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动物与植物

  按自然地理研究的惯例,一般只限于野生的动物和植物。考虑到志书的特点,对畜牧业 、饲养业经营的各种动物和城市的观赏动物与家庭饲养的鱼类、鸟类及小动物等;对农村种 植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城市园林的绿化和花卉植物等,大都有专志记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了。
    一、动物
    黑龙江省地处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带,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于古北界, 东北区的大兴安岭亚区、长白山地亚区和松辽平原亚区。其动物区系特点是古老复杂、种类 繁多。这不仅与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有关,也与古生物的起源与地质年代的演变历史 有关。
    黑龙江省属于全国三大动物地理群中耐湿动物群的最东北部组成部分,是南北方耐湿动 物,特别是鸟类分布的通道,被称为古北界动物分布上的最宽广的过渡地带。在各类陆栖脊 椎动物中,均出现了许多北方型的代表动物,如驼鹿、紫貂、雪兔、柳雷鸟;也有许多适合 本地自然条件生长的东北型代表动物,如黑龙江林蛙、蝮蛇、细嘴松鸡、丹顶鹤、东北兔、 野猪等。又由于黑龙江省西部气候比较干旱,在地形上又与蒙古高原无明显的屏障,因而有 少量中亚型代表性动物渗入,如麻蜥、达乌尔黄鼠、蒙古百灵、蒙古兔等。总之,黑龙江省 的动物在种类组成上兼有北方型、东北型和中亚型的混合特点。据统计,黑龙江省有陆栖脊 椎动物482种。其中两栖类13种,占全国两栖类种数的6.37%;爬行类15种,占全国爬行类种 数的502%;鸟类364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1.22%;哺乳类90种,占全国哺乳类种数的21. 03%。黑龙江省的陆栖脊椎动物种数约占全国种数的23%,其中以哺乳类和鸟类最丰富,尤其 是鸟类的种数,几乎占全国的1/3。
    (一)哺乳类
    哺乳类又称兽类,是高等动物中构造与功能最复杂的类群,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 。黑龙江省的兽类现有6目19科90种,其中大型与中型兽类主要分布于山区,小型啮齿类分布 在平原、山地、丘陵和河谷的草地。在全省分布较广的动物主要有马鹿、野猪、赤孤、狼、 狍子、黄鼬、黑线姬鼠、东方田鼠等,其次是紫貂、松鼠、花鼠、黑熊、梅花鹿、貉、獾、 麝、猞猁、青羊、驼鹿、水獭、林姬鼠等。有一些兽类分布范围很狭窄,例如狼獾(貂熊) 、兔狲、林旅鼠、驯鹿、白鼬仅分布于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北部山地;东北虎、金钱豹只分 布在东部山地和小兴安岭南部;蒙古兔、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等都分布于松嫩平原的西部 ;高山鼠兔则仅见于高山寒冷地区。
    黑龙江省的90种兽类,分属于6目19科,它们是食虫目的猬科(2种)、鼹科(2种)、鼩 鼱科(8种);翼手目的蝙蝠科(15种);食肉目的犬科(5种)、熊科(2种)、鼬科(12种 )、猫科(5种);兔形目的兔科(4种)、鼠兔科(2种);啮齿目的松鼠科(4种)、鼯鼠 科(1种)、林跳鼠科(1种)、跳鼠科(1种)、仓鼠科(12种)、鼠科(5种);偶蹄目的 猪科(1种)、鹿科(6种)、牛科(2种)。6目中以啮齿目的小型兽类和食肉目的大、中型 兽类种类最多,共48种,占全省兽类种数的一半以上。从生态适应特点看,以林栖、耐寒种 类占优势,盛产许多名贵的毛皮兽,有些是在东北地区特有的种类,如紫貂、白鼬、狼獾、 驼鹿、林旅鼠等。有些动物为适应寒冷气候,不仅毛长绒厚,而且体型较大,如东北虎,驼 鹿均为同类动物中形体最大者。有些兽类为适应雪地环境,冬天毛色变白,如雪兔、白鼬、 伶鼬等。有些种类则进行冬眠来度过漫长的寒冬,如黑熊和棕熊。
    黑龙江省特产的几种珍稀兽类:
    驼鹿,又名堪达,属于偶蹄目鹿科,是世界上现有鹿科动物中最高大的一种。身 高可达2米,体重可达600公斤,躯体魁梧,有“森林巨人”之称。驼鹿形态奇特,头又长又 大,眼睛小而突出,腿长颈短,肩部隆起似驼峰。雄性驼鹿头上长着一对分叉的大角,形状 好似一对仙人掌,雌鹿不长角。其毛为棕色或棕黑色,冬季毛色较深。驼鹿在世界上仅分布 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的针叶林带内,常栖息在山前丘陵或靠近河湖沼泽的山坡林间。中 国只在大兴安岭北部及小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针叶林地区有分布。驼鹿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树 叶、嫩枝、嫩芽、多汁的树皮以及水生植物睡莲、眼子莱、慈菇等。由于身高腿长,摘吃树 上的枝叶毫不费力。驼鹿喜水,夏季常泡在水里。每年有两次长距离的迁徙,在山区沿着水 草丰盛的河湖岸边前进。它体壮力强,1只雄驼鹿能抵御1头公熊或两、三只狼,只有老虎和 成群的狼可能伤害它。成年驼鹿8月份发情交配,妊娠期8-9个月,每胎1—2仔。初生仔30公 斤左右、两个月后即能随母鹿到处觅食,一年后可高达1.5米,体重增到300公斤。仔鹿3周 岁性成熟,6-7岁最强壮,寿命大约25—35岁。驼鹿经济价值很大,其鹿茸、鹿胎、鹿心、 鹿血、鹿筋、鹿鞭和鹿尾等均可入药,有降血压、治疗神经衰弱、加速伤口愈合及止血的功 能。肉可食,鲜美似牛肉,尤其是鼻和8—10个月的幼鹿肉味道更佳,是当地少数民族冬季 肉食的主要来源。鼻与熊掌、鹿尾,被誉为“三大珍品”。此外驼鹿的皮质地软韧,经加 工可制作皮外衣、皮鞋和皮靴等。驼鹿性情温和,愿意同人接近,还可驯化为家畜,现已成 为林区少数民族的运输工具。
    貂熊,又名狼獾、飞熊或山狗子,是寒温带针叶林带的典型栖息者,属于食肉目,鼬科 。它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针叶林带地区。清代末年时貂熊在黑龙江省尚有广泛 分布,现已缩小到北纬50°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貂熊为中型兽,身长75—80厘米,体 重12-14公斤,头大而略扁圆,背部弯曲,四肢健壮,全身体毛黑褐色,夏季棕褐色,尾巴 粗长,尾毛蓬松。从前肢两侧向后沿着臀部周围生有一圈长毛,好象穿条裙子,外形既象獾 又象熊,也象貂,有人称之为食肉类的“四不象”。貂熊习惯夜间活动,尤其多在晨昏。体 毛丰厚具有抗寒的天性。冬季到处游荡,一昼夜可行20—45公里,猎捕食物采取伏击或追击 方式,常躲在路旁或树上伺机突然猛扑过去,有时也对猎物穷追不舍。冬天在雪地上它也常 捕到猎物。貂熊嗅觉发达,常从猎人的捕兽器上偷走猎物或钻进猎人帐蓬里偷吃食物。食性 很杂,以拣食其它食肉兽吃剩的动物尸体为主。善于爬树,也喜欢游水。它的臭腺很厉害, 当遇危险时能放出臭液,散发恶臭味以逃之夭夭。貂熊在9—10月份交配。翌年2—4月产仔, 每胎2-3仔,哺乳期2个半月—3个月,仔兽大约2周岁性成熟。貂熊容易饲养,从野外捕到后 一般均可养活,可喂牛肉、水果和蔬菜。自1936年以来东北地区共捕到貂熊19只,保存标本 15只,只有两只成活。数量非常稀少,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贵动物之一。它的毛皮是制作皮 衣的贵重皮料。
    紫貂,也叫黑貂、大皮、大叶子,属于食肉目、鼬科。在世界上分布于中国、俄罗斯、 朝鲜和蒙古。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有紫绍。其毛皮绒厚保暖,细柔而轻,富有光 泽,精臻美观,在严寒天气里其毛绒能“拂面如焰”,素有裘皮之冠的声誉。紫貂象黄鼬, 但个体较大,身体细长,约45厘米左右,尾巴较粗而尾毛蓬松成帚状。四肢短健,后肢长于 前肢。全身棕黑或黄褐色,腹部淡褐色。足有5趾,爪细而弯曲锐利,可伸缩。喜栖息于密林 深处的树洞、树根或石堆下,夏季多在黄昏觅食而冬季则全天活动。行动敏捷,善于爬树, 不冬眠。主要捕食小型啮齿类松鼠、野兔、小鸟和鸟卵,有时也吃鱼、松籽和植物的浆果。 紫貂4-5月份繁殖,每胎2-4仔,两个月后小貂就可以出洞觅食,4年后才能生育,寿命15— 20年。历史上,紫貂在黑龙江地区曾有广泛分布,产量也很大,但现在不仅分布区缩小,产 量也大为降低,已被国家列为三类保护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许多野生动物 饲养场,并发动群众养貂、养貉、养水獭和麝鼠等,其中紫貂皮被誉为“东北三宝”之一, 是最贵重的细皮;麝鼠毛皮柔软耐磨,美观华丽,在国际市场上有“软黄金”之称。
    猞猁,也叫林?,属食肉目、猫科,是黑龙江省森林中的猛兽,也是一种珍贵毛皮兽。 猞猁外形象猫,但比猫大得多,体长1.2米,体重25公斤左右,尾巴短,尾根黄,尾尖黑; 两个耳朵尖端各生一撮直立的簇毛,两颊的毛秀长并向下垂;体毛长而密,背部粉红棕色并 夹有棕褐色斑点,腹毛较淡。猞猁喜欢栖息于密林或山岩上,善于爬树,也会游泳。它是纯 食肉动物,主要以野兔、松鼠、松鸡、榛鸡、雷鸟为食,也捕食狍子或其它大型动物。猞猁 能忍饥挨饿,几昼夜不吃东西而在一个地方静卧不动。每年5月繁殖,每胎2-3仔,幼仔2岁 性成熟,寿命约12-15年。猞猁皮绒厚毛密,是制作皮大衣的名贵原料。肉可食。为国家二 类保护动物。
    水獭,是食肉目、鼬科的水栖动物,它身体扁圆而细长,毛被短而臻密,里面是咖啡色 的绒毛,外面是一层灰褐色的粗而密的针毛,油亮光润。主要产于大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河 流中。水獭体长70-80厘米,体重7—12公斤,趾间有蹼,善于游泳,常栖息在水深流急、植 物稀少、鱼类丰富的河湖之中,以捕食鱼虾为主,也吃青蛙、小鸟和小兽。它整天活动,夜 间更为活跃。它的鼻孔和耳朵能自行关闭,可作水下长距离潜行,追逐鱼群十分活跃。但在 陆地行动很笨。水獭习半水栖生活,挖洞营巢而居,有时5、6只1个家庭住在1个洞巢中。冬 季常躲在冰窟窿中,或在薄冰及雪面漫游,遇到危险时立即钻入冰下或雪下逃遁。春季或夏 季繁殖,每胎1—4仔,幼獭生下120天后可独立生活,1年后发育成熟。水獭是一种珍贵的毛 皮兽,其皮质轻柔韧,毛绒厚密齐平,耐寒而沥水不濡,非常光滑华丽,毛皮业历来都列为 名贵皮料。目前数量已很稀少。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合理猎捕。
    松鼠,也叫灰鼠,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是针叶林和混交林中的典型毛皮动物。它体形 中等,长20—24厘米,四肢稍长,且有锐利的勾状爪,适于爬树,在树冠的枝杈上跑得很快 。后腿长,便于支撑跳跃,毛茸茸的粗而长的尾巴,在林间跳跃时起降落伞的作用。它的毛 色随季节变化,夏毛褐色,冬毛青灰色。不冬眠,但有贮藏食物的习惯。严冬里常躲到树洞 里,以松柏种子为食,也吃云杉芽,有时到雪下寻找橡子、核桃,夏季则食浆果、蘑菇、鸟 卵、昆虫和草籽等多种食物。松鼠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的针叶林地区,在中国 扩大到针阔混交林内,其数量多少常以针叶林种子的丰歉为转移,在松籽丰收的年份,松鼠 大量繁殖。年产仔两窝,每窝4—6仔,巢筑在树杈上,呈圆形,用树枝、苔藓和树皮搭成。 幼仔很小,30天后才睁开眼睛,一个半月后小松鼠才能在树上奔跑觅食。松鼠毛皮质量很好 ,毛绒厚密、轻而暖,故很贵重,商业名称叫灰皮,数量又多,是林区主要的狩猎对象,年 产10万张,以伊春、通河、尚志等地最多。
    东北虎,是温带森林地区的特产动物,也是最珍贵稀有的动物之一。属于食肉目、猫科 。野生东北虎仅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即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地,以及苏联和朝鲜部分山 地。东北虎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虎,身长可达3.9米,肩高1.15米,体重约320公斤,体毛橙 黄带有色横纹,尾有黑环,这种保护色使它能巧妙地隐藏在森林草丛中。东北虎爪长达10厘 米,犬齿长达6厘米,舌上生有许多尖锐的刺。眼睛在夜间视觉良好,且发出绿色的亮光。嘴 上有长而硬的胡须,是夜行时的触觉器官。脚上生有肉垫,走起路来悄无声息,是一种“趾 行性”动物。它夜间活动,以晨昏最活跃。东北虎性情孤僻,总是独来独往,很少群居。主 要栖息在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的山崖间,也常到蒿草丛、森林、灌木丛中觅食,喜欢在山脊 有石砬子的地方活动。捕食对象几乎遍及所能遇到的一切哺乳动物。东北虎的繁殖力很低, 每2—3年生殖1次,在动物园饲养每年可生殖1次,每胎2—4仔。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东北虎数量锐减。在60年代以前尚见于大、小兴安岭。小兴安岭林区在1952年时尚有东北 虎37只,到1978年仅剩4只。1975年时,东部山地调查尚有30多只东北虎,现已少见踪影。据 航测,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林区现有东北虎总共不足40只,已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一类保 护动物。黑龙江省已在集贤县与桦南县交界的七星砬子建立了东北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 3万公顷。还在哈尔滨动物园建立了东北虎繁殖中心。这个动物园从1952年到1959年相继购买 到东北虎99只,经过驯养繁殖,已先后送给国内外动物园200多只,对保护珍稀的东北虎资源 起到了重要作用。
    梅花鹿,是黑龙江省一种珍稀经济动物,以盛产鹿茸而闻名于世。它属于偶蹄目,鹿科 。雄鹿长角而雌鹿不长角,角长全时共有4个分叉。夏季脱去灰褐色体毛而换上棕红发亮的夏 毛,不论成兽还是幼兽体侧都布满明显的、前后成行排列的白色圆斑,远看似一朵朵梅花, 故名梅花鹿。雄鹿成年后长出双角,每年春季4月中旬旧角脱落,生出新角。新角质地松脆, 没有骨化,鹿角外面包蒙着一层棕黄色天鹅绒状的皮,皮里面布满血管,这种新鹿角就是“ 鹿茸”。鹿茸如不及时收割,长到8月份逐渐骨质化,茸皮脱落,鹿角变得又硬又光滑,翌年 春天自动脱落,再重新长出新鹿茸。一头健壮的雄鹿,每年可锯收两次鹿茸。梅花鹿是一种 温顺的动物,易于人工饲养,也可以野外放牧。黑龙江省密山、横道河子和大兴安岭林区都 建有专业化饲养场。它的饲料以青草或干草为主,每天配一定精饲料即可。雌鹿每年繁殖1次 ,小鹿经80天左右哺乳期即可独立生活。梅花鹿茸是鹿茸中的上品,可强身健脑,防止神经 衰弱,增强人体心脏和其它器官的机能。鹿胎、鹿脯、鹿尾、鹿鞭、鹿肾、鹿骨、鹿血等都 可制药,鹿皮可制革。
    黑熊,又叫狗熊,土名黑瞎子,属食肉目、熊科。分布于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和东部 山地、吉林省长白山、朝鲜北部以及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黑熊头大体胖,重达200公斤 ,全身黑色,但胸前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月牙斑。它全脚掌着地,在森林中跑起来很快,并没 有脚步声,既会爬树也会游泳。食性很杂,既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动物性食物,特别爱吃蜂 蜜,因而常被野蜂追螫得到处乱跑。黑熊有冬眠习性,秋天吃得膘肥体壮,冬天就钻到树洞 里“蹲仓”(冬眠),一直睡到翌年春季冰消雪化时才出来活动。黑熊在7—8月间交配,冬 眠以后产仔,每胎1一3仔,4-5岁时性成熟,寿命约30年。黑熊的毛皮可做裘饰皮或制褥垫 、地毯;夏皮板厚毛空,可制革;毛粗且直,宜于制刷;熊胆可制药,有清热解毒、明目、 镇痛之功效;熊掌更是名贵佳肴。幼小的熊崽容易驯养,在动物园或杂技团里,经过训练后 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因而它是一种既具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动物。由于森林砍伐过 多,人类活动加剧和捕猎过度等原因,黑熊资源已逐年减少。1960年黑龙江省曾收购熊胆90 0多两,而1975—1979年平均年收购量仅178两。近年又有减少。
    (二)鸟类
    黑龙江省的陆栖脊椎动物中以鸟的种类最多。黑龙江省鸟类丰富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几方 面:黑龙江省正处在全国鸟类南北方迁徙通道的最北部,而一般鸟类又喜欢在它分布的最北 地区繁殖。因此,黑龙江省不但有久居本地的留鸟,还有许多在春秋季节南北飞迁经由黑龙 江省暂时歇脚的旅鸟;既有寒带鸟类来黑龙江省过冬的冬候鸟,更有极为众多的夏候鸟。因 为黑龙江省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茂盛,昆虫种类繁多,鸟类食料充足,又较少有蛇及其 它动物侵害鸟卵,所以许多夏候鸟愿意到这里来筑巢、产卵和育雏。
    据统计,黑龙江省有鸟类19目、61科、331种(另有33个亚种),共计364种及亚种,约 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1.22%。黑龙江省鸟类在区系组成上有两大特点,一是非雀形目的鸟类多 于雀形目,如雀形目为135种,约占全省鸟类种数的40.8%,而非雀形目的种数为196种,约 占全省鸟类种数的59.2%,这是黑龙江省与全国各地,特别南方各省区不同的特点。另一特 点是候鸟多达268种,约占全省鸟类种数的80.7%,其中尤其是夏候鸟多达204种,占全省鸟 类种数的61.3%,超过全省鸟类之半。这种居留类型的特点,正符合“纬度越高留鸟越少,而 夏候鸟越多”的分布规律。
    黑龙江省的鸟类中,被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丹顶鹤、白鹳、黑鹳、白鹅;被定为 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细嘴松鸡、白枕鹤、白头鹤、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鸳鸯、中 华秋沙鸭;被定为国家三类保护动物的有黑琴鸡、金鵰、白琵鹭、玉带海鵰、白尾海鵰、花 尾榛鸡、大鸨。黑龙江省的鸟类中,有受“中日候鸟协定”保护的乌类183种,占该协定保护 鸟类种数的81.1%,主要被保护鸟类有:红喉潜鸟、角、凤头、草鹭、大白鹭、黄斑苇 鸱、大麻鸱、黑鹳、白鹳、黑脸琵鹭、鸿雁、豆雁、大天鹅、小天鹅、翘鼻麻鸭、绿翅鸭、 罗纹鸭、斑嘴鸭、凤头潜鸭、鸳鸯、斑脸海番鸭、丑鸭、中华秋沙鸭、普通秋沙鸭、松雀鹰 、毛脚鵟、白尾鹞、矛隼、灰背隼、鹌鹑、灰鹤、白忱鹤、普通秧鸡、小田鸡、蛎鹬、风头 麦鸡、蒙古沙鸻、白腰勺鹬、鹤鹬、矶鹬、孤沙锥、大沙锥、红胸滨鹬、黑腹滨鹬、黑翅长 脚鹬、普通燕鸻、中贼鸥、海鸥、北极鸥、普通燕鸥、扁嘴海雀、大杜鹃、小杜鹃、雪鸮、 长耳鸮、普通夜鹰、白腰雨燕、赤翡翠、三宝鸟、角百灵、家燕、金腰燕、黄鹡鸰、白鹡鸰 、田、红喉、灰山椒鸟、太平鸟、小太平鸟、虎纹伯劳、灰伯劳、黑忱黄鹏、秃鼻乌鸦 、寒鸦、红尾歌鸲、红肋兰尾鸲、北红尾鸲、黑喉石?、虎斑地鸫、灰背鸫、鳞头树莺、苍 眉蝗莺、大苇莺、黄眉柳莺、极北柳莺、白眉鶲、红喉鶲、燕雀、黄雀、白腰朱顶雀、普通 朱雀、红交嘴雀、黑尾蜡嘴雀、锡嘴雀、黄喉鸥、田鹀、苇鹀、铁爪鹀、雪鹀等。
    黑龙江省的鸟类大致可分7种生态类群,即飞禽类、游禽类、涉禽类、猛禽类、攀禽类、 陆禽类和鸣禽类。在山地林区,常见鸣禽类、攀禽类和猛禽类;在丘陵灌丛及平原草地主要 是陆禽类和猛禽类;在河网湖沼地区则以飞禽类、游禽类、涉禽类和猛禽类为主。有的鸟类 只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而象猛禽类这些肉食性鸟类则在全省有广泛分布。按动物地 理分区,在大兴安岭亚区(包括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北部)的主要鸟类有黑琴鸡、细嘴松鸡 、雷鸟、攀雀等;东部山地亚区(包括小兴安岭主峰以南到长白山脉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 岭和完达山脉等广大地区)的鸟类最多,有由夏候鸟为主组成的极为丰富的鸟类集群,主要 有鸳鸯、三宝鸟、红胁绣眼鸟以及各种鶲科、莺科、鸫科的鸣禽类等;松嫩平原亚区即松辽 平原北段(包括松花江、嫩江沿岸平原及周围的山麓地带),其主要鸟类有松鸦、丹顶鹤、 灰喜鹊、灰椋鸟、金翅、牛头伯劳等。其西部处于干旱草原区向季风湿润区过度地带,小沙 百灵是当地代表性鸟类。
    黑龙江省特产的几种珍稀鸟类:
    天鹅,它是黑龙江省的省鸟。同时,黑龙江省的扎龙和三江平原等地是天鹅繁殖地和故 乡,我国所有的3种天鹅——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在黑龙江省都有发现。如黑龙江省东 北角的浓江流域的河套中,近年发现有四五十只大天鹅组成的天鹅群,被称为我国的天鹅湖 。天鹅是大型游禽,属雁形目、鸭科,喜生活在水草茂盛、芦苇丛生的湖泊水域之中。它的 羽毛洁白,体形健美,趾间有蹼,善于游泳,常以脚踩水面挥动双翼向前滑行。天鹅又善于 在高空飞行,脖子向前伸,脚引伸于腹部后方,速度很快。成群飞行时队伍常排成“V”形。 鸣叫似喇叭声。天鹅体大,常在浅水处觅食,吃水生植物、草类、谷物以及昆虫、鱼虾等小 动物。4-6月繁殖,巢筑在干燥地面或浅滩上的草丛中,巢大但较简陋,直径约1米,高0. 8米,铺以杂草、泥土和绒羽。每窝产卵5-7个,雌鹅孵卵,雄鹅警戒。孵化期35—40天。雏 鸟出壳后即随亲鸟觅食,幼鹅长得很快,到7月下旬就与亲鸟一样大。天鹅雌雄成对生活,幼 鹅也总是与双亲呈家庭式生活在一起,冬季随亲鸟迁飞到长江以南越冬,到春季再飞回黑龙 江流域、新疆北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繁殖。天鹅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丹顶鹤,又称仙鹤,属鹤形目、鹤科。主要繁殖在中国东北、苏联西伯利亚以及朝鲜和 日本等地,到华北和长江流域越冬。丹顶鹤除喉颈部黑褐色外,全身洁白,头顶呈朱红色, 故称丹顶鹤。腿长、颈长、嘴也长,站立时高达1.3米以上。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飞起来 长长的脖子伸向前方,两条长腿则向后方伸直,姿态轻逸潇洒。鸣叫时声音高亢洪亮,婉转 动听,飞翔落地时总爱翩翩起舞。风度高洁,为人们吟诗作画的对象。古时人们将它看作神 仙的伴侣或神仙的坐骑,故称它“仙鹤”。每年春分前后冰雪将融之际,就飞来黑龙江省乌 裕尔河下游及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带衔草絮窝,窝多以芦苇茎叠成直径1米左右的浅盘状,位置 多选择在四周环水的草滩上。4月中旬产卵,每窝2个卵,重约267克。雄鹤在白天、雌鹤在夜 间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1天。5月中下旬小鹤出壳,毛为黄褐色,4-5天后就能随亲鸟漫游觅 食,故称“早成鸟”。幼鹤1年后毛色变白,3年性成熟,红色肉冠才见明显。丹顶鹤以鱼类 为主食,也吃昆虫、草籽、嫩草和软体动物。10月份就成群结队向南方迁移,翌年春季再回 故乡繁殖。丹顶鹤多一雄一雌终身婚配,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寿命长达40-50年。它性情温 顺,易于饲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扎龙有丹顶鹤170只,被称为丹顶鹤的故乡,现已建立了 自然保护区,并开展了对丹顶鹤的保护研究和人工驯养工作。丹顶鹤是国家的一类保护动物 ,也是国际濒危动物。
    黑琴鸡,又叫黑野鸡。属鸡形目、松鸡科,是寒温带针叶林中特有的狩猎鸟类。栖息于 混交林林间空地,杂草丛生的火烧迹地以及草甸、河谷或河岸树林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大 小兴安岭、长白山,也产于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地。雄鸡全身黑色,翼上有宽白色横斑, 尾羽叉状并向外弯曲似琴,雌鸡黄、褐、白3色斑驳,尾羽平直。黑琴鸡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尤喜食浆果,夏季也吃昆虫和无脊椎动物,冬季常呆在桦树林中啄食幼芽,或躲在雪中御寒 防敌。春季发情时,雄鸡在林间空地展翅摇尾,伸颈长鸣,并相互追逐格斗,胜者与雌鸡交 配。每窝产8-10个卵,孵化期19-25天。小鸡出壳后1周时间就能飞,由母鸡带领到林中觅 食。当遇到敌害危险时,母鸡就起飞落下,装作受伤的样子把天敌引开并发出警戒的叫声, 使小鸡躲起来。黑琴鸡喜集群生活,几十只或数百只在一起。体重约1-2公斤,是美味山珍 ,也是林区重要的狩猎鸟类。黑龙江省已建立呼中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
    榛鸡,又叫飞龙。属于鸡形目、松鸡科,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 朝鲜、日本北部和中国东北。春、夏季喜栖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深处,秋冬季常在河谷、 道旁等林缘活动。榛鸡比家鸡小,重400克左右,体毛棕灰并带暗褐色横斑。雄鸡喉部黑色, 两侧白色。雌鸡羽毛稍暗,喉部灰白色并带黑褐色斑纹。白天常5—10只1群在林中觅食,食 性很杂,但主要喜食树芽,在繁殖期还吃些昆虫。雄鸡用尖细清脆的叫声与伙伴联系,当遇 到危险时,先伸长脖子观察动静,确认有危险再起飞,1次只能飞20—30米远。在大雪覆盖的 严冬,榛鸡经常在树上活动,钻进雪窝里过夜,是一种留鸟。榛鸡的巢筑在倒木或树根旁, 很隐蔽,4月到5月初产卵,每年产1窝,11—12个卵,孵化期约21天,雌鸡在孵卵期恋巢,从 不轻易离开。雏鸡6月初脱壳,到8月中旬即可长成成鸟。榛鸡是黑龙江省林区的主要狩猎鸟 类之一,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富营养,古代作为给皇帝的贡品。
    白鹳,是黑龙江省一种大型珍禽,属涉禽类、鹳形目、鹳科。以前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 陆北部,现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已经绝迹。中国的存量也不多,已被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白鹳的体羽大部分纯白色,仅飞羽黑色,脚暗红色,嘴黑色,从外形看很象鹤,但鹳的脚趾 、四趾可以握住树枝站立,是一种树栖鸟,而鹤栖息在地上,不会上树。鹳飞行时常常翱翔 ,翅尖为黑色,伫立时颈部总是缩成“S”形,这些体态使它易与丹顶鹤相区别。白鹳筑巢于 开阔平原或沼泽岸边的大树上,有时也筑在村边大树或农舍房顶。人们把它视作吉祥鸟,加 以欢迎和保护。鹳在白天到沼泽水域觅食,主食鱼虾、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鼠类,特别 爱吃蝗虫,是著名的益鸟。它们3月初迁来黑龙江省河湖沼泽地区繁殖,营巢于水域附近的大 树上。巢以枯枝堆成,窝里铺满干草,面积大,高宽都超过1米。4月中旬产卵,每窝4-5个 。卵重150克左右,孵期32天左右,由雌雄共同育雏。幼鸟经1个月长成成鸟。白鹳不会鸣叫 ,被称为哑鸟。成鸟会用上下嘴壳互相敲击发出“哒哒哒”声响,用以相互联系。白鹳机警 温和、宁静、便于人工饲养,与人接触久了能够认人,见到熟人会把头前后摆动,伸长脖子 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表示欢迎。经过驯化可以表演敲打音乐。白鹳于10月份陆续南迁到 长江中下游或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过冬。
    中华秋沙鸭,属雁形目、鸭科。主要产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和吉林长白山,是中国特产 鸟类,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秋沙鸭比绿头鸭体形稍小,雄鸭头和背部黑色,腰、腹部及尾 羽均为白色,翅膀上有白色翼镜,头顶冠羽为较长的双冠状,体侧有黑色麟片状斑纹。雌鸭 头棕褐色,背部蓝褐色,腰腹部纯白色。中华秋沙鸭栖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附近的溪流、 河谷、草甸及水塘等地,常三五成群或与鸳鸯合群游荡于水面。善潜水捕食鱼虾,主食鱼类 ,也吃水下昆虫。4月中旬开始繁殖,寻找天然树洞作巢,巢内垫以木屑、树叶及大量羽毛。 每窝产卵4—10只,卵重约57克,孵化期28天。幼鸟出巢后成家族活动。约在9—10月间幼鸟 随同亲鸟家族离开繁殖地,迁移到长江以南的地区越冬。
    (三)两栖、爬行类
    两栖、爬行类动物都是陆栖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变温动物,它们喜欢在温暖环境中生活 ,而黑龙江省的气温较低,对它们的生长不利,故这两类动物较少。黑龙江省的爬行动物计 有2目4科15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北方型种类为胎生蜥蜴;东北型种类为黑龙江草蜥、灰链 游蛇;中亚型种类为麻蜥。而在全省广泛分布的是鳖,在山区广泛分布的是腹蛇。黑龙江省 的两栖类共有2目5科13种,其中有尾两栖类只有2种,即小鲵科的极北小鲵和东北小鲵;无尾 两栖类有11种,其中属于北方型的代表种为大蟾蜍及林蛙,均为无尾两栖类中最耐寒的种类 。属于东北型的代表种为粗皮蛙,只有东部山地有分布。总之,黑龙江省的两栖类和爬行类 在分布上以东部山地最多,而大兴安岭和三江平原最少。下面将黑龙江省特产的两栖类林蛙 进行介绍如下:
    林蛙,俗称哈什蟆或田鸡,属无尾目、蛙科,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地和长白山一 带。它的外形很象青蛙,但身体一般为褐色。林蛙不在河、湖、池沼边生活,而长在山地林 区,夏季根本不进入水中而栖居在阳光微弱的潮湿的山林阴坡。只在9月末由于气温降低、昆 虫等食物减少,林蛙从林中向田野或沟谷的小溪边移动,随着气温继续下降,开始几十只甚 至数百只跳进河里集聚在一起,隐藏在河床大石头底下或岸边树根底下进行冬眠,直到翌年 清明前后才苏醒过来。在阴天的黑夜里大批从河里跳出来。雄蛙先出河,到附近的水泡子鸣 叫,雌蛙随后赶来,雌雄交配产卵。经8—15天蛙卵发育成蝌蚪,再过38天变成幼蛙,第二年 才发育成熟。林蛙主食是昆虫,称得上是捕虫能手,同时它又是多种森林动物的食物,它在 森林生态系统中对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起着一定的基础作用。林蛙肉肥多油,肉 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特别是雌蛙腹部的输卵管,取出风干即成蛤蟆油(田鸡油),呈乳 白色链球带状,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补品和名贵中药材,可滋补身体、治疗神经衰弱、产妇出 血或产后无奶等症。捕捞林蛙的时间是从秋分到小雪,最好在10月份,因这时正处在冬眠前 ,肉肥油多,最富营养。黑龙江省每年都有田鸡油及利用田鸡油制成的美味糖果出口,换取 外汇。
    黑龙江省历史上田鸡油最高年产量曾达到3.5万公斤左右。后来由于气候干旱,产卵场 地缩小以及人们的捕捉,资源遭到破坏,致使产量逐年下降。据1975—1979年统计,平均年 产量为9900公斤。为解决这一问题,1980年黑龙江省政府已在尚志县建立了面积3600公顷的 “黑龙宫林蛙自然保护区”,1984年又在阿城县建立了“山河林蛙自然保护区”和“松峰山 森林鸟类、林蛙及自然景观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为黑龙江省林蛙资源的保护,研 究和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鱼类
    黑龙江省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泡沼苇塘、水库塘坝星罗棋布。绝大多数水域 生态条件良好,水质肥沃,饵料生物繁盛。全省可养鱼水面631.8万亩,列全国各省(市、区 )的第4位。此外,还有宜渔的低洼沼泽地1600余万亩。辽阔的水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 现已发现的鱼类有105种,占全国淡水鱼种类的13%左右。
    由于黑龙江省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水域条件,鱼类区系组成比较复杂,呈现出北方型与南 方型,山地型与平原型,北极冷水型与第三纪古老型的种类交互混合的特点。例如狗鱼、雅 罗、东北湖鱥、花鳅、黑龙江省杜父鱼、鲟、鳇、大头苏氏等为北方型鱼类;黄颡(嘎牙 子)、塘鳢、乌鳢、虎鱼等为南方型鱼类;哲罗、细鳞、真鱥等为山地型鱼类;草鱼、 青鱼、鲢、鲌、鳊、鲴、餐条、麦穗等为平原型鱼类;江鳕、白鲑、大马哈等为北极冷水型 鱼类;鲶、鲤、鲫、鳜、泥鳅、鳑、滩头鱼等为第三纪古老型鱼类。黑龙江省的鱼类资 源有3个比较明显的优势:一是经济鱼类多,具有食用价值、个体较大、形成捕捞量的有50余 种。二是名贵特产鱼类多,例如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鳇鱼、鲟鱼、大马哈鱼、松花江的“三 花五罗”(鳌花、鳊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镜泊湖的湖鲫、兴凯湖 的大白鱼、挠力河的红肚囊大鲫鱼、方正县双凤水库的银鲫都很有名。银鲫(鲫鱼)是雌核 发育的优良养殖品种,已推广到近20个省、市。绥芬河中的滩头鱼,是鲤科鱼类中唯一可溯 河繁殖的鱼类,很有地方特色。还应该提到的是,黑龙江省松花江的鳜鱼(鳌花)、兴凯湖 的大白鱼(翘嘴红鲌)与黄河鲤鱼、松江鲈鱼,被誉为中国的“四大淡水名鱼”。三是冷水 性鱼类多,其中哲罗鱼个大体重,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为各国钓鱼爱好者首选垂钓对象。
    5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日益严重的江河污染,过量捕捞以及兴修水利隔绝了一些鱼类产 卵繁殖场所,使水产资源遭到了很大破坏,资源量逐渐减少,尤以名贵特产鱼类最为严重。 兴凯湖大白鱼、绥芬河的滩头鱼、挠力河的“红肚囊鲫”等产量锐减;鳌花鱼、哲罗鱼等已 很少捕到。进入80年代后,由于加强了渔政管理和水产资源的保护,江河水污染有所减轻, 水产资源开始有所恢复。
    黑龙江省的几种名贵鱼类:
    大马哈鱼,又叫鲑鱼。出生在内陆江河里,幼鱼顺流进入海洋,5年后成鱼返回原生地产 卵,是温带洄游鱼类。它的样子象白鲢但头部略小,身体较长而侧扁,银灰色,鳞片为细小 的圆鳞,体长27—92厘米,体重0.9—9.8公斤。每年“白露”前后从黑龙江下游成群结队 溯江而上,进入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的中下游。沿黑龙江可上溯至呼玛河口附近,沿 乌苏里江达虎林县境内,沿松花江过去可溯到蚂蜒河口附近,甚至进入延寿境内,现在只到 达松花江口一带。大马哈鱼是世界名贵鱼类,其鱼籽是高蛋白营养食品,黑龙江省是全国唯 一的大马哈鱼出口商品基地。抚远县是我国大马哈鱼的最大产区,每年白露前后正是捕获大 马哈鱼季节,全省渔船千艘集中在此捕鱼,场景极为壮观。进入80年代,黑龙江省已设有专 门机构对大马哈鱼进行人工孵化和放养试验,并已获得成功。
    鳇鱼,是黑龙江省的著名特产。黑龙江省所产的鳇鱼属于达氏鳇,是淡水鱼中最大的一 种,有“淡水鱼王”之称。旧时曾作为贡品送往京城供皇家享用。鳇鱼形态奇特:头尖、尾 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鳇鱼长可达5. 6米,重可达1000公斤。它是一种底栖肉食性鱼类,喜欢在沙质和鹅卵石底的江河中活动。它 不洄游入海,只在黑龙江及其支流或远或近的地方游动,冬季留在江中深水处。我国鳇鱼的 主产地是黑龙江水域,乌苏里江很少。年产鳇鱼约20万公斤、鱼籽300余公斤。鳇鱼肉肥而不 腻,味道鲜美。鳇鱼籽更名贵,可制成鱼籽酱,有健脑强身的作用,外贸出口在国际市场上 很受欢迎。鳇鱼骨为脆骨,誉胜“燕窝鱼翅”。鱼肚可入药,也可食,有补虚壮阳的功效。 鱼肚胶可做敷药,也是制作工艺品的最佳原料。
    鳜鱼,俗称鳌花。体形为两头尖的扁平纺锤体,身长可达60厘米,体重0.5—5公斤,是 一种底栖鱼类,喜欢在水草丰盛的溪流中生活。其黄绿色的身体表面还有大黑斑块,在泥穴 中是一种保护色,可以此伪装自己,攻击吞食其它鱼类。它的肉质细嫩鲜美,唐诗中的“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正是对它的赞赏与歌颂。它在黑龙江省几大江河湖泊中都 有分布。
    哲罗鱼,为黑龙江省的一种冷水性鱼类,古代是送往皇室的贡品。鱼体长而厚,略呈圆 筒状,头扁平、吻尖、鳞细小、尾上有脂鳍、背部青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身上有许多 小黑点,体重3—50公斤。常栖居于水温在摄氏15度以下的山溪水域之中,特别是水流湍急、 水质清澈的地方,有季节性洄游的习性。肉质细腻,味鲜而富营养。皮较厚,加工后结实, 轻软,当地少数民族用以制鞋。哲罗鱼广泛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江河湖泊水域,特别是水质清 澈的山溪之中。
    二、植物
    黑龙江省南北跨越中温带、寒温带两个热量带,东西横贯湿润、半湿润、半干旱3个湿度 带,故植物种类繁多。黑龙江省共有高等植物184科、739属、2400种(包括苔藓、蕨类、种 子植物)。种子植物1764种、644属、111科,占全国总种数的7.2%、642属,占全国总属数的 22%、110科,占全国总科数的37%。种子植物中被子植物107科、636属、1747种;裸子植物4 科、8属、17种。全省植物分别属长白植物区系(小兴安岭南部、东部山地、三江平原)、大 兴安岭植物区系(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北部)、蒙古植物区系(松嫩平原)。植被类型有森 林、森林草甸、草甸草原,此外还有隐域性草甸和沼泽。
    黑龙江省境内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是:大兴安岭北部(伊勒呼里山脉以北)为寒温带针 叶林,此类型以南的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南北显现鲜明的纬度地带分布 规律。在中温带区域内,从东部湿润地区往西部半干旱地区依次出现湿润的针阔混交林带( 东部山地)、森林草甸带、半湿润半干旱的草甸草原带和草原带。
    张广才岭主峰大秃顶子,海拔1700米以上,在其附近产生较明显的植物垂直地带性分布 。从下部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带开始,往上依次为暗针叶林(云杉,冷杉林)带、灌丛矮曲林 带(主要为块状岳桦矮曲林)。
    (一)森林资源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品种齐全,林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林区和木材供应基地 。全省有森林面积23985万亩,占全国的13.3%;森林总蓄积量14.5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 5.6%;森林覆被率达35%。1983年木材总产量1645万立米,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31.4%。木材 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和木材产量都居全国首位。森林集中分布在兴安山地与东部的张广才岭 、老爷岭、太平岭、完达山等地。森林植物茂盛、树种繁多。主要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 林、阔叶林。树的种类有100多种,使用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其中红松、白松、水曲 柳、黄菠萝、胡桃楸等树种,为国内外少有的珍贵树种。
    在针叶林方面,兴安落叶松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北部,海拔100—1400米之 间都有分布,是黑龙江省寒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乔木树种以兴安落叶松为主, 还有少量的樟子松、山杨、白桦。下木主要有偃松、杜鹃、红瑞木、稠李、丛桦等。
    云杉林主要分布在张广才岭、小兴安岭的中山区及河谷两岸。大兴安岭的河谷中也有少 量分布。主要乔木树种以鱼鳞云杉为主,其次是红皮云杉(大兴安岭),同时混有臭松、红 松、兴安落叶松、枫桦、白桦等。下木有花楷槭、黄花忍冬、红瑞木、毛赤杨、空心柳、珍 珠梅、东北茶塚子等。
    樟子松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海拔900米以下的山脊和向阳陡坡。树种以樟子松为主 ,混有兴安落叶松和白桦。一般多呈小块状纯林与兴安落叶松林混交分布,下木以大叶杜鹃 为主。
    在针阔叶混交林方面,主要可分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和蒙古栎兴安落叶松林。
    红松阔叶混交林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太平岭地区,是黑龙江省中 温带湿润地区地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针叶树种以红松为主,并混有多种阔叶树,常见的有 紫椴、青楷槭、花楷槭、蒙古栎、白牛槭、拧筋槭、花曲柳、刺楸、千金鹅耳枥等。下木有 毛榛子、胡枝子、杜鹃。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树种组成单一,东部山地红松阔叶混交 林树种组成繁多。
    蒙古栎兴安落叶松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部,与小兴安岭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相连地带 ,是向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林的过渡类型。树种以蒙古栎和兴安落叶松占优势,其中混有 黑桦、白桦、樟子松。下木主要有杜鹃、越桔、胡枝子等。
    在阔叶林方面,主要可分为阔叶混交林、蒙古栎林和杨、桦林3类。
    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完达山、小兴安岭地区,是红松阔 叶混交林经采伐或火烧之后的次生林,树种组成复杂,林中主要树种有蒙古栎、紫椴、糠椴 、黄菠萝、水曲柳、色木槭、胡桃楸、白桦、山杨、春榆、黄榆等,灌木层种类繁多。
    蒙古栎林大部分是阔叶混交林经采伐和火烧之后形成的次生林。林中以蒙古栎为主,混 有紫椴、糠椴、色木槭、黑桦等。分布在张广才岭、完达山及小兴安岭南部的蒙古栎林比分 布在大兴安岭东部和小兴安岭西部的蒙古栎林混有较多的阔叶树。除上述树种之外,还有春 榆、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
    杨、桦林在黑龙江省山地均有分布,是红松阔叶混交林一再受到破坏或火烧后由山杨和 白桦形成的混交林。有时两者可分别形成纯林,白桦林分布较广。
    由于长期大量采伐,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大兴安岭林区的兴安落叶 松林还是小兴安岭林区的红松针阔混交林,森林资源均日益减少,而且引起了所在地域生态 环境的变化。例如伊春林区原设计采伐量是每年498万立方米,但年生产量却是600万立方米 ,采伐量超过森林生长量的1.6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解功能丧失。伊春林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森林采伐面积累计已达整个林区面积的 89%,只剩下11%的地方,尚可称为处女地。这种过量采伐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反映在气候变 化,是降水量减少,气温逐年偏高。也反映在动植物资源种类减少,如50年代这里还是东北 虎的主要产地,现已难觅踪影。其他大型食肉动物也普遍减少,造成鼠害严重、威胁着森林 生长,伊春林区南岔局的樟子松人工林鼠害率达96.7%,死亡率达81.9%。
    (二)草原、草甸和沼泽植被
    黑龙江省还有丰富的草原植被、草甸植被和沼泽植被。草原植被情况已在第四节草原部 分述及。
    草甸植被集中分布在三江平原、穆棱河——兴凯湖平原,此外在山间盆地及各大河流的 漫滩也有斑块状、条带状分布。在地形部位较高地区以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主要草本植物 有:小叶樟、广布野碗豆、小白花地榆、黄花菜、银莲花、啮叶凤毛菊、蚊子草、紫苑、走 马芹等;局部低洼地段有水毛莨、小叶樟、芦苇、沼柳等。
    沼泽与苇塘植被,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乌裕尔河下游一带,因地势低洼 ,受地表积水与地下水影响而形成,大量生长苔草、小叶樟和芦苇等。黑龙江省的沼泽和苇 塘众多,水面资源很大,具有生长芦苇的良好自然条件,全省苇塘面积416万亩,居全国第一 位。其中芦苇生长面积240万亩,主要分布在嫩江、合江及绥化地区。芦苇平均亩产约90公斤 ,其中林甸、泰来和齐齐哈尔市亩产量高达200公斤。全省芦苇年产量达21万吨。其中国家收 购12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57%。芦苇是良好的造纸原料,但目前黑龙江省利用程度较低,资 源浪费比较严重。
    (三)食用药用植物和濒危植物
    黑龙江省食用的真菌类有:松茸、黑木耳、猴头蘑、元蘑、榛蘑等。野菜类有:蕨菜、 黄瓜香、桔梗、猴腿蕨、刺老芽、黄花菜、山韭菜等。野果类有:山核桃、红松籽、毛榛、 刺玫果、山葡萄、树莓、草莓、都柿、山丁子、山里红、狗枣、软枣等。其中松茸又名松菇 ,肉质细腻,甜润甘滑,且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有抗癌药效,在国外有野生 蘑菇王之称。山葡萄含有10%左右的葡萄糖、果糖等糖类和多种氨基酸,为理想的酿酒原料, 黑龙江省山区各县均有分布,资源极为丰富。都柿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湿润的沼泽地,资源也 很丰富。其果汁酿成的黑豆蜜酒,风味独特,销路很广。木耳、蘑菇等野生菌类的人工栽培 发展很快。灌木浆果黑加伦,在黑龙江省已有七、八十年栽培历史,它含有多种蛋白质、氨 基酸和维生素,为酿酒佳品。
    黑龙江省药用植物约有627种、387属、108科。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107种。 药用植物分布遍于全省山区、丘陵、草原,主要集中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 山4个山区及松嫩草原。
    黑龙江省出产的药材主要有:防风、龙胆草、黄芪、黄柏、五味子、人参、党参、平贝 、甘草、刺五加、桔梗、柴胡、山龙、山杏、满山红、黄芩、知母、远志、大力子、蒲公英 、玉竹、赤芍、仓术、寄生、车前子、芡实、紫苑、独活、细辛等。其中草原药材防风、龙 胆草、甘草、桔梗、知母、柴胡、黄芩;山区药材人参、五味子、党参、刺五加、满山红、 黄柏、平贝、细辛、黄芪共16种列为国家保护资源,这些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首位。
    为了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种植药材,黑龙江省已建立了人参、黄芪、 平贝、党参、芡实、红花等生产基地635处,野生药材保护区17处。同时还积极地开发了野生 植物药材家种和南药引种试种工作。人参、防风、桔梗、平贝、细辛、黄芪、党参、大力子 等药材由野生变家植获得了成功。长期依靠外地供应的川芎、枸杞、生地、独角莲、冬花、 板兰根等16种药材已引种、试种成功,扩大了黑龙江省药用植物资源。
    黑龙江省药用植物资源,不仅保证省内需要,还支援了外省和出口。其中防风、黄柏、 刺五加、满山红、寄生、车前子的调出量占全国第一位;人参、仓术、龙胆草、赤芍、蒲公 英的调出量占第二位;黄芩、五味子和玉竹占第三位;大力子及黄芪分别占第四位和第五位 。
    黑龙江省有多种野生珍稀濒危植物已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人参为东 北“三宝”之首。野生人参随着生态条件的破坏及人为的过度采挖,在东北地区已极为罕见 ,濒于灭绝的边缘,因此,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种。此外,被列入二级保护的有岩高 兰(稀有种)和狭叶瓶尔小草(渐危种);被列入三级保护的有牛皮杜鹃、野大豆、兴凯湖 松、樟子松、刺五加、黄蓍、黄檗、核桃秋、水曲柳、钻天柳、天麻、草苁蓉、平贝母等。
    黑龙江省有大量蜜源植物可供利用,主要的有紫椴、糠椴、胡枝子。广布野豌豆、毛水 苏、白花草木樨,此外还有60余种野生辅助蜜源植物。这些植物对蜂群的发展及蜂蜜、王浆 的产量都有很大影响。
    此外,黑龙江省还有纤维、淀粉、脂肪、芳香类多达80余种植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