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蒙古族
蒙古族是黑龙江地区世居少数民族之一。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一昆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了辽阔的大草原。大约在12世纪初叶至明代嘉靖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迁徙。黑龙江省的蒙古族共分四部,即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扎赉特部、依克明安部。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巴尔虎人和外旗蒙古人。历史上黑龙江地区蒙古族地区实行王公制度,按所属蒙古族占有社会财产多寡分为孛斡勒(奴隶),阿拉巴图(平民),喇嘛,台吉(贵族)、塔布楞(驸马),王、公5个等级。爵号分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6等,均属皇封。授札萨克者为全旗最高官职,执掌全旗一切事务。清初黑龙江省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旗的名称,根据皇封的爵位分别为和硕亲王旗、多罗郡王旗、多罗贝勒旗、固山贝子旗、镇国公旗和辅国公旗6个等级。公元10世纪,蒙古人游牧于呼伦贝尔及嫩江中下游一带,金代嫩江流域肇州辖境杜尔伯特、郭尔罗斯两部共有5 375户。辽金至中华民国年间,迁入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达9 000余户。黑龙江省蒙古族大部分聚居,聚居区多集中于嫩江中下游、乌裕尔河流域。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浩德、超等、义顺3个蒙古族乡,泰来县洪嘎尔硕、胜利、豆海、江桥4个乡镇,富裕县大泉子、伯音2个乡。德都县太平乡繁荣村(南泉子)等。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蒙古族为37 697人,1964年蒙古族为49 777人。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文字始用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
黑龙江地区蒙古族经济在清朝、中华民国时期,各旗已开设皮铺、油房、烧锅、烘炉、木匠铺、毡铺等手工作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5年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后旗驻地,已建成发电厂,先后开办乳粉、油米、制酒、纺织、木制、皮革、草绳等厂,为发展民族工业提供了动力。1956~1965年,由国家投资和提供机械设备,又增加了机械、制糖、印刷、针织、农具、糕点、制砖、毛线、纸浆、酱菜等新型工业。1966~1979年,继续增加食品、化肥、糖果、童装、塑料、电器等工业。1980~1985年,新增毛毯、刃具、铸造、铆焊、锻造、锅炉、水温管、冷饮加工等厂。黑龙江省比较著名的有:杜尔伯特毛毯厂、杜尔伯特乳品厂、杜尔伯特毛线厂。蒙古族的外贸商业,也是其经济的一个支柱。据统计,1984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出口产品总额475.5万元,比1978年增长320%。其中出口活牛(黑白花公牛)433头、貉皮6 400张、大豆6 744吨、小红豆1 490吨、绿豆366吨、杏仁10吨、防风10吨。
蒙古族文艺形式有达古(民歌)、好来宝(说唱文艺)、呼古吉木(器乐)、乌力格尔(蒙古书)、布吉格(舞蹈)、珠吉格(歌剧或话剧)、叙律格(诗词)、怯热(哲理答辩)和玛格塔勒(赞词)等。工艺美术主要有:刺绣、木刻、剪纸。蒙医蒙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组成部分。其中有著名的杜尔伯特旗组建蒙医联合诊所,1957年扩大为县蒙医联合诊所,正式纳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内。开展蒙医学研究,实行中蒙西医结合医疗。1979年扩建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医院。总计各类医务人员247人。蒙古族体育活动丰富多彩,“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盛会,意为娱乐或游戏。每逢七、八月间,举办“那达慕”大会。比赛项目除摔跤、赛马、射箭“三项技艺”,还有布鲁、沙塔拉、乌兰红等,同时开展一些其他蒙古族喜闻乐见的游艺活动。
1982年,黑龙江省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有140 148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08%。主要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来、富裕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