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东正教

  黑龙江地区东正教传入的年代始于清初。清顺治七年(1650年)春,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杀害中国人,强迫当地居民归顺沙皇和改信东正教。18世纪末叶,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左岸被迫改信东正教的一部分布里亚特、鄂温克、达斡尔人迁至呼伦贝尔大草原定居。这便是最早到达黑龙江境内的中国籍东正教徒。1919年,黑龙江地区的俄籍东正教徒骤增至30万。由于大量俄人拥入,哈尔滨和黑龙江各地东正教教堂都奉命接待安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满洲的东正教成为为日本人歌功颂德喉舌,利用东正教控制中国东北境内的俄人,并给予了东正教以大力支持。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进驻哈尔滨后,10月,东正教哈尔滨教会归属莫斯科全俄牧首管辖。1956年3月31日,中苏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交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俄罗斯东正教和莫斯科大主教区所属财产的议定书》。至此,在华60余年的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改称为中华东正教会,所有教产教务悉由中国神职人员接管并独立行使职权。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的东正教堂被捣毁,宗教活动完全陷于停顿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宗教政策也逐项得以落实。1981年,挤占的东正教堂被退还,并加以修建。1984年10月14日,在掌院司祭朱世朴与京沪特邀司祭共同主持下,举行开堂祝圣典礼,并将这一天定为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座堂——圣母饼檬教堂命名日 。
    俄罗斯东正教自传入黑龙江地区。在近半个世纪中,教区隶属关系先后经过4次变动,归属4个不同教区管辖。变革的原因,大抵与沙俄侵华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中东铁路有关。在众多的东正教序列中,传入中国的东正教属于俄罗斯东正教。自1922年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成立后,其教徒分布囊括东北全境的中东铁路沿线。1923年,哈尔滨教区的东正教信徒达到历史最高峰,约有30万左右;1938年锐减到2.5万人,其中哈尔滨约有1万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哈尔滨尚有东正教徒约800人,至1984年粗略统计,哈尔滨市内仅余东正教徒120人左右。
    东正教的神学教育具有一套由低到高的完整体系。就哈尔滨教区而言,大体有3个途径:其一是在由东正教会管辖的社会学校中开设具有神学内容的课程,向少年儿童灌输有神论的启蒙教育,这是神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其二是在普通中学开设专门的神学班或神学系,进行专一的神学教育,这是东正教神学教育的中级阶段。其三是修道院教育,是专门培养东正教神职人员的高层次的神学教育阶段。大学办神学系,是东正教神学教育的高级阶段。1934年8月29日,哈尔滨传教——神学讲授班停办后,将其合并到哈尔滨弗拉基米尔学院(即工业学院)。该院设34个系,其中神学系是在原神学讲授班基础上办起来的。从此,在黑龙江地区便出现了东正教的高等神学教育体制。
    16世纪中叶,俄罗斯东正教堂即在临近黑龙江边境的外兴安岭山脉以南及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带广泛分布。据统计,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20年间,在黑龙江地区及铁路沿线所建的东正教堂共28座。而自1918~1931年日本入侵的13年间,新建和划归哈尔滨教区辖属的东正教教堂有43座。此后,自1932~1949年的17年间,在黑龙江地区新建和哈尔滨教区托管的东正教堂有36座。其后的1951和1958年,先后在滨洲线的乌鲁西和哈尔滨荒山墓地各迁建一座东正教堂。这两个教堂是迄今为止东正教在黑龙江地区建堂史上的最后记录。除此之外,先前在黑龙江境内隶属于哈尔滨教区管辖的修道院共有5所。其中设在哈尔滨市内的有2所:1924年8月17日(俄历8月4日)在哈尔滨动工修建,1924年12月20日,举行竣工祝圣仪式的“圣母喀山男子修道院”和1927年在哈尔滨建成的“圣母弗拉基米尔女子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