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赫哲族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是赫哲族先民自古生息繁衍的地方,其活动范围远至库页岛等地。“赫哲”为赫哲语,由“赫真”音变而来,原为方位名称,遂演为一部分人称呼另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后转为民族名称,为“下游”“东方”之意。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均与赫哲族先世有历史渊源。辽代,对其所属区域称为五国部,其族属大部为赫哲族先民。元朝,于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先民较集中的地区设水达达路(砚达勒达),并分设5个军民万户府。清初,清太祖努尔哈赤南征中原之前,采取怀柔政策,对降附纳贡的赫哲族各部,封官赐爵,对有功的赐世袭官职实行联姻。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朝加强对赫哲族地区的管辖,建立三姓城。清咸丰八年四月(1858年5月)和清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10月),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版图,赫哲族生活地域发生了变化。中华民国初年,居住黑龙江下游的赫哲部落明格里氏,思念祖国,举部迁回松花江流域定居。中华民国年间,赫哲族居住区域疫病猖獗,造成乡村萧条冷落。东北沦陷时期,居住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人口减少。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阻止赫哲人民通往苏联或参加抗日联军,强制施行集村并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强制黑龙江沿岸赫哲族青壮年组建“山林警察队”,监视并阻止赫哲族人民通往苏联。为摆脱日本侵略者控制,1943年5月23日,八岔村山林警察连同家眷共25人,冲破敌人堵截进入苏境,并多次被派回侦察敌情。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被赶至勤得利、街津口一、二、三部落的赫哲族人返回家园,至富锦大屯投亲靠友的10余户,生活面临困境。1946年2月,经同江、富锦、饶河等县各赫哲部落头人和长辈协商。为谋求赫哲族生计,富锦县大屯、黑龙江沿岸街津口一、二、三部落89户300余人迁往饶河七里沁村。还有富锦大屯10余户40余人迁至桦川县苏苏屯,聚集饶河县七里沁村的赫哲族,按集体生产方式,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解放战争时期,赫哲族人还参加了剿匪斗争。
    赫哲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分为两大方言,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使用奇楞语,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使用赫真语。赫哲族现无本民族文字,学校全用汉语、汉文教学。黑龙江地区赫哲族最古老的氏族有:特尔吉尔、卡尔特吉尔、巴亚吉尔、卡尔他吉尔、巴力卡吉尔、库奇吉尔、贝尔特吉尔7姓人。
    捕鱼是赫哲渔民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历史上,赫哲族捕鱼只限于自行消费。狩猎也是过去赫哲猎人维持生活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而居住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渔、猎兼有,渔业生产仍有发展。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赫哲族地区“以渔业为主,粮食自给,多种经营”的方针得到恢复和发展。
    赫哲族民间文学以“伊玛堪”(赫哲族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说唱故事之总称)为首,还有“说胡力”(口头相传比较完整的寓言、童话、神话、笑语等故事)、“特仑固”(早年真实的故事,男女均讲)、“嫁令阔”(类似南方少数民族民歌)、“白本初”(女人说唱的故事)、“博布力”(摇篮曲)等。赫哲族乐器大多失传,流传至今的敲打乐有“萨满”用的椭圆形鼓、腰铃和“阿哈玛发”用的圆鼓。赫哲族舞蹈早年有萨满舞“得13克衣得额伊”“哈康布雷舞”“批勒西雷舞”。“萨满舞”在萨满跳神时进行。迷信破除后,“萨满舞”已无人再跳,其他舞也已失传。至1985年,均跳新编现代舞蹈“天鹅舞”“钓鱼舞”等等。赫哲族图案、剪纸艺术发达,早年衣、裤、鞋帽、被褥都绣有云纹、几何形和花朵、蝴蝶等各种图案。
    赫哲族流传叉草球、射草把、截挡滚轮、划船、游泳、摔跤、扳腕、拔河、赛跑、射箭、猎枪射击、投掷激达枪、滑雪、溜冰、乘雪撬滑坡等多种体育活动。赫哲族还结合生产进行叉鱼、跑山、下伏弩(地箭)、骑马、划船、滑雪活动。现代步枪出现后,开展了射击比赛。1958年冬季,3名赫哲族运动员参加了在吉林举行的全国滑雪运动大会,1985年,佳木斯地区射击比赛饶河县女运动员纪美兰获第一名,省射击比赛饶河县葛忠良获第二名,佳木斯地区比赛同江县少年运动员尤延军获标枪冠军、110米低栏第三名、垒球第四名。
    1982年,黑龙江省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有3 747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19%,多数聚居在同江市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以及饶河县四林子乡四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