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明代以前行政区划

第二章 建 置

   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多民族的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古代在这里居住的中华民族最 早的先民,是西部的东胡(山戎)、中部的濊貊、东部的肃慎(息慎)。据文献记载:帝舜 时期,居住黑龙江东部的肃慎(即今满族的祖先)和中原地区就有了联系。西周时期,肃慎 同其他诸侯国一样,从属于西周王朝,并有向朝廷缴纳“职贡”的义务。周景王时,曾明确 宣布肃慎之地,为其北方领土。但是,黑龙江地区位于祖国东北边陲,长期是少数民族部落 游牧之地,当时没有明确的行政建置。
    战国晚期,居住在黑龙江地区中部的濊貊族系北支索离首领东明的势力逐渐扩展起来。 于公元前4至3世纪之交,南下至松辽平原的北部,建立起相当发达的奴隶制政权——夫余国 (都于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内)。嫩江平原也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战国七雄之一——统治中原地区北方的燕国,派大将秦开率军打败东胡,使其臣服。在 东北方面设立了辽东、辽西,右北平3郡,但管辖范围只限于东北的南部和西部,其势力未及 黑龙江地区。
    秦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全国 推行郡县制度,东北地区仍设辽东、辽西、右北平3郡,管辖东北的南部与西部地区。
    汉朝建立后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汉武帝时在今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乐浪、真番 、玄菟、临屯4郡。此时,包括夫余政权在内的东北北部各民族都逐渐臣属于汉朝,夫余国当 时接受玄菟郡的节制。郡县之外,在幽州(今北京)置护乌桓校尉和辽东属国都尉,管理乌 桓、鲜卑诸族事务。武帝后期,夫余政权逐渐强大,辖域南达今长白山一带,东抵今张广才 岭。这时,肃慎后裔诸部称为挹娄,分布在今张广才岭及小兴安岭以东到海之地,社会生活 有了较大发展,但诸部并立,未能统一,均臣服于夫余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群雄割据和各部族部落集团混战的时期。两晋时,挹娄人改称勿吉 。在今三江平原的友谊、宝清、集贤、勃利发现400多座古城遗迹,证明为勿吉人文化遗存。 这时的勿吉人,大体上还处在部族和部族联盟时期,没有形成国家政权。公元494年(北魏太 和十八年)勿吉人西进灭夫余。夫余部分遗民北上,在今嫩江以东平原建立豆莫娄政权,其 辖地大体在今松嫩平原北部。嫩江以西则是鲜卑人的乌洛侯政权。
    隋朝建立,结束了中国数百年间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全国实行郡( 州)、县两级建制。
    唐代,黑龙江地区在河北道的统辖之下,先后设立了渤海、黑水、室韦3个都督府。
    渤海都督府 唐武则天时期,居住在今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靺鞨部酋长大祚荣,逐渐征服 周边靺鞨各部(隋以后,勿吉改称靺鞨),于698年创立国家。因唐朝对其先父封爵震国公而 名“震国”,建都敖东城(今吉林省敦化市)。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 将军渤海郡王”。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改称渤海国。同时,唐廷还按照在 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府的制度,将渤海国作为一个受制于中央的行政区域,于渤海设置 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授渤海郡王为忽汗州都督,即渤海都督府的最高长官。同 时,唐朝派“长史”驻于渤海都督府,代表中央监督其政务。
    渤海都督府治所位于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东京城镇)。762年,唐廷改+渤海为藩国。 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族所灭,前后存续220余年。其管辖范围最盛时“方五千里”,南至今 朝鲜的龙兴江,东至日本海,西抵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北达今黑龙江。今黑龙江省境内松花 江以南的全部地区,均在其管辖之下。
    渤海国仿行唐朝的府州县行政制度,设有五京、15府、62州、100余县。五京即上京龙泉 府,东京龙源府,西京鸭绿府,南京南海府,中京显德府。在黑龙江地区内的行政建置有上 京龙泉府,还有鄚颉府、率宾府、东平府、铁利府、怀远府、定理府、安边府、安远府和渤 海王廷直辖的铜州、郢州等。
    黑水都督府 黑水都督府为黑水靺鞨之地,位于渤海之北。722年,唐玄宗任命黑水首领 倪属利稽为渤利州刺史,而始有渤利州之设,治所位于今黑龙江东岸乌苏里江口附近俄罗斯 境内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725年唐朝在此设置黑水军。第二年,改设黑水都督府,并任 命其首领为都督,府治可能在今同江市的图斯科古城旧址。728年唐廷又授黑水都督府都督以 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史职衔。
    黑水都督府同渤海都督府一样属于羁縻性地方行政建置,有很大的自治权力,其最高长 官都督由唐廷任命,并由部落大联盟首领世袭。唐廷在黑水都督府驻有“长史”,代表中央 政府对其行使监督控制之权。黑水都督府之下设州,州刺史由唐廷任命各部首领担任。黑水 都督府“南邻渤海,北东际海,西抵室韦,南北长二千里,东西千里”。大体在今三江平原 及其以东、以北直至滨海的广大地区均为其所辖。819—820年,在渤海国的进攻下黑水靺鞨 失败,黑水都督府解体,黑水各部沦为渤海国的属部。黑水都督府存续约90年左右。
    室韦都督府 室韦都督府为室韦族之地,位于黑水都督府西部。789年,唐朝决定在室韦 之地设立都督府。大都督由唐廷任命室韦族首领担任并世袭其职。室韦都督府的辖区包括今 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龙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一带。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室韦 族逐渐被契丹人吞并而与之融合,室韦都督府亦随之解体,前后存续约100余年。
    辽朝初称契丹。契丹国建立不久,还曾在渤海故地设置东丹国,作为契丹国控制下的一 个行政区域。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黑龙江地区西部和东部分属上京道和东京道管辖。
    东丹国 926年契丹王阿保机攻陷忽汗城,灭渤海国,下诏将渤海故地封予皇太子耶律培 ,因其地位于契丹之东故称东丹国,保留了渤海时期的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域。983年,撤销东 丹国,该地由辽廷直辖。
    东京道 治所在辽阳府(今辽阳市),其辖境东北至北海和黑龙江出海口,东到日本海 ,南至今鸭绿江下游南岸,西至今康平以西及大凌河下游以东地区。在今黑龙江省境内设有 率宾府,统辖绥芬河流域,治所在今东宁县大城子古城。同时,设有女真节度使、五国部节 度使、铁骊国王府、兀惹部大王府、鼻骨德国王府、乌隈于厥部大王府、突吕不室韦部节度 使、涅刺古部节度使、统一管理所在地区的军政民政事宜。
    上京道 上京道在今黑龙江境内的建置有泰州,治所在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辖区辽阔 ,东与东京道为邻,南到今洮儿河流域北部,西至今绰尔河上游,北至今嫩江县以北。同时 ,在今大兴安岭及嫩江上游一带、呼伦贝尔草原设置有室韦国王府和大黄室韦、小黄室韦节 度使、乌古部节度使、三河乌古部节度使以及乌古敌烈统军司等。
    金朝时期,今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绝大部分在金上京路的辖区范围内。上京路辖会宁府 、蒲与路、胡里改路、速频路、隆州和肇州,还有东南沿海的曷懒路。首都上京会宁府遗址 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
    会宁府 会宁府为上京路之下的二级行政建置。其辖区包括今黑龙江哈尔滨市和松花江 、绥化地区的一部分以及吉林省的吉林、盘石、抚松等地。
    蒲与路 蒲与路为上京路辖下的二级行政建置,治所在今克东县城西北古城,辖境北起 外兴安岭的火鲁火疃谋克,南抵松花江北岸,西至嫩江流域,东至今汤旺河与胡里改路交界 ,包括了今黑河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及齐齐哈尔市、伊春市北部等。
    胡里改路 胡里改路为上京路辖下的二级行政建置,治所在今依兰县城北五国城旧址。 辖区包括今松花江、牡丹江下游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地区,北达今俄罗斯鄂霍次克海,今佳 木斯市、牡丹江市等地在其区内。
    速频路 速频路为上京路辖下的二级行政建置,辖境包括今抚远、鸡西以东至日本海地 区。
    元朝时期,东北地区属于辽阳行中书省管辖,其辖境大体包括今东北三省与河北省的东 北部以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下辖7路1府。今黑龙江省地区分属开元路 和水达达路管辖。
    开元路 开元路为仅次于行省的二级行政建置,设置之初辖区仅为金代速频路区域,后 扩大到南抵长白山与高丽相接,北逾黑龙江达外兴安岭,西临辽河与中书省为邻,西线北段 在黑龙江上游与岭北行省为邻,东达日本海。开元路下辖若干府、州、县及千户所等建置。
    水达达路 水达达路是在元大德年间,从开元路分出部分地区设置的,直隶于辽阳行省 。大体包括今黑龙江省克山、明水以东,佳木斯、兴凯湖以北,直达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 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东岸至滨海的广大地区。境内建置有: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桃 温万户府、脱斡怜万户府、孛苦江万户府、征东元帅府、兀者野人乞列迷等处军民万户府、 失宝赤万户府、塔海万户府。
    明朝时期,东北地区没有采用中原的行政制度,而实行具有军事戍守特点的都司、卫、 所制。今黑龙江地区初为辽东都司管辖。1409年以后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在元朝征东元帅府址。1404年明朝在此置奴儿干卫,隶属于 辽东都司。1409年,应奴儿干官员所请,增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治所设 于奴儿干城,即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口右岸的特林。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东 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临日本海,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
    奴儿干都司是地方最高一级军政机构和行政建置,直隶于明廷,同时受辽东太监、总兵 、巡抚都御史节制。其长官由明廷任命并颁发诰印、冠带、袭衣。明朝不仅派军队在此常驻 镇守,而且派官员前往巡视。奴儿干都司辖区内,设384卫、244户所、7地面、7站、1寨。简 称384卫,统称423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二、三级地方军政机构。在今黑龙江省境内设立的 卫所约有50多个。卫是都司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设指挥使;4户所是比卫低一级的基层行政 机构,设正副4户;所下是百户,设百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