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抗俄抗日战迹地

  一、古城岛
    古城岛在漠河县兴安乡大河西村对面黑龙江主流中国一侧,隔江相望原雅克萨城(今俄 罗斯阿尔巴津),是一个椭圆形河间岛,由19个小岛组成,长5.25公里,宽2.75公里,面 积15平方公里。因岛上有古城遗址,故名“古城岛”。清代康熙年间,在岛上设置阿穆尔卡 伦,清军收复雅克萨城时建有指挥部和营寨,并在岛屿上筑起炮垒,架设了“神威无敌大将 军”炮以控制和封锁江面。由于雅克萨战役的胜利大大挫败了俄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尼 布楚条约的签订成为可能。古城岛原为额木尔乡古城村及乡政府驻地,后因黑龙江水患,全 村居民从岛上迁出,建立古城新村。岛上只剩下1栋2层楼房,供旅游参观和村民耕地住宿用 。岛屿与西岸可通渡船。
    二、巴彦通要塞
    巴彦通要塞在依兰县城东北15公里的松花江南岸,处于巴彦哈达群山环抱之中,三面环 山,一面临水,可控制松花江水路,是1880年(光绪六年)中国人民抗击沙俄入侵的江防军 事要塞。当年清政府为防范沙俄的侵略,派督办吉林边务大臣吴大澂,会同吉林将军铭安, 在此建营5座,驻扎兵勇2500余人,俗称靖边营。在江南高地上修建炮台,设5个炮位,安装 “红衣大炮”,在江中置有拦江索。1900(光绪二十六年),靖边营清军和当地人民曾3次沉 重打击沙俄侵略军。现遗址犹存,营墙夯筑。解放后曾发现拦江大铁索和柱石,分别展览于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黑龙江省博物馆。1981年巴彦通要塞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卡伦山抗俄战迹地
    卡伦山位于黑河市南17.5公里黑龙江右岸,南距爱辉镇17.5公里,是黑河至爱辉之间 惟一的一座山岭。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松树,周围是平原沼泽。卡伦山村坐落在东南部的山脚 下。1900年7月,沙俄借口保护中东铁路,出兵进攻中国东北地区。在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 兰泡大屠杀”、“江东64屯大血案”后,8月2日,又派兵渡过黑龙江,强占黑河屯,向瑷珲 城进攻。8月3日,战斗首先在前哨防线卡伦山展开。面对数千敌人,守军顽强战斗,大部壮 烈牺牲。当俄军冲上山顶时,炮手单世俊毅然点燃炸药箱,与敌人同归于尽。8月4日,万余 名俄军分3路扑向瑷珲。副都统凤翔率3000清兵,在义和团张拳师所部拳民的协助下,拼死抗 击俄军。城郊的300多名一线官兵壮烈牺牲后,又逐屋进行巷战。东面俄军在黑龙江岸登陆后 ,形势对守军极为不利,凤翔下令退出瑷珲。8月10日,清军退守距瑷珲40公里的二龙山匡安 岭,据险设伏,使沙俄马队、炮兵陷入沼泽,在短兵相接后毙伤敌一部。8月11日,清军在北 大岭继续顽强作战,得到张拳师的200团民和鄂伦春的500马队密切配合。年已60岁的副都统 凤翔亲临前线,跃马挥戈,多次冲入敌阵,终因受伤过重,“呕血数升而死”。16日北大岭 失守。现在卡伦山、二龙山和北大岭战迹地的战壕、炮垒犹存,还可找到当年丢弃的弹壳、 被毁的大刀等物。1981年爱辉县(现黑河市)人民政府在卡伦山的松林中树立了“卡伦山抗 俄遗址”木制标牌,以志纪念。
    四、嫩江桥抗日战迹地
    嫩江桥在泰来县,是洮南至昂昂溪铁路线上一座重要桥梁,扼辽宁、吉林两省通往黑龙 江省的西路咽喉。嫩江桥原为木桥,长800余米,1926年建成。1933年,在木桥东40米处建铁 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辽宁、吉林,接着又于10月16日,唆使汉 奸张海鹏部旅长徐景隆,带3团伪军向江桥进纪。徐景隆被地雷炸死,所部被守桥部队击溃。 为防止日伪军过江,守军将江桥炸毁3孔。11月3日,日军派飞机5架,铁甲车两列,士兵30余 人,以修桥为名,开赴江桥。中国驻军劝止无效,开枪将其赶走。同日,守桥部队奉命撤离 江桥,退入江北阵地。4日,日军两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乘拂晓大雾偷渡嫩江,再次 被驻军击退。5日,日军8000余人,大炮100多门,在20架飞机配合下,大举进攻,与守军展 开激烈战斗。6日,日军又增调1000余人,伪军300余人,疯狂进犯守军阵地。这时,原任黑 河警备司令兼第三旅旅长的马占山,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代理主席(后任主席)兼东北边 防军驻黑龙江省副司令。马占山受命于危难之时,立即赶赴齐齐哈尔,对省政略作部署后, 便迅速到达正在激烈战斗中的嫩江桥前线,亲自组织指挥作战,使日军伤亡惨重,守军也付 出很大代价。为保存实力,6日晚,马占山率部退守三间房阵地,调整部署,掘壕据守。12日 ,日军7000余人,以炮火为前导,再次发动猛烈攻势,并调飞机助战。守军浴血坚守,肉搏 歼敌,使日军遭到伤亡三四百人,伪军逃跑2000多人。17日,日军援兵到达,发动总攻,双 方主力投入作战,阵地多次失而复得。18日,守军弹药将尽,后援不继,马占山决定率部退 至齐齐哈尔。19日又向克山、海伦转移,江桥抗战历时16天结束。江桥抗战是“九·一八” 事变后,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嫩江桥战迹地一直为人民所凭吊。
    五、冰趟子战迹地
    冰趟子在北安市通北林业局红星森林经营所(原冰趟子经营所)东南10公里山谷中,有 山泉常年流水,冬季结成1.5公里宽、3.5公里长的冰川,故名冰趟子。1937年1月,抗日联军 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西征部队200余人到达海伦、北安地区的东山后,在冰趟子附近利用伐木 工人住地修整。得到情报:有日伪军800余人进山讨伐。赵尚志在观察地形后,决定利用冰趟 子布置口袋阵,打一场伏击战。他把部队配置在冰川两侧丛林中,利用积雪,隐蔽待机,另 派一支小部队到谷口诱敌深入,指挥所设在靠近前沿的小山上。
    第二天上午9时,日伪军乘马爬犁进入山口。前哨部队与敌人接上火以后,就边打边退, 当日伪军大部进入口袋后,赵尚志立即发出信号,两侧埋伏的部队轻重机枪和步枪一齐猛裂 开火,一部分日军被击毙,马受惊狂跑,爬犁上的日军被翻倒在地上,有的刚站起来又被滑 倒,战场一片混乱。走在后边的伪军见日军被伏击,惊慌失措,要找地方隐蔽,脚下一滑也 倒在地上。战斗到下午,一部分敌人才爬到冰趟子边上,向后逃走。这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 300多人,其中日军指挥官7人,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3挺,步枪100多支及一批子弹和给养 。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大长了抗联战士的威风,大灭了敌人的凶焰。至今在冰趟子边 的小山上,树有战迹地标记,供后人瞻仰。
    六、十二烈士山
    十二烈士山为抗日战迹地,在宝清县城西25公里,大尖山子北2公里的小孤山上,山高百 米。山顶长约50米,宽约3米,山上岩石裸露,林木密集,现在仍可在这里找到许多子弹壳和 弹头。1937年至1938年,在大尖子山南设有抗日联军五军密营。为保卫密营,在大尖山子北 设有头道卡子房,由五军三师八团二连驻守。1938年3月18日,日伪军200余人向密营进攻, 二连连长李海峰带16名战士抢占小孤山,阻击敌人。战斗进行了1天,毙伤敌70余人,军马6 0匹。二连指导员班路义、排长朱雨亭和战士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魁五、王仁志、张 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先后牺牲。连长李海峰两腿被打断,仍抱着机枪不放,由4名战士 抬着并背着弹药箱,哪里有敌人就到哪里射击。李连长壮烈牺牲,4名战士打光了子弹,带着 机枪由山上滚下去,撤离了阵地。为纪念12烈士,此山被命名为“十二烈士山”。1960年5月 ,在原抗联五军战士和工作人员带领下,东北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找到了这座小山,并在山 顶树立了“十二名烈士壮烈牺牲地”木板标志牌。
    七、八女投江纪念地
    八女投江纪念地在林口县刁翎乡乌斯浑河的东岸小关门嘴子山西坡上。西南距三家子村 4公里。1938年7月至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五军主力由依兰向五常一带西征。五军一师返 回刁翎附近时,妇女团只剩下指导员冷云和胡秀芝、杨贵珍、安福顺、郭桂琴、董桂清、王 惠民、李凤善(朝鲜族)等8人。10月上旬,队伍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冷云等8名女战士被隔 断在河边,同大队失去联系。她们顽强战斗,宁死不屈,最后子弹打光,共同跳入乌斯浑河 ,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现在这里建有八女投江地纪念碑。纪念碑的底座正方 形,边长5米,由114块花岗石砌成。碑身高4.1米,由29块花岗石砌成,顶端立一铁质红五 星,造型古朴,雄伟壮观。碑的正面竖写阴刻“八女英魂光照千秋”8个大字;碑的背面竖写 阴刻“八女投江殉难地志铭”记载了8名女战士的姓名和殉难经过。
    八、珍宝岛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东北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由大小岛屿组成 ,共状如元宝,故名。是一个面积0.74平方公里的冲积岛,与西岸有小桥相连,属中国管辖 ,中国居民一直在岛上从事生产活动。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出动70余人,在装甲车掩 护下悍然入侵珍宝岛,开枪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多人。边防军在多次向苏军警告无效的情 况下,被迫进行自卫还击。3月4日后,苏军又多次入侵。15日,出动装甲车30多辆、坦克20 多辆、步兵200余人,在直升飞机掩护下,入侵珍宝岛和该岛西侧的中国河道。中国守岛部队 奋起反击,毙伤人侵者一部,其余仓皇逃窜。苏联当局制造的这次武装挑衅事件,使珍宝岛 闻名于世,成为黑龙江省著名的战迹地。现建有木制长廊、小桥等,岛上柳、榆等林木繁茂 ,风景秀丽,已辟为旅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