全省民兵增至580万人。 1962年后,民兵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增强。配合有关部门看押、逮捕犯人202次,破案1 002 起。1965年,组织发动了8 093个民兵连参加了24个县919个单位的“四清”运动。 1965年,根据上级指示,黑龙江省组建了基干民兵武装独立营。截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省内共有民兵师149个,团1 574个,营4 756个,连24 213个。民兵总数为5 229 450人。其中基干民兵2 365 889人(男性为1 507 804人),排以上干部412 249人。并根据2~3人一支枪的原则,武装了291 320名基干民兵。
    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以后,为适应战备需要,黑龙江省在各地组建了民兵基干团,省内各主要城市,以民兵为主修筑了战备工程。 1977年6月,沈阳军区、黑龙江省委作出决定,撤销“民兵指挥部”和“三位一体”(民兵、治安、消防)的机构。1978年,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后,恢复了省、市(地)、县委人民武装委员会。 1981年,把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了民兵组织的调整改革。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
    二、民兵建设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建设有很大发展。在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上实现正规化、标准化。
    1949~1953年,松江、黑龙江两军事部采取“先整顿组织,后进行训练;先训干部,后训队员;省训县、区,县训村武装干部”。最多时一年举行4期集训。
    1954年8月各地人武部门改称“兵役局”后,省军区进行了武装干部的培训工作,分期分批地轮训了各级兵役干部。1956年10月分别在绥化、海伦、呼兰、巴彦、庆安、北安、望奎、兰西、绥棱等县进行第二类预备役的军事训练试点。1957年6月省军区在绥化、海伦曹县分别组建了预备役训练大队。集训预备役人员5 190人。1958~1959年,共训练基干民兵53万人。1960年,在“大办民兵师”的过程中,由于全军“大比武”形势的推动,省内已建立起包括炮兵、装甲车、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学兵、铁道兵、侦察兵、后勤兵、海军、空军在内的17.9万多人的专业技术兵队伍。1965年,全省训练民兵1 301 024人,其中有351 820人参加了步枪、冲锋枪、重机枪第一、二练习实弹射击,培养出5 249名特等射击手和4 056名投弹能手。1962~1965年共训练了专职武装干部5 763人次。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初期,黑龙江省民兵军事训练,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1969年3月份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以后,民兵军事训练又掀起新的高潮。全省民兵普遍开展了以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为重点,以射击、投弹、爆破等基础科目和“三打”(打坦克、打空降、打飞机)、“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文化大革命”期间, 黑龙江省成建制地组织了几十万民兵参加了修筑国防公路、战备工程建设、扑灭森林火灾、修建八三工程、引嫩工程施工等生产大会战。
    1975年,民兵装备的武器达55种316 669件,国产制式武器增至20种149 056件。1979年以后,全省民兵武器装备达361 212件,国产的增至31种359 647件。其数量是建国初期的25倍,基本达到了边防地区民兵平均2人1件武器,内地民兵平均3.5人1件武器。
    1976~1985年,全省民兵军事训练,进行了全面调整,突出了民兵高炮、地炮、通信、防化分队和民兵游击队的训练。1984年参训基干民兵共123 700多人。培训专业技术兵41 300多人。1985年按基干民兵总数十二比一的比例安排了民兵军事训练,全省共培训干部5 460人,专业技术兵14 340人,步兵61 240人;各预备役部队采取自训和现役部队挂钩相结合的训练方法, 实施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正规训练。 在标准化库房建设上,各级单位把加强库房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基本达到乡乡有库,县(市)区库房按要求全部建成,火炮入库率达到98.5%。同时,各军分区按沈阳军区要求,新建了密闭保温防潮库,改善了民兵军械物资储备条件。此外,各级库房还加强了防范措施并制定了管理制度。一般要求做到防火、防盗、防潮、防破坏。实行昼夜值班,落实“三铁一警”, 即:铁门、铁窗、铁柜、警报器。 1978~1985年,积极开展了民兵“创先”活动;组织和发动全省广大民兵带头建设两个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使民兵工作服务于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
    三、民兵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的民兵组织,开展民兵军事训练,提高了军事素质, 发挥了各个时期的战斗作用,为巩固黑龙江地区的各级地方政权,为人民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的保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6年6月,匪团长张德振率300余名匪兵分3路进攻海林县仙洞屯,该屯80余名民兵组织抵抗,战斗持续5小时,击退土匪6次进攻。当土匪向民兵发起第7次进攻时,驻玉河部队赶到, 军民配合,痛击匪兵,活捉匪副团长隋玉龙以下数名。同年6月6日,呼兰县苔屯区乐业村武装委员吕殿云,率领全村仅有的13名自卫队员在夜间英勇抵抗了多股土匪的进攻,最后战至自己1 人,仍坚守炮楼,直到部队赶到击溃了土匪。 1946年7月,合江青龙山自卫队与当地群众联合起来用步枪、土炮连续击溃了土匪的4次进攻。其中尤以抗击谢文东、李华堂土匪的骚扰的战斗最为英勇。同年7月26日下午,匪首王明德纠集7股土匪600余人包围了拉林王家岗,王家岗自卫队和全屯群众拿起武器英勇反击。自卫队员使用仅有的几支快枪和4杆抬枪在村边阻击敌人,妇女则在村里扑救起火的地方,老人和孩子来往运送子弹和火药。战斗结束,土匪死伤20余名,击毙匪首“全山”,而自卫队无一人伤亡。
    1947年农历七月的一天中午,木兰县五站东安村民兵刘凤歧,抓住了伪吉林省代理省主席王明华。受到省人民政府的通令嘉奖,荣获锦旗一面,奖金5万元(东北流通券)。
    1947年剿匪战斗中,阿城、延寿、牡丹江、方正县的民兵抓获国民党第八军参谋长周祥、第十三师师长朱清平、国民党东北挺进军第二纵队参谋长刘玉杰等师、团、营、连匪军官和特务107名;打死国民党建军新编二十七军副军长兼七十九师师长左建堂,破获了“铁血团”“暗杀团”等国民党特务组织,缴获长短枪6 231支、机枪30挺、子弹12.1万发、炸弹728枚。肇东县民兵邹文、杜金鹏随军在公主岭战斗中,俘敌连长以下43人,缴获六○迫击炮1门、掷弹筒1具、机枪7挺、冲锋枪22支、步枪11支。
    1946~1948年,黑龙江地区有689 920名青年入伍,其中民兵占86%。民兵群众参加支前的达64.8万余人,其中到前方一、二线的有28.99万余人。这成为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民兵担负起了维护地方治安、清剿匪特的任务。据1950年统计,松江省捕获匪特、逃犯、一贯道头子、烟匪等2 279 名,黑龙江省破获敌特活动、土匪抢劫、烟匪、地富反把等案件235起。两省共搜查出长、短枪670支,轻、重机枪5挺,子弹199 360发,手榴弹2 000枚,电台1部。克山等7个县民兵,要回地主从农民手中夺去的土地6垧、房屋93间、粮食380石、牛马牲畜237匹、农具等2 580件、大车122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到1953年,黑龙江民兵共消灭残匪18股;制止、破获敌特活动82 起,其他案件3 352起,缴获各种枪支611支,各类弹药787 762发(枚);扑灭山火965次,参加的民兵达8万多人次;护路、护线和守卫隧道、厂矿等重要目标的民兵达177 996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黑龙江省仅1951年,就有23 289人参加志愿军,占全省参军总人数的67%。全省共辖32个县,民兵有20万人积极报名参军。直接参战人数达33 917人,占全省参战总人数的34%。黑龙江赴朝14个志愿担架大队,有17 944人。1950年11月~1952年12月, 抢运、救护伤员64 041人;装卸军需物资,火车3 589节、汽车95 515辆、大车6 926辆;挖汽车掩体4 469个;建桥191座。共获得各种奖旗214面,立特等功22名,一等功212名,二等功以下1 588名。
    
    黑龙江地区的民兵组织和民兵,还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应有的战斗作用。中国最北部有一个村庄——漠河县“北极村”。1955年,兴安二龙河山林起火。漠河县民兵全力奔赴火场,辗转追扑40多天,扑灭方圆200多里山火。
    1949~1957年,是黑龙江垦区的初创阶段,在变“北大荒”为“北大仓”的建设中,垦区的民兵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的精神,用拿过枪杆的双手拿起锹镐,向“北大荒”开战。1957年春天,著名的雁窝岛的开发,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黑龙江省是边境省,与苏联有3 040多公里(含为北京军区代管的80公里)的边境线。省内边境地区的广大民兵边疆保卫中,与边防部队建立起联合防卫组织——军民联防委员会,实行军民联防,配合部队保卫边防。
    1969年珍宝岛战斗打响后,五林洞民兵组成23人担架队赶赴前线。他们在-10℃的气温下,共运输弹药122箱,抬下伤员64人。五林洞民兵20多人为伤员献血3 600毫升。五林洞民兵连120人,在珍宝岛战斗中,荣获集体一等功,25人分别荣立一、二、三等功。连长陈文忠和鲁志霞(女)代表五林洞民兵连参加了国庆二十周年观礼,3次见到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
    珍宝岛事件后,位于黑龙江中游爱辉古城南面约6公里处,与苏联柯尔佛夫斯基村隔江相对的黄旗营子,根据边防斗争的需要,建起了由2名女民兵担任的简易观察哨。15年来,她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观察制度,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哨兵的职责。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她们增加夜间观察,掌握了对方飞机、车辆、坦克的活动,半个月里报告重要情况30多起,受到上级的表扬。1978年沈阳军区授予“常备不懈的哨兵”称号。1979年省妇联授予“北疆女哨”和“三八红旗集体”,地区团委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等荣誉称号,军分区给记了集体三等功。
    1969~1976年8月,与苏联的湖布图河只有不过几米之隔的东宁县三岔口乡东方红村,是一个朝鲜族聚居的山村,全村共188户,人口近1 000人。民兵连劳武结合,积极配合边防部队巡逻、执勤、站岗放哨、观察、潜伏、盘查验证。盘查验证42万多人次,截获越境分子3人,避免人畜误越事件7起,获重要军事情报12件。东方红民兵连在保卫边疆的斗争中多次受到省、地、县,沈阳军区、省军区、军分区的表彰奖励。毛泽东主席题字命名为“东方红战斗村”。
    呼玛县三合屯的民兵,为维护祖国尊严与领土完整,在保卫吴八老岛斗争中作出了贡献。1969年9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该屯为“三合战斗村”的光荣称号。
    1969年5月,达斡尔民兵排长山秋林奉命带领民兵到黑龙江中的吴八老岛执行生产任务, 勇救被苏军机枪惊跑的马车,荣立二等功。为了保护国家森林资源,有2 100多名达斡尔族民兵组成了骑兵、步兵防火突击队,坚持在山林中巡逻,哪里有火情,民兵们就冲向哪里,有效地防止了森林火灾。鄂伦春族民兵对开发和建设大兴安岭,搞好护林防火工作做出贡献。赫哲族民兵配合部队3次堵截越境分子,两次捕获外逃人员,18次在界江参加反干涉斗争。还挖交通壕、堑壕5 000余米,山洞1条,以及防空洞和掩体等,为保卫边疆立下汗马功劳。
    从20世纪5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到70年代油田的建设和80年代油田的发展,都是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几万民兵共同创造的人间奇迹,“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豪言壮语都是铁人的精神和民兵的作用在创造、在闪光,谱写了中国石油史上崭新的篇章。 1971年4月的一天,大庆采油四厂三区正在作业的一口井燃起大火。厂党委迅速调集1 000多名民兵奔赴现场,及时扑灭大火。
    哈尔滨电影机厂基干民兵连长王志胜,先后协助公安部门破获和预防案件150多起,获公安部二级英模称号,荣立二等功。哈尔滨粮油综合加工厂基干民兵连副指导员郭志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群众的安全,曾先后4次勇斗歹徒。黑龙江省军区授于他“雷锋式的好民兵”的称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给他荣记一等功。1983年3月,沈阳军区评他为“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民兵标兵”。
    1983年4月底,嫩江地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暴风雪袭击,公路阻塞、通讯中断、停电停水,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灾情发生后,齐齐哈尔市人民武装部和嫩江军分区,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迅速组织了4 000多个抢险救灾突击队,有46万多名民兵参加了救灾战斗。并有1.2万多名民兵受到奖励和通报表扬。这一年黑龙江省4个地区遭受暴风雪袭击。绥化预备役师和齐齐哈尔预备役团2 500名干部战士奔赴灾区抢险救灾。共排除险情420余起,抢救群众84人,架设修复输电线路10条。
    1984年,黑龙江省出动民兵9万多人次配合、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破案890多起, 抓获、堵截罪犯450多人,收缴了大批凶器和赃款赃物。1985年,协助破案3 700起,抓获犯罪分子 3 050人。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黑龙江省民兵通过“学雷锋小组”“贴心人小组”“帮工助劳队”等形式,为公益事业和人民群众做好事7.5万多件,有750多人立功受奖。科学试验,培养人才;移风易俗,树立新风;美化环境,改变市容;抵制庸俗,精神文明等方面各省民兵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截至1984年,全省民兵家庭专业户达6.57万多户,1.93万多民兵成为万元户和万斤粮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