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口的构成

  一、年龄构成
    由于受省际迁移人口中青壮年人口多和人口高出生率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黑 龙江人口的年龄构成相当年轻。
    中华民国以前黑龙江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尚无资料,估计当时低年龄组和青壮年人口占 绝大比重。民国时期,有少量资料记载,但不完整。1914年(民国三年)黑龙江西部地区总 人口中,0—15岁人口占26%,16-65岁人口占68.41%,66岁及以上人口占5.59%。1940年, 黑龙江地区部分县的人口中,1—15岁人口占27.3%,16—60岁人口占64%,61岁及以上人口 占8.7%。各年龄组人口所占比重大体相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53、1964年和1982年的3次人口普查,为黑龙江省人口年龄结 构状况提供了大量数据。
    在50年代至60年代,黑龙江省少年儿童比重很高。1953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8.3 %,1964年上升到45.2%,同一时期人口的平均年龄由24.9岁降到22.9岁,这是两次生育高 峰形成的结果。70年代开始,人口增长速度逐年减缓,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 平均年龄上升到25.4岁,老年人口由1964年的2.9%上升到3.4%,人口年龄类型开始向成年 型人口转化。
    二、文化构成
    在1949年,黑龙江省平均每1万人口中只有大学在校生4.7人,中专在校生3.4人,中学 在校生21.8人,小学在校生882人,文盲率约为62%,到1981年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在校生1 5.3人,中专在校生12人,中学在校生667人,小学在校生1571人,文盲率降到22%。据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黑龙江省6岁以上人口平均文化程度为5.21年,高于全国平均444年 的水平,在四个省、市、区中居第六位。
    三、性别构成
    黑龙江人口的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急剧增长、高速增长和平稳增长的过程。人口性 别比,随总人口的发展呈现了上下起伏的发展变化。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的开禁放垦 到1959年的近1个世纪里,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区人口的大量移入,使黑龙江地区的人口性 别比差一直居于较大水平,其影响波及到20世纪60—70年代黑龙江省人口性别比水平。随着 总人口发展的自我调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的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正常。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人口性别构成尚缺乏资料。清末民初,黑龙江西部地区人口的性别比 是比较大的。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男性人口726672人,女性人口546719人,分别占总人 口的57.07%和42.93%,性别比为132.9。1910年(宣统二年),男女两性人口均有增长, 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23。1911年又上升到131,直至1914年,黑龙江西部地区人口性别比仍在 123—132.9之间波动。
    清末至中华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人口性别比呈较高水平,主要是移民性别比偏高影响 所致。中东铁路修建前,黑龙江西部地区只有40.8万人。1903年中东铁路开始经营后,人口 猛增,1908年即达145.6万人,1911年达206万人。新增的人口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1922- 1931年黑龙江西部地区人口继续较快增长,人口性别比在128—138之间波动。东部地区亦然 ,如1929年东部地区人口性别比为138.4。当时黑龙江东部地区地广人稀,未垦之地较多,吸 引较多移民前往开垦,其中男性较多。
    据统计,1928年,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和流入人口93.8万人,男性占82.7%,女性占17. 3%;1929年的移民和流入人口,男性占83.2%,女性占16.8%。1933年总人口中的性别比达 136.5,1934年人口性别比为131.5。1938年为128.9,1942年为127.3。下降的原因是随着 前期移民的定居和生活有了基础,陆续接来了家属,故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后方基地。大批男性 青壮年参军南下,使黑龙江地区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如1947年男性为5871191人,女性为5 621073人,性别比为104.4。1949—1960年,黑龙江的人口性别比在116-119之间略有起伏 ,其性别比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黑龙江地区人口高性别比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移民和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净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为185.97万人,其中男性约为115.22万人,女性只有70.75万人, 移入人口的性别比为162.9。1958年近10万名转业官兵迁入黑龙江省兴办国营农场,先来的 主要是单身男性。
    1961年以来,黑龙江省人口性别比逐步下降,1961—1964年由115.9下降到111.1;19 65—1968年由109.8降到108.4;1969-1979年由107.5降到105.8,1979—1985年人口性 别比进一步降到104.8,已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106.9的平均水平。这期间人口性别比的下 降,主要是人口自身发展调节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造成高性别比的人口因死亡而 陆续退出人口行列,长期影响黑龙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迁入人口因素已基本消失或起的作用 较小,大量新出生人口对人口性别比的下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