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食品工业

  一、制 糖
    黑龙江地区甜菜机械制糖工厂的建立先于全国各省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俄籍波兰人柴瓦德夫开始创办“阿什河精制糖股份公司”(黑龙江省阿城糖厂前身),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投产。
    由中国民族资本集股创办的黑龙江省第一家机制甜菜糖厂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清朝奉天候补道李席珍和长春候选知府王沛霖呈请东三省总督在呼兰府境内兴办的“富华制糖有限公司”。清宣统元年(1909年)动工兴建,因资本不足,1912年10月东三省总督决定收归官营,改名为“东三省呼兰制糖厂”。投资元银160万两由东北三省分摊。1913年基本建成,1914年试机,1915年正式投产。
    上述两座糖厂,从建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易其主,惨淡经营,生产规模均无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把发展甜菜制糖工业作为全地区轻工业的重点。黑龙江地区按照先建成骨干企业,后发展中小企业,再通过挖潜改造与扩建,向大型化发展的路径进行糖厂建设。建设时间比较集中。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阿城、哈尔滨两座老糖厂采取边生产、边改造的措施,逐步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在改造、扩建老厂的同时,红光糖厂于1951年动工兴建,1953年12月投产;和平糖厂于1952年开工建设,1954年1月正式投产。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列入国家694项限额以上项目进行重点建设的佳木斯友谊糖厂和齐齐哈尔糖厂亦开始建设。1957年末,全省六座大型甜菜糖厂相继形成规模投入生产,全省制糖工业建成了一批骨干企业,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甜菜制糖的重要基地。
    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全民办工业”、大搞“小土群”的思潮影响下,全省遍地开花地建起了一大批土糖厂;在宁安县建成了日加工甜菜能力200吨的小型糖厂;在鹤岗建起了日加工甜菜能力500吨的中型糖厂。这批土糖厂和两座中、小型糖厂,都因技术、经济、产品质量等不过关,陆续被淘汰或重新建设。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省掀起了大办小型企业的浪潮,轻工业部在黑龙江省试办日加工甜菜能力100吨和200吨的小糖厂。1966~1976年,全省新建成投产的小糖厂6座(不包括1977年投产的赵光糖厂),共增加日加工甜菜能力1 600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有的糖厂规模过小,管理工作不严,致使全省制糖工业未能摆脱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进入国民经济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黑龙江省集中发展中型糖厂和扩建大型糖厂,黑龙江省机制甜菜糖厂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国家、轻工业部、省及以下各级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展开了大规模的甜菜糖业生产基地建设。1977~1985年,全省投入新建糖厂和技术改造资金达57 938万元,新建12座500吨以上规模中型糖厂。自1980年起全省制糖业集中财力、物力,对阿城、和平、哈尔滨、齐齐哈尔、红光、友谊6座大型骨干糖厂进行规模改造。通过改造与扩建,这6座糖厂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更加趋于现代化。至1985年末,全省新建和扩建投入生产的机制糖厂共26座,日加工甜菜总能力27 600吨,年产糖能力55.2万吨。
    1985年,全省21座糖厂共加工甜菜372万吨,产糖量达42.03万吨,居全国甜菜糖产量第一位。
    二、乳 品
    黑龙江地区地域辽阔,土质肥沃,盛产粮谷,水草丰美,适宜奶牛生长繁衍,是全国奶牛和乳制品生产重要基地之一。
    早在汉代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先民就以牛乳造酒;南北朝中期居住在嫩江流域的塔子城、泰来、景星和素称三蒙之地的扎赉特旗(今内蒙古管辖)、郭尔罗后旗(今肇源县)杜尔伯特旗的蒙古族人向以游牧为业,用牛乳制作奶饼、奶干等类乳制品;中华民国初年,朱庆澜任黑龙江巡按使期间,执行招垦富边政策,于省城(今齐齐哈尔市)东九道子地方及城南关家店、西江奇克奈、西北二站和索伦山等处设立牧场,发展畜牧业,各牧场均制牛乳酪销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皇俄国政府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强行修筑中东铁路,俄籍员工及眷属带入黑龙江地区一些黑白花奶牛,从此,奶牛就在俄侨集中居住的哈尔滨及铁路沿线饲养、繁殖、发展起来。由于牛奶自食有余,1920~1936年,俄籍人先后在哈尔滨地区建起21家乳品厂。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于1935年收买了中东铁路,加强控制,一些俄籍人纷纷回国或移居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谋生,哈尔滨地区的奶牛业和乳品加工业每况愈下,乳制品生产寥寥无几,基本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
    黑龙江地区乳品工业真正形成工厂规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1951年,黑龙江地区第一座国营小型奶粉厂建成,发展用平锅生产奶粉,1952年又出现了18个同等规模的小型乳品厂。1952年有私人乳品加工厂11家,1953年私人工厂减少到10家,1956年,在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除少数乳品加工厂转入公私合营外,一些私人工厂全部停止了生产。1957年和1958年,全省各地市、县建起一批小型平锅奶粉厂,全部取代了手工作坊,哈尔滨、齐齐哈尔、安达、肇东、杜蒙自治县等草原好奶牛多的地方,由国家投资相继建设一些机械喷雾法和半机械化生产的乳品厂,生产技术前进了一大步。至1958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乳品企业发展到55家,全省共有乳制品生产厂点162处,乳制品产量创黑龙江乳品工业生产史上第一个高峰年。
    由于受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刮起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影响,奶牛饲养业和乳品加工业遭受极大破坏。当时,在全省范围内把个体饲养的奶牛统统归到集体和国营牧场去饲养。由于喂养不精心,管理不善,造成奶牛体质瘦弱、死亡,奶源减少,工厂开工不足。1959年,一批乳品厂被迫停产关闭,乳制品产量连年下跌,至1961年,全省乳制品产量下降到不足1958年乳制品产量的1/4,出现市场奶粉断档。1962年,全国各行各业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农业六十条,纠正了“左”的错误,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全面好转的局面,黑龙江省奶牛饲养业和乳品工业生产开始复苏和发展,国营牧场、农村社队和个体奶牛头数回升到6万头,乳制品产量成倍增长,1963年比1961年增长19倍。随着全省经济形势的好转,奶源增加,从1964年开始各地方乳品企业纷纷对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这一年,省人民委员会拨给乳品工业技术改造资金1 700多万元,把双城、嫩江、杜蒙、绥化、富裕、北安、一面坡、海伦等地10个手工操作平锅生产奶粉的乳品厂和阿城县滚筒法生产奶粉的乳品厂,全部改造成压力喷雾或离心喷雾的机械化生产的乳品厂。同时对安达、肇东两个乳品厂和哈尔滨松江罐头厂乳品车间进行了扩建,1965年这批改、扩建工程全部投入生产。这次在全省范围内第一次大面积地技术改造,使全省乳品工业日加工能力由108吨提高到210吨,生产方式由手工操作转入机械化生产,实现了生产设备第一次升级换代,乳制品质量发生一次飞跃,乳制品产量上升到高于第一个高峰年1958年的水平。这一阶段从跌落到复苏、发展,整整经历了七个年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极“左”思潮干扰破坏下,个体养奶牛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一些地方又把个人饲养的奶牛一律交给人民公社或生产队集体饲养,奶牛越养越瘦,母牛成年空怀,产奶甚少,造成乳品厂长时间奶源不足,生产一度停滞不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奶牛头数由5.4万头增加到6.2万头,全省平均每年只增加606头。10年增长幅度仅有14.8%,低于正常年景繁殖率水平。由于奶源不足,工厂设备能力闲置,生产发展缓慢,乳制品产量平均每年只增加200吨。
    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制定和调整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乳品工业列为发展轻工业的四大重点行业之一,并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乳品工业的大发展。在此期间,国家和省投资、贷款1.5亿元对老乳品厂进行挖潜改造,并建设一批新厂,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至1985年年底,全省有大、中、小不等规模的乳品厂113家,当时生产能力最大的黑龙江乳品厂日加工鲜奶能力200吨,最小的原日加工5吨鲜奶的小乳品厂已被日加工10吨以上的乳品厂所取代。全省乳制品日加工能力达1 980吨,乳制品年产量达4.7万吨,比1978年增长4.4倍,1977~1985年,全省乳制品产量总和超过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9年累计产量,乳品工业开始步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呈现出高速腾飞的崭新局面。同时,适应不同层次消费需要的新品种不断涌现,并形成系列化,乳制品产量雄居全国之冠;在全国历次行业评比中,黑龙江省乳制品获国优、部优奖牌数居榜首;1979年后,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生产、科研、教育、机械制造配套发展,先后建起了全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乳品工业新技术样板厂和全国第一家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黑龙江乳品工业技术已经跨入了自动化、现代化的道路。
    至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6年中,黑龙江乳品工业向省内外轻工市场提供乳制品商品量达30多万吨,向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和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出口奶粉、炼乳等2.6万多吨,向国家上缴税利1.58亿元,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酿 酒
    (一)白 酒
    黑龙江地区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极似现代的蒸馏白酒(或称烧酒)。渤海国时期,当地人们开始以粮食加工成酒出售。辽、金年间,宁安地方已有大小规模烧锅10余家。清光绪六年(1880年),双城地方一个叫金富海的绅士,从吉林扶余请来一个糟腿子(制酒匠人),雇五六名农民挖几个土窖,用土办法制烧酒,取名“花园土酒”,酒的品味极佳。后被地方豪绅霸占,以红高粱为原料烧甑回醅,蒸馏制酒,产量日增,畅销货市,曾用木箱标有“中国花园烧酒”字样远销日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生产白酒很普遍,黑龙江地区每个县都有白酒厂生产50度或60度白酒,但基本还都是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零星分散,自产自营。到1949年,黑龙江地区白酒总产量仅1万多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人民政府对所有的酒厂进行整顿,组织恢复生产。1949~1955年,黑龙江地区白酒总产量由10 128吨增加到17 267吨,平均每年增长11.5%。这个时期的白酒质量低劣,品种也只是50度、60度两种白酒,90%以上散装销售,只有几个酒厂装瓶销售,也只是一些二锅头、老白干、烧酒之类的普通白酒。1955年全国第一次酿酒工作会议以后,黑龙江省在规模较大的酒厂中开展优质名牌白酒的研制工作。黑龙江省第一家试制优质白酒的哈尔滨第四酒厂(即哈尔滨龙滨酒厂),从1957年派技术人员去贵州学习茅台酒厂酿制国家名酒的经验,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搞出了全国屈指可数的酱香型优质白酒,驰名酒坛。
    齐齐哈尔制酒厂派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去茅台酒厂学习酿制名酒的经验后,基本按茅台酒生产工艺进行仿制,酿制酱香浓郁的“北大仓酒”,当时为省内第二家研制出优质白酒。1959年,在阿城玉泉镇建起了一座专一生产名酒的白酒厂,投产后酿制出具有浓香型酒风格的玉泉大曲酒,因用方型瓶包装俗称“方瓶”酒,驰名省内外。继龙滨酒、北大仓酒、玉泉大曲酒称雄省内市场后,全省各地竞相酿制出地方名酒,至1985年全省已有生产优质酒的酒厂13家,优质酒总产量达13 548吨。
    黑龙江省的白酒工业生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2年,一直奉行着禁止用粮酿酒的政策。酿酒原料供不应求,致使市场白酒供应紧张。为了缓解这种局面,1971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供应酒厂粮食酿酒。1972年国家又从进口粮中拨出部分粮食给各省、市、自治区生产白酒,增加产量,保证市场,扩大财源。由于有了粮食原料,白酒工业全行业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白酒工业生产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同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1979~1985年,全省白酒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9亿元,比1949~1978年的总和增长57.6%。1981~1985年,实现利税共4.15亿元,比前5年增长65.4%。
    (二)啤 酒
    中国人最初饮用的啤酒系外来品,中国啤酒工业历史较国外少较长时间,直到19世纪中国才开始建设啤酒厂。黑龙江地区啤酒工业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啤酒工业逐步恢复生产。1945年,苏联红军接管哈尔滨啤酒厂后,只灌酒,不制酒,处于半停产状态。1946年移交哈尔滨秋林公司管理。改称“秋林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一啤酒厂”,生产红星牌啤酒,产量不多。1949年,黑龙江地区只有哈尔滨啤酒厂、尚志一面坡啤酒厂、阿城玉泉啤酒厂、绥芬河啤酒厂等4个啤酒厂,共生产啤酒234吨。全省啤酒工业基本处于维持生产状态。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佳木斯啤酒厂建成投产,当年产量181吨。1954年,海林横道河子果酒厂的啤酒车间恢复生产。至1957年,全省啤酒工业开工生产的有哈尔滨啤酒厂、佳木斯啤酒厂、阿城玉泉啤酒厂、绥芬河啤酒厂共4个啤酒厂,啤酒总产量8 918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啤酒生产曾一度盲目追求产量,不讲质量,采取降低浓度,缩短酒龄,原料“瓜菜代”(瘪高粱、玉米瓤子、土豆等)等手段,增加产量。1958年全省啤酒产量超过万吨,比1957年增长32.4%。1959年达19 894吨,1960年猛增到26 505吨,平均每年增长1.8倍,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劣质啤酒比重较大。这期间,新建的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鹤岗4个啤酒厂,均于1959年正式投入生产。
    从1963年开始,经过三年调整时期,啤酒工业全行业纠正了不讲质量,追求产量,粗制滥造的错误做法,普遍生产11度、12度标准啤酒,恢复了啤酒工业的正常秩序。到1965年,全省啤酒产量回落到12 910吨,发展速度比较稳定,质量符合标准。
    1970~1978年,全省有20个市县新建了22个啤酒厂或车间,改造扩建了10个大中型重点啤酒厂,使啤酒产量逐年增加。以1970年啤酒产量32 963吨为基数,1975年增加到54 498吨,平均每年递增11.06%。到1978年全省列入计划的啤酒生产企业40个,总产量达69 249吨,居全国第一位。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左”的错误,打破了禁锢,解放了思想,全省各级轻工业主管部门从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增加经济效益出发,大力发展啤酒工业。1979~1985年,新建投产23个啤酒厂,改造扩建的21个大中型啤酒厂的生产能力都达到万吨以上,啤酒工业总生产能力增加42万吨。1985年,全省啤酒总产量达36.58万吨,比1978年增长4.3倍,平均每年增长61.4%。产品品种形成浓缩型、淡爽型两大类别,瓶装、听装、散装和11度、12度等高低浓度的系列结构,质量稳定提高。啤酒工业成为全省轻工业支柱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果露酒
    黑龙江地区山产野生浆果资源比较丰富。居住在山野果生长地带的人们每年在8、9月浆果成熟期采摘鲜果,剩余时拿到街市出卖。有人用山葡萄压汁酿酒,销路极畅,一些盛产浆果地方的住户开始建立山葡萄酒坊。黑龙江果露酒工业化生产是在20世纪初伴随着酒精工厂的建立逐步发展起来的,先是哈尔滨,后是东宁的绥阳镇。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果露酒生产厂家发展到51家,绝大多数是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富拉尔基、横道河子、齐齐哈尔和阿城、双城、呼兰县等地方。
    东北沦陷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严酷的经济垄断和盘剥,供酒精生产用粮减少,酒精生产迟滞不前,甚至停产歇业,果露酒生产厂家也随之陆续倒闭。至1946年,果露酒厂家所存无几。1949年仅有哈尔滨马家沟酒精厂杂酒车间和秋林公司酒厂恢复果露酒生产,佳木斯市政府没收了逃亡大地主经营的清酒厂,改名新华酒厂,生产清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果露酒工业经过恢复建设、新建扩建、技术改造、发展生产等起伏兴衰的历程,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原料、加工、生产、销售等成龙配套的果露酒工业体系,为丰富市场和适应消费需求做出了贡献。
    (四)黄 酒
    黑龙江地区黄酒生产历史可上溯至三国时期,据《魏书·勿吉传》中记载:“勿吉国,有粟及麦稷”“嚼米酝酒,饮能至醉”。以粟和稷,即用谷子和糜子为原料酿酒,多为黄酒。勿吉人酿酒已有千余年之久。1920年前,黑龙江地区仅有黄酒生产作坊6处(不包括药酒),多在哈尔滨地区。1920~1930年,新建黄酒生产厂21家,其中哈尔滨市14家,东宁县3家,桦川县、富锦县、宾县各1家,黑河1家。1930年以后,又有52家黄酒生产厂家相继开工。这些黄酒生产厂,基本是家庭式手工作坊,大部分是前店后厂,边产边卖,产量不大。据1933年统计,黄酒总产量为247 753公斤(合247.7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黑龙江地区城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实施,人民政府加强对酒类产品管理,实行专卖制度,黄酒税率高达60%,生产黄酒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加之省内禁止用粮酿酒,黄酒原料得不到保证,一些私人经营的小黄酒作坊纷纷关闭。
    1960~1981年,全省只有两个黄酒车间,1982年,海林县酿酒总厂建设一个年产千吨能力的米酒车间,装有联动生产线。选用响水大米为原料,综合日本清酒、绍兴老酒、朝鲜浊酒工艺的精华,汲取黑龙江省朝鲜族传统手工酿造米酒配方的优点,采用国内黄酒生产的多种优良曲霉,酵母制糖化发酵剂,经过浸米、蒸饭、发酵、压榨、贮藏、勾调、杀菌等多道工序精制成在黄酒家族中独树一帜的响水米酒,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5年,全省生产黄酒的厂家有宾县啤酒厂(1957年从酿酒厂分出)、海伦白酒厂、桦川白酒厂3个黄酒车间,年产黄酒百吨左右;海林县酿酒总厂内1个米酒车间,年产响水米酒800吨。由于人们饮用黄酒还末形成习惯,黄酒多限于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5年,全省黄酒生产发展不大。
    (五)酒 精
    黑龙江地区酒精工业是从沙俄修筑中东铁路,传入酒精生产技术起步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籍工程师柴可夫斯基在哈尔滨建起黑龙江地区第一家酒精厂,即“柴可夫斯基酒精厂”。到1927年黑龙江省酒精工厂增加到15家,酒精年产能力6 720维得罗(俄国液量单位,1维得罗等于12.3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垄断了酒精工业。于1933年11月在哈尔滨成立了大同酒精公司,统管哈尔滨酒精一、二厂,一面坡酒精厂和吉林延吉、内蒙古牙克石酒精厂,酒精年产量共约200万升左右。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同酒精公司所属的哈尔滨酒精一、二厂由苏联红军接管,委托哈尔滨秋林公司管理,其他三个酒精厂由当地政府接管。1949年,只有哈尔滨酒精一、二厂和一面坡酒精厂、阿城糖厂酒精车间生产酒精,总生产能力8 058吨,年产量1 684吨。
    1949~1957年,酒精工业主要是进行恢复与建设,有一定的发展。
    1958~1978年,酒精工业同全省其它行业一样,逐步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调整经济政策,酒精工业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全行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1985年底,全省酒精工业企业发展到34家,其中专业工厂2个,甜菜糖厂酒精车间23个,白酒厂酒精车间8个,南岔水解厂酒精车间1座,酒精总生产能力7万吨,专业酒精厂饮料酒生产能力3万吨以上。固定资产原值5 000万元,职工13 000多人。酒精工业由多年只有两个专业厂发展到形成行业的规模。
    四、其 他
    黑龙江省归口一轻工业部门管理的其他食品工业,包括糖果、糕点、饼干、面包、罐头、味精、腐乳等工业。这里重点记述食品工业中的罐头、味精、腐乳工业。至1985年,全省已有罐头工业企业(包括车间)13个,总生产能力26 716吨;味精工业企业(包括车间)9个,总生产能力3 130吨;腐乳生产企业只克东腐乳厂1家,年生产能力2 500吨。除罐头工业受季节性影响外,生产均较稳定。
    (一)罐 头
    黑龙江地区最早生产罐藏食品的工厂始于哈尔滨市。最早建立的工厂有两家:一是1913年英商在哈尔滨建立的“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今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址),以屠宰家畜、冷藏及冻肉、蛋类输出为主业,兼生产罐头、灌肠、腊肉、压缩大米饭等食品;另一家是1935年由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总裁松岗洋佑主持筹建的罐头工厂(今哈尔滨松江罐头厂),1938年建成投产,由日本铁路畜产株式会社经营,主要生产普通罐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势力强占了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改名为“满洲畜产株式会社鸡鸭公司”,屠宰猪、牛、羊生产肉制品,为侵华战争提供军需。1945年日本投降后,一度由苏联红军接管。1946年苏联红军回国,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对这家公司军事征用,改名为“东北鸡鸭公司”,由东北贸易公司派李镇任经理。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积极组织恢复生产,当年屠宰牛11 565头、猪33 510头、羊3 000多只,生产以猪、牛、羊等肉类罐藏制品和各种灌肠为主的军需食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内较大的城市和县镇先后建起了一批罐头工厂或车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企业恢复整顿期间关、停、并、转了部分罐头厂和车间。与此同时,省内一些骨干厂和有定型产品的罐头车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与扩建。1985年末统计,全省专业罐头厂有哈尔滨松江罐头厂、肇源县罐头厂、双城市罐头厂、海伦县罐头厂、宁安县罐头厂等5家和8个罐头生产车间,共有职工3 811人,总生产能力26 716吨,年产量1.92万吨。主要品种有肉类、禽类、蔬菜、水果、水产五大类,成品合格率稳定地保持99%以上。松江罐头厂、肇源罐头厂的产品均被列入国家出口计划,远销中东、东南亚、东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味 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不产味精,食用味精全部依赖外进。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省才有松花江食品化学厂、北安酱菜厂、肇源食品厂、肇东味精厂、拜泉食品加工厂、齐齐哈尔市酱菜厂、友谊公社管理区等利用厂内一块地方或车间,以粮食为原料开始生产味精,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产量不多,质量也不稳定。当时产品质量比较好的有松花江食品化学厂、北安酱菜厂、肇源食品厂。这三家工厂生产的味精,色泽比较白,颗粒较均匀,有味精的芳香,无异味,含麸酸钠在80%以上。其他厂生产味精,多数脱色不好,含盐分比重大,含麸酸钠低,有的味精含麸酸钠还不到50%。这些厂或车间已于20世纪60年代初大部分转产或关停。
    黑龙江省味精工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最早是勃利县味精厂,利用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一座旧营房和一座水塔改造建设起来的,1974年5月开始建厂,1975年6月投产,年产味精能力120吨,当年生产味精43吨。1974年哈尔滨糖厂与省轻工业研究所合作进行甜菜糖蜜制味精的扩大试验,产酸率稳定在5%以上,在中国味精生产历史上首家以甜菜糖蜜为原料制取味精获得成功。龙江县也于1974年建设味精厂,但未形成生产能力。1975年先后有哈尔滨松花江味精厂,讷河、肇州、双城县味精厂,兵团五十四团味精厂等5个厂和牡丹江市食品厂、阿城县酱菜厂、哈尔滨糖厂等3个味精车间投产。哈尔滨糖厂于1977年把制酒车间改建成年产80吨的味精车间,形成一定规模。至1978年年末,全省共有10家味精厂(包括车间),总生产能力达1 000吨,年产量352.8吨。这批味精厂投产后,又在1980~1985年期间进行了扩建与技术改造。勃利县味精厂投产后,几经扩建,生产能力逐步扩大,1984年利用原淀粉车间翻建成三层楼房,对原有味精生产设备进行了彻底改造,形成年产味精240吨的能力;讷河县味精厂,原为酱菜厂的一个车间,1978年分出为味精厂,1984年兴建一座1 260平方米的实验中心,开展产品质量升级活动,产品合格率达100%,年产味精能力达到500吨;哈尔滨糖厂味精车间,1981年扩建到240吨,1982年国家贷款2 000万元,新建一座年产味精2 000吨的味精分厂,1984年7月正式投入生产,但由于设备、技术等原因,始终未能达到设计能力。1981~1985年共生产以甜菜糖蜜为原料的味精产品1 651吨。这期间,味精生产厂家基本稳定,生产能力得到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行业。截至1985年,全省共有9家味精厂(包括车间),年总生产能力3 130吨,味精总产量2 197吨。产品除供应省内市场外,还销往吉林、辽宁、北京、四川等地城乡市场,部分出口新加坡等国际市场。
    (三)腐 乳
    黑龙江地区腐乳定型产品生产厂,唯有克东县腐乳厂一家,尚未形成行业。克东腐乳,以克东县的别名“二克山”注册商标,系黑龙江地区的传统食品。
    克东腐乳厂,始建于1915年。原由地主兼资本家关乃生与任晋益合伙经营的“人和春”酱园,除生产酱油、醋外,兼做腐乳,当时生产腐乳只三四名工人,每年生产30~40坛(每坛10公斤),生产最盛时有三四十人,年产几百坛,销路极畅,远近闻名。
    克东腐乳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独特,同国内市场上常见的采用根菌和长毛霉菌的腐乳相比,别具特色。独树一帜。腐乳自然芬香扑鼻,柔软适口,产品几乎是一年压一年的出厂销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产量逐年增加,科技人员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终于从克东腐乳前期发酵微生物区系中成功地分离、筛选出单一菌株,即小球菌。1958年国家扶持克东腐乳发展扩建了厂房,增加了设备,年产量增加到300吨。1960年国家投资新建一座年产1 000吨的腐乳厂。1980年以后,黑龙江省又几次投资对工厂的生产设备进行系统地技术改造与扩建,至1985年工厂占地面积扩大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豆腐加工实现了机械化,进料、筛选、浸泡、冲洗全部半自动化,腐乳年生产能力扩大到2 500吨,年产量达1 700多吨。在技术改造中,特别注重完善和充实检测手段,生产腐乳过程中的22道工序全部使用仪器检测,严把质量关,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一级品率达95%以上。1978~1985年,“二克山”牌腐乳连续获地区、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在省内市场上畅销不衰,且远销北京、天津、广东等省市和香港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