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围绕中东铁路的复杂斗争

  一、维护国家权益,驱逐沙俄残余势力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哈尔滨的俄国布尔塞维克党员得到消息后立即开 会,组织哈尔滨工兵苏维埃。12月15日,哈尔滨工兵苏维埃发表《告公民书》宣称工兵苏维 埃即国家主权代表,所有公民及机关均受其管辖。14日,发布命令,撤销霍尔瓦特在中东铁 路管理局的职务。18日,派人缉拿霍尔瓦特等人。工兵苏维埃负责人留金去夺权时,被中国 军队逮捕。哈尔滨警备司令部派军队解除工兵苏维埃武装,曾在西大桥发生冲突。28日,留 金和他组织的4000多人武装,被强迫遣送出境和解散。
    当工兵苏维埃组成初期,吉林督军孟恩远致电霍尔瓦特,准备向中东铁路界内派驻军队 ,但被霍尔瓦特拒绝。原因是霍尔瓦特想组织自己的军队。但当12月初,工兵苏维埃组成军 队,要抓霍尔瓦特时,他又感到无人保护,只得“紧急请求”滨江道尹派军警到路局各街道 巡逻。北京政府鉴于哈尔滨政局不宁,决定在奉天(今辽宁)、黑龙江两省协助下,由吉林 督军孟恩远建立中东铁路警备司令部,保护中东铁路。“以实力赞助霍尔瓦特,维持北满秩 序”,并派兵保护霍尔瓦特将军府。
    霍尔瓦特极力网罗沙俄残余分子,扩大自己的势力。1917年11月,原俄国外阿穆尔军区 副司令萨摩依洛夫中将由德、奥前线返回哈尔滨时,立即得霍尔瓦特的重用,派其制定护路 计划。1917年底,原阿穆尔总督关达基逃来哈尔滨,被霍尔瓦特任命为中东铁路地亩处长。 1918年1月,霍尔瓦特以“护路”为名,命萨摩依洛夫招募蒙兵三四千人,被中东铁路警备司 令部阻止。1918年3月,沙俄骑兵大将普列什阔夫自国内逃来哈尔滨,被霍尔瓦特任命为中东 铁路护路军总司令,打算招兵4000人,分驻铁路沿线。这时,白匪军谢苗诺夫在海拉尔一带 拼凑白俄“义勇军”4个营,来哈尔滨与英、法联系,解决枪支、饷食问题。原沙俄海军上将 高尔察克也来到哈尔滨,打莫为扩大武装筹集经费。这些人都得到霍尔瓦特的支持。
    霍尔瓦特不但要保住现有地位,也想借助国际反苏俄势力,自己组织政府。1918年5月, 霍尔瓦特在哈尔滨组织“救国会”,内设军事、外交、筹饷、民政4处,是没有政府名义的政 府。霍尔瓦特总理一切,普列什阔夫为总司令,并在铁路沿线设五路护路军司令部。7月,得 到谢苗诺夫援助,霍尔瓦特宣布成立“全俄临时政府”,自认“最高执政官”。这个“全俄 临时政府”只得到日本政府的承认。10月,白俄的西伯利亚政府,宣布与霍尔瓦特的临时政 府合并,宣称阿穆尔、滨海者、萨哈连及中东路附属地均由霍尔瓦特全权管辖。10月,高尔 察克对西伯利亚政府发动政变,宣称他是全俄政府最高执政官。不久,谢苗诺夫被苏俄红军 打败,在日本煽动下,窜向外蒙。1919年11月,苏俄红军攻克西伯利亚政府所在地鄂木斯克 ,高尔察克惨败逃亡。霍尔瓦特的临时政府闹剧也告烟消云散。
    1919年9月,北京政府指示吉林督军制订收回或会同管理中东铁路计划。吉林当局驳斥霍 尔瓦特在中东路区行使“国家统治权”的要求,并令其撤销“护路军”营务处。1920年1月, 哈尔滨市中俄工人开始举行“驱霍”大罢工,游行队伍的旗帜上大书“驱逐霍氏”。3月12日 ,哈尔滨30多个中俄工人组织组成联合行动委员会,向霍尔瓦特发出最后通牒,限其24小时 内辞职。13日,全市工人大罢工,商民大罢市,一致要求剥夺霍尔瓦特的一切权力。14日, 中东铁路督办鲍贵卿照会霍尔瓦特,解除其在中东铁路的一切职务。9月,北京政府批复吉、 黑二省督军,同意收回中东铁路司法权,查封俄人设立的法院和监狱,并将中东铁路地区定 为“东省特区”。1921年1月,滨江道封闭中东路沿线及哈市俄国邮局,成立了吉林邮务管理 局,收回邮政权。2月,组建了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3月,建立东省特别区长官公署,朱 庆澜任特区长官,管制特区内所有军警、外交、行政、司法各机关。但驱逐帝俄残余势力斗 争并未结束。中东铁路管理局长仍由白俄分子沃斯特罗乌莫夫担任,各地白俄头面人物仍在 哈秘密集会,拼凑反苏集团。1921年4月,哈尔滨“公议会”竟提名霍尔瓦特为哈尔滨市“荣 誉市民”,并决定将车站街命名为霍尔瓦特大街。1923年5月,哈尔滨各界再次发起驱逐帝俄 余孽,中东铁路地亩处长关达基出境的斗争。8月,张作霖也下令撤销该地亩处,但遭到了中 东路局长、白俄分子沃斯特罗乌莫夫和北京、哈尔滨道胜银行行长的反对。1924年1月12日, 中东铁路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在铁路俱乐部,演出侮辱中国人的戏剧,出席观看的中国人当 场退出以示抗议。会后,哈尔滨各界各团体万余人集会并往长官公署请愿,要求“速罢沃氏 以平民愤”。不久,《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定,中苏双方“共管”中东路。9月,苏联 任命伊万诺夫为中东路管理局长,到职后将原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地亩处长关达基、会计 处长斯蒂普宁、经济调查局长米哈依洛夫等人撤职关押。召开理事会,解除霍尔瓦特最高顾 问职务。1929年1月5日,香坊特别区法院和警察管理处查封了霍尔瓦特将军府。至此,驱逐 沙俄残余分子的斗争,以获胜而告终。
    二、反对日本在北满和中东铁路沿线驻兵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日本即照会中东路当局,要求对哈尔滨市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予以 限制,并称日方有权出兵制止动乱。1918年2月,调驻朝鲜的日军3个联队进驻满洲里。4月5 日,日本干涉军又在海参崴登陆。5月,日本又与北京临时政府先后签定中日陆军、海军的《 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决定共同出兵西伯利亚,武装干涉俄国苏维埃政权。8月5日,日军连 续发表出兵西伯利亚和满洲里宣言,并不断派兵经哈尔滨北上。但兵车经中东路各站均派兵 驻守,并擅自派人接管哈尔滨至长春铁路,在哈尔滨江桥设岗18处,在嫩江江桥也设岗驻守 ,虽经中方一再交涉仍不肯撤出,结果导致与中国驻军的流血事件。到同年底,西伯利亚和 满洲里日军达6万多人,远远超出协约国7000人的规定。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本月,英、美、法、意、日、捷、比等国 干涉军仍有1.7万人,自海参崴经哈尔滨运往满洲里。进入西伯利亚的干涉军,在苏俄红军的 打击下,直至1920年4月,先后撤出。日军虽发表《关于撤兵正式宣言》,但拒绝从北满和中 东铁路沿线撤兵。由西伯利亚撤下来的日军占领满洲里车站,由贝加尔湖撤下来的日军留在 中东路沿线,并继续调运17列火车的军火,补充军队。中国北京政府向日本提出抗议,日本 却要求在中东路沿线增加驻军和警察,如有匪患须调日军会剿。当年7月7日,日驻华公使向 北京政府外交部送交日本撤兵宣言“节略”,称:捷克已由贝加尔湖方面撤兵,日本也撤, 但库页岛、海参崴的日本兵不撤,因有庙街事件(据说有日领馆人员、守备队员和居民被“ 激党”杀害)尚未了结。哈尔滨以西撤军,哈尔滨以东至绥芬河,以南至长春不撤,理由是 防止“过激党”侵入北满。这时,中国已和苏俄政府、远东共和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中俄 两国声明,中东铁路由中俄两国管理,不许别国插手。中国再次向日本交涉,日本无法赖下 去了。1922年9月11日,日本由库页岛、海参崴撤军。14日,日本驻哈尔滨派遣军司令本部撤 走。10月26日,日本撤退中东铁路沿线日军。
    三、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
    美国急于插手中东铁路,1918年3月,就派工程师司蒂芬斯与霍尔瓦特签订聘用200名美 国工程师为顾问的协议,派到哈尔滨、海参崴和中东铁路沿线各主要车站,控制技术大权。 当年8月,在海参崴协约国会议上,提出国际共管中东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遭会议拒绝。1 919年1月15日,美、日、英、法4国,不与中国协商,擅自议定,由协约国共同监管中东铁路 和西伯利亚铁路。北京政府交通部表示:“决不能承认”。2月,英、日驻北京政府大使将《 共同监管东省与西伯利亚铁路协定》照会北京政府外交部,北京政府内阁会议竟“原则上接 受监督方案”,并派刘镜人为监管路政委员,詹天佑为技术部代表。
    3月14日,协约国在海参崴开会,讨论监管铁路问题,成立由中、英、法、美、意、日参 加的国际委员会,乌斯托果夫为委员长,司蒂芬斯为技术部长,有指挥铁路权。在会议上, 刘镜人、詹天佑力争“中东铁路应由中国管理,不容他国干涉”。但美日代表不予理睬。对 中东铁路的监管,哈尔滨至长春段,由日本派人,哈尔滨至满洲里和哈尔滨至绥芬河段,由 美国派人。
    1920年4月后,美国干涉军撤走,美国技术人员也随同撤走,通知中国政府接管。但日本 仍坚持监管。1922年1月18日,太平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美国代表在会上重提《中东铁路国 际化方案》,遭到中国代表强烈反对,未能成立。11月1日,监管中东铁路技术部的各国代表 奉本国政府训令撤回,美国代表司蒂芬斯宣布技术部及其委员会于本日撤销。