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明代以前的民族概况
第四章 民 族
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4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进入
新石器时期后,随着人口的增多,生产能力的提高,逐渐按血统组成比较固定的氏族部落和
部落集团,开始了氏族社会阶段。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在黑龙江地区的东部、中部、西部,
形成了三大族系。
古籍中最早记载的黑龙江地区的原始居民,是居住在三江平原一带及黑龙江下游、乌苏
里江两岸的肃慎族系。肃慎又称息慎、稷慎,含义是“人”。4000多年前,肃慎人就和传说
时代的中原帝舜建立了朝贡关系。公元前20世纪的商代和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初期,肃慎人
又到中原进贡楛矢石砮。先秦时期,肃慎人已有了早期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向定居生活过
渡。这一时期,肃慎族系的部落逐渐向松花江、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迁移。汉时肃慎改称挹
娄,晋时称勿吉。居住在黑龙江地区中部的是濊貊、橐离(索离)族系。这个族系的一支北
沃沮人居住在黑龙江地区东南部的宁安、东宁和东南沿海一带。濊貊是一个古老民族,由濊
和貊两族融合而成。濊族原分布在松花江、嫩江中游和绥芬河一带,为渔猎部落。貊族分布
在鸭绿江,辽河流域,为游猎、游牧部落。先秦以前,混合成为有共同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共
同体。公元前5世纪时,濊貊人已进入早期铁器时代,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战国时建立奴隶
制的夫余国,中心在今吉林省的农安、吉林市一带,这是东北地区建立最早的第一个地方民
族政权。居住在松嫩平原、宾县、呼兰、绥化一带的濊貊人称为北夫余人。至公元494年,南
北朝时夫余被勿吉人灭亡。濊貊人一支曾在410年至724年间,一度在嫩江以东建立豆莫娄政
权。此后,濊貊人被勿吉、东胡融合,这个族系从此宣告消亡。居住在黑龙江西部大兴安岭
南北、大泽(达赉湖)以东的是东胡、山戎族系。东周时期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包括黑龙
江上游和嫩江流域的室韦诸部。秦时东胡在草原上被匈奴打败,余部退居大鲜卑山(大兴安
岭),又分为乌桓、鲜卑两部。汉时,鲜卑人再次移居草原,打败匈奴。南北朝时,拓跋鲜
卑部强大起来,南下占领大同,后统一黄河流域,占领洛阳,建立了有名的北魏政权。
唐宋时期,受中原文明的影响,黑龙江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盛唐
的政治军事力量进入东北,黑龙江地区已列入唐朝版图。生活在黑龙江地区中部和东南部的
勿吉人和濊貊人融合后改称靺鞨。靺鞨部在南北朝时分为7部,唐时分为数十部,其中以粟末
部、黑水部最强大。公元698年,粟末靺鞨在今吉林省敦化附近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其首
领接受唐廷册封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公元755年迂忽汗州(今宁安东京城镇),建立渤
海国。位居在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靺鞨,其首领也受唐廷册封为黑水都督,并建黑水都督府。
黑水靺鞨的窟说、莫曳皆和流鬼等部,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和入海口及库页岛等地区。居住在
黑龙江西部的东胡族系中的室韦部,其首领被册封为室韦都督,建立室韦都督府。渤海国后
期,即10世纪初,黑龙江西部的鲜卑族一支——契丹兴起,统一了契丹各部后,在内蒙古的
东部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国。于公元926年灭渤海,迁渤海遗民百万于辽河流域,并焚毁宫
殿、城市,给黑龙江地区造成空前破坏。辽国继续用兵,占领东北各地和长城以南的燕云十
六州及大同等地。黑水靺鞨从属于辽,改称女真,女真族完颜部乘机进入松花江以南的阿什
河流域。
金、元、明时期。女真人已由氏族社会进入早期的奴隶社会。历经几年时间统一了白山
黑水之间的女真各部,于公元1115年,实行团结渤海遗民,释放奴隶的政策,举行反辽起义
,打败辽军,在白城(今阿城附近)建立金国。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开始了对北宋的战争
。金兵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金国注重农业,移汉族农民
和能工巧匠,安置于上京会宁府一带,使金内地的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在新占领的
汉人地区,实行“汉人治汉”,保留封建制度。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生产也有较快的恢复
和发展。1206年,蒙古族兴起。蒙古族的祖先原是东胡族系中室韦部的蒙兀室韦,生活在大
兴安岭北坡、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深山密林中,以后走出山地,进入斡难河(今鄂嫩河)一带
的蒙古高原,由铁木真统一草原和贝加尔湖以东蒙古各部,铁木真在部落联盟大会上被推为
大汗,即成吉思汗。力量强大后,起兵南征,历时近70年,灭金、灭南宋和西夏,统一全中
国。至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成吉思汗称帝后,曾分封诸弟为东方诸王。大弟合
撤儿封地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和海拉尔一带;二弟哈赤温封地在今乌尔逊河、哈拉哈河及
其以南地区;幼弟斡赤斤封地在松花江以北、嫩江流域直至外兴安岭以南各地。今泰来塔子
城古城就是当时斡赤斤的故城。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在农民大起义中明朝兴起。公元1368
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灭亡,建立明朝。但在黑龙江地区又经历了14年的战争
,才最后歼灭元的残余势力。明廷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为最高军政机构,辖区包括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在内的大部东北地区,下设423个卫、所,作为基层统治机构。
元末明初,女真人大部居住于黑龙江地区。由于蒙古势力的东进,赋税沉重,不重视农
业,黑龙江地区的女真族受到威胁。为寻求发展,原居于今依兰一带和原居于呼兰一带的女
真人于明初开始集团性南迁。千里南下,先后持续了100多年之久。以依兰为中心的牡丹江下
游及佳木斯地区女真人会同原居于穆棱河流域的毛怜女真,在南迁的过程中,一度居于渤海
国的建州,其首领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卫都指挥,始有建州女真之名。最后定居于以浑河流域
为中心的开原、抚顺以东地区,形成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海西女真原居住于以呼兰为中心
的松花江中下游,元代呼兰附近的松花江称为海西江,又在渤海国之西,故有海西女真之称
。南迁后定居于明开原边外至松花江上游之间,分为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也称“
扈伦四部”(扈伦即呼兰的谐音)。“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也叫生女真,原居于松花
江以北和黑龙江下游,直至东海的广大地区。随着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人南迁,“野人”女
真进入建州和海西女真故地。黑龙江地区西部的蒙古人逐渐东移,也进入原海西女真地区。
明代,山东、河北的汉民族也有迁入,但人数不多,居住分散,大部受雇于女真,为其管理
土地,指导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