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设置黑龙江将军衙门,反击沙俄侵略
第二章 清代的黑龙江地区
一、清初的黑龙江
黑龙江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满族的故乡。元明时期,由于蒙古族逐渐东迁,影响居
住于海西地区和三姓一带女真族生活,出现历时百年的女真族南迁。居住在三姓(今依兰县
)一带的女真族,初迁于绥芬河流域和图们江附近,一度居建州,明时组成建州卫,部落首
领被任命为指挥史,形成建州女真。明中叶以后,再度迁往新宾地区定居下来,分为建州左
卫和右卫;居住在以忽刺温(今呼兰)为中心的海西地区女真人,南迁开原至松花江上游之
间,称为海西女真,分为哈达、辉发、乌拉、叶赫4部。自1583年至1593年(明万历十一至二
十一年),努尔哈赤用兵统一了建州女真,以后又统一了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各部。1616年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后金)。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元九年),皇太极改族
名为满洲。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以盛京(今沈阳)为留都,设盛京内务
府,下设户、兵、礼、工、刑5部,称“盛京五部”。内务府置留守盛京内大臣,各部设侍郎
。内大臣统辖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东北地区。1646年(顺治三年),改内大臣为奉天昂邦章
京(意为总管或都统),用“镇守东北总管”印。
1653年(顺治十年),为防御沙俄的侵略,在原设宁古塔副都统的基础上,增设宁古塔
昂邦章京,将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尼布楚和库页岛等地,划为单独的辖区
。1662年(康熙元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驻守宁古塔。
为加强黑龙江流域抗击沙俄侵略的力量,1674年(康熙十三年)修筑黑龙江城(即黑龙
江左岸的旧瑷珲城),并自吉林移水师分驻黑龙江,设水师营统辖水军,镇守黑龙江流域。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又划宁古塔将军所属之西北地区(包括松花江以北和黑龙
江北岸毕占河以西地区)置黑龙江将军管辖,任萨布素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驻黑龙江城
(今俄境的肖勒依)。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将军衙门移住江右新瑷珲城(今爱辉县爱辉
镇),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将军衙门移驻墨尔根(今嫩江镇),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再南移至齐齐哈尔。
将军衙门既管军事,又管民政,是军政最高权力机构。在将军管辖下,清政府对东北各
地旗人、民人、边民,采用八旗制、州县制、姓长屯长制(乡村制)3种体制,分别管理。八
旗是清初在满族中实行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后来随着所辖汉人和蒙古人增多,继满洲八
旗之后又建立了汉人八旗和蒙古八旗。在将军的管辖下,于重要城镇设副都统,协助将军统
领八旗兵,“镇守险塞”;其它地方按驻防规模,分设城守尉、协领和佐领等官职。对黑龙
江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陈巴尔虎、厄鲁特等部,仿照满洲八旗另编布特哈八旗和呼
伦贝尔八旗,设相当于副都统衔的总管、副总管以及佐领等官职。吉林将军下设宁古塔、吉
林、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三姓(今依兰)、阿勒楚喀(今阿城)5个副都统;黑龙江
将军下设齐齐哈尔、黑龙江城(即瑷珲)、墨尔根(嫩江)3个副都统和呼伦贝尔、布特哈副
都统衔总管。州县制是清政府对未编入八旗的“民人”,仿照内地设府州县的办法,进行管
理。黑龙江地区设州县较晚,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随着黑龙江地区部分开禁,客民人
籍渐多,始设呼兰厅,黑龙江才出现州县的设置。姓长屯长制是对居住在黑龙江下游、乌苏
里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及库页岛等地的赫哲、费雅喀、鄂伦春、恰克拉等族未编入旗籍的“边
民”采取的管理办法。清政府以姓氏和地域相结合,如设嘎山达(乡),任命他们的穆昆达
(族长)为嘎山达(乡长)来进行管理。清政府对“旗人”、“民人”和“边民”实行不同
的管理制度,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保卫祖国的东北边疆,起了积极作用,但
这种“族民分治”的政策,阻碍了族民之间的交往,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在明清两代交替之际,沙俄开始入侵黑龙江流域。俄国本来是一个欧洲国家,它原疆界
远在乌拉尔山以西,同亚洲部分的中国相距很远,并不接壤。但从16世纪末,俄国社会开始
了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越过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极力向东方扩张。1584年设西伯利亚总
督,用血腥的手段吞并了西伯利亚的地区。1632年在勒拿河畔建立雅库次克城,作为入侵中
国黑龙江流域的据点。从1643年起,雅库次克长官戈洛文,遵照沙皇的指令,对中国黑龙江
省流域进行了疯狂的侵略。
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时,正当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东北边防空虚。1643年6月,戈洛
文派遣波雅科夫,率哥萨克远征队132人,携带火枪、大炮,从雅库次克出发,越过外兴安岭
,闯入中国的黑龙江北岸支流精奇里江一带,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中国达斡尔族人民带来深
重的灾难。沙俄侵略者到处向达斡尔人勒索粮食、毛皮,强奸妇女,威逼达斡尔人服从沙俄
的统治,遭到达斡尔人反抗后,就大肆杀人,烧毁村庄。是年冬,这些侵略者抢不到粮食,
竟吃掉50个当地居民,因而当地达斡尔人把他们称为“吃人的生番”。1645年,波雅科夫一
伙又流窜到松花江口,进行掠夺和屠杀,遭到当地赫哲人和久契尔人的强烈抵抗。1646年,
波雅科夫逃回雅库次克时,只剩下53人。其余皆被打死和饿死。
波雅科夫带回去的有关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引起贪婪的沙俄政府的极大兴趣。1649
年,雅库次克督军又命哈巴罗夫组织远征队,于1650年沿勒拿河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
龙江北岸支流乌尔堪河口。于1651年初,强占了黑龙江上游北岸的雅克萨城(今俄境的阿尔
巴津诺镇)筑垒屯兵。5月,到达达斡尔族的桂古达尔村,强令居民纳税,遭到拒绝。哈巴罗
夫竟下令开炮轰击,杀死661人,掠走妇女、儿童361人,抢走马337匹,牛羊133头。9月,哈
巴洛夫一伙侵入乌苏里江口以下地区,遭到当地赫哲人和鄂伦春人的反抗。1652年3月,驻防
宁古塔章京海色奉命率官兵到达乌扎拉村,同当地的达斡尔人、久契尔人、赫哲人一道,对
沙俄入侵者发起了猛烈反击,使敌死伤惨重,哈巴洛夫率残部乘船向黑龙江上游撤退。
哈巴洛夫被驱逐后,1654年9月沙俄政府又派斯捷潘诺夫接替哈巴洛夫,率侵略军乘船窜
入松花江。清政府命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兵征讨。在松花江三姓以东尚坚乌黑地方,
清军得到当地达斡尔人和久契尔人的配合,向沙俄入侵军发起进攻,斯捷潘诺夫匪帮仓惶逃
向黑龙江上游遁去。1658年初,斯捷潘诺夫一伙又来进犯。6月,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
军在松花江口的黑龙江段同斯捷潘诺夫率领的沙俄侵略军相遇,斯捷潘诺夫被击毙,500多沙
俄侵略军仅57人乘船逃脱。
当斯捷潘诺夫这伙侵略者被消灭后,沙俄政府又把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基地由雅库次
克移到叶尼塞斯克。巴什科夫被任命为阿穆尔督军。1656年7月,他率部从叶尼塞斯克出发,
于1658年占领尼布楚,修筑堡垒,安营扎寨,将其作为向黑龙江地区侵略的新据点,派遣托
尔布津任尼布楚总管。1665年,沙俄流放犯切尔尼科夫斯基,率匪徒窜入黑龙江,再次占领
雅克萨城,1672年,被任命为雅克萨地方长官。
当时中国南方的政局不稳,沙俄侵略者得以霸占雅克萨城达20年之久。1681年(康熙二
十年),清政府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结束了台湾的地
方割据后,才把主要精力转向国家的北部边境,着手收复被沙俄侵占的失地。
三、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战争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时,康熙皇帝命吉林副都统郎坦,找熟悉该地情况的达斡尔族
、索伦族的官兵作向导,以狩猎为名,对占据雅克萨城的俄军进行侦察。同时命宁古塔都统
巴海、副都统萨布素,以1500名清兵驻守结雅河。选定瑷珲、呼玛尔两处建造木城。派尚书
伊桑阿赴宁古塔修造战舰,开辟了从盛京到瑷珲间的水陆联运线、在吉林乌拉至瑷珲间修建
了1340里的驿站,贮备了3年的军粮,为反击俄军的侵略作了多方面的准备。深受沙俄入侵者
之害的达斡尔人和索伦人,积极支持清政府的自卫反击战,迅速地组成了500人的队伍,做好
参战准备。
清政府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仍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中俄边界争端问题。1683年(康熙二
十二年),理藩院在遣反两名俄军战俘时,令其带信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俄军首领,严正谴
责其侵略罪行,要求其主动退出雅克萨城。沙俄侵略者不但不接受清政府的忠告,反而向雅
克萨增兵,又任命托尔布津为雅克萨督军,决意顽抗到底。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春,清军在肃清了结雅河和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据点后,
于6月22日任命都统彭春为主将、副都统郎坦和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副将,率水、陆军共300
0多人,开始包围雅克萨城。雅克萨城的俄军约1000余人,炮3门。6月23日,清军再次警告沙
俄侵略军,要他们从中国领土上立刻撤退。但俄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拒绝和平解决,企
图进行顽抗。6月26日晨,清军架起“神威无敌将军”炮,开始攻城,附近的达斡尔族人自动
组织起来,参加作战。在猛烈的攻击下,城垣被毁,工事坍塌,俄军士兵伤亡很大。25日,
一股哥萨克匪徒自尼布楚来援,被清军击溃。经过激战,城内俄军已无力抵抗,守将托尔布
津被迫于26日率部投降。清军都统彭春允许他们携带武器和随身衣物离开雅克萨回国。清军
在摧毁雅克萨城内俄军所建工事后,也撤回瑷珲。
但是,沙俄侵略者不甘心于失败,当得到清军已撤回瑷珲时,伊凡·弗拉索夫重派托尔
布津率669人,装配大炮5门,于8月27日重新侵占了雅克萨城。卷土重来的沙俄侵略者,为了
长久霸占这块中国领土,筑起高达6米的城墙,重建堡垒,军营,并修建地下工事。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得到沙俄侵略军再占雅克萨后,立即上奏清政府。康熙皇帝于1686年
3月(康熙二十五年二月)下令萨布素尽快整修船舰,训练军队。同年夏,萨布素率陆军210
0人,分乘150艘船只,开始进行第二次雅克萨战役。
沙俄侵略军驻守雅克萨城的军队共有826人,野炮8门。战斗一开始,清军就给敌人以迎
头痛击,企图出城迎战的俄军均被清军击退,不得不缩回城里。激战到第5天,俄军的塔楼被
清军炮火击中,托尔布津受重伤而死。俄军因长期被围困在城里挨打,得不到补充,到11月
时,仅剩150人,而且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俄军败局已定,雅克萨城指日可下。
沙皇俄国一反拒绝和谈的傲慢态度,主动向清政府提出议和主张。并派文纽科夫和法沃
洛夫为特使奔赴北京,声称俄国的边界谈判全权代表正在途中,提请清政府先将围雅克萨城
的中国军队撤离。清政府为迅速取得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接受了俄国的和谈要求,并主动
单方面将包围雅克萨的军队撤离。
四、中俄《尼布楚界约》的签订
中俄两国经过协商,决定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在尼布楚举行边界谈判。中国首席
代表是索额图,俄国首席代表是戈洛文。在谈判前,沙皇曾训令戈洛文,要向中国提出的黑
龙江为两国国界,如不成,就以比斯特拉河(牛满江)或结雅河(精奇里江)为界,再不成
,则以雅克萨为界,如果都不成,将采取军事行动。康熙皇帝对索额图的谕令中指出:“尼
布潮(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
于鄂罗斯。”1689年8月22日,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开始谈判。会议一开始,沙俄代表戈洛
文就提出两国要以黑龙江至海为界的无理要求。清廷代表索额图当即予以驳斥,指出:“鄂
嫩、尼布潮系我国所属茂明安诸部落旧址,雅克萨系我国虞人阿尔巴西等故居,后为俄所窃
据。”因此,黑龙江不能作为两国边界,俄军应退到色楞格河以西,将尼布楚、雅克萨一带
归还中国。第二次会谈,戈洛文提出以结雅河为界。索额图根据康熙皇帝的指示,提出雅克
萨等黑龙江以北的地方不能放弃,可以把尼布楚地方让给俄国,以便他们与中国进行贸易。
因俄方拒绝,使谈判陷入僵局。后来,因喀尔喀蒙古起来反抗沙俄侵略,使沙俄代表难以再
坚持无理要求,双方终于达成协议。9月7日,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界约》上签字,历时
15天的中俄尼布楚谈判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尼布楚界约》共6条。条约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
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
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惟界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
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
《尼布楚界约》是在中国政府作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
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它基本上反映两国政府的主张,符合双方的利益,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尼布楚界约》的签订,具有重大意义,它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
权,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暂时遏止了沙俄殖民主义者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条约签
订后,清政府立即派遣官员查勘中俄边界,并在格尔必齐河口、额尔古纳河口中国一侧立碑
,界碑上刻满、汉、蒙、俄、拉丁等5种文字的碑文;在外兴安岭,立碑于岭上,碑文为满、
俄和蒙古文。
为了防止沙俄的侵略和捍卫祖国领土主权,清政府建立了严格的巡边制度,定期派兵巡
察边界。为了巡边、守边和向边界居民征收赋税,清政府在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以北到外兴
安岭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卡伦(满语哨所),派兵驻守、放哨和定期巡察。这种巡边制度,
从《尼布楚界约》签订后,直到1860年签订《中俄北京条约》的170多年间,未曾间断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