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艺 术

  一、戏 剧
    (一)龙江剧
    龙江剧是在二人转、拉场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省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
    1956年,省民间艺术剧院开始在二人转、拉场戏基础上进行创造新剧种的尝试,得到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文化局领导的支持。1959年12月8日,在省民间艺术剧院地方戏队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剧种队,隶属省评剧团领导。1960年8月,在新剧种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新剧种实验工作停止。1970年,撤销了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1972年3月,经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恢复重建了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1976 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干部政策,恢复了剧种实验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前夕赶排了传统戏《双锁山》和现代戏《俩新媳妇》。在《双锁山》中第一次比较成功地实验了龙江剧刀马花旦和武丑两个行当。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龙江剧实验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龙江剧实验团体增加了富裕县龙江剧实验剧团和德都县龙江剧实验剧团,加上原有的省龙江剧实验剧院和五常县龙滨剧团,已有四个专业实验团体。全省从事龙江剧实验工作的专业人员达350人。
    1982年4月,省龙江剧实验剧院携《皇亲国戚》《双锁山》《张飞审瓜》三出剧目赴北京汇报演出,连续公演23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演出期间,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召开五次专题座谈会,肯定了龙江剧的实验创造,中共中央有关领导和首都新闻界、文艺界专家盛赞龙江剧“誉满京华”。
    1983年,龙江剧《皇亲国戚》由龙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影片,于1984年在全国发行,拷贝发行量在同类影片中名列前茅,并出口东南亚国家。这期间,龙江剧《皇亲国戚》先后被汉剧、越剧等五个剧种移植演出。
    1985年,省龙江剧实验剧院演出了一台地方戏实验剧目:单出头《武大郎娶嫦娥》、二人转《酸甜苦辣》、二人戏《画中人》和拉场戏《棉裤腰》。这台戏参加黑龙江省文化厅直属艺术表演团体会演,获剧本、编曲、导演、表演、服装设计等多项奖励。
    (二)二人转(包括拉场戏、单出头)
    二人转约于19世纪30年代传入黑龙江地区。清同治以后到黑龙江地区的二人转艺人逐渐多了起来。清光绪年间后期到中华民国初期,以傅金财为代表的蹦蹦艺人创立了具有黑龙江地方特点的北路蹦蹦,改冀东语言为黑龙江地方语言,以唱取胜。清光绪年间后期,出现了一种拉着唱的形式,当时叫拉场玩艺儿,有了拉场戏的雏形。拉场戏的剧目主要来源于莲花落和蹦蹦及其他戏曲、曲艺节目。
    1933年,黑龙江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二人转称谓。1935年以后,哈尔滨、佳木斯相继开设了很多演唱蹦蹦的茶社。日伪当局经常以“有伤风化”“影响治安”,甚至以“悬灯匪”为罪名,对二人转的演出加以限制、禁止和破坏。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延安来的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陆续到达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北安、牡丹江等地,向民间艺术学习,与二人转艺人合作,改进和发展二人转艺术。解放战争期间,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等地有许多二人转班社除上演传统节目外,还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的节目;新的文艺团体也相继创作演出了一些反映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发展生产等蹦蹦戏,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出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二人转第一个兴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市、县开始相继建立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民间艺术团(队),以演唱二人转为主的业余剧团及零散二人转艺人遍及多数市县城乡,二人转又出现了一个较前更为兴盛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二人转遭到严重破坏。全省58个市、县的民间艺术团(队)全部被解散。但在广大农村,二人转仍在演出。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二人转事业迅速恢复,并获得发展,出现了又一个兴盛时期。自1980年以来,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第二书记李力安每到海伦、安达、德都、呼兰、富锦、双城等地视察工作或参加会议,都首先观看二人转演出并鼓励二人转工作者为发展二人转多做贡献。伴随着二人转事业的发展,涌现出黄启山、李明珍、刘劲松、刘相和、李国兰、程艳玲等许多新秀,出现了《凤凰进村》《半夜叫门》等许多优秀剧目。在其他剧种都不景气的情况下,二人转仍然红红火火。
    (三)评 剧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冀东莲花落艺人金菊花、夏天雷数人到哈尔滨演唱莲花落,把评剧的前身——莲花落传入黑龙江地区。20世纪20年代,由于评剧艺术不断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来丰富自己,使评剧步入了空前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涌现出了倪俊声、李金顺等著名评剧演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极力摧残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大批评剧艺人不得不南下进关演出,留在黑龙江地区的演员也不得不走向中小城市寻求生路,这反而使评剧争得了更多的观众,得到了普及。1940年后,日伪当局对戏曲艺术进一步进行摧残,颁布了种种限制戏曲演出的规定,评剧艺术日趋零落。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遣大批干部进入东北。从延安到黑龙江地区的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各戏曲班社,积极开展工作。配合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演出了《血泪仇》《改邪归正》《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使评剧舞台出现了新的面貌。
    从1950年起,黑龙江地区相继开展了挖掘、抢救、继承优秀遗产工作,并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材。这时期内,黑龙江地区的评剧艺术影响逐渐地扩大到地区外和国外。哈尔滨市评剧团曾应邀赴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演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评剧团全受到严重冲击。大部分剧团被砍掉或合并, 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大部分人员被送往“五七”干校参加劳动,一部分人员送往农村插队落户或到工厂做工。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评剧艺术得到了复苏。被砍掉的评剧团体陆续恢复,被长期禁锢的优秀传统剧目重新上演。广大评剧工作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民警家的“贼”》于1980年被调进京汇报演出,受到文化部的奖励,1981年和1982年龙江电影制片厂根据这一故事题材改编拍摄成电影《她从雾中来》。1983年起,全省大部分评剧团体实行了承包制,到1985年,又陆续结束了承包制,开始探索新的改革道路。
    (四)京剧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京剧、梆子两下锅形式演出的肖长祥、肖翠红、万福林戏班自吉林省到佳木斯唱野台戏,这是京剧首次进入黑龙江地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清铁路全线通车后,“闯关东”到黑龙江地区落脚谋生者日益增多,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移民,喜听皮黄,使京剧有了群众基础。京剧武生杨小楼应海参崴远东大戏院之邀,途经哈尔滨演出,轰动一时。嗣后,京剧名角纷至沓来,黑龙江地区相继建起了简陋的戏园。
    20年代中期,落子兴起,有李金顺等名伶在哈埠演出评剧,红极一时,皮黄呈低落趋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市井萧条,戏院停演,名角纷纷南去,留驻的艺人陷入困境。30年代中期,关内京剧名角为谋生计,交替往来于黑龙江地区演出。这时,各戏班除上演脍炙人口的流派剧目外,常以连台本戏取胜,使冷落了的京剧舞台又趋于兴旺。
    抗日战争胜利后,京剧艺术获得新生。1946年、1947年先后成立了哈尔滨民生国剧研究社和哈尔滨社协业余京剧团。1947年7月1日成立了东北文艺工作者协会评(京)剧工作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戏曲改革,加强了艺术交流,京剧的综合艺术面目一新, 黑龙江省京剧水平得到提高。1953年8月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1956 年1月黑龙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黑龙江省京剧团体参加了演出,参演剧目及主要演员均获得不同奖励。1964年7月,哈尔滨市京剧团编排演出的《千万不要忘记》和《革命自有后来人》两剧,在北京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黑龙江省京剧界受到严重摧残,许多著名京剧演员和剧团领导干部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关进“牛棚”,接受批斗。戏装被烧毁,机构被砸烂,不少人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1972年4月,在黑龙江省革命样板戏学习班的基础上,建立了黑龙江省京剧团。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等市也先后恢复了京剧团建制。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京剧逐渐复兴,特别是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京剧舞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省各京剧团恢复上演了一批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广大观众争相欣赏,出现了京剧热。1982年,哈尔滨市京剧团由云燕铭领衔赴上海、北京、沈阳等大城市巡回演出,引起很大反响。1983~1985年,京剧观众日趋减少,出现不景气形势。
    (五)话 剧
    中华民国初期,哈尔滨东华学校师生组织了业余剧团,曾演出根据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改编的话剧《一磅肉》等剧,这是最早见于黑龙江地区戏剧舞台的话剧。
    20年代,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为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的一些教师、学生和店员,自发组织编排话剧演出。1929年,左翼戏剧在黑龙江地区开始了演剧活动,相继编排了表现工人罢工斗争、宣传抗日斗争等内容的话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哈尔滨许多学校上演话剧。在演出中出现了群众手执大刀、红缨枪,高呼反满抗日口号的场面。因此一些师生被反动当局逮捕,演剧活动被迫停止。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老解放区来的文艺工作者给黑龙江地区的文艺舞台带来了新的气象,把文艺纳入了为工农兵服务、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轨道。当时活跃在黑龙江地区的30多个文艺团体,创作演出了许多反映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话剧。
    1949年5月,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合江鲁迅文艺工作团随之调入哈尔滨,改称松江鲁迅文艺工作团。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嫩江省实验剧团与北安西满军区一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合并,改称黑龙江省人民文艺工作团。这一时期哈尔滨市业余剧团也比较活跃,中学组织了学联演艺团,小学教员组织了教联文艺工作团,工人店员联合组成了店员文艺工作团及手工业文艺工作团。
    1954年8月,黑龙江省和松江省合并,两省的话剧团也随之合并,改称黑龙江省话剧团。演出的剧目题材更加广泛,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1957年,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两个话剧团体合并,组建哈尔滨话剧院。1963年,哈尔滨话剧院公演丛深创作的《千万不要忘记》,中共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这个戏轰动了首都, 并很快在全国掀起了各剧种移植演出《千万不要忘记》的高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各话剧团体陆续被砸烂,多年的话剧工作成绩被全盘否定,正常的艺术生产程序被当成修正主义艺术圣殿砸烂了。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话剧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获得了新生,冲破“文化大革命”十年禁锢,创作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全省话剧舞台又重新出现了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繁荣景象。80年代,黑龙江省的话剧艺术在题材和体裁方面进行不断的多侧面探索与创新,将话剧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梯,出现了新的面貌。
    (六)歌 剧
    在黑龙江地区的历史资料中,没有关于土生土长的歌剧记载。1924年春,哈尔滨白俄罗斯协会隶属的业余剧团在哈尔滨市上演法国著名歌剧《茶花女》。这是最早流入黑龙江地区的外国歌剧,也是黑龙江地区最早演出的歌剧。
    20世纪30年代,观看歌剧演出的观众基本上是外国侨民,中国人只限于极少数知识分子偶尔观看,对发展黑龙江地区的歌剧事业影响颇小。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1日,齐齐哈尔市民主大同盟宣传科组建民主乐剧团,在齐齐哈尔市光复剧场演出了反映东北抗日联军战斗题材的歌剧《寻兄》。这是东北解放后最早演出的歌剧。1946年6月,延安的一些文艺工作团到黑龙江地区,带来了秧歌剧和歌剧。其中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剧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影响最大,为黑龙江地区歌剧的发展起到了火种和启蒙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大批文艺工作团(队)南下支援新解放区,黑龙江省只留下地方建立的文艺工作团(队),歌剧创作力量呈现下降趋势。1951年6月,东北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剧团在哈尔滨公演大型歌剧《星星之火》,影响很大,为哈尔滨市的歌剧创作、发展起到了示范与推动的作用;并在综合艺术方面,为其他剧种提供了经验。1957年2月,哈尔滨歌舞剧团组建(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专业歌舞剧团,后改为歌舞剧院),并排演了第一个大型歌剧《小二黑结婚》。从此歌剧又开始走向繁荣。1966年初,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在总结音协工作时说,哈尔滨歌剧院在上演剧目和观众人数上居全国歌剧院(团)的首位。这一时期是黑龙江省歌剧演出的高峰时期。
    “文化大革命”中,全省唯一的专业歌剧团体哈尔滨歌剧院于1970年被解散,歌剧演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72年恢复哈尔滨歌剧院建制,开始小型歌剧演出。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激发了歌剧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歌剧获得了新生。哈尔滨歌剧院和省内一些文艺团体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具有地方性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新歌剧,并且培养了大批歌剧人才,呈现出繁荣景象。
    (七)皮影戏
    黑龙江皮影戏,亦称此地影、东北影、驴皮影,艺人自称照条儿。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的皮影戏活动进入了兴旺时期。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影箱,仅绥化地区就有40多个,艺人250多名,有许多略通文墨的年轻人到处拜师学艺,以此谋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为防止人民群众起来反抗,在农村实行并屯联防, 严禁结伙集会,明令禁止皮影戏演出活动,对违反者以“悬灯匪”的罪名加以惩治。
    抗日战争胜利后,皮影艺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47年夏,双城县皮影艺人温长淮配合革命斗争,创作现代剧目,受到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5月8日成立松江省皮影戏实验工作队,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合作,大力进行皮影戏剧本的改编、创作和皮影戏的音乐、表演与舞台美术方面的革新, 使皮影戏面貌焕然一新。1959年11月赴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演出了黑龙江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寓言故事《东郭先生遇险记》、儿童剧《喜庆丰收》,受到国家领导和首都各界的热烈欢迎。
    1960年,黑龙江省民间艺术队改为黑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工厂、部队演出。活跃在全省各地、市、县的皮影队,特别是半农半艺的皮影队几乎常年活动在农村。“文化大革命”中,皮影戏遭到空前的浩劫,影箱被砸烂,剧目被禁演,机构被撤销,皮影艺人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省皮影剧团下放到哈尔滨市。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各地专业和业余皮影队有所恢复,群众喜爱的传统皮影剧目相继上演。1985年,哈尔滨市皮影剧团走出国门,赴日本、德国演出。由于电影、电视、广播在全省农村乡镇的普及,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皮影戏活动到20世纪80年代逐年减少。能够坚持常年活动,并不断进行皮影艺术革新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只有哈尔滨市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
    (八)木偶戏
    20世纪20年代前后,有些关内流动的木偶艺人将木偶戏带入黑龙江,走街串巷演出,即人们常说的扁担戏(布袋木偶戏)。
    1956年,在哈尔滨市东北农学院剧场,由苏联国立木偶剧院木偶大师奥布拉兹佐夫演出了木偶戏《醉鬼》等剧。这是黑龙江省出现的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木偶戏艺术。
    1960年10月1日,黑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成立。同时成立了黑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木偶剧团。同年秋到绥棱县首次进行试验性演出,获得成功。为响应大演革命现代戏号召,1963~1964年初先后改编了《宋恩珍》《迎春花》《三丑会》《二块六》和创作了《最高奖赏》等现代节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7月,省木偶剧团停止演出。于1967年下放到哈尔滨市,为哈尔滨市木偶剧团。1970年9月并入哈尔滨市文艺工作团,只保留一个木偶小组。1972年10月,哈尔滨市文艺工作团撤销,哈尔滨市木偶剧团重新组建,隶属于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剧院。
    1980年,哈尔滨市木偶剧团两个演出队,全部投入以儿童题材为主的木偶戏的排练。1982 年底,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移植了儿童剧《好伙伴之歌》,以人偶同台的形式演出,打破了木偶剧常规表现形式,受到哈尔滨小观众的欢迎。1983年春,哈尔滨市木偶剧团与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部联合录制了根据《好伙伴之歌》改编的木偶电视剧《小乐乐》,参加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比赛,荣获优秀二等奖。
    1984年春,哈尔滨市木偶剧团再次上演经过加工的《匹诺曹历险记》。演出时将木偶角色全部剔除,变偶为人,成了儿童话剧。由此剧团开始分化,能登前台演出的演员组成了儿童剧队,不能登前台演出的演员仍搞木偶剧。
    1984年10月29日,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剧院改为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从此,原木偶剧团仅保留了一个13人的小队伍。
    二、电 影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俄国人考布切夫于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南十二道街交角处创建黑龙江地区第一座电影院。影片由影片商从国外购买或租用,均为无声电影。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人开始兴办电影院。1915年,王佩萱电影园于哈尔滨开业。继之,哈尔滨又建有北三电影园、吉江电影园、臧星齐电影园。1916年,于汉卿在齐齐哈尔西花园建一板棚,临时放映电影。
    1924年,美国影片商在哈尔滨建立了两处影片发行机构。还有俄人办的满洲商工会社和中国人办的松江电影公司。
    从中华民国初期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共放映456部影片。其中1916~1925年间上映的主要是欧洲影片。1926年以后上映的影片大部分为国产影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地区。日本商人先后在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北安等城市修建了供日本侵略者及其家属放映电影的共乐馆、映画所、满映馆。有些县城也相继有了电影放映活动。从1935年起到抗日战争胜利,相继有绥化、拜泉、克山、依安、双城、海伦、龙江、阿城等一些县城建立了电影院。这期间放映的影片既有国产影片,也有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外国影片。还有“满映”摄制的影片。到1945年,黑龙江地区有40余处电影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苏联影片输出公司哈尔滨公司、齐齐哈尔分公司接收了日伪遗留的电影放映场所。1946年10月,在兴山(今鹤岗市)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第一部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蹩》,第一部苏联译制片《普通一兵》。1946年底,东北电影制片厂在佳木斯设立东影驻佳木斯办事处,承担影片发行任务。翌年又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发行影片。
    1949年,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在哈尔滨、齐齐哈尔设立办事处,在佳木斯设立电影发行站。这期间,影片来源短缺,大部电影院无片上映。1949年开始发行苏联原版片,有《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玛丽黛》《卓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蓬勃发展。1954年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电影发行公司。同年建立黑龙江省女子放映队。1955年,省农村放映队固定到县,实行省、县(市)双重领导,并开始采取放映收费办法。翌年,放映队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密山县鸡林乡还办起乡办放映队。1958年,先后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和合江地区朝鲜族聚居的倭肯镇建立了第一座集镇电影院,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哈尔滨电影院。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大部分社办电影队停止活动,农民看不到电影,反映强烈。省文化局请示省政府拨款30万元,将卖给公社的国办电影队买回交市县管理。到1959年, 相继在合江、嫩江、牡丹江、松花江、黑河等地建立了地区电影公司,黑龙江省文化局电影科改为电影处。
    1963年,全省各地的电影公司改为黑龙江省电影公司的分公司。1965年,全省各市、县先后建立起电影管理站或电影总队,承担全省市、县范围内的16毫米放映单位的串片、换片、结算片租等发行业务。到
    1965年底,全省电影院达到129座,电影职工俱乐部由1950年的7座发展到248座;农村电影放映队329个,平均每个人民公社有一个放映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发行上映的中国影片有《无形战线》《百万雄师下江南》《钢铁战士》《南征北战》《国庆十点钟》《上甘岭》《红霞》《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外国影片有《幸福的生活》《金星英雄》《明朗的夏天》《秘密档案》《流浪者》等。还举办了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印度、民主德国、法国、南斯拉夫、日本、越南等国的电影周,接待了苏联、越南电影代表团。
    “文化大革命”期间,从省到部分市、县的电影院、放映队被群众造反组织夺权,有些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牛鬼蛇神”“反动艺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揪斗、批判,关进“牛棚”或下放劳动,有的被投入监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间拍摄的影片被视为毒草,全部被禁止发行放映。只有8个“样板戏”和一些新闻纪录片准许发行放映。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城乡观众迫切要求看电影,大城市的电影院一天连演四五场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要。为了改进电影放映管理,省文化局在肇源县召开现场会议,推广“闭门入场,无人收票,对号入座,严格清场”的经验。1977年、1978年两次恢复上演“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演的影片,并发行放映了新摄制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等。
    1980年,黑龙江省电影公司的领导关系,改为在业务上由省、市、自治区文化局(电影局)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由此,黑龙江省电影公司改为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市、县级电影管理站相继改为市、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同年成立龙江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彩色故事片和纪录片。
    到1985年底,全省地、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有15个,县、旗级公司有71个,还有100多个乡级电影管理站。对外开放的俱乐部达到226座。社办电影队达到5 508个。每个县城都有了电影院,达到201座。还发展了集镇简易电影院,达到274座。工矿俱乐部、工矿电影队也有发展,分别达到823座和1 096个。放映单位由1949年的57个发展到8 969个;放映场次由1953年的65 810场达到839 443场。城镇平均放映电影由1953年的14.2次增加到18.7次;农村平均放映电影由1953年的0.84次增加到21.6次。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站)由1950年4个发展到地、市、县电影公司87个。
    三、音 乐
    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渤海国建立后,积极吸收和学习唐王朝的先进音乐艺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渤海乐。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渤海国已珍蒙等出访日本,在日本宫廷演奏渤海乐。随后日本派专人到渤海国学习“音声”,而后渤海乐被日本收入宫廷乐舞之中。渤海乐也作为辽、金宫廷音乐而经久不衰。后来,在金对宋的战争中,把中原地区的许多乐工、乐器带入黑龙江地区,促进了黑龙江地区音乐艺术的发展。
    明、清时,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萨满音乐很兴盛。同时,关内诸省大批官员、文人士子和商贾、艺人进入黑龙江地区,带来了汉族民歌、秧歌和鼓吹乐等音乐形式,丰富了黑龙江地区的音乐艺术。
    中华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已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外国音乐传入的窗口。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俄东清铁路修建协定签订后,俄国音乐家逐渐流入哈尔滨,兴办交响乐团、哥萨克合唱团和白俄喜歌剧团等音乐团体,定期举办音乐会,广泛演奏欧洲及俄罗斯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其他一些国家的音乐家和音乐团体也经常到哈尔滨等地演出。西洋音乐的传入,推动了黑龙江地区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东北地区后,限制中华民族优秀、进步的音乐流传,给黑龙江地区的音乐事业笼上一层阴影。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黑龙江地区进步的革命的音乐活动依然有所发展。如音乐家侯小古、袁亚成、刘忠、叶长春、王昭麒等人,组织哈尔滨口琴社、古风音乐会等音乐团体,团结进步青年,开展革命的音乐活动,启发和鼓舞人民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斗志,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同时,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日联军,创编了《露营之歌》等大量的抗日歌曲,成为黑龙江地区抗日军民战斗的精神武器。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老一辈音乐家和革命音乐工作者从延安到黑龙江地区,团结当地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城乡,配合民主建政、反奸清算和土地改革运动,组建东北音乐工作团等革命音乐团体,创作了《东北风》《咱们工人有力量》等许多歌曲,并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使黑龙江地区的音乐事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的音乐艺术事业又有了很大发展。1954~1956年,黑龙江省歌舞团管弦乐队、民族乐队、合唱队、哈尔滨歌舞剧院管弦乐队等专业队伍相继建立。黑龙江地区音乐团体走向专业化。1957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一批音乐家深入生活,创作出《新货郎》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1961年哈尔滨市举办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至1966年共举办了六届。每次音乐会都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普及与提高、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原则。既有群众业余音乐爱好者参加,又有专业音乐工作者参与;既题材广泛,又体裁、风格多样。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专业音乐团体被撤销,大批音乐工作者受到摧残,音乐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省内城乡各地只准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和所谓的革命歌曲《造反有理》等。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音乐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1979年恢复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活动,至1985年又举办了七届;同时还举办了省、市一级的各类音乐作品评比和新人、新秀声乐、器乐比赛会,涌现出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和音乐人才。出版了《北方音乐》《音乐舞蹈通讯》《紫丁香词刊》等音乐刊物。创作了《乌苏里船歌》《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和《东山魁夷画音》等优秀音乐作品,流传国内外。多次组织音乐团体和音乐家出访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苏联、朝鲜、几内亚、菲律宾等国家,很多外国音乐家和音乐团体也曾到黑龙江省进行访问演出。
    四、舞 蹈
    黑龙江地区各民族在开发边疆的长期生产劳动中,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后汉书》。到了隋朝,则有了关于靺鞨舞的记载。及至唐代,粟末靺鞨族在黑龙江境内建立了地方政权渤海国,舞蹈趋于兴盛。粟末靺鞨族乐舞继承靺鞨民族乐及高丽乐传统,吸收中原乐舞成分,创造了渤海乐舞。辽金时期,女真族舞蹈广泛流行。伊春金山屯出土的文物八面柱体“乐舞浮雕石幢”,刻有金代优人舞姿,乐工操汉族乐器,反映了汉族和女真族乐舞文化的交融。
    清代,黑龙江地区各民族民间舞蹈更加兴盛,杨宾的《柳边纪略》、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中均有关于满族人家歌舞的记载。有关资料还记有黑龙江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乐舞,如蒙古族的火不思舞、达斡尔族的哈库麦勒舞、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的萨满舞和狩猎舞等等。
    清代及中华民国时期,汉族大量北徙,将关内的汉族舞蹈传入黑龙江地区。秧歌、高跷、龙舞、狮子舞、霸王鞭、小车舞、旱船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出现了反动的“五族亲善舞”“日满亲善舞”。同时也出现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舞蹈《“九一八”事变之夜》等。东北抗日联军在密林深处,经常点起篝火,跳“打鬼子舞”等舞蹈。黎锦辉领导的上海明月歌舞团到哈尔滨演出,曾在舞蹈中高高举起中华民国的旗帜。40年代初,哈尔滨市酒吧舞厅交谊舞亦很盛行。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的舞蹈艺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后,从延安根据地来了大批文艺干部和文艺团体,深入工厂、学校开展新秧歌运动,出现了高举镰刀斧头的工农兵秧歌、翻身秧歌、解放腰鼓、霸王鞭等舞蹈,使黑龙江地区的舞蹈艺术朝着为工农兵服务、为解放战争服务的方向发展。
    1946年,中长铁路管理局组建了哈尔滨市交响乐芭蕾舞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黑龙江地区舞蹈有了巨大发展。先后建立了松江鲁艺文工团、黑河民族歌舞团、黑龙江省歌舞团、伊春林业文工团歌舞队、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队、北大荒歌舞团、大庆歌舞团等专业歌舞表演团体。各歌舞团(队)积极学习古今中外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演出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节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造反文艺。“红卫兵舞”“忠字舞”遍及城乡。文艺团体也只能演江青反革命集团规定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等少数舞剧及反映“文化大革命”的舞蹈。这期间,黑龙江省还编创了歌颂革命委员会的大型歌舞剧《东北的新曙光》。使舞蹈同其他文艺一样完全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宣传工具,遭受了一场厄运。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舞蹈艺术又重新出现了繁荣景象。省艺术学校开办了舞蹈专科,全省各地市举办了各类专业的和业余的舞蹈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积极培养新的舞蹈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中国舞蹈家协会黑龙江分会恢复了正常工作,编辑出版了《舞蹈通讯》《舞蹈小辞典》《舞蹈·舞剧》文学剧本;省群众艺术馆编辑出版了《东北民间舞教材》及《文艺辅导》专辑,交流舞蹈经验,探讨舞蹈理论。省文化厅和省舞协于1981年和1985 年先后两次举办全省舞蹈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和优秀舞蹈演员。
    五、曲 艺
    宋金时代,出现了赫哲族先人的伊玛堪说唱艺术和满族先人的连厢歌舞说唱艺术。北宋末年,由中原传来了汉族的“说话”“小说”“嘌唱”等艺术。金末或元初,出现了蒙古族的好来宝说唱艺术和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并且很快兴盛起来。同时期,还出现了达斡尔族的说唱艺术乌钦(又称舞春)。
    明末和清代,有单鼓(又称太平鼓)歌舞说唱艺术,出现于满族民间。八角鼓演唱艺术在满族旗籍中流传,后来被子弟书所取代。在鄂伦春族中流传有摩苏昆说唱艺术。在锡伯族中有念说和依兰古伦舞春两种说唱艺术,曾流传一个时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柯尔克孜族从新疆迁到富裕县境内,带来了库木孜弹唱,但没有流传开来。达斡尔族的乌钦说唱艺术,到清代中叶走向繁荣。清代中叶、末叶,二人转、东北大鼓、单鼓、莲花落、评书等曲艺艺术传入黑龙江地区。
    中华民国时期,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说唱艺术在鄂伦春聚居地区流传甚广,到日伪统治时期,日渐衰退,趋于消亡。乌力格尔说唱活动更加兴旺。好来宝继续活动,但无新的起色。伊玛堪,到日伪统治时期逐渐衰落,连厢消亡。单鼓艺术出现了繁荣景象。表演者由原来二人持鼓对唱发展到有领唱、伴唱、群唱、合唱、哈苏(帮腔)等多种演唱形式,还形成了一种边祭祀、边说唱、边舞蹈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彩扮莲花落演变为二人转。乌钦在前代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新成果。创作了一些新的曲目,出现了一些新的作者和演唱者。其中有代表性的曲目是《少郎和岱夫》,流传甚广。评书活动进入黄金时代。黑龙江地区城乡茶社几乎都有评书艺人卖艺。农村遇有红白喜事,也请评书艺人说讲。东北大鼓更为兴盛。大约在20年代至30年代间,北京相声艺人把相声带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相声艺术在黑龙江地区逐渐传播开来。在中华民国中期,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传入黑龙江,在城镇的茶社演唱。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许多市、县建立了艺曲改进会、书曲协会、曲艺艺员工会等组织,帮助曲艺艺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开展创作演出活动,并组织曲艺艺人从事建立革命政权的宣传工作。一些文艺团体配合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编演了许多新的曲艺节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的曲艺活动逐渐纳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的轨道。50年代,各地继续建立曲艺团体,并对一些曲艺团体进行组织与制度改革。一些曲种也有新的发展。乌钦,搜集整理出传统曲目40余首,创作了一些反映时代生活的新作品,其中《歌颂祖国》和《我爱我的家乡》,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译成多种语言向国内外播放。伊玛堪,搜集整理出《安徒莫日根》《什尔达鲁莫日根》和《满格木莫日根》等10余部传统节目,创作出《赫哲人的新生》《八月十五月光明》和《歌唱恩人共产党》等反映新生活的作品。乌力格尔继续在民间流传,每逢那达慕大会和其他庆典活动,都有乌力格尔演出。不仅有传统节目的演出,还创作演出《黄继光》《草原红花》和《红岩》等许多新节目。摩苏昆活动有了新内容。在1963年9月10日鄂伦春族定居庆祝典礼上,唱出了歌颂祖国新面貌、歌颂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赞美下山定居过上新生活的新歌声。还挖掘出一些摩苏昆的传统节目。好来宝也出现了《歌颂党和毛主席》《歌唱蒙古族新生活》这类的新作品。莲花落,在《松江文艺》《黑龙江文艺》和《黑龙江艺术》等刊物上发表了《纸老虎不可怕》《塞北胜江南》和《红旗歌》等很多新作品。一些文艺团体也经常演出莲花落。相声进一步繁荣。京、津、沈等地的相声演员纷纷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演出,带动了黑龙江相声的繁荣发展。创作和演出新相声,成了这个时期的主流。评书,是各曲艺团体、电台、茶社、书馆经常演出的主要节目。在60年代出现了说新书运动,《地道战》《地雷战》《江姐上船》《平原游击队》和《烈火金刚》等新书,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书目。东北大鼓也参加了说新书运动,西河大鼓等曲种也很兴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曲艺事业遭到摧残。曲艺作品绝大多数被视为“封、资、修”的大毒草,历年来挖掘整理的曲艺资料全部被废毁,全省各曲艺团体均被砸烂,曲艺工作领导干部和艺术骨干绝大多数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牛鬼蛇神”“反动艺术权威”,遭到残酷批斗。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有的曲种得到恢复,继续流传;有的曲种更加繁荣,步上了新台阶;有的曲种走向衰落,乃至消亡。评书呈现出繁荣景象,《白楼春晓》等一批较好的评书和说唱作品广受欢迎。相声更加繁荣,无论创作或表演都步上了新台阶,出现了《郝市长》等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新作品。1984年,原建邦、师胜杰创作,师胜杰、冯永志表演的相声《肝胆相照》和原建邦、陈庆创作,宗成滨、徐宝库表演的相声《四角风波》,参加全国相声评比,分别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和创作、 表演二等奖。不仅有单口相声、二人相声, 还出现了群口相声、化妆相声。创作队伍和表演队伍,有了新的提高,涌现许多新秀和拔尖人才。相声阵地进一步扩大,全省所有的曲艺团体、文艺工作团(队)、广播、电视、茶社、书馆都经常演出相声节目。相声成了人们喜爱的艺术品种之一。
    六、杂 技
    黑龙江地区于金代即有关于杂技艺术活动的记载。清末有俄国马戏团到哈尔滨演出。中华民国期间,哈尔滨、齐齐哈尔、双城及有些城乡均有零散艺人演出跟头、杂耍、戏法和魔术。这期间,耍猴戏者甚多。还有日本、俄国、波兰、丹麦、瑞典马戏、英国国王大马戏在哈尔滨演出。
    解放战争期间有解放马戏团、兴盛马戏团等私人团体流动演出于哈尔滨、齐齐哈尔、拜泉等地。这期间,杂技节目开始进入剧场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先后组建了黑龙江省马戏团、哈尔滨市杂技团和齐齐哈尔市马戏团。建团后节目不断丰富发展,开始只有《钻圈》《水火流星》《小吊子》《顶板凳》《马术》等节目,后来逐渐增加了《大飞人》《空中转人》《大绳》等大型高空节目和《驯虎》《驯狮》《驯水牛》《驯驴》以及《马术》《飞车走壁》等节目,出现了第一个驯虎女郎。哈尔滨市杂技团与齐齐哈尔市马戏团还相继制成容两千余人的大篷。随着大型高空节目的出现,为了保证演员的安全,开始使用网子和保险绳。
    1956~1958年,牡丹江市、佳木斯市、肇东县、呼兰县、双城县相继建立了杂技、马戏团、队。
    1960年,齐齐哈尔市马戏团出席全国群英会,并获先进单位奖状。到1966年4月,齐齐哈尔马戏团流动演出于全省的大部分市、县、镇;还先后巡回演出于北京、上海、西安、重庆、广州等大中城市和乡镇。
    哈尔滨杂技团的蔡春波、姚成波、齐齐哈尔市马戏团的黄德禄曾分别赴朝鲜、拉丁美洲演出;齐齐哈尔市马戏团还曾赴朝鲜、越南进行访问演出。在越南演出时,荣获胡志明主席亲自授予一枚一级劳动勋章。长春电影制片厂为齐齐哈尔市马戏团拍摄了《马戏团的新节目》。
    1967年10月,哈尔滨市杂技团与齐齐哈尔市马戏团少数演员组成中国东方红杂技团赴日本访问演出。演出13个节目,当时称为改革节目,回国后,演职人员有的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牛鬼蛇神”,有的被关进“牛棚”,有些演职人员下放农村插队落户。有些节目被批判停演。
    1970年4月,在哈尔滨市杂技团基础上,组建黑龙江省东方红杂技团。当时经常演的节目只有《智擒美国狼》等12个节目。1970年春,齐齐哈尔市马戏团被撤销,少数演员被调入黑龙江省东方红杂技团,大部分演职人员分配到工厂、商店等单位工作。同年8月,恢复重建齐齐哈尔市马戏团。
    黑龙江省东方红杂技团自1972年下半年开始恢复上演传统杂技节目。1976年4月,黑龙江省东方红杂技团改称黑龙江省杂技团;同时与齐齐哈尔市马戏团联合组织一台节目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杂技调演。
    1979年后,省杂技团相继成立了魔术队,组建了与哈尔滨市动物园联合演出承包队,还排练了滑稽专场。1981年开始,省杂技团、齐齐哈尔市马戏团曾分别赴世界各地进行访问演出和商业性演出。
    1983~1985年,省杂技团的王虹、赵士魁、丁洪,齐齐哈尔市马戏团的王辉、马勇分别获国际金奖、文化部奖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奖。王虹表演的《蹬技》、齐齐哈尔市马戏团的《驯熊》等节目分别参加了电影和录像的摄制工作。
    1984年10月,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成立,有182名杂技工作者入会,其中53人为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
    七、美 术
    早在新石器时代,黑龙江地区的先民即在陶器上刻有鱼鳞纹、网纹、水波纹,都是先民捕鱼生活在艺术上的反映。还有陶塑和角、骨、牙雕艺术,是黑龙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塑艺术品。
    公元7世纪,渤海国曾多次派学生到京太学学习中原绘画,并带回中原作品摹习,使渤海国涌现出大简之等一批画家。这一时期的工艺品制作亦很发达,有玛瑙柜、紫瓷盆、玳瑁杯等。还有金银耳环、带跨,铜镜、铜马、铜独角兽,石佛、石狮、石牛、石灯幢等。
    金国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伐宋开始后,特别是“靖康之变”,不少内地画家被俘虏或流落到黑龙江地区,对黑龙江地区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出土的金代工艺品铜镜,常见有双龙、双虎、双鱼、双雀、人物故事、海马葡萄等图案。
    清代,剪纸艺术在双城、阿城、卜奎(齐齐哈尔)一带及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兴盛起来。清顺治后,随戍边军人、放逐流人的增多,遂有中原、江南画家羁留黑龙江地区,传统的中国画创作有了进一步发展。
    19世纪末期,黑龙江地区的漫画、插图、报刊美术开始发展起来。雕塑、油画、水彩画、素描等,也随着一批以俄籍为主的外籍画家、雕刻家相继到哈尔滨,在黑龙江地区开始兴起。
    20世纪20年代初期,黑龙江地区开始兴办现代美术教育。1930年创办的东省特区师范专科学校的美术科,便是黑龙江地区的第一个正规美术专科。
    东北沦陷后,黑龙江地区的美术又较大地受到日本美术的影响,特别是日本油画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947年,《东北日报》《东北画报》先后迁到哈尔滨。随报刊由老解放区到黑龙江地区的革命美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木刻、年画等作品,并开展了多种美术活动,为黑龙江地区的美术创作、美术工作打下了基础,树立了风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性、普及性的美术活动获得了重大发展。为配合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农业合作化,创作、绘制了大量漫画、连环画、宣传画、年画、剪纸等作品。这时油画创作力量也开始活跃。但这一时期黑龙江省的美术创作,少力作,与全国兄弟省市比较尚处低谷阶段。
    1958年在屯垦戍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转复官兵中,产生了以反映垦荒劳动、生活为内容的北大荒版画艺术,在全国美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并作为社会主义美术流派得到充分肯定。嗣后,反映垦区、牧区、林区、油田生活的力作不断涌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美术创作组织遭到破坏,很多美术家受到残酷打击, 被迫停止了美术创作,很多美术作品被污蔑为“黑画”,美术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省的美术工作、美术创作开始复苏。不仅老一代画家焕发了创作青春,而且涌现出了大批中青年画家。在历次全国重要美展中都有黑龙江省的美术作品入选、获奖,并有一批作品入选国际性重要美展。形成了版画、油画、国画、雕塑、连环画、漫画等全面发展的局面。在北大荒版画扎根黑龙江地域生活的创造道路和成功经验的影响下,国画、油画的创作也开始以地区地域生活为基础,努力探索、创造北疆的艺术风格,逐渐结束了黑龙江省当代地域性艺术空白的历史。
    八、书 法
    黑龙江地区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金代,在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市)就有刻制的《曹道清碑》《宝胜寺前管内都僧宝严大师塔墓志》。
    清初满人入主中原后,流徙、贬谪到宁古塔的“流人”,为黑龙江地区的文化发展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方拱乾为江南著名书法家,流放期间,传授书艺多年;祁班孙以狂草著称当时;张缙彦工诗文,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现存有“泼雪泉”刻石及“勒马第一峰”石碑。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自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后,许多“获罪”的博学之士和书法家被流徙、贬谪于此。其中英和、刘凤浩的书法最受推崇。
    清末民初之际,宁古塔、卜奎城内的一些官府大员也多为著名书法家,如吴大徵、成多禄、宋小濂、张朝墉、张延厚、张伯英等。其中吴大徵为江南大书法家。所书真、行、草乃至篆刻,均为世人推重,于东 北地区广为流传。张朝墉楷宗锺繇、行法李北海,也偶为篆书。墨迹在黑龙江地区流传颇广。现藏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的《金刚经》《柏庐先生治家格言》等均为张朝墉的精美手迹。
    哈尔滨自开发以后,很快就成为黑龙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出现了一些书法家。其中的代表人物,20世纪20年代有金权升,30年代有韩光甸,40年代以后有刘忠,都造诣颇深,名重一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和很多书法爱好者,但由于没有积极提倡和加以组织,书法活动多是自发的、零散的、小范围的活动,没有形成一种时尚和潮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唤醒了沉睡的书法艺术园地,在陈雷等一些老、中年书法家的倡导和带动下,1979年成立了黑龙江省书法篆刻研究会,从此,书法活动开始有组织地开展起来。1982年3月, 在黑龙江省书法篆刻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很快把蕴藏于书法爱好者中的书法兴趣与活动潜力调动了起来。
    在书法活动中,老书法家书意更浓,笔力更健,如陈雷的颜体楷书、行书,游寿的汉隶, 刘快红的篆书,杨角、边健如、周齐、沈重的行书,范培鉴的楷书,王田的楷书、行书,利化的行书,张连俊的楷书、隶书、魏碑等等,根深势稳,雄秀兼备,对当代黑龙江省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领头和示范的作用。中青年书法家勇于创新,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如张天民的隶书、篆书,王文斌、李克民的草书,崔学路的楷书,魏天雪、洪铁军、张戈的行书,赵隽明、王兆卿、谢榴宝、邢衍的篆刻等等,都具有时代风范。
    到1985年,省书协会员已达到500人,其中中国书协会员20余人。全省各市、县的书协会员则有数千人之多。
    九、摄 影
    20世纪初,摄影艺术活动开始出现在黑龙江地区,主要方式是社会纪实摄影、野外风光摄影以及照相馆人像摄影。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1931年,黑龙江地区的摄影艺术发展受到沙俄、日本文化侵略的影响,同时也逐步形成一定的民族风格。由于报刊出版印刷的渐次普及,摄影纪实图片成为重要的社会传媒,一些重要而优秀的纪实作品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室内人像摄影,始终有“俄国派”“日本派”“北京派”三派并存,且以“俄国派”的古典式人像略占优势。
    东北沦陷时期,新闻出版业中的摄影采访多被日本人占据,社会纪实摄影创作受到严格控制。照相馆人像摄影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中国摄影师,但在艺术风格上以“日本派”占据优势。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革命摄影工作者从延安、晋察冀解放区来到黑龙江地区,革命摄影事业十分活跃。革命现实主义的摄影传统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性摄影作品和其他优秀作品。1945~1949年,黑龙江地区的摄影事业,不仅是黑龙江地区从未有过的发达时期,在全国摄影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中共中央东北局及有关宣传、出版、新闻、文化机构的南迁,黑龙江地区的摄影又经历了一次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已初步形成规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摄影学会黑龙江分会成立,对全省摄影艺术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省摄影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多种风格、多种手法的摄影艺术实践几乎全面停止,江青反革命集团强迫摄影工作者按照江青所鼓吹的摄影艺术模式拍摄照片,完全背离了摄影艺术的特色和本质,受到群众的抵制。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摄影艺术事业获得空前发展。摄影创作人员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20倍,一些独具特色创作风格的群体受到全国摄影界的重视,一批优秀摄影家在国内、国外产生影响,大量优秀作品在国际、国内及跨省区摄影展览、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